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叛軍”的信號燈在國王堡下閃爍時,瑪吉特島上,洛德韋克部隊的下一輪反衝擊也已準備就緒。
“……無論風暴何等洶涌,怒海何等翻騰,直到我等進入那屬天的安息……”
被選入突擊隊的聯省士兵圍聚在小小的神龕前,單膝跪地,跟隨主祭者的唸誦,低聲禱告。
而主祭者不是別人,正是威廉·洛德韋克中校。
禱告完畢之後,士兵們紛紛站起身。
“我始終相信,對於我等凡人之命運,主自有安排,”威廉·洛德韋克環視部下,鼓勵道,“就像他將你我帶到奔馬之國,帶到諸王堡,帶到這座小島。
“而這一次,他通過一個不信者之口,揭示了我們的命運。這個不信者就是詹森·科尼利斯,我從未信任過這個人,但他有一些話說得沒有錯。
“如果我們在這裡失敗,叛軍就將橫掃南帕拉圖,屆時,南北對峙將不可阻擋,戰火將不再限於帕拉圖境內,山前地、維內塔,兩山狹地的所有人都將被捲入戰爭之中。”
洛德韋克中校停頓了片刻,“所以,士兵們,我們不止是在守衛這座小島,我們正挺立在更大的、更不幸的、更可怕的災難之前,這就是他把我們帶到這裡的原因。”
中校緊繃的臉頰鬆動了一下,罕見地流露出些許柔情,“你們已經認識了我很多年,我也認識了你們很多年,天亮以後,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可能沒法再見面了。但別害怕,把你交給他,終有一日,我們將在樂園重逢。”
說罷,中校並靴立正,向部下們敬了一禮,“能與諸位共事,是我的榮幸。”
被選入突擊隊的士兵們整齊劃一地立正、回禮,然後戴上頭盔,動身前往出擊陣地。
在遠處焦急等候的雷蒙德·蒙泰庫科利中校,終於有機會跟洛德韋克說上話。
因爲當家人就是個無信者,所以陸軍軍官學院的宗教氛圍很淡薄,受此影響,炮兵科主任對於禮拜、禱告之類的聖事也很懈怠,他甚至都記不起自己上一次走入學校之外的教堂是什麼時候。
但陸軍學院內部宗教氛圍淡薄,不代表軍隊內的宗教氛圍淡薄。
事實上,由於山前地的新教信衆們經歷過殘酷的壓迫,帶着很強烈的鬥爭色彩,所以現如今主要從新教徒中招募士兵的聯省軍隊,其狂熱程度,在諸共和國中首屈一指。
因此,雷蒙德·蒙泰庫科利即使已經火燒眉毛,也不敢打斷友軍部隊的儀式。
終於等到洛德韋克中校結束佈道,蒙泰庫科利箭步上前,開門見山,“我不同意反衝擊!”
洛德韋克冷若冰霜地瞥了炮兵中校一眼,“那你想如何?”
“守住內環,”蒙泰庫科利當即回答,“等待支援。”
瑪吉特島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中間的高地形似一個凸臺,多蒙科斯修道院就坐落在凸臺中央。
洛德韋克中校的部隊登島後,立刻着手擴建多蒙科斯修道院——因爲修道院容納不下兩個大隊,並在臺地邊緣築起一圈胸牆,作爲修道院的外圍防禦工事。
所以瑪吉特島雖小,卻有着“修道院、胸牆、塹壕”環環相套的結構。蒙泰庫科利口中的“內環”,指的就是位於臺地上、以胸牆爲邊界的第二層防禦圈。
“叛軍”的先頭部隊登上瑪吉特島之後,沒有直接攻打內環,而是第一時間向南發展,清理外圍塹壕。所以瑪吉特島中部的臺地,以及更核心的多蒙科斯修道院,目前仍在南方面軍手中。
“中校,你有沒有看到叛軍的小船?”洛德韋克中校難得有耐心地問。
“您想問什麼?”蒙泰庫科利急躁地反問。
“你認爲,島上現在有多少叛軍?”
這倒是把蒙泰庫科利給問住了,他默數了一遍見到的叛軍小船,雖然不確定,但還是裝作有底氣地回答:“一個大隊。”
“一個大隊?”洛德韋克神色冷峻,“如果把那些獨木舟、舢板換成真正的船,叛軍或許能一次性把一個大隊運上島。但就靠河面上那些破爛,叛軍的先頭部隊最多兩個百人隊——這也是他們沒有乘勢攻擊內環的原因。算上後續上島的部隊,島上的叛軍頂多也只有三個百人隊。所以即使損失了托馬茲中尉的百人隊,我也依然有兵力優勢。”
洛德韋克斜睨了炮兵中校一眼,“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爲某人,我的兵力優勢可以更大。但是,一旦浮橋竣工,那可就不好說了。”
蒙泰庫科利聞言,又怒又羞。
先前在新城城頭髮生的那場關於“叛軍”主攻方向的爭論,如今已經有了答案——詹森·科尼利斯是對的,而雷蒙德·蒙泰庫科利是錯的。
雖然“叛軍”在新城外大興土木,擺出一副要硬啃塹壕的架勢,但他們的首要目標,依然是瑪吉特島——架在對岸河堤上的那幾門重炮就是鐵證。
然而判斷是一碼事,應對是另一碼事。
對於南方面軍而言,事情糟糕就糟糕在,叛軍對於瑪吉特島的新一輪進攻的時機,抓得太精巧。
今夜的重頭戲本應在國王堡,可“叛軍”顯然不打算按照聯省人的劇本走。
爲了確保國王堡的安排萬無一失,南方面軍司令部把原本要加強給瑪吉特島的部隊,暫時留在了城內。
而就在南方面軍上下將注意力都聚焦於新城方向時,叛軍又一次攻上瑪吉特島。
顯然,韋克·洛德韋克是在當面數落蒙泰庫科利。
炮兵科主任恨不得當場和該死的常備軍中校決鬥,但眼下顯然不是解決內部矛盾的正確時機。
於是蒙泰庫科利強壓下怒火,儘可能讓理智主導大腦,“如果叛軍沒有大炮,儘快搶回灘頭沒有問題。但是叛軍現在已經把大炮架在河對岸,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我們可就全都指望您的大炮了,”洛德韋克冷冰冰地迴應,“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