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 時間之尺

時間,客觀的存在,但卻難以衡量。

當我們痛苦時,時間似乎過得很慢;當我們無聊時,時間就變得很熬人;當我們快樂時,時間就走得很快。

人們主觀上,對時間的感受,其實是不準確的。

想要衡量時間,往往需要客觀的參照。

地球自轉一週,就是一天。

地球公轉一週,就是一年。

那麼,很自然的,不同星球的人,對時間的衡量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這個世界有火星人,那麼,火星人的一天和一年,就一定跟地球人類不等同。

因此,在虛空宇宙這種大範圍的交流之中,關於時間的衡量標準,恐怕很難找到一個通用的指標。

但毫無疑問,不管是哪方宇宙的人,他們一定跟地球一樣,會利用斗轉星移的週期,來衡量時間。

穩定的週期,可觀測的標誌,是衡量時間的不二法寶。

基於此,日月週期、星辰軌跡,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那麼,當火星人跑來跟地球描述時間時,肯定也是用日月盈仄來表述。

沒人知道建宇屋來自何方,也沒什麼人知道建宇大能身在何處,但毫無疑問,他的時間,地球社會是肯定不懂的。

如果建宇屋要在時間方面做出標註,那他大概率不會用建宇的時間,因爲地球人完全不可能看得懂,他大概率會用地球的時間。

而地球的時間,就必須依賴於日月週期、星辰軌跡,因而,圖紋的意思就明白了。

那是時間的刻度。

張文凱在腦海裡將幾幅圖對比了一遍,瞬間恍然大悟,說道:“第一關,大門口的三張圖紋,是兩百年。

第二關的圖紋,標註的是201年。

第三關的圖紋,標註的是204年。

而第四關的圖紋,標註的是210年。”

陸晚點點頭道:“應該如此。”

張文凱猛地驚覺。

君山不是在尋找“規則”嗎?

這樣的標註,是不是就是規則呢?

第一關,200歲以內的人,才能參與。

第二關,201歲以內的人,才能參與。

第三關,204歲以內的人,才能參與。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孫浩明的事情就解釋得明白了,辛雲的事情也解釋的明白了。

因爲孫浩明通過第三關,是從宗湘那邊獲得的答案。

而宗湘的年齡,遠超204歲。

因而,是不被建宇屋允許的。

而辛雲的年齡,也就不到201歲,無法參與第一關的試煉,但是後續的關卡,她卻符合年齡。

而在年齡段之內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參與試煉,建宇屋都會將你當成試煉者。

因此,辛雲幫助張文凱,那是合規的。

因爲第三關的要求是不超過204歲,辛雲滿足條件。

也正因爲她滿足條件,所以,她直接將答案告訴試煉者,也是可以的。

因爲,在建宇屋的眼裡,只有試煉者和非試煉者。

符合年齡的就是試煉者,不符合年齡的就不是試煉者。

試煉者之間,不存在作弊的說法。

而非試煉者參與,就被視爲作弊。

當然,以上只是張文凱的猜想,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得對不對,只是,這樣的想法得告訴君山。

同樣,周圍的人也觀察着圖紋,發現陸晚說的有道理。

斗轉星移,幾度春秋?

仔細琢磨,這不就是以日月週期來表述的時間麼。

而這個時間的提示,又跟參與試煉的標準高度吻合。

很顯然,這就是參與者的條件限制嘛。

第一關,200歲以內。

第二關,年齡放寬一點。

試煉者的年齡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像張文凱這樣的即將到年齡線的人,可以獲得緩衝。

符合後面的年齡要求,但超過200歲,不能進入建宇屋,但卻可以間接的參與。

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講,辛雲也是試煉者,只不過,是沒辦法進入建宇屋的試煉者而已。

張文凱拱手,朝着陸晚道謝:“多謝陸先生提醒。這信息太關鍵了,我們之前都沒有人注意。”

陸晚笑道:“小時候愛好天文,眼熟而已。”

這是一句解釋。

畢竟,那麼多人都沒發現奧秘,你陸晚一來就發現,肯定有原因嘛。

天文愛好,總歸是個理由。

反正,沒幾個人愛好天文,也沒幾個琢磨天文,具體怎麼回事,大家也沒法求證。

事實上,天文什麼的,當然都是扯淡。

陸晚這次出現,就是爲了讓規則明晰化。

參與試煉的人,以及參與這事的利益方,其實都想知道規則。

規則明確,才能繼續往後推進。

陸晚的任務,就是承上啓下。

將規則這件事情收個尾,然後開啓下一階段的競爭。

因此,圖紋的信息,他是會想辦法透露出去的。

而張文凱的好奇,則讓事情變得很順利。

此刻,陸晚說道:“這關的考題,我大概已經知道怎麼解,有了思路。只可惜,一個人做起來太累,得需要人配合纔好。你若是能找到解法,弄清楚思路,就來找我吧。”

說罷,陸晚就轉身走了。

而張文凱和現場的人,都驚愕無比。

第四關的題目,陸晚已經找到解法了?

自從張文凱通過第三關以後,第四關的試煉考題就公佈了出來。

有本事的人,大概知道往哪個方向去想。

然而,準確的解法,卻是至今沒人摸清楚。

基於正確解法而設計的方案,更是一個都沒有。

而現在,陸晚卻說,他已經找到解法了。

這怎麼可能?

大家都沒思路,而他看上一兩個小時,就能弄明白?

很多人都覺得,陸晚這話很浮誇。

但張文凱卻不覺得付款,也沒有覺得不可思議。

因爲他新學到的知識,正好可以應用在第四關的考題上。

新知識對付這種類型的題目,似乎別有妙用。

只不過,他現在對新知識還涉獵較淺,運用得不熟練,需要回去再整理整理。

張文凱相信,用新的方法,是可以找到解題思路,並設計方案的。

而陸晚說的,這題怕是需要很多人來做,這也應該是事實。

有水平的都知道,要找到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不可避免的許多非常非常多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