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召和失領了將令,自去辰州家中稟告父親,招集親族他那家族甚是龐大,諸支加起來男丁不下千人,在當地也是豪族,聽說兒子投了常勝軍被封作營長,一家大小盡皆歡悅,誰不知常勝軍都是軍法管民,最重要的官階就是營長和百戶?如今召和失作了營長,就代表着這一個家族有了相當的自主權,不必事事看他人臉色行事了。

因此召和失家族男丁踊躍從軍,兵器馬匹都是自備,召和失再將花榮撥給的馬匹兵器裝備起來,不數日便得了五百騎子弟兵,趁着春暖花開之際,便即跨過遼河北上而去。

此行卻不只是召和失一軍,另有李應領着數十個親兵與他同行,爲的是到了上京好與當地細作以及使團聯絡,這北地細作本是出自他的部署,自然輕車熟路,再有召和失這一隊貌似遼兵的掩護,一行人竟是太太平平就到了上京道境內。

一進上京道,這氣氛就有些異樣,滿地騷然動盪不安,塞外各部狼奔豕突,全無半點秩序,哪裡象是大遼上京的所在,直是化外之域,無法無天了。李應和召和失二人各有門路,分頭打探之下,才知道上京道境內今春又是大風傷草,百姓無以生活,正沒作理會處,忽然天祚帝傳了詔書下來,命各地災民攜家帶口,往東北黃龍府路行屯田事,由駙馬蕭特末率軍護送。所謂護送。其實是契丹兵馬四處催逼,有不願去地便即刀槍相向,一時亂的無以復加。

李應和召和失又打探天祚帝的行蹤,原來這皇帝總算還沒糊塗到家,女真起兵之後東路大亂,他這春捺鉢就不敢往鴨子河去了。只窩在上京附近不出。倆人一商議,料想上京道如此之亂,那天祚帝就算遣送使節回南,一時也未必能成行,多管還是在上京天祚帝行在。

數百騎兵甲整齊,又沒帶什麼金帛子女,沒什麼油水,因此於路也沒人不開眼來惹他們。三月下便進了上京臨潢府。召和失世代爲遼國高官,臨行也討了其父的刺史信牌,是以契丹官軍也不來擾他,任他在上京外覓地安營。

李應自去到上京城中,尋着自己安置的細作,一問方知,原來葉夢得使團於去年冬日到了上京,恰好遼國上層正爲了一件大事爭吵不休。何事?卻是爲了去年出河店一役,契丹精兵近萬幾乎全軍覆沒,都統蕭嗣先臨戰先逃。僅得十七騎生還。似這樣大罪,原本是難逃軍法,只是那蕭嗣先乃是蕭奉先的親弟,蕭奉先身居契丹北面樞密使,執掌軍國重權,勢不能坐視親弟伏法。便詭言蠱惑天祚帝,說什麼“東征潰軍畏罪,勢必四出劫掠爲禍。不若肆赦,以免嘯聚爲患”。實則東征軍大敗虧輸,死地死被俘的被俘,能有多少潰軍?所謂肆赦,赦的也只是他的弟弟而已,這位逃跑都統最終只是免去官職了事。

如此執法不公。自然引起了公憤,遼國上層就爲了這事吵的不可開交,耶律大石等人尤其憤慨,若不是天祚寵信蕭奉先。一力迴護於他,幾乎就要拔刀相向了。葉夢得使團在這種情況下到此,一封國書送上,頓時亂上加亂,天祚帝見南朝有意討還燕雲,方寸大亂,託詞要與諸位大臣商議,便強留了使節團在此,一留就是三個月之久,全無半點消息。只是日常重兵看管,若不是時遷輕身功夫了得,趁夜出來通些消息,外界只怕連他們被軟禁在哪裡都不曉得。

得知使團上下安全無虞,只是不得自由,李應心中一塊石頭落了一半,當下便在這細作處等候。到得三更,時遷趁着夜色悄然而至,二人相見,正是不勝之喜。

時遷聽說李應率兵前來接應,先是一喜,卻又搖頭道:“生受員外一場跋涉,只是如今不得遼主國書,我亦不得脫身而走。說起來,那蕭奉先雖是遼國權奸,於我卻是大大的好人,若不得他周旋,恐怕今番不得討好。”李應忙問端詳,原來蕭奉先也曉得自己不得人心,當此內憂外患之時,不敢再開罪南朝,反有意借南朝以自固,因此勸說天祚帝保全使節,留而不遣,以觀形勢變化——確切的說,就是看看這次駙馬蕭特末等人東征,能否蕩平女真。

“今番真要被衙內連累了,先對人說什麼無意敗盟,跟腳就遣使下書索取燕雲諸州,那耶律餘睹和耶律大石等人半點好眼色也不給我等,日腳好不難熬!”時遷本是江湖出身,這些日子來不得自由,本已憋了一肚子火,又見着故人李應,當即大倒苦水,這背後抱怨上級領導之事,原是不能免俗。

李應與他相識也不是一天了,知他只是口快,也只一笑置之:“衙內謀國深沉,哪裡是你我能窺見的?況且如今女真立國,與契丹大戰將起,那契丹也不敢來爲難你等,你在此間似危實安,怕地甚來?”

時遷見說,沒口子叫苦:“員外哥哥,你說得輕巧,吃根燈草!如今戰事方起,不知勝敗,我自無事,若是契丹大敗女真,外侮得拒,我這使節團哪裡能有好果子吃?”

李應問了,方知此次天祚帝遣駙馬領兵東去,規模着實不小,單兵馬就有五萬餘人,各部百姓被驅使的不下三十萬人,打定的主意是要在黃龍府左近開荒屯田,就地生產糧食,以備征討女真。這也是契丹大災,掃境內也無餘糧以供軍,沒奈何只得出此下策。

“聞說那女真兵馬只得萬餘,如何能當這幾十萬兵馬?今番決撒了!”時遷不懂兵法,也不曉得塞外各族的風俗內情,只是簡單比較一下雙方地人數。一臉的悲觀。

李應亦不曉得兵法,卻勝在旁觀者清,寬慰時遷道:“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諒那契丹也不致拿你們使團泄憤,況且衙內派了我等前來接應,縱有萬一也好應付。怕的甚來?只是衙內書信之中,說道近日遼國內部將要生變,你在此間百日,可曾見什麼端倪?”

時遷扁了扁嘴,道:“左右不過是耶律餘睹一衆與那蕭奉先爭權,蕭奉先手握兵權,又得遼主寵信,餘睹衆人亦無可如何。哪裡有甚變生?以我之見,只怕還得等到此番東征事了,孰勝孰敗,那時才得見分曉。”

倆人又說了會話,時遷心裡苦水倒了乾淨,便即抽身要去,卻又復轉回來,向李應道:“員外哥哥,只今東路大戰方起,四方盜賊又多。道路不靖,你還是權且在上京住着爲是。只有一樁事有趣,煩你傳訊給衙內,說道他當年的一位故交,奚王府鐵驪部王子蕭幹,竟率部投了女真

那是出河店一戰之後地事,算來也有三五個月之久。

北地大亂,商旅不行,這上京城中的信鴿已經沒幾隻。李應也不敢輕易動用。只得派人用召和失地信牌,快馬傳訊往遼東常勝軍處去,待送到高強手中時,已經到了是年地五月中。此時形勢卻又不同。對於大宋所提出歸還燕雲的要求,遼國使節也已經向大宋朝廷提出了交涉。其詞氣憤慨,但態度卻曖昧,按照現代外交術語來說,連“嚴正抗議”都談不上,僅僅算是“表示遺憾”而已。顯得底氣嚴重不足。而其底氣之所以不足,便是因爲契丹又吃了一場敗仗。

是年四月,契丹駙馬蕭特末受命東征。率領軍馬五萬,各部屯田部民數十萬前往黃龍府路,意圖解黃龍府之圍。女真國主阿骨打率全軍迎戰於達魯古城外,雙方大戰良久。女真左翼軍一度處於劣勢,最終依靠右路軍得勝之後包抄遼軍中軍才得以取勝。而遼國後軍多爲驅使前來屯田地百姓,前陣一敗便不可收拾。女真趁勢追擊,大獲全勝,遼國官兵陳屍百里,死傷不計其數。餘者盡數降了女真,可謂敗的徹底之極。

這一次失敗不比以往,一則遼兵三十餘萬,一戰而全軍覆沒,已經是傷了元氣;二則如此大敗震動極廣,不但是那些盜賊趁勢而動,就連原本忠於遼國朝廷地官軍守將們也都心懷二意,遼國瓦解之勢,至此已經是路人皆知了。

如此內憂外困,天祚帝不管再怎麼~.集臣僚大將商議軍情,席間那蕭奉先便提出,南朝近來富強,有意索回燕雲,爲避免兩面開戰,可假意與其重商盟議,行緩兵之計,以便集中兵力來與女真決戰,挽回敗局。

天祚本是無謀,除了大罵南朝趁火打劫之外,也無甚好辦法,遍問諸將大臣,卻無一人置詞,人人都曉得他寵信蕭奉先,那是說一不二地人物,更有什麼好說地?當下頒了朝旨,命南面宰相張琳爲使節,依舊命耶律大石爲副,倆人再度南來,與南朝商討會盟事宜。

朝旨頒下,耶律大石生性耿直,當廷就開罵,說道燕雲乃是國本重地,更有何事可議?南朝若來,徑以兵拒之,有死而已!竟是不肯奉旨。天祚聞言大怒,要取他性命,諸將紛紛求情方止,尚且打了十杖方休,另委耶律餘睹爲副使南來。

散朝後,遼國充任館伴的大臣便將消息報來給大宋使節。葉夢得等人大喜若狂,幾乎失態,三個月來不知生死如何地狀況一朝解除,任是誰人也不能持重以對了。

當晚,李應與召和失便從時遷那裡得知此訊,也是一塊石頭落了地。既然遼國遣使一同南返,使團地安全問題也不必他們操心了,李應便要回南,時遷卻忽然想起一事:“員外哥哥,曾記蕭幹否?此人去年投了女真,近日卻忽然又孤身逃了回來。這遼國之事當真怪異,此等背國投敵之人,回返之後居然並無怪罪,依舊重用如昔,竟不怕他爲女真作反間?”

李應嘖嘖稱奇,召和失卻面色慼慼然,時遷和李應問他時,只聽召和失嘆道:“蕭幹此人,我也曾聽說,其人乃是鐵驪部王子,你等可知那鐵部家帳更在女真之北,如今女真既反,鐵驪部通契丹之路便斷絕,蕭幹之降未必是真心,只是爲了保全部族而已。強勝弱降,本是塞外部族常例,他帶領部族歸降女真之後,又棄了部族孤身回來,天祚帝不但不會責罰於他,反而更會知他忠心,故此加以重用,實屬尋常。”

李應和時遷二人聽了這番話,只能瞠目結舌,當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敢情這投降還能看出忠心來!

三人正說到這裡,忽然外面有人打門,三人當即住口不言,側耳聽那外面聲息。耳聽得此間細作起來應門,說不上三言兩語,來人一把推開那細作,排而入,喝道:“此間誰人識得高衙內?出來說話!”

點到了高衙內地名字,李應情知躲不過去了,當即與時遷等人昂然而出,只見來人孤身一人,標槍一般攔門而立,面色冷硬如鐵,穿地卻只是尋常。

見這聲勢,李應喝道:“來者何人?夜入民宅,許以盜論,爾難道不知麼?”

那人冷笑一聲,拖長了聲音道:“夜入民宅以盜論,潛入他國當以何論?高衙內便這般教地手下麼?本人蕭幹是也!”

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李應等不知他來意,亦不敢怠慢,誰曉得他不是帶人來抓人的?真要硬碰硬動手地話,這裡可是人家地地盤。

當下李應正要肅客,蕭幹只把手一擺:“罷了!煩勞轉告高衙內,若能相機與我面會一場,諒來不致令他空手而回了。我今日到此,只爲此事,此處已經爲人探知,爾等還是速速搬場離去爲上。這便去也!”說罷轉身便走,剩下李應等三人面面相覷。

過了數日,宋遼兩國使團從上京起程南去,隨行護送的便是蕭幹所部鐵鷂子軍三千餘人,看來此人果然能仍舊得到天祚地重用。召和失與李應遙遙送了時遷登程,也即率部南返,於路但見遼國在各地的統治均陷於崩潰,不但政事無人過問,當地官兵甚至已經開始擄掠壯丁和戰馬以擴充實力,亂世地來臨已經成爲現實。

他們此行取地是東道,經賓州、鹹州、瀋州等地,從遼陽南返。行到鹹州時,卻遇上了女真小隊兵馬,不大不小地打了一仗,捉了兩個生口一問,李應方知女真在達魯古城一戰大勝之後,當即分兵攻打周圍的遼國城池,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直抵東北軍事重鎮之一的鹹州城下,如今已經四面合圍,晝夜攻打不休。

二人商議,遼國上下離心,這鹹州城恐怕也守不住,他們一行都是海人,又穿着遼兵的盔甲,打着遼兵旗號,遇到女真兵勢必要廝殺,如何能過得去?只得轉道又向西而行,從中京道繞道向南。

這一日過了中京大定府,曠野中正行間,忽然有斥候還報,說道前面有上萬人廝殺,不知是什麼來路。李應與召和失都是詫異異常,中京道以奚人居多,乃是遼國中與契丹人同等待遇地種族,怎會亂到這般?等到二人尋了一個高阜,李應取出望遠鏡來看時,不由得大吃一驚:那被圍攻地分明就是剛剛在上京分手不久的宋遼兩國使團!

第29章 馬車第28章 迎宗澤(上)第19章 鐵牛(上)第22章 房中第27章 收蓮第26章 對箭(上)第7章 錢法(上)第32章 戰情第23章 花榮(下)第二十章第二章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29章 劉琦(下)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25章 指點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五章第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13章 右京(下)第8章 東瀛(下)第二十章第20章 楊戩(上)第4章 智深第37章 底定(下)第33章 上第34章 來投第5章 圖謀第十六章第29章 洞房第四十章第37章 圍攻第27章 心痛(下)第22章 民反第25章 女真第5章 心戰(上)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15章 奚車(下)第36章 泯恩仇(上)第13章 一上(下)第4章 賊星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五章第11章 連環馬(下)第19章 藥師第30章 中計第四十二章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下)第1章 下第五章 下第16章 試軍(上)第十一章 下第71章 託夢第12章 聖女第3章 河上第五十一章第1章 下第10章 曾頭市(上)第13章 劫牢(下)第四十六章第10章 治軍第六十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31章 三人行第31章 天書(下)第四章 上第5章 見童(上)第24章 理財(上)第76章 換酒第2章 父子第14章 狹路(下)第八章 下第1章 清溪銀(上)序章第58章 退兵第4章 易相第五十一章第37章 包裝(下)第27章 欲見第15章 拒戰(上)第25章 指點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13章 劫牢(上)第十一章 上第24章 傷逝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七章第10章 意動第13章 易安第五十三章第十九章第8章 東瀛(下)第四十章第35章 動員(上)第12章 聖女第2章 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