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五月無事

第202章 五月無事

李泰面對杜如晦突如其來的問話,不由呆了呆。

李泰非常清楚,杜如晦實際上已經距離真相真的非常接近了,但他的資質到底還不足以支撐他徹底看破這原因。

沒辦法,能擁有這般資質的人,一千年都未必誕生一個,而杜如晦還差得遠。

李泰深吸了一口氣,對杜如晦反問,道:“杜相覺得天下財富恆定嗎?”

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微微沉默,又說道,“天下財富難道不恆定嗎?

比如交易,以物換物,看起來好像有賺有虧,但就總體而言,卻是不變的!”

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點頭道,“從交易角度來說的確是等價交換。

哪怕其中有所差距,但就現實來說,很多無形價值使得雙方交易達成平衡。

但我們說的並不是交易,而是財富。”

“願聞其詳!”杜如晦聽到李泰這話,神色鄭重起來。

“在杜相看來所謂財富是指什麼?”李泰倒也沒有解釋,而是又問了一個問題。

杜如晦笑了笑道,“幽州的漕運計劃順利實施,我不日便是會啓程離開。”

不過從長安到洛陽,渭河水道只能走到華州,剩下來的道路需要陸運運輸。

畢竟完善的生產基地和合適的標的物品,自己都不算真正建立起來。

杜如晦揮揮手道,“好好把幽州經營好,這種兩國定點通商的模式前所未見,伱將來遇到的事怕也是多不勝數,我就不打擾了,你好好在幽州看着就是了!”

原本還以爲自己能輕鬆把這件事講解清楚,杜如晦知道原理後,自己也算有了一個同道。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種田,百姓們通過種田從土地中種植糧食,就是生產力的一種體現。”

自己肯定是按照手中糧食的數量發放的,頂多就是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三左右。

杜如晦的臉色變得難看了起來,道,

“你的糧票真是按你手中擁有的糧食數量發出來的嗎?!”

所以,在確定高陵小麥豐收後,第一時間,李泰便讓呂才把這些小麥粉給運輸過來。

杜如晦帶着馬周離開,但李泰的工作倒沒停留下來。

更重要得,還是今年洛陽小麥粉成功運輸到幽州來,雖然費事不少。

如果我手上媒介不夠,就另外製造一些媒介,讓百姓們接受,然後願意勞動也就足夠了!”

不免也感覺自己的確是水平有限,想要把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一系列知識深入淺出的講解,自己真的做不到啊!

“至於什麼東西作支撐,自然是百姓們的生產力。

比如說清理淤泥,拓寬河道這些事情,就只能夠讓徭役來,耕牛是沒有辦法替代的。

畢竟大運河完成了疏通後,接着便要修建雍奴到天津城的道路修繕好,還有天津港口到天津津口的馳道,李泰到底是有着幹不完的活等着這些徭役。

“不在天津?”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倒有幾分不解的問道。

“怎麼可能會開放那裡!”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搖頭道,

甚至杜如晦原本隱約抓住了什麼,但現在聽到李泰的話語,反而有幾分迷糊了!

李泰看着杜如晦沒有說話,不由捂住了自己的臉。

在這過程中,除非沿途購買糧食,否則糧食消耗會非常大,至少會損耗三成以上,還請燕王做好準備。

“重要的是什麼支撐了爲什麼這糧票能夠作爲錢的替代!”

同時又寫上,自己拿到了洛陽津口的建設權,可以把原本調度給自己的墨科與算科學生,先派遣到洛陽的津口處修建洛陽津口。

說實話,知道了還有這種操作,杜如晦也流了一身冷汗。

這時候的李泰纔想起來,呂才還在處理着洛陽津口的事情。

此刻杜如晦前往滄州,想來最多也就三個月的時間,就能把這一段的運河清理,建立起一個標準的津口來,整個《漕運計劃》此刻也從北到南的正式鋪建開來。

但李泰覺得,這一件事情還是很值得的。

同時聯繫上馬周,獲得朝廷審批,讓洛陽的津口建設起來,費用則讓孔雀把炭業、布業,以及其他產業的利潤拿出來,填補這個窟窿。

而杜如晦倒對李泰平靜道,“至少燕王的這種理論,想來只有善待百姓才能實行吧。

說實話,天津所處的位置幾乎是以平地爲主,加上境內較爲豐富的水力資源,運河沒有經過這裡時,還沒什麼,但運河經過這裡,這片區域的土地自然凸顯了出來。

“哦?是平壤城嗎?”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開口詢問。

所以在整個流通過程中,雖然糧票比例開始逐步增加,但開元通寶和布匹依舊是很堅挺的貨幣。

只不過隨着五月的到來,基本上幽州大大小小世家全部完成了春耕,播種上了粟米。

不過,李泰此刻對杜如晦繼續道,

有了呂才全權處理洛陽津口的事情,也讓李泰鬆了一口氣。

“是!”李泰面不改色的回答。

高句麗在那裡建了一座大行城,選擇那裡作爲高句麗方的貿易地點。”

“嗯!”李泰點頭道,“弄懂這個問題,您就應該知道,錢本身對我來說不重要。”

這件事情呂才也不敢怠慢,回信表示會先把小麥粉送到洛陽,然後再由永濟渠送到幽州。

可以說它是國家北部相當重要的一個城市,華夏想確保對朝鮮半島區域的影響力,那丹東的建設就不能放下,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針對朝鮮半島的名片城市。

李泰收到呂纔信件後,馬上又給驛站送去一封四百里加急的信件,表示從孔雀處要錢,直接沿途購買糧食,把這一批小麥粉先送到幽州來。

“好!多謝杜相告知!”李泰對杜如晦行禮,表達了提前通知的感謝。

雖然李泰已儘可能去解釋了,但還是那些話,想要把這件事情徹底解釋清楚,真不是李泰這種半桶水能解釋的清楚的。

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語,倒想要安慰,但又覺得不合適。

到了李泰手上更是一百人左右,但讓他們去組織徭役們去開墾荒地卻足夠了。

李泰深吸了一口氣,重新組織了言語道,“簡單的說,我利用墨科研究出來的各種工具,以及草種計劃的所生產的耕牛,來替代佃農的勞力!

同時,多出來的人則能放在技術性更高的工作上。

只能說,高句麗選擇了這麼個地點作爲雙方開放的地點,算是展現自身誠意的一種方式。

因爲李泰看着糧倉一點點空下去,而不見糧倉堆滿,李泰還是有很大不安全感的。

杜如晦聽到李泰的第二種解釋,立刻便明白了整個事情,但杜如晦一臉可惜道,

雖然這一段時間,杜如晦都在幽州,但滄州的事也已經準備的七七八八。

畢竟這地方算高句麗腹地了可謂誠意十足,但同時遼東地區算是長白山脈衍生丘陵遍地,就算大唐想要通過這裡進攻高句麗卻也絕對不容易。

杜如晦皺了皺眉頭,思索了一下,認真道,“開元通寶,綾羅綢緞,以及金銀之物!”

“燕王要不要猜一猜,我大唐的通商貿易點,開在哪裡?”杜如晦道。

這時候,李泰給遠在長安的呂才發送消息,讓他把今年豐收的小麥,研磨成了小麥粉後,再派遣農業學府願意北上幽州的學子們,把這些小麥粉送到幽州來。

也就是有勞動能力的百姓通過勞動生產而進行的一種改造自然的能力!

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語鬆了一口氣,杜如晦是真怕李泰亂來,結果導致信譽破產。

高句麗選擇了現代大概丹東的位置,作爲與大唐相互交流的貿易港口。

“額……正是正是!”李泰聽到杜如晦這般理解,自然連連點頭。

而李泰也沒強行推廣小麥,畢竟小麥現在在幽州種植得不多,更重要得是,若讓他們種植的小麥多了,那自己在秋末種植小麥時,在耕牛的運用上會跟他們起衝突!

不過,隨着他們對耕牛的需求開始不斷下降,李泰則在天津這區域開始大面積開墾起來。

“是漢代樂浪所在,烏骨江與鴨綠水的入海口。

哪怕自己倉儲之中的粟米能支撐到今年秋收,但李泰看着連一年都支撐不到的糧倉,心中多少還是有幾分心慌的。

等聯繫上馬周,確定得到朝廷的批准建立津口後,便開始集中力量建設津口。

“杜相勞苦功高,卻是辛苦您了!”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語,倒是連忙行禮道。

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眉頭不由皺了皺。

只不過,我預見了這些多餘的勞力,然後進行了合理的分配而已。”

多出的一部分實際上並不是單純爲糧食買單的,而是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生活必須品,以及各種消費產品,一比三的發放比例很保守了!

不過,李泰也不敢發放太多。

“嗯!”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語,道,“在我看來,所謂財富只是農民耕種出來的糧食,以及自己麾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甚至這些徭役通過勞動換來的基礎設施!

通過我合理的調度資源,自然兩件事情也就都能做好了!

與此同時,幽州農業學府的學子們也開始畢業,雖然這批數量一樣不多,也就兩百來人。

如同杜如晦所說,在巡查完幽州大運河河道後,杜如晦便帶着馬周繼續向着滄州而去。

但省省吧,如果這些事情真容易解釋得清楚,自己上輩子早就成爲講師了。

說實話,去年雖然購入大量糧食,就算現在李泰的糧食也依舊非常充足,但今年徭役來得這麼多,讓這糧食的損耗有些出乎李泰的預料。

聖人曾言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燕王您的理論則是盡水之力,順水而推舟!”

“看起來燕王所領悟的道理,縱然想解說給我聽都很費勁啊!”

與孔雀商量後,自己親自帶着學子們護送着糧食來到洛陽,然後一批以農科爲主的學子繼續運送小麥粉順永濟渠北上,把這些小麥粉送到李泰手裡。

不過,高陵的小麥粉這些糧食,則儘可能向幽州運輸,這點沒得談。

對高句麗來說,比較起幾乎漫長得有些恐怖的海岸線,只守住這一個地點總歸容易得多。

“糧票?!”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倒是馬上反應了過來。

杜如晦看了一眼李泰,繼續道,“另外朝廷跟高句麗達成了協議,雙方都開放通商口!”

至於開元通寶,綾羅綢緞,甚至金銀,對我而言只是媒介而已。

丹東位於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黃海經濟圈的重要交匯點。

“正是天津,全如了你的心意!”杜如晦說道,“另外,高句麗的通商口要等到高句麗的使者回到高句麗之後纔會開放,但幽州的通商口岸則是會先一步開放,以展現誠意。”

一直到六月份,高陵的小麥粉全部都送到天津都入庫後,李泰才鬆了一口氣,實際上這個過程之中布匹錢糧的損耗,甚至比糧食總價的三層,可能還要多幾分。

而自己則另外帶着墨科與算科的學子,在洛陽尋找適合的地方購買土地,建立房屋。

雖然所謂的大行城什麼的李泰完全不清楚,但提到了鴨綠江,李泰馬上便明白了。

“恭送杜相。”李泰對着杜如晦行禮把杜如晦送出了自己的府邸。

見到李泰的回信,呂才把學府中事情暫時交給劉神威來處理。

李泰發送了一封信表示糧食送到了,同時讓呂才慢慢處理洛陽津口,不需要着急。

畢竟杜如晦對整個大運河不僅是單純的清淤工程,還有爲了《漕運計劃》的執行進行人事調整。

就算杜如晦也只能一個州一個州的慢慢調整過來,所以李泰讓呂才慢慢來不需要多麼着急,就當是讓算科與墨科的學子有一個實習的地方。

見到李泰的回信,呂纔看着快要修建好的津口,又看了看這封信……

燕王這是看不起誰呢!

(本章完)

第312章 王珪的直爽第99章 杜如晦來訪第431章 籌謀建設絲綢之路第477章 被盯上的高句麗第378章 新的標杆第313章 糧票第315章 鋼鐵城第261章 軍隊的默契第377章 李泰的堅持第76章 流外官第541章 徭役們的福利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533章 東北的戰略性價值(繼續一更)第288章 醫行走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380章 年節禮物的發放第152章 平定嶺南第143章 邀請馮盎第288章 醫行走第446章 魏徵之死第5章 鴨蛋王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26章 建設商鋪第307章 褚遂良的麻煩第346章 接收物資第40章 旱災將臨第318章 漁業的發展第478章 啓動高句麗的計劃(今天一更,不用第106章 女子織造學府第381章 廣州的發展第230章 李世民很頭疼第391章 結社率的野望第511章 計劃的實施第117章 邯鄲學步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119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們第289章 青海生風波第357章 將起的戰爭第526章 高延壽的掙扎第315章 鋼鐵城第28章 開學第310章 八月十五,洛水河畔第468章 李泰的兵家大計第159章 棉布第544章 兵議第367章 大非川之戰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248章 許敬宗的手腕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317章 稱心第199章 第一百九十九 專業畫大餅第316章 不可能的任務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298章 跪下第267章 自古以來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們第22章 羣星匯聚第438章 危險的西域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520章 神通難敵天數第484章 占城稻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287章 控制第136章 幽州的交換生第271章 弟二百六十九章 體面人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40章 旱災將臨第281章 閻家第353章 稱心之死第239章 李泰的謀劃失敗了第208章 貞觀的年常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449章 考成法第154章 恥度第321章 交稅第140章 與房玄齡的交易第93章 與張萬歲的愉快交流第432章 西域以西(今天一更)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250章 李靖的任務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259章 向李靖請教第434章 六鏡花·傳承第297章 解讀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209章 來去匆匆第223章 薛禮入學府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485章 分封第206章 秉燭夜談第202章 五月無事第402章 覆滅高昌第279章 整頓親衛第508章 李世績的謀劃第35章 行刺第153章 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