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魏徵的建議

第274章 魏徵的建議

就在李泰與李靖兩人攜手有序整頓新佔領的鄯州時,李靖基本以每五天向朝廷發送一次公文的頻率向朝廷報告鄯州的情況。

而李泰發送的時間長了一點,差不多是每半個月發送一次,讓朝廷瞭解情況。

不過,佔領吐谷渾的土地,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哪怕有着李靖摧枯拉朽的解決吐谷渾的軍隊,降服了吐谷渾的新王,李泰更以儘可能提升當地生產力的方式,讓吐谷渾人接受統治。

但也差不多前前後後忙了三個月,才讓吐谷渾的百姓安穩下來。

而等到秋天春小麥秋收,收割一波糧食後,當地百姓就應該徹底穩定了。

畢竟說到底,在華夏古代周邊這麼一圈的地方,哪怕胡人都恨不得去當華夏的狗。

現在甚至有機會做人了,只要是在吃飽飯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巴不得如此。

說到底,從古至今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到底是少數。

但任何區域如果沒有產出,只有大唐不斷的輸血,那這片區域,就不會有什麼意義。

李泰表示這絕對是當地的百姓沒有接受教化,不知道禮義廉恥,跟自己可沒半點的關係。

魏徵思索一會兒後,開口道,“臣認爲,燕王公正公開,毫無陰詭計量,目的就是希望國家能夠有序的把開發鄯州,甚至西海郡的計劃有序執行下去。

你們覺得,我們應不應該支持這整個計劃!”

“就當你是誇獎了!”李世民聽到魏徵的話笑了笑,道,

“這話,我給青雀回過去,畢竟你魏徵能夠誇句人,卻也不容易!”

而隨着當地安穩,李泰便給朝廷發送一封對鄯州規劃的信件送到李世民手中。

“看起來伱也有不會的東西啊!”李承乾笑了笑,想到他給長樂寫的詩,心中不由懷疑這是李泰找人捉刀代筆的。

對房玄齡來說,草種計劃能不能在西海帶來畜牧業的豐收房玄齡不知道。

李泰能發多少的財,那就李泰自己說了算,李世民表示自己不管了。

但朝廷派遣了人過去收繳稅收,那就算徹底把這片土地納入到大唐的行政體系中。

當然,偶爾餘光撇過,多少還是好奇的,尤其是李承幹,眼睛都放光了!

不過,李世民很快回過神來,笑了笑把自己手中的紙張拿起,道,

房玄齡看着完了信件,便把這信件交給魏徵,讓魏徵也看看這一首詩的全貌。

當然,李世民清楚,實際上魏徵的意思是經過討伐吐谷渾,接下來大唐朝廷要少動兵戈了,至於李泰這一手詩詞寫得怎麼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得是詩詞下面的意思。

雖然燕王推舉了王玄策爲鄯州別駕且試官一年,有着重用其主持《種植計劃》的能力。

畢竟怎麼樣利用是一回事情,有沒有弱點是另外一回事。

李世民看着房玄齡和魏徵,一個是大唐的管家,一個是大唐的脊樑。

至少李泰自己是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不聲不響的把大量百姓送過來。

“你不會把青雀按在那裡吧!”李世民聽到魏徵的話,倒略有幾分疑惑道。

吐谷渾本身也算是在東亞這怪物房混不下去了,從幽州一路遷徙到了青海這邊,也非常的容易接受華夏文明,只不過從北燕一路驅趕到此地跟着羌族混合,漸漸形成了吐谷渾。

房玄齡看着他們離開倒充滿了羨慕,自己可是還要回家去吃飯呢。

上一個只享受權利,不想要承擔義務的皇帝,直接就把隋朝給玩奔潰了,他們可都是親身經歷者。

都是大唐領土,實際上想要幹這一件事情並不困難,畢竟諸葛亮北方怎麼輸送糧草的經驗,完全能夠學過來。

但無論怎麼說,背靠着唐軍府兵頻頻消費,當地百姓多少算是生存了下來。

整個計劃青雀制定的很是有條理,他是真想把鄯州,甚至西海郡都徹底納入大唐掌控。

很顯然,這纔是李泰的正常水平啊!

“有機會是不是布個局,用詩詞挫挫青雀銳氣,讓他知道,我纔是太子啊!”

其中促進雙方友好交流的最發達產業居然是春樓,因爲當地婦人沒想到這是個職業!

“諸位,青雀行軍西海作了一首小詩,愛卿不如休息一會兒,一起鑑賞一二!”

但鄯州這地方到底有產出的,而且李泰在信上也說清楚,鄯州的地位並不是它能生產多少糧食,而是它與河西四郡接壤,至少翻閱過山脈後能夠到達。

“青雀要在西海郡嘗試《草種計劃》,推薦王玄策爲鄯州別架,試官一年主持鄯州事宜。

“哦,青雀居然還會做詩,這倒是稀奇,聖人還請於我一觀!”

畢竟李泰一直以來的表現,讓李承幹感覺李泰實在是太完美了。

李世民見房玄齡同意,目光卻又是放到魏徵身上。

魏徵看完了這全部的信後,恭敬的把這信交還給了李世民,不由沉思起來。

所以李泰需要朝廷介入,而且需要朝廷從這片區域獲利,而收稅便是最好的方式。

當然其他的朝臣看着兩人留下來,李世民繼續找他們問話,自然目光中也是羨慕,因爲這是聖眷啊!

然後又向朕提議以後農業學府掌握了戰部天賦的學員到青海駐守三年再行退役回長安安排去留,更要朝廷遷徙百姓充實鄯州……

不過對李泰詩詞的討論,倒也沒有討論多久的時間,畢竟李泰也得又不是什麼千古名詩。

同時圍繞《草種計劃》順利執行,他以合資入股方式,拉攏這次討伐吐谷渾的將士以繳獲入股,算是有了最初的錢糧來運作這一件事。

至於隔了山怎麼輸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立倉儲,一點點送就是了。

李世民看完後,卻有幾分想按按自己的腦袋,真的很頭疼啊!

所以這就需要朝廷層面的支持,不論是罪犯,流民,甚至村子裡的街溜子,只要是人能來鄯州就足夠了,這就需要朝廷的支持。

頂多就是在詩詞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新佔領下來的青海的看法,而且還要配合李泰寫給李世民的信去看,否則只是表層的詩詞,也就只是隨意的看看而已。

但再配上李泰這封對鄯州從制度到行政的全免規劃後,那房玄齡還看到了李泰想要把這片攻略下來的土地,駐守下來的堅決。

畢竟這是燕王送過來的私信,上面未必有什麼重要言語,羣臣也沒必要讓李世民把這信內容公開。

一行正在幹活的衆人聽到了能夠合理摸魚,一個個倒也果斷把手中工作先放下來再說。

雖然李泰立意不錯,但這詩本身到底跟自己這種從小跟着儒家學習的正統太子相差太多。

李世民不由把目光落到魏徵身上,笑着說道,“玄成,這首詩你怎麼看?”

李泰就是想要把鄯州發展起來,作爲未來討伐吐蕃的前沿陣地,但大唐統一到現在也就十幾年的時間,一代人都還沒成長好,這樣情況下能送到這邊來的人口真不多。

李承幹眯了眯眼睛,心中不由若有所思,一時間,倒有幾分遙想。

也有人對詩詞比較感興趣的,比如說李承幹,他看着李泰的寫得詩詞,倒不由笑了笑。

很快內侍便是把李泰寫得《從軍行·青海》,送到長孫無忌的手中,

“海上升明月,青湖映羣星。戰功向東寄,盡皆漢家地。”

“臣支持燕王的計劃!”房玄齡此刻站出來道,

更不要說自己從小修書,結識了一堆文人墨客,比寫詩詞寫得花團錦簇,如果開頭倒還有幾分的空靈美感,但收尾的話,直接就拉低了整首詩詞的格調了。

這也許是其他人喜歡的操作,但對李泰來說沒有意義。

哪怕只爲了河湟谷地徹底掌握在手中,我覺得對開發西海的計劃,也要有一定扶持!”

直接把他從正六品到正五品上的洛陽令有點過了,正好在鄯州做別架過渡一下。

尤其是派人去督察稅收這一點,是李泰特地提出來的。

畢竟李泰的頭頂上那是開國一代,他們清楚的記得責任與義務是相輔相成的。

“雖然臣認爲燕王覺得大非川以南會有異族威脅青海有些杞人憂天,但燕王有點沒說錯,西海失則河湟失,河湟失則河西失,河西失則隴右失,隴右失則長安難安啊!

“臣覺得,高陵令杜楚客雖然考覈政績爲甲上,但到底是沾了燕王當初的光。

李世民看完李泰的信,倒沒直接對衆人說什麼,只是向放在了一邊,繼續拿起就接下來的小詩看起來,原本幾分陰鬱的臉色,倒好看了幾分。

說實話,李世民把魏徵留下來,多少也是相信魏徵的忠言逆耳,尤其剛打贏了戰爭後,魏徵便有幾分勸說自己不要窮兵黷武。

擁有這麼一個弟弟,對於李承幹來說壓力真的很大,現在好不容易發現了李泰的弱點,李承幹覺得這是可以利用的。

李泰所描繪的未來很不錯,但這整個計劃想要執行下去,那就必須要他們兩個進行配合。

那就不是李泰說越王府一家開發那就一家開發了,哪怕是爲了大唐本身的穩定,朝廷也是會引入各種勢力去平衡這一片區域的。

而那些人離開後,李世民倒把李泰的那一封信拿出來,交給了魏徵與房玄齡看。

魏徵慢悠悠走出來,字字清楚道,“在臣看來,第一句還是不錯的。”

因爲這是私信,而不是奏章,周圍正在幹活的衆人雖然好奇,倒也沒有向李世民詢問。

但王玄策到底起步太低了,我覺得王玄策可以爲西海郡守,讓他能專心把《種子計劃》執行下去,但需要另外派遣一個人坐鎮鄯州!”

“自然不是!”魏徵搖頭道,

當然,這不僅是嘴上說說同意不同意,因爲如果同意的話,那朝廷就要陸續往鄯州安排充實鄯州人口的人力資源,以及需要安排戶部聽從李泰的要求派人去督察稅收。

其他人還沒說話,這時候的長孫無忌倒果斷站出來把這話給接過來。

房玄齡與魏徵兩人相互對視了一眼,卻是看着自己的同事們先一步的打卡下班。

當然,魏徵是覺得全部都放李泰的人手到鄯州,到底有些太不安全了。

這樣的話,鄯州這片地方自然也就自生自滅,反正朝廷沒有管理的興趣。

長孫無忌看了後倒給其他在場大臣看了看,最終落在魏徵手上。

房玄齡看了李泰寫得信,再看了這一首詩,如果一開始房玄齡看到得第一句是對青海的讚美,第二局是對戰功的自豪。

他的能力諸位是知道的,而且這樣過度一下,相信楚客的晉升也讓人更無話可說。”

再加上漢文化對這些少數民族天生的向心力,他們很快便被安撫下來。

正如此,這關乎大唐至少未來十年的計劃,需要魏徵去挑剔看看這計劃到底可不可以。

朝廷過來收稅,那就代表着這片區域徹底納入到朝廷的管轄,這意義又不同了。

所以,基本上三個月時間過去,他們切身體會到李泰本身便是代表了生產力。

其中道理很簡單,要是大唐對這片土地沒有什麼興趣,那自然不會派人過來收繳稅收。

“果然詩只是小道,燕王向來是務實之人,又怎麼會這般附庸風雅!”

而對李泰來說,自己需要得也不是自己在鄯州這一片土地上編織一張黑幕,然後自己去坐這裡的土霸王。

這本身就決定了這地方的產出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大唐想要給河西四郡的輸送糧食完全能夠從河湟谷地送過去,而不是從長安這邊千里迢迢的運輸。

很快隨着一天工作處理得七七八八,李世民開口道:“玄齡,玄成,你們留一下!”

李世民徐徐道,

還不如放一個不論是李泰還是朝廷都能接受的杜楚客過去,不論他是不是李泰的人,但至少他身份本身就有着越王府和長安杜家雙重身份。

最重要得是,他是杜如晦的弟弟,李世民更是能接受讓他去平衡局勢!

“不錯……”李世民點點頭,也覺得魏徵的安排更好。

就在這時候,突然有名內侍跑進來,遠遠得便跪着道,“聖人,太上皇病危,皇后娘娘請您快前往大明宮!”

“什麼?!”李世民聽到這話臉色一變,站起身來大步離開。

(本章完)

第177章 鹽場發展中第175章 曬鹽法第389章 農學社的無奈第348章 宮裡見聞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325章 毛紡織第48章 盡興而歸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268章 高原反應第201章 馳道建設的計劃第365章 我們纔是最強的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210章 糧食入河南第260章 李泰的決定第49章 孔雀的嘗試第294章 面見李靖第357章 將起的戰爭第10章 兩文錢第34章 逐漸繁榮的高陵第30章 世家的根基第310章 八月十五,洛水河畔第15章 冬日將近第94章 制約第418章 警告第28章 開學第539章 運河規劃的落實第279章 整頓親衛第317章 稱心第19章 製作手套第348章 宮裡見聞第54章 百年計劃的推手第338章 初見辯機第40章 旱災將臨第509章 反向伏擊第18章 與鄭鳳熾的交易第355章 工匠考覈第537章 高句麗滅第522章 李泰的定位(今天一更)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242章 折衝都尉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149章 新的計劃第530章 《幽州以北民族融合大計劃》第129章 人力資源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106章 女子織造學府第334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32章 時光的殘忍第445章 生產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208章 貞觀的年常第300章 閻婉第240章 李世民努力中第438章 危險的西域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545章 繼續軍議中第100章 心黑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90章 方便之門第322章 薩珊來客第234章 送禮物第158章 張玄素的見聞第259章 向李靖請教第281章 閻家第100章 心黑第448章 李承乾的佈置第397章 月餅製作第300章 閻婉第449章 考成法第303章 順水推舟第476章 進擊的吐蕃第336章 博彩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523章 決戰第296章 偶遇第288章 醫行走第180章 千年一遇的機會第129章 人力資源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235章 李世民的詢問第70章 馬周的奏章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18章 與鄭鳳熾的交易第113章 與太僕寺的合作第496章 抵達幽州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467章 徐惠的心思第226章 錦衣衛第113章 與太僕寺的合作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辭第534章 風雪前的準備(繼續一更中)第323章 頭疼的李世民第114章 建議第19章 製作手套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149章 新的計劃第431章 籌謀建設絲綢之路第368章 心態崩了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155章 學員入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