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路遇“斬仙刀”

在馮家莊的客店住了一晚後,孫亦諧和黃東來便匆匆啓程,繼續往那西南方向趕路。

第二日,他們便由兗州來到了濟寧。

濟寧這個地方呢,在朙太祖元年的時候還是“府”,兗州當時便隸屬於濟寧府,但後來太祖封了自己的第十子爲魯王,藩兗州,所以又把兗州升爲了府,而濟寧降爲了州。

反正這倆地兒就是緊挨着彼此,行政上誰套誰都行,這個您翻翻地圖就明白咱就不多嚼磨了。

此處還是得說說這個“魯王”。

您可別誤會了,朙太祖親自封的那個魯王,跟咱眼下要提的那位還活着魯王……可不是一個人,這兩人差了得有三百來年了。

“魯”,是封號。

皇帝封藩王,基本都是按照地名來封(大多朝代如此,也有例外,比如宋朝有用祥瑞字命名),封地在山東的就叫魯王,在四川的就叫蜀王,在遼東的就叫遼王;也有直接用郡縣的名字來命名的,比如什麼淮南王、陳留王……

這親王的封號,是可以世襲的,一般由嫡長子繼承。

也就是說,魯王的世子繼他的位之後還是叫魯王,只要這一脈香火一直沒斷,那“魯王”就一直存在,只不過叫這個封號的人可能已經換了幾十個了。

那麼類似“魯荒王”、“魯哀王”這樣的名字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些,都是死人才有的名字,他們名字當中的那個字是“諡號”,諡號是人死了之後別人根據這個人生平的德行或遭遇總結的,什麼“文武成光”、“桀紂幽煬”……這些字都是死後才加上去的,活着的時候可沒有。

你要是敢管一個活着的王爺叫魯煬王,那他大概率當場就把你給煬了。

綜上所述,咱這個故事裡的魯王,是沒有中間那個字兒的,他兒子朱爀就更沒有了。

如果將來朱爀能正式繼魯王的位,那他死後可能真能得個“荒”字兒,不過這個“如果”會不會發生,我相信各位看官心裡也有數……

咱還是說回這位魯王,此人姓朱名榿,今年已經七十有三,按俗話說,正“活在坎兒上”呢。

看到這兒可能又有人要說了,怎麼您這書里老朱家的後人全都是單名兒啊?這不合明朝的禮制啊。

這我就得回您一句了,我這書寫的是某平行宇宙的大朙,不是咱們熟知的大明。

我知道在大明只有朱元璋自己那二十六個兒子是單名,且全部都是木字旁;我也知道魯王家應該是按照“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這二十個字輩,結合“火土金水木”的偏旁字來循環排字命名的。

但每次寫個老朱家的人就得查着字輩起名兒……這不太麻煩了嗎?我他喵的又不是王爺,我操那心幹嘛?

所以咱這書裡的大朙,“二十字輩”的規矩就不存在了,保留一下火土金水木的規矩意思意思得了。

言歸正傳……

魯王朱榿和當今皇上朱杝乃是同輩,不過年紀差了有二十多歲。

朱榿這人,這輩子算是活開了——他命好,嫡長子嘛。

大朙親王那個認嫡不認庶的規矩,讓嫡子和庶子的命運變得天差地別。

朱榿他哪怕再怎麼不上進,也不用擔心今後的生計問題,所以,他這一輩子……除了吃喝玩樂,幾乎就沒幹別的。

當然了,你也不能說他這人有多不堪,若換了你……要是從懂事起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已經財務自由了,那你還會努力嗎?

反正我不會。

因爲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樣,即使現在沒有財務自由,我也不是很努力。

還說朱榿,他這七十多年,渾渾噩噩的也就這麼過來了,要說這些年裡有什麼讓他操過心的事,那應該就是——四十八歲以前,他只有女兒,沒有“兒子”。

這事兒,在王爺家可是大事,因爲親王的位置是傳男不傳女的,即便是嫡出的女兒也只能繼承他部分的封地和一個郡主的封號,剩下的封地和王府若是沒有兒子來繼承,朝廷便要收回。

然而,朱榿娶了那麼多妻妾,偏就那麼巧,全都生了女兒。

又由於朱榿在非常小的年紀就開始縱情酒色,所以在四十歲之後,他就完全失去生育能力了,按咱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育。

於是,在朱榿四十到四十六歲期間,他所有夫人們都沒再懷上過孩子,這不用說朱榿也該明白……肯定是他自己出問題了。

沒成想,朱榿四十七歲那年,他那位比他小十幾歲的三姨太,居然又成功懷上了。

怎麼懷上的呢?那您可以參考傳統相聲《拴娃娃》。

像這種腌臢的傳統藝術段落,我就不在這裡細述了,因爲咱這本書顯然處於一種更加腌臢的境界。

那朱榿呢……也不傻,他自然也十分懷疑這孩子不是自己的。

但是,一來他沒有證據證明三姨太與外人通姦有染,二來那時的人對不育也沒有充分的認識,多少還是會抱着些僥倖心理。

因此,這事兒他就暫且先裝了個糊塗……

一直到了三姨太產子那天,朱榿站在房外等了幾個時辰,終於等來一聲啼哭。

產婆把孩子抱出來給他一看,嘿,男孩兒,而且跟他長得還確有幾分相似。

朱榿一琢磨:難道真是老天有眼,讓我老來(那時候的人壽命短,四十八歲早就稱老夫了)得子?

那天,他把孩子交給了奶孃後,便立刻命人將三姨太勒死,悄悄埋了。

這什麼邏輯呢?

很簡單:他有的是姨太太,殺掉一個,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心疼,但反之,若他讓這個可能給他戴了綠帽子的女人活着,卻會讓他繼續懷疑、糾結、憋屈……

所以,縱然他無法確認三姨太有沒有偷人,他也寧可錯殺,不願錯放。

而對孩子呢,他就是另一種標準了……

雖然他同樣不能確定孩子是不是他的,但孩子他可以先留着,等那娃長大一些,看到底像不像自己,再做定奪,要儘可能避免錯殺。

雙標嗎?惡毒嗎?冷酷嗎?

沒錯,但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下,你可能也會有和他一樣的邏輯。

長話短說,一晃眼,七年過去。

當年三姨太產下的男嬰,即朱爀,一直就被寄養在朱榿的正妻那裡,幾乎足不出戶,也不見生人,王府上下對這個孩子的存在也都緘口不言。

這……就是做好了兩手準備:第一手,如果朱爀長大了真得像朱榿,那他就順理成章地宣佈這個是他正妻所生的嫡長子;第二手,如果朱爀長大了跟朱榿一點兒都不像,那就宰了,就當王府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個人。

朱爀的運氣不錯,雖然他和朱榿沒有半點血緣關係,但他莫名就是長得跟朱榿小時候很像。

朱榿看着朱爀一年年長大,還真像自己,漸漸的也就相信了這真的就是自己的兒子。

到這時,他的內心纔對當年的三姨太有了那麼一丟丟的歉意,當然……也只是一丟丟罷了。

總而言之,至朱爀七歲那年,朱榿才突然對外正式宣佈自己有兒子了,而且已經七歲了,還說是自己的正妻所生。

他也想好了,若朝廷問他爲什麼生了兒子不報備,他就裝糊塗,說自己年紀大了忘了。

但朝廷能不知道他那點兒騷操作麼?哪個王府裡沒有朝廷安插的細作?當人家是白拿工資的呢?

不過,也正因知道這孩子的底細,朝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因爲負責監視的人也覺得這孩子長得確實像朱榿,應該就是他的親生兒子,按照“無嫡立庶”的原則,不管是哪個媽生的,朱榿的世子總歸是他,也沒必要非得再把當年弄死三姨太的事情翻出來節外生枝。

就這樣,在七歲那年,朱爀終於是有了合法的身份,並向朝廷報備、確定了“朱爀”這個名字。

當然……朱爀本人當時還小,他並不知道上一代那些雞鳴狗盜之事,他也一直以爲自己親媽就是朱榿的正室。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

轉眼,這小王爺已然長大,朱榿也垂垂老矣。

雖然朱榿還沒死去,但這魯王府的實權,早已落到了朱爀的手中。

而魯王府的勢力範圍,這些年來也是有增無減,按咱們今天的地理認知來說,已擴張到了整個濟寧地區及周邊一帶。

在大朙所有留存下來的親王中,這魯王也算得上是頗具實力的一個了,而朱爀作爲魯王府的實際掌權人,他在這濟寧地界上,無疑是呼風喚雨,爲所欲爲。

以他爲靠山的火蓮教,自也是橫行鄉里,無法無天。

這不,就眼前,孫亦諧和黃東來排隊進城門時,便遇上了火蓮教“設卡”。

這幫火蓮教衆,身着黑色勁服,胸前背後各繡火蓮一朵,身上要麼帶刀、要麼佩劍,走起路來大多鼻孔朝天、大搖大擺、氣焰跋扈……若不說他們是信教的,還以爲是制服統一的土匪呢。

今天他們在此設卡,用的說辭是——昨夜有一賊人夜闖王府,意圖不軌,所幸王府有火蓮大仙坐鎮,賊人剛進院中便被大仙的天威所懾,吐血三升,抱頭遁走,大仙爲保王府安危,未去追逐那賊寇,但這賊人肯定也還沒逃出濟寧一帶,所以,即日起,火蓮教將在各個城門關隘搜查來往的旅人,以便捉拿賊寇,如有違抗者,按逆賊同黨論處。

“來來來,快點兒快點兒!別磨磨蹭蹭的,自己把包袱裡東西都亮出來,別讓大爺我動手啊!”

卻說城門口那七八名火蓮教徒,爲首的那個,手裡拿着把出鞘的大刀,站在城門之下,吆五喝六,不斷示意着後面的人跟上。

這夥人,說是“搜拿賊寇”,還像模像樣地端着張畫像在手裡,實際他們根本沒想過抓賊,只是在這裡“雁過拔毛”式地搜刮油水。

有錢的刮點銀子,沒錢的刮點東西,遇上有幾分姿色的大姑娘小媳婦,還要動手動腳……

誰要是“不配合”他們了,他們就連唬帶喝,抽傢伙圍上來,說你是賊寇的同黨,這誰還敢反抗?

附近的老百姓們,也都知道得罪了火蓮教是什麼下場,他們平日裡早就被這幫貨給欺負慣了,都是敢怒不敢言,這點“過路費”,他們忍忍也就過去了。

“喂!後面那倆,說你們吶!你倆鬼鬼祟祟的幹嘛呢?快過來!”

在排了半天的隊後,終於……要輪到孫亦諧和黃東來了。

他們兩個,顯然是不能輕易接受搜身的,因爲這倆貨不管是身上還是包袱裡,見不得人的東西都太多了……

撇開那堆道士作法用的玩意兒不談,關鍵是他們的包袱裡還有大量的金子、銀子、銀票、毒藥、暗器、石灰粉……

這些東西但凡被搜出來三成,對面就能驚了,若是全搜出來,那人家肯定是直接呼叫增援把他倆逮起來再說啊。

所以孫黃二人一邊排隊、一邊觀察、一邊小聲嘀咕……就是在討論這城門該怎麼過。

“哼!”果然,孫亦諧面對那火蓮教徒的喝問,擺出了一副和尋常老百姓截然不同的姿態,“你算老幾,大爺我們聊什麼,需要跟你這種嘍囉彙報嗎?”

“嗯?”拿刀那兄弟當時就愣了。

他可是在這城門站了小半天了,還沒有一個人敢這麼跟他說話的呢,就算是那些坐轎子進城的達官顯貴,也是吩咐下人恭恭敬敬地給他們奉上銀子、說幾句好話,這纔給放行的。

“嘿~你小子瘋了吧?”拿刀那火蓮教徒說着就把刀揚了起來,在孫黃二人的面前晃了晃,“知道自己是在跟誰說話嗎?”

“不知道啊,你倒是說說。”黃東來反嗆道。

他們說這兩句時,周圍那幾個火蓮教徒也覺着情況有點不對,故都圍了過來。

“呵……哈哈哈哈!”拿刀的那個小頭目一看同夥們都過來了,膽氣更足了,他冷笑一陣,衝雙諧道,“好啊,小砸,今兒爺爺我就讓你們死個明白,你倆可給我站穩當咯!”說話間,他便挺直了腰板兒,橫打鼻梁兒,一擡下巴,傲然接道,“大爺我便是火蓮教青蓮堂第五席——‘斬仙刀’彭二!”

第五十七章 遠慮得用第二十五章 見不得光的事第二十七章 月夜納血劍第五章 你以爲你看破了鏡花水月?(上)第二十九章 調虎歸山第二十章 又遇詭事第四十三章 大戰妖道(下)第二章 考驗第六十九章 化形而遁第九章 初雪第四十七章 面聖(下)第五十六章 共飲這杯酒第三十二章 不歸樓第三十六章 宗滅(下)第二十二章 偷天換日第十七章 遊湖遇仙圖第二章 考驗第九十五章 林中生死鬥(下)第四十二章 意外(上)第九章 龜田一中年事件簿(下)第十一章 借宿第十七章 啞火第十二章 談判第十五章 集市相遇第二十二章 同盜中人(下)第三十章 孫門弄換(下)第十九章 共識(下)第二十六章 聽君一席話第八十四章 六俠挽狂瀾(上)第五章 門規(下)第四十二章 意外(上)第四十三章 不忌揚威第八章 雨亭偶遇第357章 低估第345章 雜物間的王(下)第四十三章 惡戰第364章 扳指第345章 雜物間的王(下)第三十四章 收網(上)第九章 龜田一中年事件簿(下)第十六章 “要錢不要命”第二十三章 公子之謀第十九章 共識(下)第五十七章 遠慮得用尾聲 摘胤第十四章 名偵探黃東來(下)第三十二章 此弟不宜久留第358章 分守三路第四十四章 先發制人第二十九章 刀斬雙棍第五十二章 冉凌第五十二章 冉凌第五十三章 刀劍戡魔(中)第十章 盜命繦第五十九章 火燒天奇幫第十七章 再度啓程第五十三章 墮亡喰第五十七章 遠慮得用第四十七章 時間的灰燼楔子第七十五章 接應第四十七章 面聖(下)第七十八章 小人識小人第三章 意外“收貨”第十五章 混入曾府第二十四章 戲耍(上)第十六章 仗義解隱憂第九十二章 三霄現炨林第二十三章 公子之謀第八章 承諾第五十章 混戰開始第四章 興師問罪第五十一章 遇襲第345章 雜物間的王(下)第一章 家鄉遇故人第五十六章 奪槍(下)第三十六章 醉酒打金枝第二十八章 夜伏第二十二章 暗盜蒙心方第四十二章 巧登劉公島(下)第十六章 “要錢不要命”第五十二章 刀劍戡魔(上)第二十八章 偶遇“飛來劍”第二十三章 公子之謀第二章 專業解說第三十二章 二戲亢海蛟(中)第三十章 未果第三十五章 傳說第359章 果斷背刺第359章 果斷背刺第七十六章 尾聲 海上生明月第十八章 路遇“斬仙刀”第十五章 賊不走空第六十三章 互詐第三十二章 不歸樓第四十五章 拱火七雄會(下)第九章 初雪第三十八章 初遇信長第351章 雙諧戰雙邪(上)第二十七章 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