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戰後的封賞

第369章 戰後的封賞

對比起李承乾的哀嚎,李世民這邊,對於王玄策居然用學府兵加上青海周邊的羌族,居然把吐蕃給幹掉了,李世民也多多少少有點發蒙。

但能怎麼辦呢,杜楚客不僅把各種吐蕃的旗幟送過來,甚至連吐蕃請降的使者也都一起送過來了,要得就是向大唐求和。

吐蕃使者對李世民道:“吐蕃小國冒犯大唐天威,願意賠款稱臣,永鎮西南,還望天可汗看在兩國同出華夏一脈,還請大唐停止干戈,還兩國百姓太平。”

吐蕃是不是出於華夏一脈不重要,重要得是承認了這一點,那李唐便有停手的理由了。

至於法統什麼的,反正青藏高原那鬼地方大唐不稀罕,至少李世民統治時期絕對不稀罕。

所以,怎麼樣能夠讓這場戰爭平息下來,這纔是最重要的。

“兩國止戈,本就是我大唐所願,既然吐蕃已經認識到錯誤,那便請吐蕃贊普派遣嫡子前來大唐接受教化,從此後,吐蕃與大唐兩國,世代和睦,友好共處!”

“謝天可汗仁慈,謝唐皇寬仁!”吐蕃使者對李世民表達了感謝,便退出了大殿。

李世民看着吐蕃使者離開並不在意,因爲雙方填好的條件早就已經談好了,現在只是過來見個面,把流程走掉。

“不對!”李靖看看李世民的這份戰報,擡起頭看着李世民道,

但自己絕對沒想到,青雀的眼光居然會這麼好!

王玄策只用四五千的學府兵加上從杜楚客手中支持的府兵,以及青海周邊的羌族,就把三十萬吐蕃兵給幹掉了。

李靖擡起頭看看李世民的眼睛,很明顯,滿眼寫着我也想要!

“嗯……”就算是李世民也很是惆悵。

“杜楚客積蓄物資,運輸糧草有功,可官升一級,我建議調度到洛陽做洛陽令!”杜如晦第一個站出來開口說道,至於衆人的注視,杜如晦表示自己臉皮厚,不在乎。

鐵甲甚至鋼甲這種東西正常人怎麼可能會去想!

“……”李靖有點明白,爲什麼這次的開會居然自己這退休老人給拉過來了。

自己當初是想要把農業學府的人直接丟過去從軍,但誰讓後來李泰又弄出了醫行者,以及農學社這種能夠跟基層直接溝通的組織。

李世民按了按腦袋,自己知道青雀的眼光向來很不錯,就跟自己一樣。

李靖聽到這話,不由感覺到可惜。

說實話,當初衆人也只感覺王玄策是一個給李泰養馬的,誰知道突然有這般能力。

李世民是打過仗的,更是清楚的知道整個大唐的鋼鐵產量。

心中想着剛剛房玄齡說的是六十斤吧,一定是六十斤吧!

畢竟杜楚客的調度是早就決定下來的,否則李泰也不會舔着臉身爲魏王還兼着洛陽令。

李靖不免壓低了聲音,說道,“這甲冑,報備過了?!”

“報備過了!”房玄齡哭笑不得道,

“但當時魏王說得是這東西訓練自適應天賦用得重甲,有一百六十斤重。

“西海郡爲西海州,封王玄策爲西海州都督。”房玄齡按按眉頭道,

“王玄策擅長與異族打交道,又有治理州縣之能,如今又有驅逐吐蕃之功勳,放在西海州足以震懾青海,便將他如同英國公般安置。”

李靖看着李世民好像不是很想要認的樣子,不由說道,“當然,也許是臣記糊塗了!”

“至少這次,吐蕃絕對是傷筋動骨了,下一代人沒有出來之前,西南可有二十年安穩!”杜如晦倒是做出決斷。

從下州別架調度到洛陽令,怎麼也都是官升一級,對其他沒背景的傢伙,也許會有人譏諷,但京兆杜氏出身,誰能說不啊!

李世民看了一眼杜如晦,倒也沒有多說什麼。

“因討伐吐谷渾後,魏王主張開發河湟谷地,需要士卒駐紮青海,但其他府兵徵召服役過來實在太遠了,以及青海的瘴氣環境,也不適合府兵短時間駐紮。

隨着吐蕃使者的離開,李世民便叫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以及李靖。

一百六十斤整個大唐有這麼多鋼鐵嗎!?

但不用問了,肯定是魏王,其他人不可能打造得出這麼奢侈的裝備。

如果不是王玄策是青雀一手培養出來的,自己怕是要把王玄策當做第二個李靖培養了。

“對比起吐蕃倒是小事,現在的問題是應該怎麼樣賞賜這次的有功之臣!”

而今年過了差不多有三年時間,今年過後就應該有第一批士卒退伍了!”

這兩個人才是需要頭疼的,與之相比杜楚客到真不算什麼事。

李世民聽到這話,目光不由向着房玄齡看了過去,房玄齡出面咳嗽了幾聲,說道:

“實際上他們身上還穿着一百六十斤的甲冑!”

“這一戰吐蕃損失了三十萬的士卒,再加上賠償黃金萬兩,吐蕃王子入長安爲質,想來西南應該有二十年的安穩了!”房玄齡倒是平靜的說道。

說實話基本上有二十年時間,至少貞觀一朝不用管吐蕃的事情了。

一百六十斤的鐵是什麼概念李靖不太清楚,但一百六十斤的甲冑,這怕是李靖想都不敢去想的重量啊!

結果現在看着戰報裡面他們四千人殺穿三十萬吐蕃軍隊,這樣戰鬥力的軍隊把他們捨棄掉,李世民就又有些捨不得了。

但還只是一天賦戰部,靠着武器掌握髮揮出自身武器的全部威力,但這戰損也太低了。”

“可!”李世民沉聲說道,“剩下來的薛仁貴,王玄策呢!”

不過李靖也知道,大唐不可能勞師遠征去徵發吐蕃的。

就好像北方的什麼雁門關山海關,或者某些南方政權的襄陽合肥之類的關鍵城市,也沒聽說過哪個政權迫不得已時把這些地方給割出去,對了,兒皇帝的燕雲十六州不算。

既然有機會把他給調出來,那就調出來好了。

所以,還是繼續把王玄策丟在邊境地區繼續養馬吧!

“英國公……李績李懋功。”聽到這話,李世民倒反應過來,說得便是李績。

房玄齡看了看杜如晦,杜如晦看了看李靖,李靖本來想要看魏徵的,卻發現所有人都在看自己。

“嗯!”李世民點點頭,說道,“一百六十斤每人的甲冑!”

李靖無奈道,“學府兵跟其他的府兵不一樣。雖然名爲府兵,但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魏王私募的募兵。聖人莫要忘記了,當初學府兵被拉過去當府兵時,魏王可是跟着聖人做過約定,三年之後,那些募兵退伍,重新成爲自由身,魏王怕是還等着用他們呢!”

但那裡知道他居然能夠弄出一百六十斤的鐵甲,不,甚至是鋼甲來啊!”

而一般上邊疆地區的將領同時兼顧有軍政雙重職能,甚至補給什麼的一般也不靠朝廷。

他們若殺上了雙天賦,能夠幹掉了吐蕃的軍隊臣相信。

大唐雖然是府兵制的,武將也只保留了親兵並沒有自己的部曲,但一般上最頂尖的軍隊也不會直接解散掉,比如李世民的玄甲軍就沒有解散。

李世民看着李靖把事情講了清楚,但卻又想要撇清關係的樣子,頓時感覺李靖這老小子還是令人討厭啊!

不過說實話,就算房玄齡也沒想到西南邊突然冒出個吐蕃,居然徵調五十萬人討伐大唐。

“這塊土地可是吐蕃抵擋我們大唐的必經之路,基本上是談不下來的!”

因爲這件事情,通過李泰的日記,自己也見到了。

所以自己又嫌棄人不夠用了,就等着學府兵三年期滿填充到基層去。

當然,李世民要是知道未來吐蕃與大唐之間的愛恨情仇,那肯定……也是先打高句麗。

所以聖人便同意讓農業學府出來的士卒駐紮青海,服役三年便能退役。

“這甲冑,這甲冑……”李靖好像要說這甲冑是哪個腦殘打造的。

“嗯!這倒是不錯!”李世民點點頭,這種爲了賞一個人直接把一個區域等級提升的事,也不能算是沒有過。

爲了鍛鍊自適應的軍隊的綜合戰力,所以嘗試增加負重的方式去鍛鍊自適應的士卒。

大不了把這西海郡的面積畫得大一點,像什麼烏海,積石山之類的地方都劃給西海。

因爲他一回來,李世民總不可能把這樣的有功之臣冷藏,那是要打壓魏王嗎?

想來李世民也沒這想法,那重用王玄策,那怕不是慫恿李泰謀劃儲位。

我看到上報的奏章時以爲是石甲,便批了條令給他。

房玄齡搖搖頭,這種機要之地,基本上只有打下來,談是談不下來的。

身爲戰將的他對內政上面的事並不瞭解,但對東女國的那塊要地卻看得非常明白。

至於吐蕃,他們要得是活下去,而不是繼續跟大唐打下去。

但想一想河南道正在修建的道路,到底是需要一個決斷果決的傢伙去協助李泰,從而讓李泰能夠順利的騰出手來,所以讓杜楚客去當洛陽令,幾乎是必然的。

李世民覺得自己瘋了,纔會讓這支軍隊的士卒退伍,怕是自己的玄甲衛不能有這戰損!

還是那句話,吐蕃是屬於邊陲小國,大唐征討它沒利益,像現在的自衛反擊戰倒還好說,但要千里迢迢去滅吐蕃,只能說現在的大唐跟吐蕃真還沒這仇怨。

只不過當初的青海沒華夏統治的基礎,但經過王玄策這些年運營,基本上青海以東的區域算是在大唐的掌控下,將其提升爲州,到底也並不過分。

說實話,房玄齡自然看得出李世民不是很想要王玄策回來。

“魏王那支學府兵由魏王帶出來的,戰部天賦是武器掌握,後來交給薛仁貴駐紮青海又改成了能夠適應各種負面環境的自適應。

這可是參加過了大戰役的百戰老兵啊,跟那些熬資歷熬初來的老兵不一樣的!

“東女國那塊戰略要地沒有談下來嗎?”李靖開口問道。

只不過一般上來說,大唐是按照人口進行劃分的,劃了這麼大一片區域嗎,實際上西海州還是下州,因爲過來交稅的上戶,還不到兩萬戶。

“那薛仁貴和他的學府軍應當如何安排?”李世民沉聲道。

“多少?!”李靖聽到了房玄齡的話,到是有幾分的沒有反應過來。

至少還沒有五代十國,武夫當國這一段歷史前,雖然名義上軍政分離,但實際上也就只是在中央周圍。

是的,這次連李靖都被從家裡拽出來,必須要參加這次會議。

想一想也是,哪裡有軍人能夠拒絕得了一身鋼鐵加身的精銳。

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當然以爲李泰所說的訓練甲是木甲,再多一點是石甲。

再後面的朝代經歷了文武分治之後,除了特殊時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軍整一把抓的事了。

基本上這些邊疆的將領都是經濟政治兩手抓的,都是兼有內政與軍事的職責。

只不過這種軍政一把抓的情況基本上也就出現在唐朝了。

李績自從成爲幷州都督之後,在治理軍事的同時,實際上也有處理民政事務。

如果換了別得皇帝也就算了,但對李世民來說,這樣一支充滿了鋼鐵與力量結合,更是經過了戰場實驗,能夠四五千人就橫推三十萬人的一天賦士卒,怎麼可能不想要。

“啪!”李靖手中奏書落了下來,甚至有幾分呆滯。

但現實可能嗎?!要是自己這麼做,那跟宣佈廢太子有什麼區別,真頭疼啊!

然後李泰就明明白白的在日記裡面寫了一百六十斤的甲冑。

“我跟青雀還做過這約定!”李世民聽到李靖的話,到是不自覺的看着頭頂天花板。

“莫要裝傻!”李世民說着便給李靖一份相對比較詳細的戰報,說道,

“以四千對三十萬,自己只折損不到二十人,這樣的軍隊你覺得朕捨得讓他們退伍?!”

對大唐來說,讓吐蕃承認自己是華夏的支脈,臣服大唐這點纔是最重要的。

不論杜楚客到底是不是要一心跟着李泰混,但無可否認,杜如晦都不可能讓自己的老弟繼續在河湟谷地那邊帶着。

“自適應天賦臣能改出來,但這身鋼鐵臣就沒辦法了!”

李靖很無奈的看着這自適應天賦,感覺在自己的印象中,這天賦只是拿來抗瘴氣用得啊。

哪怕理論上來說,自適應能夠適應到被傷害的程度,不可能有人能適應到那程度。

上了戰場後,被捅心臟一刀,或者砍下腦袋都肯定死翹翹了,再強還能自適應死亡嗎!

只不過,爲什麼被魏王經手後,這天賦變得這麼變態了,配合上陌刀,簡直亂殺啊!

“哎,看起來還是要把青雀召回來了!”李世民不由按按太陽穴。

(本章完)

第327章 西域的謀劃第545章 繼續軍議中第365章 我們纔是最強的第13章 獎賞第194章 證道法第173章 封燕王第478章 啓動高句麗的計劃(今天一更,不用第5章 鴨蛋王第244章 衆人商議第173章 封燕王第325章 毛紡織第19章 製作手套第91章 量化百姓價值第76章 流外官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537章 高句麗滅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301章 到洛陽第22章 羣星匯聚第8章 馬周的提醒第495章 邀請李靖第294章 面見李靖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第175章 曬鹽法第496章 抵達幽州第274章 魏徵的建議第429章 卑路斯再臨第479章 親自動手第181章 河東衛家第373章 年節禮物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決策第390章 世家的底蘊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12章 撲滅蝗災第335章 洛水之弈開始第534章 風雪前的準備(繼續一更中)第236章 悠閒的長安生活第112章 馬週迴來了第482章 平靜的高句麗(今天一更)第309章 破碎的計劃第4章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136章 幽州的交換生第123章 人口承載極限第180章 千年一遇的機會第246章 進步神速第492章 戰爭會議第178章 杜楚客的專權第237章 勝之不武第166章 巴掌第353章 稱心之死第320章 期貨商會第321章 交稅第423章 糖衣炮彈第87章 醫療營迴歸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514章 被劫掠的遼東城第448章 李承乾的佈置第338章 初見辯機第525章 唐軍的伏擊(今天一更)第375章 展現君主天賦第518章 軍功經濟第324章 飛行的熱氣球第97章 發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469章 田長耕入薩珊第84章 帝國的執行力第406章 貞觀十五年第482章 平靜的高句麗(今天一更)第29章 圖書館第35章 行刺第3章 初見竇靜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144章 順利通過第531章 遼難運河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六 任雅相的任務第492章 戰爭會議第210章 糧食入河南第239章 李泰的謀劃失敗了第67章 李泰的提議第419章 杜荷第504章 高句麗的應對第174章 畫大餅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270章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159章 棉布第206章 秉燭夜談第4章第154章 恥度第218章 親兵入伍中第510章 李泰的提議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179章 我就選你了第538章 安東都護府第439章 高句麗事變第65章 戰報第260章 李泰的決定第27章 曲轅犁第408章 與李世民的見面(今天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