第122章 攪局

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北部,北靠加勒比海,西鄰哥倫比亞,南連巴西,東與烏拉圭接壤,有小威尼斯之稱的美譽,首都加拉加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印第安人是委內瑞拉的原居民,西班牙曾在這裡進行過殖民統治,獨立後,委內瑞拉即加入南美洲國家聯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其石油產業是其主要經濟命脈,僅此一項收入佔到委內瑞拉出口總收入的80%。

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的到訪問,在很大程度上會讓美國高層重新審視德國外交的多樣性,同時也會增加了米勒這次外交成功的風險,但是,其政治和經濟意義是積極的,尤其是經濟意義,至少能夠讓美國在很多利益領域進行主動讓步,以期美、德兩國早日回到合作共贏的軌道上來。作爲德國著名的外交家赫爾曼?米勒,必定會敏銳地看到這一點,他覺得成功大於風險,見比不見要好,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會見。

德、委兩國大使級的會談是公開透明的,因爲根本瞞不住美國,倒不如開誠佈公,以免讓美國產生猜疑。委內瑞拉使館代表與米勒之間的討論持續了幾天,但大都是一些國際慣用的外交辭令,很大程度上只體現了赫爾曼?米勒與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兩人之間的私交,無法進入實質性的突破。當然,完全不談經貿往來也是不切實際的,至少在以設備換石油方面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美國人密切關注着德、委兩國的交往與互動,但他們明白,與美國一海之隔的委內瑞拉,在沒有經過美國默許的情況下不可能與德國達成任何雙邊協議,也不可能達成任何貿易往來。就算是兩國有了實質性的會談,美國也會即時發現並阻止這種局面維持下去。這就是美國利用自己的軍事實力努力維持的國際強權,這也就是美國爲什麼一定要在全球推行他的國際新秩序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美國的密切關注中,米勒還是與委內瑞拉代表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達成了一些交易,雙方繞開美元貨幣結算,進行以物易物,即以委方的石油換取德國的高精機械設備。這一協議的達成全部採用口頭形式,體現了德、委雙方初次相交的一種心神默契。

美國認爲米勒不敢在美、委關係上逾越雷池半步,事實上,米勒也沒有嘗試去跨越所謂美國界定的雷池,只不過把德、委之間的貿易更加實際化、理性化和有效化了。

委內瑞拉的這種外交方式充分體現了弱小國在國際領域的無奈與淒涼,在大國橫行的國際舞臺上,他們甚至連跑龍套的資格都不具備,只能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米勒在與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的交談中,感慨萬千,從而更加堅定了他支持艾德里安進行全國性工業革命,以科技求發展、求生存的信心與決心。這是美國所不允許的,也是美國人想扼殺的,因爲美國人想捏住世界的脈搏,讓這些脈搏只能爲美國而跳動。

德意志聯邦聯情局駐美國人員對米勒的到訪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其實委內瑞拉大使館代表造訪也是聯情局人員一手促成的。米勒非常感動,他終於明白了爲什麼施特雷澤曼強烈反對國安部五大情報機構時、而艾德里安卻堅決頂住壓力,硬是保留並不斷擴大了聯情局駐外組織機構。

德國與委內瑞拉確定的口頭貿易協議,也只能在聯情局潛伏人員的組織下進行操作,萬一被美方發現,也只會作爲走私行爲進行處理,而不會牽涉到三國的雙邊關係。

通過巧妙的佈局,德美兩國避免了陷入外交危機的風險,也成爲了德國外交領域的重大突破,在後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德國不斷地將這一模式發揚光大,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雖然米勒會見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是在明面上進行的,但仍然引起了美方的高度注意,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的甚至將這事直接吹到了總統威爾遜的耳朵裡。

美國國務卿對此高度重視,親自出面叫停,並因此照會德國駐美國大使館,口口聲聲爲此表示遺憾,還赤裸裸地指責德國干預了美洲事務,要求這樣的行爲不要再度出現……

果不其然,美國過於敏感,爲此,米勒不得不趕緊出來滅火,並連稱是自己的工作疏忽。

委內瑞拉也在不斷澄清事實,解釋說這件事情實際上是赫爾曼?米勒與艾利亞斯?孔卡爾維斯?席爾瓦兩人私交上的事情,與兩國關係扯不上邊。美國當然不會相信德、委兩國的上述解釋,因爲沒有抓住雙方任何把柄,加上美國根本不想和德國鬧僵,最終只好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風波還未颳起就很快熄滅了。

米勒對於美國國務卿指責早已的所準備,故意裝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並調侃說美國的東西雖好,可就是難以買到。

美國國務卿告訴他,其實美國的東西並不難買,只是因爲美國的政治體制如此,別說自己只是個國務卿,就是美國總統威爾遜也無能爲力。國務卿在這方面是沒的撒謊的,難怪總統威爾遜會拍着桌子發脾氣。事實是,美國的產品輸出有時候需要細化到議會、國會、甚至每一個州。願不願意出售,或是出售給誰,都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米勒其實並不看好美國這樣的民主,因爲真理有時候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否則,聰明的人過多,往往會造成說話的人多,而做事的人卻少了,再者,真正聰明的人鳳毛麟角,所以說偌大的美國只有一位總統,若大的世界只有一個埃裡克?艾德里安。

米勒一直很迷茫,權力太集中,不好,權力太分散,也不好,他越來越覺得還是先民主後集中比較靠譜,象美國這樣的民主不可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卻反而成爲多嘴多舌的雜音,不但無法幫助總統治國理政,往往還會出些餿主意,更嚴重的是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成爲制約國家正常發展的絆腳石。赫爾曼?米勒自己都感到好笑,他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麼多感想,其實這都是美國人自己的事,跟一個德國人沒多少關係,但問題是,這樣的體制已經讓他這個德國人非常困惑,非常迷茫。

在出訪美國的這麼多天裡,米勒一直迷惑不解,工作中有時候忽然發現前景渺茫,甚至出現絕境,而正當自己束手無策的時候,忽然就會柳暗花明,如有神助,難道這些事都是出自巧合?如果說只是巧合,那麼這樣的巧合爲什麼總是在自己最困擾的時候就會突然接二連三地出現呢?他不斷猜測,有時候睡覺之前也在思索這個問題,他覺得這些肯定不是巧合,而是身後有人在暗中相助。

美國本土有不少德國後裔,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會有深深的祖國情節,不論他們在美國經歷了多少年、多少代,但他們對自己的祖國卻始終無比熱愛;不管世界各地如何發展,他們都會積極維護自己德國的利益;這是米勒應該能想得到的,當然,他想到了。

同胞的助力同時也是鼓勵,米勒在大洋彼岸的出訪一下子精神百倍,接下來的時間他要繼續衝刺,因爲他的身後還有數不清的德國人。

其實,此次的美國之行還有另一個重要任務,米勒對此毫不知情,此事僅埃裡克總統與國安部漢斯部長知道,因爲保密程度極高,某些情況下連漢斯都需要得到埃裡克親自授權才能瞭解其中奧秘。正是因爲有了艾德里安那些不爲人知的嚴密佈局,才使得米勒在困境中如有神助而渾然不知。

第246章 凱末爾訪德第213章 虛假繁榮第246章 凱末爾訪德第298章 巴巴羅薩計劃第191章 好想有無數分身第413章 背鍋俠第353章 德地中海三軍演習第219章 蘇聯大單第367章 四號坦克加經費第291章 周的外交天賦第418章 豪賭第115章 國防體系的窘境第261章 南斯拉夫並德危機第405章 租艦隊保進口(求推薦、月票、打賞)第427章 陸軍要權第459章 華沙爭奪戰(十五)第108章 無休止的爭吵第410章 日本動手第405章 租艦隊保進口(求推薦、月票、打賞)第68章 埃爾溫·蓋哈德第154章 柯立芝訪德第98章 資本家的國會第378章 啓動巴巴羅薩計劃第164章 取捨第296章 sdkfz305第15章 位極人臣第50章 西線戰事(二)第266章 被玩壞的三號坦克第107章 德國並非戰敗國第264章 斯特拉斯堡火車站第423章 常凱申惹毛路德第71章 施特雷澤曼內閣成立第41章 毒蠍第215章 密接支援第418章 豪賭第441章 衝過比亞瓦第21章 血戰第119章 埃爾哈特·米爾希第101章 貝爾克戰役第261章 南斯拉夫並德危機第66章 城市戰(二)第62章 內戰(二)第329章 分贓第235章 攝心的國防陸空軍第219章 蘇聯大單第161章 國防開支第138章 匈牙利大使第254章 Z-21型驅逐艦第247章 土耳其的造艦計劃第404章 試圖遲滯(求推薦、月票、打賞)第127章 隆美爾第218章 反坦克炮第330章 陸海不合第73章 法國的態度第140章 調停第68章 埃爾溫·蓋哈德第178章 悍將手底無孬兵第404章 試圖遲滯(求推薦、月票、打賞)第146章 軍事演習第427章 陸軍要權第435章 襲擊英倫三島?第251章 噸位能使鬼推磨(新年求推薦!求月票!)第118章 橡膠來路第441章 衝過比亞瓦第220章 蘇伊士第166章 國防(一)第397章 戰略儲備(求推薦、月票、打賞)第208章 2165高地(五)第314章 打進雅典抽菸喝酒(求推薦,求月票,求打賞!)第307章 鐵樹開花第455章 華沙爭奪戰(十一)第103章 和會第291章 周的外交天賦第459章 華沙爭奪戰(十五)第7章 能源危機第262章 法意出兵第429章 第10集團軍第136章 德法危機第204章 2165高地(一)第190章 你好,我叫朱可夫第129章 布爾什維克威脅(二)第68章 埃爾溫·蓋哈德第67章 城市戰(三)第372章 國防傾斜第201章 跨越式發展的弊端(爲打賞加更)第460章 華沙爭奪戰(十六)第355章 展示肌肉第342章 廓清環宇(四)第172章 萊茵翻身仗第124章 洛林危機(一)第95章 停戰會談第217章 合作共贏也是賺第141章 軍售第271章 民族自強演講轟動世界第434章 正面衝突!第319章 比皇室財團更有錢第205章 2165高地(二)第350章 硬扛英國第269章 有合作沒殺戮(感謝小刀子123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