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和五年年中的汴梁,比往年熱鬧不啻倍數,這廂剛剛送走了高麗使節,那邊又迎來了遼國欽使張琳和耶律餘睹一行。憶起去年遼國來使商談邊事,最終不費一兵一矢便收回了北地四州之地,再加上新近有高麗遣使送款稱臣,大宋子民無不興高采烈,酒坊茶肆間“收復燕雲”的呼聲時時可聞。

不但是汴京的普通大衆,就連當朝君臣之間,亦多懷此想,甚至有人乾脆就認爲遼國此番遣使就是要交還燕雲餘下地境,俯首稱臣來的。事實當然不會這麼簡單,雖說遼國目下已經打定主意權且隱忍,委曲求全,然而燕雲之地關係到遼國國本,時下天祚帝要重振旗鼓再討女真,燕雲的兵馬糧草更是須臾不可或缺,豈肯輕易割捨?

因此張琳當庭宣讀國書時,其內容頗出乎一些頭腦發熱的大臣意料之外,不但沒有絲毫言語提及燕雲之地,相反卻大講宋遼兩國盟好百年,邊境白首之人亦不識兵戈,和平安定的大好局面來之不易,兩國都應該從黎民百姓的福出發,牢守盟約世世不替。

張琳等人攜國書出發時,自然還不曉得高麗對宋入貢之事,如今到了汴京知曉此事,朝堂上張琳作的漂亮無比,竟公然稱賀大宋與高麗重修舊好,全不管高麗本是契丹屬國的事實。其實過往高麗遣使與大宋交往,遼國也都知曉,通常都會向大宋提出不痛不癢的抗議。卻去向高麗施加實質地壓力,所謂柿子揀軟的捏,契丹人雖然不大吃柿子,但這個道理還是懂的。如今高麗趁着女真攻遼,遼東道絕的時機,連保州都公然派兵攻打了,自是不會再把遼國的權威放在眼裡,張琳和餘睹見事明白。連高麗都鎮服不住了。還拿什麼來責難大宋?索性裝大方。

還別說。這一套起碼在朝堂上管用,趙等君臣都是自小受儒家經典教育長大,講的是禮義廉恥,看着遼使曲意迎合的模樣,一股精神上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哪能拉下臉來爲難人家?

張琳所攜國書,正題當然不是單單給大宋上個架子就罷。反覆強調了宋遼友好之後,方說起近日新割四州,約定了大宋將對遼國予以糧食絹帛援助:“請與本年歲幣一同解運北去。”說白了,這是來催討錢糧地,額外還惦記着五十萬匹兩地歲幣銀絹呢!

這話一出口,趙臉上登時掛不住,反差未免太大了些吧!想要發兩句厲害地言語,看着人家滿口的信義盟好。有道是兇拳不打笑面。這狠話偏偏又說不出來。

主辱臣死,乃是儒家古訓,如今雖然主上並沒受什麼屈辱。但迎合上意乃是爲臣子者的吃飯本領,朝堂上大臣濟濟百餘人,自然有那眼睛雪亮的。高強在一旁聽那國書中四驪六的已經昏昏欲睡,此時正好跳出來放言:“使人所言差矣!原議錢糧早已交卸,今四州已割,奈何又索錢糧?至於歲幣,未至交割時日,提前索取亦是無理,方今易應朔四州新近納土,原有榷場悉入我境,新榷場未復,兩國當先定榷場商事,方議歲幣。”所謂的権場,乃是宋遼盟約中在邊境開設的交易場所,兩國各自派遣商旅在此市易,從中收取商稅,同時官方地貨物更佔了交易大宗,大宋歷年的歲幣銀絹都由此項收入而來,慣例是每年秋十月在邊地榷場交付,而今榷場不再,有關交付的細節就得重新商議,因此高強所提的這兩點理由,倒也不算全然強詞奪理。

張琳亦知己方稍嫌無理,奈何近來天祚擴軍備戰,在在須錢,糧草更是緊缺,至今御營中戰馬亦只得兩萬餘匹,濟得甚事?提前來索要歲幣,亦是無奈之舉。

朝堂之上不是爭執之所,大宋皇帝也不習慣事事躬親,趙便下旨命樞密院與遼使詳議此事,而後假惺惺地又回顧了一下宋遼間的友好情義,囑咐不可過分爲難遼使,而後鐘聲三響,教坊奏樂,皇帝退朝,大臣恭送畢,皆出閣門而去。

出閣門西首便是樞密院,如今這大宋西府、戎機所在,只得高強一個正使坐鎮,副使童貫日前已受命爲兩河宣撫使,又回河東任上去了,朝議雖有意增補一員,卻一時未定人選,高強奏議趙目下北地用兵事多,須用知兵之人,因此雖有幾位大臣論資歷足以升入宰執班,但趙卻遲遲不能定奪。

而今既然事下樞密院,高強亦不敢怠慢,便即命人請了館伴葉夢得來一同商議。兩造坐定,這裡是高強的地盤,說話便也輕鬆許多,高強開口便笑:“二位使人,往返奔波辛勞?頃聞貴主至中京點兵,欲集燕地漢兵二十萬,分道以襲女真,其必有必勝之廟算乎!”

張琳

餘睹與高強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了,情知他對於北地動捷,雖然身在汴京,卻絲毫不亞於他們在北地,是以也不以爲怪,張琳便點頭道:“不錯,此事乃是某自建明,以爲前次主上雖敗,失於輕舉,兵力既已不足,軍心更懷反覆,不敗者幾希!今方集漢兵爲用,分道進擊,自無不克者,想我朝百年大國,地近萬里,豈有一敗於爾女真不能再起之理?待我主討平女真之後,自當謝過南朝援手之德,重定盟好。”

想唬我?沒那麼容易!如今連你自己家的宗室都陷入悲觀主義,不願再奉天祚爲帝,難道說那些漢兵會爲這個行將覆滅的契丹帝國浴血死戰不成?高強啞然失笑:“張相公大才,自非我所能知,想來此番相公來索討歲幣錢糧,便是爲了支吾這二十萬兵了?”

不提錢糧還罷,一提錢糧。張琳禁不住地滿腹怨恨,當初高強要割四州之時,說地明白,一旦四州入宋,便將糧食北運,雖然這一條並未寫入盟約中,但大家嘴上說好地,少說也得五萬石。哪知高強取了四州之後。便拿着燕地漢民南返的事大做文章。交付糧食時諸般留難。據他們此次南下從耶律大石處所見的事實,至今也才交付了近四萬石,而且給地還是沒有去殼的粗糧,去殼之後精糧只得二萬石而已,今番張琳來索討的,便是這樁錢糧了。

但這畢竟是小數目,主旨還在於歲幣。那可是五十萬銀絹,往年遼國不生變亂時,這筆歲幣已經佔到了他朝廷財政的極大分量,而今大舉用兵,花錢更如流水一般,這一筆銀絹對於遼國更是加倍的重要。

想到中京、上京、長春州等各處百姓動盪,遼兵四處強徵人馬從軍地情狀,張琳深知這一筆錢糧是越早到手越好。橫豎這高強對於遼國虛實瞭如指掌←連臉面功夫都懶得作了,坦然道:“相公知北地兵事,若掌上觀文。某甚是欽佩。今雖雲未至歲幣交割之日,伏祈相公念在兩國百年盟好不易,先行解付歲幣北上過境,待平滅女真之後,自當重重酬謝南朝。”

他與耶律餘睹來時路上已經商量好了,南朝當年之所以定下澶淵之盟,爲地就是花錢消災平息干戈。如今遼國勢弱,南朝不免蠢蠢欲動,有意收復燕雲,但究其情勢,若不到最後地步,終究不會訴諸武力解決。從前次南朝收取四州之後便罷兵之舉來看,這推測雖不中亦不遠矣,因此這用談判換時間兼討要錢糧地法子,二人亦決心要再玩下去,橫豎燕雲十六州外加平州、營州,十八個州郡,若是一次割四州的話,好有四五次相商哩!

他提出歲幣之事,本是打個前站,料想高強必定要有所留難,再提燕雲故地之事,那時不妨再討價還價。哪知高強聞聽此言,只是一笑:“使人遠來至此,雖雲國事在身,亦不須急於一時,且稍洗風塵,明日再議。”說罷竟命葉夢得送客。

張琳與耶律餘睹不得要領,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先回館驛。到得晚間,耶律餘睹正不得安歇,在房中來回踱步,忽聽窗外有人輕喚其名,開窗看時卻是認得的,前次來汴京時深夜被人引去見高強,便是此人引領。

白日間在高強那裡碰了不大不小的一個釘子,耶律餘睹自然知道他必有他意,現今見到有人前來接引,哪裡還不知是高強有意安排?當下便隨着來人出了館驛,乘車來至一處僻靜宅院,進得廳堂,果見一桌酒席如前擺設,高強端坐主位,正自起身相迎。

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耶律餘睹也不客套,大馬金刀地入席,舉起杯來一飲而盡,沉聲道:“相公有甚說話,便請明言,某深夜到此,倘若被人知曉,多有不便。”

“好,痛快!”高強亦幹了一杯,身子略略前傾,一句話驚得耶律餘睹亡魂皆冒:“女真遣使泛海前來,與本朝商議夾攻貴國,定以燕雲漢地相報!”

“什,什麼!”耶律餘睹再也沉不住氣,臉色都變了。之前所以對南朝百般退讓,全因女真勢強,自從天祚御營一敗之後,更無餘力敵對南朝,這才委曲求全,若是一意強硬,惹得南朝刀兵相見,這兩面作戰可不是眼下的遼國所能應付過來的。然而即便出現了那樣的局面,還不是最差地,現今遼國可能遭遇最差的情況,莫過於南朝和女真夾攻,這樣有計劃的聯合作戰,比起分頭兩邊各打各的來,更加難以應付。然而高強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立時將這最可怕的前景呈現到了耶律餘睹的面前,教他怎不心驚?

“高相公,前次相公對我明言,不欲敗盟,今番爲何……”

高強不待他說罷,便

他安心:“都統說的哪裡話來?人講信義爲先,樹講當日某一言既出,自然不得反悔,所謂敗盟云云,更加無從談起。況且宋遼兩國兄弟之邦,那女真卻是茹毛飲血,兇狠狡詐之徒,前日高麗來使亦說女真不是好人,從來不守信義,某豈肯應他之請!”

耶律餘睹聞言心上稍安,方寸既定。腦子便能夠運轉,亦不須多費腦筋,也曉得高強不是這麼好相與地,他這麼慷慨地承諾不接受女真人如此便當地提議,當然不是爲了耶律餘睹說兩句感謝的話,更不可能把什麼盟約放在眼裡,所爲的無非還是燕雲而已。

只是明白歸明白,這件大事他也不可能作主。耶律餘睹仍舊苦着一張臉道:“高相公。你深夜邀見。又將如此大事直言相告,某多承恩惠,實銘感於心。無奈如今我主方議集兵復攻女真,其意興勃然,倘若議割燕雲諸州與爾南朝,我主必定難從,以我之見。若是先割四州如前事,庶幾可從。”

你當菜市場買肉,討價還價?高強臉上作爲難狀,搖頭道:“都統,彼此都是坦誠相待,我亦無從遮掩,此事雖然不曾外瀉,然朝中宰執多有與某相異者。蓋因燕雲漢地本是我漢家所有。本朝太祖太宗力圖恢復不果,如今有機會得償素願,雖雲百年盟好亦在所不惜。某雖一意阻攔。卻恐衆意難違,一旦主上心動,命我率師北上與女真會攻貴國,那時某雖心中不願,王命在身亦無可如何,然則今日一別,他日相見只怕便在疆場矣!”說罷連連搖頭,不勝嘆息。

耶律餘睹可不是什麼小孩子,哪裡會爲他這番做作所動?高強地這幾句話說的雖然漂亮,其實卻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脅,那意思就是你莫要想輕易打發我,燕雲乃是我朝必欲得之而後甘心,你不給我就和女真聯手,打到你遼國覆滅爲止,自己來拿了!

難道說,真要將祖宗力戰所得的燕雲膏腴之地割讓南朝?耶律餘睹素來自負是宗室豪俊,以契丹國事爲己任,然而目下時勢比人強,他縱有千般智計,萬種武功,獨力亦難以迴天吶!

倘若今日是耶律大石在此,這類強硬派基本上是寸步不讓,反正割讓燕雲之後遼國多半也難敵女真,索性拼個魚死網破,說不得還有一線生機。然而耶律餘睹卻和他不同,既然之前已經讓步了一次,這一次就有可能再一次讓步——儘管這一次所要作的讓步實在太大了些——這就是人心不同。

割燕雲,遼亡,這兩者間作一取捨,儘管是萬般痛心,耶律餘睹亦能判斷其中利弊何在,然而舍此之外當真無路可走?就算是他願意割讓燕雲以換取大宋地援手,首先要國中天祚以下君臣能接受此議,其次也要大宋拿出足夠地誠意來幫助遼國抵禦女真地侵攻,力保遼國國祚得延,度過眼下的難關,那時再作道理。

“罷了,當日我契丹只是塞外一小族,太祖以迭剌部而起,歷代血戰百餘年而有如今之天下,倘使割了燕雲與人,不過復歸故地,他日養成氣候,又可再起。今日所割之地,所受的屈辱,他日定要百倍討還!”耶律餘睹心意已決,點頭道:“寧與友邦,莫與家奴!當日相公贈我之言,至今猶在耳邊,且喜相公明智,能知女真不足信。相公能如此厚待,我又豈能顧惜區區燕地?煩請相公上奏貴主,出兵助糧,助我擊破女真,事成之後,當以燕雲故地相贈,並平營等塞下軍州,一併交還南朝便是。”之所以將平州、營州和燕雲分列,只因當日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前,契丹業已取得此數州,並曾多次打進燕山肆虐幽州城下,故而所謂燕雲十六州並不包括這些州軍。耶律餘睹設想如此周到,已是橫下了一條心,既然要賣就賣個徹底,省得再討價還價,耽擱了時日。

高強乍聽此說,出奇地並不覺如何喜悅,只因他在這件大事上下了無數功夫,包括如何一步步打動耶律餘睹心中的防線,事事都設想周全,如今耶律餘睹肯作此決斷,委實在他意料之中。

“萬里長征,這才走了第一步啊……”高強想起十年辛苦,如今終於是走上了這條路,心中不禁有些唏噓,向耶律餘睹點頭道:“都統誠能如此,真是壯士斷腕之舉,我朝蒙貴國交還故地,念及兩國兄弟之誼,自當盡心竭力,以助貴國存續。只是今夜私會,都統亦不曾先得貴主之命,此約亦未必得行,某在此斗膽問一句,都統雲交還燕雲各地,當以何時定約,何時交割?”

第十八章第36章 反掌(上)第11章 計賺第4章 祭掃(下)第八十章第25章 開戶(上)第22章 括田(下)第31章 事後覺第27章 淵源(下)第33章 奔襲第1章 清溪銀(下)第31章 故人來(上)第二十二章第八十四章第14章 二李第九十七章第八十九章第五十二章第18章 召見(上)第18章 召見(上)第61章 死戰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三章第九十四章第79章 鴻門第31章 故人來(上)第16章 試軍(上)第15章 奚車(下)第1章 時遷第6章 建策(上)第九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34章 藏兵(下)第三十八章第6章 建策(下)第18章 抽薪(下)第16章 遺篇(下)第五十章第四十七章第2章 父子第32章 戰情第72章 談判第33章 董平(上)第27章 心痛(下)第30章 內事第2章 風起第14章 二帝(下)第23章 主客第7章 授書(上)第7章 授書(下)第23章 歸來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緬(下)第2章 言政第三十一章第2章 叔賊第21章 招降(下)第15章 香香第51章 內線第70章 蕭讓第18章 抽薪(下)第34章 反目(上)第三十四章第十六章第3章 羽翼(下)第18章 東坡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七章第五十七章第9章 索索(上)第19章 河水(上)第11章 閱軍第15章 炒金第33章 詭譎(下)第十六章第29章 佈局(上)第25章 指點第13章 黑殺第三十九章第33章 詭譎(上)第2章 父子第十一章 下第9章 傑肯(上)第30章 中計第3章 林沖第八十八章第13章 右京(上)第21章 詐病第23章 災起(上)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二)第5章 刑訊(下)第五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二十一章第三章第22章 試探第二十一章第16章 試軍(上)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11章 待發第15章 奚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