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

第220章 高句麗的特產

李世民感覺李泰當初在長安,差不多三年時間治理高陵便成功獲得上上評價。

現在在幽州已經過去這麼久時間,甚至李泰開始有心思去鍛鍊親衛了,那想來李泰肯定騰出了手,不說幽州,至少天津肯定發展得很不錯了。

這樣的情況下,便讓岑文本去看看,李泰到底把幽州治理的怎麼樣了。

李世民對李泰的治理還是很重視的。

別得不說,單就是李泰的高陵,雖然李泰走了,但李泰打下的基礎卻依舊在。

至少在上交賦稅時,高陵是整個京畿道賦稅上交最多的縣城,另外高陵百姓有個特點,那就是絕大多數都能自贖徭役,這說明了當地百姓的富有。

如果李泰能在幽州也能弄出這麼個地方,李世民感覺將來與高句麗交手,那隻需要從當地調度物資,而不是要自己從長安洛陽調度。

所以既然十三路觀風使巡省天下,那就順便派遣個人去天津,以及滄州地區查看查看,想來會有點收穫。

說實話,朝廷收割李泰的弄出來的東西,卻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別得不說,漕運計劃不就是現在渭河進行運營,然後開始在大運河進行發展,而現在,遠得不說,至少永濟渠已經在杜如晦的努力下,徹底的運營起來了。

而高句麗來收割華夏人的智商稅,說實話,這種事情就算是自己也沒什麼辦法啊。

另外有種李泰沒想到得是,他們會過來購買一些比較有特殊造型的石頭。

更嚴重一些,甚至讓當地出現民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爲如果一艘艘船支在一處地方大量堆積,對當地政府來說,很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這樣的話,自己的建隊要快一點的修建起來了,有了船,我才能夠直接往高句麗買賣糧食,慢慢把高句麗國家的糧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李泰心中略顯幾分的算計。

李泰道,“那就拜託你了!”

“但這做得到嗎?”王玄策聽到李泰的話語,卻帶着幾分茫然。

只不過現在農學社纔剛建立發展,自己需要它們在當地進行野蠻生長。

不過王玄策又對李泰詢問道,“但河南之地耕種的也是小麥嗎,能等到秋天嗎?”

華夏人玩玉石,就更羅馬人穿絲綢一樣理所當然。

“嗯!”李泰點頭道,“我只希望農學社能紮根基層爲百姓說話而已。”

但李泰很清楚,單單靠思想覺悟如果就能抵擋糖衣炮彈的話,這世界早就已經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更多的還是需要想辦法防微杜漸。

但現在自己連簡單的督察機構都沒有,有得只是希望他們在學校中學習的爲底層百姓發聲的思想能讓他們多抵抗一會兒。

至於另外一邊,高句麗與大唐開放通商口岸,來自高麗的特產,也隨船隻送來天津。

而爲了保證秋天當地百姓的耕種,我會給農學社配置一定數量耕牛,幫助百姓耕田!”

當高句麗上層打算持續性擺爛時,商人們購買的東西則是以必然以奢侈品爲主。

因爲李泰覺得這東西就算是再怎麼樣巡查也不會巡查到自己的身上。

“繼續想辦法增產!”李泰點頭道,“我春天就不跟這些人進行爭搶耕牛春耕。

所以通過這麼個窗口,仔細記錄着高句麗商人的購買物品。

當然,這些租金的擡升,其中最重要得就是,這兩年來天津城的商旅已經漸漸多起來。

“我明白了!”王玄策神色嚴肅,聽到李泰的話語,明白了自己身上的重任。

不過,高句麗也沒來這邊購買什麼給底層百姓耕作用得鐵質器具或者耕牛馬匹。

而藥材則是李泰點名要得,甚至開始有意識的高價去收取高麗人蔘。

“所以,這些耕牛是以租借爲主,我可沒有說要白送給百姓使用!”李泰坦然道。

能夠承受的下來,那自然能賺取一筆橫財,但若沒辦法承受,那這些船支所代表的世家豪門,甚至還有皇親國戚,怕不是會讓整個當地的官場動盪。

而耕牛就是用來幫助百姓的最好媒介,相信任何有田畝的百姓,都不會拒絕耕牛的。”

“幫助百姓耕田?”聽到這話,王玄策倒有幾分愕然,卻也感嘆道,“燕王仁慈。”

反正別的東西大唐未必管夠,但石頭的話,還真的是不嫌多啊!

對李泰來說,收集高句麗商人的購物信息,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接着,李泰找上王玄策,對王玄策道,“今年耕牛能出籠多少?”

哪怕李泰身在高陵卻也能清楚知道,高句麗內的大概情況。

一是怎麼樣保證耕牛能夠給底層的百姓使用,而不是直接被那些富戶直接拿錢砸下,先給自己使用,再給普通百姓使用。

他們在天津主要購買得則是金銀這些貴金屬,綾羅綢緞這些高等紡織品,以奢侈品與貴重品爲主。

尤其隨着國家漸漸穩定,自然有多少的玉石流入到華夏,那都能把它消化掉。

等藥材市場相互交易個幾年,使得雙方擁有微薄信任後,自己想來就能主動販賣低價糧食給他們。

更不要說,天津最重要的不是農業,而是商業,天津港也開始要賺錢了。

畢竟這些石頭的材料,也不是什麼稀罕的材料,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頭而已。

隨着劉仁軌與李德謇完成了談話,李德謇已經派遣一隻船交給劉仁軌作爲幽州學府的訓練艦所用。

李泰倒沒跟着王玄策具體的把農學社更進一步的問題提出來。

所以河南之地缺少人力是必然的,河南對耕牛的需求,遠遠超出了你我想象!”

雖然用得稍微會有幾分不趁手,但也能用來作爲耕牛!”

這種人被巡省的人抓到了就抓到了,畢竟不論是太蠢,還是太壞,在嚴打期間自己撞到槍口上,那真的是自己找死,罪無可赦啊!

“事在人爲,慢慢做就是了!”李泰聳聳肩道,

“讓農學社擁有一定程度的資本是必須的,否則不可能幫助到底層百姓。

最主要的東西是皮草,藥材,以及類似黃玉的寶石,對這些東西,李泰並不感覺意外。

二則是如果農學社的學子以這耕牛爲奇貨,對百姓進行壓榨,從而以權謀私。

總而言之,整個天津隨着通商口岸的建立,開始與高句麗進行逐步的通商。

聽到李泰這般的話語,王玄策點點頭,倒也不再多說什麼,只是道,

“我已知我的重任,定然在秋天到來前提供足夠耕牛來!”

更不要說,丹東的鴨綠江黃蠟石几乎算是最頂尖的黃蠟石了。

你想要個人享樂,那麼購入得就肯定是大量的奢侈品,就算想隱瞞也很難隱瞞這一點。

至於黃玉,也就是最頂尖的黃蠟石,李泰對這是真沒辦法。

到底需要等個幾年,等到農學社野蠻生長到一定程度,再來一場全面的整風運動,洗刷一下隊伍中的墮落份子來殺雞儆猴,最好挑選個貪污罪嚴重的直接株連全家。

“幽州天津城一帶,以及滄州開始種植小麥,現在的耕牛應該足夠了吧!”王玄策疑惑。

所以今年五月份豐收後,就會開始繼續的在當地傳授種田技術。

在古代,是除了人蔘以外高麗地區進貢中原的必備貢品,就算大清還在時,都有上供黃玉石的記錄。

“嗯!”李泰點頭回答道,“去年水災後,大量農業學府學子在當地建立了農學社,主要教授得就是小麥種植。

它有着田黃的顏色,翡翠的硬度,和田玉的溫潤,簡直集合美玉的優點爲一身。

第一自然是要吃透這一艘船隻,等到這一艘船的技術給吃透了,自己能建造出一艘同樣的船時,那李泰也就能夠自己研究遠洋航行的船了。

李泰現在需要做得事情不多,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穩住,別浪,繼續發展也就是了!

但李泰對藥材一定程度的補貼,就是要高句麗百姓能夠多耕種藥材,而少耕種糧食。

永濟渠被被杜如晦帶人徹底疏通,來往船支也越來越密集,地方政府也感受到航運成本降低所吃到的紅利,所以在冬天之時,當地政府見大運河有逐漸結冰的趨勢,會組織徭役去運河上鑿冰,從而讓船支快速通過。

因爲商人是最敏銳的羣體,當高句麗上層打算間歇性奮鬥時,商人們購買的東西必然是以實用爲主。

“可以有兩萬頭!”王玄策對李泰回答,

“盧、衛、祖等幽州世家已經向我借來耕牛春耕,這些已經分配出去。

說實話,李泰理解不了,但感覺,既然他們喜歡,那就多來大唐買一些吧。

這些東西是最難隱藏的,因爲你想要發展國家,那就必然要購入大量的生產用具。

“但若免費給百姓使用,怕會有鬥米恩,升米仇之事!”王玄策皺眉道。

說實話,如果在這個期間,還有貪官污吏出來橫行霸道魚肉百姓,那要麼是他太蠢,要麼是他太壞。

“伱莫要忘記了,整個河南之地去年發生了水災,淹沒了不少的百姓,我們又從河南之地收納了不少的百姓。

可以說,永濟渠以及所屬的河流所流經的土地,自然而然的吸引北方人口匯聚。

也就只能懷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先挑選幾枚極品黃玉入手,也方便以後送人。

現在再看看李泰的天津城,當初至少砸下了兩個計劃的,現在多少也要看看收穫了!

但到了秋天,對耕牛需求上會更進一步增加,我需要你想辦法增加耕牛的產量。”

這種轟轟烈烈的巡視小組,對在天津城的李泰來說,雖知道了消息,但也沒太過在意。

說實話,這些石頭拿出來販賣李泰本來就感覺很奇怪了,沒有想到高句麗商人還會感覺自己撿到了寶似的主動把這些特殊造型的石頭給購入回去,簡直讓自己匪夷所思。

若燕王您也需要耕牛春耕,我還能讓一部分用於食用的黃牛掛上牛環。

而李泰的造船廠也是以這一艘船隻爲基礎,開始行動起來。

同時隨着貞觀八年到來,天下官吏全部都知道朝廷派遣了十三路觀風使巡省天下的消息。

畢竟大唐只對盔甲與弓弩做了限制,不得擅自進行製造,但可沒說不能製造遠洋大船啊!

且不說自己一沒貪污,二沒惰政,單就算今年的稅收上去,李泰感覺自己怎麼也應該得個不錯的考評!

一些天然造型的石頭,在一些頂尖石雕匠人手中,往往能展現出匪夷所思的石雕藝術。

雖然,最主要的並不是直接商稅,而是坊市租金,但無論怎麼說都是合理的稅費。

這些人蔘效果是不是真的比中原的人蔘要好,李泰不知道。

一時間地方各處多多少少有幾分風聲鶴唳,不說清廉大治,但至少做做表面文章。

是的,雖然來這裡的第一年,第二年,李泰並沒有拿出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但從第三年開始,隨着農田開墾,把整個幽州的粟米種植變成小麥種植,到了五月應該是豐收了。

後來李淳風告訴李泰,表示高句麗的石頭工藝比較的發達,有着自己的石雕藝術。

皮草這種東西,在這時代就是奢侈品,需要一個相當廣闊的市場,才能把這些動物皮草給消化掉,而整個東亞也不過只是大唐而已。

這些事對李泰來說都是問題。

而大運河這條貫穿南北的生命線,隨着杜如晦疏通永濟渠,已經看到了幾分未來端倪。

等到對高句麗下手的時候,直接斷了對方的糧食供給,用大唐的這個龐大經濟體系,把高句麗給徹底覆滅掉。

最後再順勢頒佈相應的制度,讓整個農學社規範起來。

畢竟自己現在要是出手整頓農學社的話有點師出無名的味道。

有時候,有些事情哪怕你明明知道他肯定會發生,但你也只能夠眼睜睜看着它發生了,那才能順水推舟的幹活。

這樣纔能有種時來天地皆同力的天時地利人和,否則就好像是逆勢而行,做起事來也就只能事倍功半。

(本章完)

第103章 褚遂良與劉仁軌第94章 制約第117章 邯鄲學步第540章 隱藏在計劃之下的計劃第159章 棉布第92章 熬出頭了第87章 醫療營迴歸第225章 畢業學生的分配第360章 各顯神通第181章 河東衛家第22章 羣星匯聚第428章 受傷的人第191章 第一百九十一 高季輔潛伏中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370章 夠了!不要了!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538章 安東都護府第103章 褚遂良與劉仁軌第326章 飛梭第522章 李泰的定位(今天一更)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159章 棉布第408章 與李世民的見面(今天一更)第251章 六鏡花第281章 閻家第469章 田長耕入薩珊第20章 呂才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178章 杜楚客的專權第269章 吐谷渾平定第461章 對質太子第464章 爲大唐崛起而奮鬥第56章 玩真的第61章 李靖的僞裝第115章 文科的用法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277章 被發現了第451章 魏王謀反了第226章 錦衣衛第28章 開學第452章 封侯(今天一更)第57章 不能笑第491章 序幕的拉開第143章 邀請馮盎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263章 先拖着,等等看第524章 交鋒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6章 請蝗儀式第117章 邯鄲學步第135章 歷史性的突破第508章 李世績的謀劃第355章 工匠考覈第271章 弟二百六十九章 體面人第285章 你說了,我便相信第443章 口無遮攔第433章 三個天賦第81章 大豐收第489章 各國的舉動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38章 高陵的目標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205章 錢糧的問題我來解決第421章 茶葉之利第303章 順水推舟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19章 製作手套第326章 飛梭第283章 長樂完婚第27章 曲轅犁第436章 考進士第233章 軍用轉民用第331章 冰窖的作用第272章 建城的原因第305章 魏王的老師第502章 軍隊伙食第208章 貞觀的年常第474章 令人絕望第432章 西域以西(今天一更)第508章 李世績的謀劃第486章 政治的延續(今天一更)第59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第477章 被盯上的高句麗第402章 覆滅高昌第433章 三個天賦第172章 劉神威歸來第46章 收錢一貫第546章 軍議結束第378章 新的標杆第376章 草種計劃的後續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274章 魏徵的建議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206章 秉燭夜談第319章 南市第524章 交鋒第485章 分封第95章 從今天開始就信道了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