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最高理想和現階段奮鬥目標
本章導讀
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在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必須切實做好現階段的工作,努力實現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我們黨之所以稱爲共產黨,就是因爲我們黨要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爲最終目標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共產主義理想都是共產黨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
(一)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而且是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思想道德體系,同時還是一種現實的運動,即共產主義運動。
新和諧公社試驗
19世紀英國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設想的理想社會制度的實踐嘗試。新和諧公社又稱勞動公社、合作公社、方形村,是歐文構想的一種社會基層單位。這種公社是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和實行公有制的獨立的社會組織;每個公社是由數百以至數千人組成的一個大家庭,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勞動實行機械化,並努力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各公社間加強交換,互通有無。1824年歐文帶着信徒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州,購買了3萬英畝土地進行“新和諧公社”試驗,一時引起美國和西歐的廣泛注意。1828年公社試驗失敗,幾乎耗盡了歐文的全部財產,但他並未失去信心。1839~1845年間,又在英國的漢普郡進行建立和諧公社的嘗試,仍以失敗告終。歐文所進行的新和諧公社試驗,一方面反映了早期無產階級對美好共產主義理想的嚮往;一方面也說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中,通過改良手段實現共產主義的願望只不過是一種空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馬克思、恩格斯認爲,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按其成熟程度,可以分爲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通常分別稱之爲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關於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作出了這樣的概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對共產主義社會進行過論述。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好、最進步、最合理的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把實現這樣的社會制度,作爲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不僅代表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產黨人所從事的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壯麗的事業。
(二)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爲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不僅僅因爲它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理想社會,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首先,共產主義社會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爲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社會形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革。人類社會將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它必然要經歷一個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過程。這是因爲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其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爲社會主義所取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有其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不僅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而且還指出了無產階級是埋葬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社會力量。這是因爲,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大工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無產階級最富有組織性、紀律性和團結精神,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經濟地位極其低下,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底層,不佔有任何生產資料,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因此他們反對私有制和一切形式的剝削。生產和鬥爭實踐使無產階級最富有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能夠成爲一切被剝削階級利益的代表。這些特點決定了無產階級成爲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世界無產階級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淹沒他們的優點與特點,他們仍然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
最後,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有其現實途徑。馬克思主義在總結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基礎上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而且也爲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歷史進程所證明。當前,雖然世界範圍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仍然在十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巍然屹立,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這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勝利,給世界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後的歷史進程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還會遇到什麼錯綜複雜的情況,共產主義社會在全世界最終實現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現實告訴我們,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途徑。隨着共產主義因素的生長和生產力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將逐步具備,共產主義最終必然實現。
(三)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社會,也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人們一代又一代長期不懈的努力,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共產主義因素不斷成長髮展,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漫長的歷史過程。
第一,共產主義必須經歷若干個發展階段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劃分爲三個階段:一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二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三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其中最關鍵的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一階段。關於這一認識,從《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160多年間,全世界的共產黨人都還在繼續探索。在中國,共產黨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在認識上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1956年我國就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纔在認識上有了一個飛躍。黨的十二大以來,我們黨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將來條件具備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會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從而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共產黨宣言》1848年德文版本封面,揭開這一頁,我們將看到“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爲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都聯合起來了。”
第二,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但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傳統到現代、由落後到先進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的精神境界、思想覺悟的提高也不是自發實現的,特別是要把數千年來生活在階級社會中受各種舊習慣、舊傳統影響的人逐漸地改造過來,使他們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顯然要經過無數曲折的過程和極其艱難的工作才能實現。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因此,共產主義是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奮鬥才能實現的。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俄國工農羣衆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於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起加入。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0多年的蘇聯國旗緩緩落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終結。
第三,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共產主義則不能在一個國家單獨取得勝利並建立共產主義制度。這是因爲,共產主義社會是國家完全消亡的社會。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制度還有發展餘地,國際上的階級鬥爭影響着社會主義國家,使得國內階級鬥爭不能最後消滅,外部帝國主義國家武裝干涉和顛覆的危險依然存在。這種情況下,階級和階級鬥爭依然存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國家還不能消亡,當然也就不能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第四,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在探索中前進的特點,決定了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曲折性和長期性。社會主義作爲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汲取。社會主義各國的具體國情又有很大不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完全需要各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去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帶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社會主義只能在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曲折和反覆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實現共產主義的曲折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基本要求
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通過黨在各個時期的基本綱領來實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我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進行了再認識,做出了我國
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一)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黨章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的初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爲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爲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爲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爲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過程,是一個從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轉變過程。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圖爲1955年,榮毅仁、胡厥文、盛丕華、杜大公帶着《申請書》步入申請公私合營大會會場。(來源:中國共產黨黨史圖庫)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這一時間段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也是我們深解黨的基本路線的“鑰匙”。
(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動搖。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要抓緊時機,加快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爲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政治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我們的事業始終沿着社會主義方向順利前進。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我們實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要求。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總之,黨的基本路線關係到我們事業的全局和根本,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制定其他一切具體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因此,在慶祝建黨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對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出“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的要求:“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主要包括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的內容。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尊重和保障人權。廣開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法律實施工作,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抵禦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掃除各種社會醜惡現象,努力使我國人民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對黨員還要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堅決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犯罪活動和犯罪分子,保持社會長期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着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展開。這個基本綱領,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普遍本質,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既堅持了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的原則,又符合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很不發達的實際狀況,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問題,是一個繼往開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綱領。
全面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對於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向前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髮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這條道路、這個理論體系、這個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爲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而奮鬥。
在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爲: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
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些經驗是我們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得來的,是我們黨極爲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必須牢牢記取、堅持運用,並在新的實踐中繼續加以豐富和發展,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向前推進。
(五)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並使之成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要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科學發展爲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着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三、黨在現階段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是我們黨和國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意義十分重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對此,我們應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和理解,並在正確把握其內在要求的基礎上,大力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
從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規劃等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經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內涵和任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實際情況確定的。20世紀末,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千百年來困擾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特別是,當時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還需要分階段、長時間的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宣佈“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並明確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新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並明確提出一些綱領性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繼續高揚改革開放的旗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黨的十七大依據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社會轉型出現的新特徵以及國際環境發生的新變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的新部署,構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速度和效益不平衡的實際問題,提出要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順應人民政治參與的新期待,強調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爲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強調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爲了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強調要加快推進以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五是爲保護生態環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實踐證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是完全正確的。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再次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目標導向上,強調要把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着力點;強調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定型;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並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了深刻而生動的闡述,重申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爲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並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形成並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整體部署,推動興起新一輪改革大潮。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直擊積弊、扶正祛邪,黨風政風呈現新氣象。所有這些,都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和保證。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2015年我國圓滿完成了“十二五”規劃規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三五”時期,即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2015年10月,黨中央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作出全面戰略部署,發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衝刺的新的動員令,領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全面檢視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等。這些新的目標要求突出地貫穿着“全面”這個核心詞,即:覆蓋的領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應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包括“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十三五”規劃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指明瞭“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着力點,成爲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重要遵循。
風正一帆懸。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決勝全面小康的戰略部署,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極大地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力量。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目標一致、萬衆一心;人民羣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展現出空前的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十三五”規劃所描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藍圖,一定會如期實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