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可惡至極

城門一破萬事利。

而且,隨着後續的虎賁軍大量涌入杭州城,杭州城的守軍,除了繳械投降,再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畢竟雙方的實力相差得實在是太多了。

退一步說,就算有些宋軍想打巷戰,那也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絕對不可能影響到大局。

所以,等牛猛和趙憨兒以及數千虎賁軍將士進入杭州城了以後,李存就將這場戰鬥收尾的工作全都交給了樑錦、牛猛、趙憨兒等人,而他則先是派二桿子趕緊帶人去將碼頭上的所有船隻都扣下,然後親自帶人去找糧倉。

等李存找到糧倉時,就見十幾個人正往糧倉運火油——他們竟然準備將這數百萬石官糧一把火全都燒光了。

李存大怒,立即命人將這羣損人不利己的傢伙全都抓起來。

沒用李存派人審問,這些人就跟竹筒倒豆子一般交代,是趙霆派他們來燒糧草的,又主動交代還有幾個人去燒兵甲庫了。

李存一聽,趕緊命人去兵甲庫抓那些準備縱火的人。

萬幸!

李存派去的人在那羣人點火之前趕到,救下了兵甲庫中的五千多件紙甲、兩千多件皮甲、八百多件鐵甲、各種兵器一萬多柄、弓弩一千多張,以及數量龐大的鐵條、牛角、牛皮、牛筋、羊皮、箭桿、翎毛等可以製作兵甲的材料。

各派一營人馬看守糧倉和兵甲庫了之後,李存又親自去了一趟港口,看看二桿子船扣得怎麼樣了?

見二桿子成功將港口上的上千艘船隻全部扣下了,李存才完全放下心來。

可就在李存以爲自己此戰取得了完美的勝利,幾乎無損的拿下了杭州城之際,“轟”得響起了震天動地般的爆炸聲,接着就是地動山搖,同時杭州城的東南方向突然火光沖天……

李存大驚,連忙派人去打探東南方向是怎麼回事?

很快,就有人來跟李存稟報,是火藥作和火作着火了,應該是有人故意縱火。

這個時期,火器的製造已經初具規模,在趙宋王朝的首都東京汴梁城中,設有廣備攻城作,工匠五千餘人,下轄十作,其中就有火藥作和專門製造火器的火作。

人口繁盛和建築材料耐火等級不高,導致整個北宋時期東京汴梁城火災頻發,甚至到了,小火災無數,大火災每年都至少有一二起的地步。

而造成火災的原因有很多,像意外失火,人爲縱火,雷電劈引,等等。

其中,危害最大、最難以撲滅的火災就是火作和火藥作着火。

可以說,只要兩作一着,對東京汴梁城而言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以宋真宗時期的一場由火作引起的巨大火災爲例:

當時,火作的一個作手(類似於後世的科研人員)裝填火藥時用力過猛,濺出了火花,剎那間炮聲震天,地動山搖,火作裡的匠人全部被炸死,方圓三裡以內的民宅不是被震塌,就是被燒燬,粗略統計,在那場大火裡喪生的總人數高達一千三百多人。

趙宋朝廷痛定思痛,總結:火作和火藥作平日囤放着大量的硝石、硫磺和木炭甚至是火藥,全是易燃易爆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災,而一引起火災,就肯定會殃及到周圍居民,釀成巨大的災難。

所以,趙宋朝廷下令將火作和火藥作遷到東京汴梁城西北角的一塊無人之地,並在那裡建了一些房舍以供兩作的匠人及他們的家屬居住。

杭州城中的火作和火藥作也是因爲差不多的原因遷到了東南的角落裡。

可因爲杭州城太小,經濟又高度發達,導致杭州城中的火作和火藥作與居民區切分得並沒有那麼徹底。

這也就使得,火作和火藥作一着火,火勢很快就蔓延到了居民區,造成了上千無辜平民的傷亡,給虎賁軍的這場大勝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和後患。

關鍵,這場大火燒死了不少火作和火藥作的作手和匠人,還燒光了製作火藥的原材料。

而李存原本可以利用這些作手和匠人,以及火作和火藥作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直接製造火器的。

要知道,目前的鴛鴦陣,可是還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慢慢改進,而其缺陷之一就是沒有虎蹲炮那樣的速射炮作爲火力壓制武器。

火炮這種東西,這個時期其實就已經有了。

如果歷史不發生改變,在幾年後的靖康之戰中,在收復燕雲一戰中曾犯下了重大錯誤的鎮海節度使劉延慶,也就是歷史上南宋小朝廷評選出來的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父親,就利用東京汴梁城中的一門火炮數次打退金軍的攻擊。

別說是李存這個來自後世的退伍軍人、鍵盤軍事家,哪怕後世隨便來一個學過點中學物理化學知識,甚至哪怕只是平時喜歡上網、刷劇、看小說的人,都能在這個基礎上帶領這個時期的火作和火藥作的作手和匠人發展出來犀利的火炮。

朱元璋之所以能橫掃天下建立大明帝國,拿破崙之所以能橫掃歐洲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非常主張將火炮等新式火器列裝到自己的軍隊。

換一種說法吧,兩夥原始人爭地盤,其中一夥明明可以造出更犀利的青銅器,難道不造,非要冒着有可能戰敗被敵人滅滿門的風險繼續使用石器跟生死大敵拼殺?

這圖啥?

想給敵人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嗎?

這好像也太彪了吧?!

縱觀歷史。

蒙古鐵騎之所以可以橫掃世界,離不開他們聰明的使用上了先進的火器。

明朝之所以可以將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擊敗,甚至是讓蒙古鐵騎徹底失去昔日的輝煌,很大程度也是靠先進的火器。

之後的清滅明戰爭,也有很大原因是因爲滿州人掌握了漢人的火器。

所以,火器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打天下的至寶。

本來,李存很輕易的就能得到這種至寶了。

可趙霆這個狗東西,竟然喪心病狂的一把火將火作和火藥作全都給燒光了,讓李存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使用上火器橫掃趙宋的想法。

而且,趙霆放得這把火,肯定會給李存造成不小的損失,甚至還有可能讓杭州城中的人恨上李存。

——肯定會有一些失去親人的人想,要不是李存來攻打杭州城,就不會有這場大火,他們的家人也就不會死了。

可以說,趙霆可惡至極!

李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恨一個人恨到想要將他抽筋剝皮的地步。

要說你趙霆真是忠君報國,那你他媽就好好整頓兵馬,然後率領大軍死守你治下的地區。

這樣,說不準我李存還能敬你趙霆是條漢子。

可你趙霆卻守又不敢守,還怕趙佶治你的罪,才他媽搞出一個狗屁的放火阻敵,想要以此爲你自己開脫罪責,這跟掘開黃河的杜充有什麼兩樣?

關鍵,就你們這種人,如果見勢不好,肯定第一個投降。

歷史上的杜充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足的小人!

城破以後,李存就命令趙憨兒迅速佔領杭州城的各大城門,嚴禁任何人離開杭州城。

因此,李存估計,趙霆應該還在城中。

所以,李存在親自率人去救火的同時,還命令康健張榜懸賞捉拿趙霆,他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

第三百三十六章 此消彼長(求月票!)第二百八十六章 朱璉:引狼入室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方臘:包康,你罵誰?!第六十六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三百三十六章 此消彼長(求月票!)第一百零九章 老情人第三百零一章 李存:朕和趙構不是外人(求月票!)第一百一十八章 方臘:追悔莫及第一百九十八章 趙佶:我大宋已立於不敗之地第五十六章 趙佶的應對第三百七十五章 天下第二高手太子李標第一百一十一章 迎接姑爺歸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趙佶:李存回來了?!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炮射程內全部碾壓第五十三章 日日當新郎夜夜換新娘第三十六章 三分之勢第三百八十五章 兩個想要刺殺李存的癡情女人第五十五章 羣雄並起第三百四十五章 天亡趙宋第一百五十五章 封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決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女海盜第二百六十章 如有神助的趙跑跑第八十五章 我不服第二十五章 大勝第二百七十九章 再見李清照第二百五十二章 趙明誠:我願意當接盤俠第三百零七章 全都千刀萬剮(求月票!)第二百七十八章 來日……方長第三百二十六章 三年橫掃草原,二十年橫掃世界(求月票!)第三百零九章 金人:這是奇恥大辱!(求月票!)第三百六十一章 五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陳妙真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知朱皇后今宵願與朕同席共枕否(求月票!)第一百七十九章 李存:小孩子才做選擇題第一百五十六章 童貫:官家,快做決定吧第一百七十八章 我家大都督比你家皇帝如何?第九章 好伙食能頂半個指導員第二十章 你快放開我第二百七十八章 來日……方長第四百零三章 文貞王后:陛下隨便吃第五十二章 今晚我要打十個第八章 你太保守了第二十三章 出征第三百四十八章 趙宋亡了!!!第四百零二章 天賦異稟的文貞王后第一百六十五章 女海盜第二百三十章 茂德帝姬趙福金第四十章 我代你調教一十二日第一章 造反大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朕幫你把他綠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太原城破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和條件第三百二十三章 李存最寵愛的女人(求月票!)第二百四十二章 趙佶頭上的又一道綠光第四百零九章 舞娘第六十二章 無間道第三百三十八章 陳箍桶:苗傅、劉正彥聽封(求月票!)第一百六十四章 李存:我就要玩這麼大第二十章 你快放開我第二百四十九章 岳飛,朕的衛青、霍去病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乾大豐收了(求月票!)第二十三章 出征第九十七章 天命?!第三百七十章 伐金統帥——岳飛!第三百八十一章 金國前線告急第四百零二章 天賦異稟的文貞王后第六十五章 鎖城?第八十章 年富力強步穿楊第四百零六章 神炮?!第二百六十五章 也就比皇后差一點點第二十一章 吃了?吃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趙構:我有百萬大軍!(求月票!)第四百零六章 神炮?!第四十五章 你是梁紅玉?!第二百五十八章 趙桓: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刀的速度第一十三章 這便是我李存的仁慈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和條件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知朱皇后今宵願與朕同席共枕否(求月票!)第二十章 你快放開我第一百三十四章 李存:我屠城!第二百九十三章 趙構改名爲“李構”(求月票!)第三百五十九章 女婿不錯,就是有點費丈母孃第九十六章 方臘:我擁兵萬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清照:你去看看病第二百四十八章 雪藏岳飛第四百一十章 拆長城第八十三章 大都督的日常第五十章 嬪妃第三百一十五章 李存:ban掉劉錡和李彥仙好了(求月票!)第二百二十三章 郭藥師:李存你卸磨殺驢!第二十三章 出征第四十九章 公審第二百九十八章 李存對趙構的報復(求月票!)第二百零七章 蕭普賢女的報復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姬姐妹的交流第三百四十四章 趙構的新妃嬪與李存的初磨合第三百九十三章 要想學得會,就得跟師傅睡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世忠:士爲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