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備荒(下)

高強訕訕,這本是他臨機想出來的掩飾之詞,自然沒什麼考量,不過經許貫忠這麼一說,他便順水推舟:“如此甚好,咱們就叫各處錢莊,量着手頭的餘錢,各處收購些糧米,蒸曬之後運到通衢大邑儲藏,以備來年罷了,此事叫小乙和石三郎一同辦理,多收些也不打緊。再有,”他想起四川稻米產量全國領先,又靠近西北,明年又不遭災荒,此處的糧食該可多運一些出來:“蜀中富庶,糧食豐足,若是從眼下開始收購了,慢慢運至關中,明年春上恰好可用。”

許貫忠一一答應,又說起一件事湊巧,原來大通錢莊開到西北和四川之後,出了點問題,川陝等地與中原不同,尋常多用鐵錢,內外不相溝通,銅錢與鐵錢的比價很是混亂,各錢莊的掌櫃一時難以適應,都在那裡叫苦。

“既是衙內說了要從蜀中收買糧食,咱們正好將蜀地所收的鐵錢就在當地都換成糧食,也免了這鐵錢運出的麻煩。”許貫忠笑了笑,原來這鐵錢又重又不值錢,一枚銅錢可值10枚鐵錢,同樣價值的鐵錢要從蜀地運出來,其運費和運糧食竟也差不離。

“好極!如此說來,這糧食先盡着蜀中調運便是,叫石三郎多費些心力,想法多運些糧食到西北各地儲藏,若是糧倉不夠,儘可商借當地大糧商的倉庫,今年咱們壓價收了他們的糧草,在當地也該摸着些門路了。”高強這下高興,若是蜀地能多運些糧食出來,明年緩急可用,對東南的賑災也有好處。

他怕許貫忠因此而放鬆了東南各路糧食的收購,趕緊又加了一句:“雖然如此,東南五路和荊湖等地還是要抓緊收糧存糧,咱們這錢莊要在各處生根。光靠貿易匯兌還是不夠,糧食乃民之本,咱們手中有糧,心裡就不慌。”情急之下,又把領袖他老人家的名言用上了。

許貫忠答應了。好在他們這錢莊並不是單單爲了賺錢,要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手中的錢財就得想辦法發散到社會各階層和經濟的各環節中,這一點在高強和他們日常地議論中也早已達成了共識,將海外貿易和國內經濟流通所產生的大筆金錢,再和石秀掌握的市井階層結合起來,其能量將會是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到了那個時候。大通錢莊纔算是真正在大宋紮下了根來。

現在麼?只能算是個國家政策空白地的幸運兒罷了。

安排好了糧食儲備工作,許貫忠終於可以去洗洗身上地風塵,晚間高強做東設宴,給他和右京、時遷等接風洗塵,不在話下。過了沒幾天,大通的青州分號便堂皇開張,靠的便是許總管帶來的熟手人員和銀錢作本。

這幾日高強也是忙的亂轉,既然想到了明年的大旱,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中國史書有個壞毛病,重人物而輕其餘,記人物傳記唯恐不細,其餘像什麼農商糧馬天文地理則多半是一筆帶過,明年這場旱災既然在史書上都有較爲詳細的記載。那就一定小不了!聯想到大觀之後,政和年間大宋局面的急轉直下。高強也若有所悟,恐怕和這場大旱也脫不了干係吧?

未雨綢繆,防止災荒,對他高強還有個實際地理由,那就是保證手中的權位←現在還是蔡京的一黨。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是明年出了這場大災,按照大宋官場的慣例,宰臣必定要引咎辭職,到時候若是措手不及,蔡京一旦相位不保,上來一個和趙挺之一樣吃裡爬外的貨色,那他高青州只怕也要跟着倒點黴。

想想神宗朝時,王安石那樣聲勢浩大的變法,只因爲一場旱災,數百萬災民流離失所,汴梁城看門的小官鄭俠上了一幅《流民圖》,神宗皇帝大受震動,不久就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諸新法多半陷於停頓,可以想見這種災荒對於朝廷權力分佈的影響力之大。而眼下,高強對於大宋朝政地滲透可以說纔剛剛開始,他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權力環境,因此減輕這場災荒的影響,進而在由此引發的權力動盪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乃至搶佔更好的位置,便成了他心頭地要務。

於是乎,身處汴梁的石秀接到了高強的一系列指令,忽然發覺他那些派出去充當臨時糧商的手下,這差事大有轉爲長期化的趨勢,高強給他的命令居然是:在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盡全力收購與儲藏糧食,尤其是荊湖和江淮等地,至少須得儲備當地百姓半年的口糧。

眼看自己從一個當代黑幫大頭領,搖身成爲大糧商,石秀頗有些無奈,就算他手下市井閒漢人數衆多,車船店腳牙等下五門幾乎統統包攬,要作這樣的生意卻還是缺少專門人才,你總不能指望青皮蛇,賴頭四這等目不識丁的傢伙去收糧販運吧?搶糧還差不多。

好在這件事也不是他一個人扛,現在由燕青掌管的大通錢莊已經有了比以往更傑出的表現。這位北京大名府知名財主盧俊義從小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在主理錢莊事務之後,立時展現出比半路出家的許貫忠和高強更爲專業的風範,大通在錢莊本身業務上並沒有多大的發展,但其各地分號的觸角卻開始逐漸滲透到地方經濟的各個角落。

在接到高強的指令之後,燕青與石秀緊密配合,一者以財力,一者以人力,有條不紊地儲藏起大量的糧食,尤其是西北各路,蜀中的糧米源源不絕地運出,僅延安府一處,不到兩個月就儲存了不下二十萬石糧米。

如此大規模的糧食收購運動自然逃不過嗅覺敏銳的各地糧商的鼻子,若是一個新崛起的商家採取這樣的行動,難免會遭到聯手的抵制,收糧存糧等等環節都可能遇到問題,但高強這大通錢莊卻有所不同,不但黑白兩道通吃,財力方面也極爲雄厚,各地糧商無法與之抗衡,便紛紛尋求與之合作,或者跟風也開始存糧。

他們想的很簡單,你大通這麼有實力,跟着走肯定錯不了,就算這糧食買賣會賠錢,天塌下來也有你大通這個高個頂着不是?如此一來漸漸輻射開去,一時間掀起了大宋境內一股存糧收糧的高潮,糧價也逐步高企,今秋賣糧的農戶倒成了第一個收益的人羣。

地方官員則彈冠相慶,只因老百姓賣糧手中有錢,完稅也比往年快捷了些時,一時間各地表章頻上,奏稱我皇洪福齊天,比年風調雨順,各處倉廩充實,百姓鼓腹而歌。官家趙佶覽表大閱,蔡京率百官朝賀,君臣設宴慶賀,席間不免賦詩作記,又下詔優賞,種種皆是官樣文章,一筆帶過不提。

第十章 下第30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方七佛(下)第8章 學術第13章 街鬥(上)第6章 心結(下)第5章 見童(上)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24章 理財(上)第六十章第13章 易安第35章 武松(下)第六十三章第12章 東南第19章 鐵牛(上)第一章第27章 結盟(下)第五十七章第4章 出走(上)第12章 審李(上)第22章 括田(下)第41章 立志第20章 張青第4章 智深第11章 閱軍第九章第五十五章第60章 賭箭第五十三章第六十章第八十九章第29章 佈局(上)第十章第10章 徐寧第11章 出使(下)第六十九章第9章 索索(下)第三十四章第九十六章第4章 祭掃(上)第75章 洗錢第五十一章第35章 受降(上)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27章 水軍第2章 叔賊第2章 叔賊第11章 閱軍第20章 刺客第十四章第六章第59章 吳用第8章 收服(下)第33章 下第26章 對箭(下)第二十四章第十九章第3章 回京(上)第80章 殺宋第19章 鐵牛(上)第六十三章第13章 劫牢(下)第40章 結局(上)第44章 暗戰第42章 虛位第2章 時勢第33章 上第36章 關撲(上)第19章 個唱第9章 傑肯(下)第八十三章第七章 下第3章 河上第4章 太學第10章 來歷第19章 獻甲第35章 受降(下)第19章 鐵牛(下)第23章 錢荒(下)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上)第11章 出使(上)第79章 鴻門第40章 結局(上)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四十一章第一章第18章 佳期第28章 解勸(上)第38章 御筆(下)第七章第27章 心痛(下)第三十八章第27章 欲見第七十六章第8章 收服(下)第13章 劫牢(下)第31章 天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