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暗香來,枯木逢春黃花開。
一樹綠海鬱鬱蔥蔥,給枯黃的大地增添了許多春意,裡面有星星黃花,點綴樹梢,成滿溢之態。
槐樹花本無多少香氛,但此時這氣味卻幽香沁人,淡而不散,瀰漫到每一個角落,十里可聞。
只要逢人那麼輕輕一嗅,就能讓身體升起許多暖意,如沐春風,似臨夏日,寒意盡去。
“這是槐花!不是梅花?”
“怎麼可能!槐花不是每年六、七月纔開的嗎?”
“槐安小居,槐安小居,顧名思義只有大槐樹一棵,開的不是槐花又是什麼?”
……
巷弄裡一片沸沸揚揚。
人間六月看飛雪,冬日開遍夏日花!
這等奇景讓每個見到之人都壓抑不住地讚歎、議論……
槐樹之身更是紋理虯結,形態驚奇,仿若臥龍。
原本就是一棵高聳大樹,現在冬日開花,更是一棵世間少有的奇木了。
呼……
一陣強勁地北風吹來,黃花星星點點,灑落而下,恍若飛絮,吹落如雨,落在人的頭髮、肩膀、袖子上……化作香泥,氣溢口鼻。
“好甜!”有人好奇地撿起一朵槐花放在了嘴中。
嬌嫩的花蕊立刻在舌尖綻放,清甜之意瀰漫口腔,勝似蜂蜜之甜,更比茶茗洗滌人心。
“甜槐,甜槐!小孩來採,孃親做菜……”
“槐樹花開,水蒸雞子嘍!”
“又香又嫩的槐樹花蒸雞蛋!”
……
一羣小孩子歡快地唱起了童謠,爭先恐後地撿了起來。
其他人這才後知後覺,紛紛哄搶。
冬季新鮮菜可是難得,更別說槐樹花這種難得一見的反季節美味。
這奇槐花香光是聞起來就這麼神奇,若是人吃了,好處一定會更大吧。
所有的人看着大槐樹的眼神都變了,爭搶個不停。
但那些被風吹落的槐花零零散散,實在不夠這麼多人來搶,一時場面頗爲混亂,有心思活絡的拿着長竹竿來打。
可惜那龍槐長得又高又大,怎麼也夠不到。
只有偶爾一點槐花吝嗇的飄落下來,引起一陣大呼小叫。
有皮娃子等得不耐煩了,靈活得小猴子一樣就要翻過牆頭,卻被一把被自家大人拽了下來,狠狠打起了屁股。
“小兔崽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凶宅你也敢爬?反了天了!”
“院裡老槐冬天開花,這分明是祥瑞啊!怎麼會是凶宅?”皮娃子哇哇大哭起來,一臉不服。
“說得對啊!”童言無忌,一衆大人們面面相覷起來。
不知不覺中,他們對這座凶宅沒了那麼多的忌諱,但卻更加敬畏了。
槐安小居雖然還沒開門,不知道里面什麼情況,但門口聚集得人越來越多,一個個探頭探腦,偷看裡面的情況。
古峰是在一堆喧譁聲中被吵醒的。
冬睡遲遲,他伸了伸懶腰,披上衣服走出一看,不由讚歎出聲。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好一樹傲雪盛開的冬槐!”
一夜,園中老槐如逢新春,滿樹翠綠,黃花開遍。
冬天陰煞升騰,萬物肅殺,唯有這老槐樹心中卻有一股至純浩陽之氣深藏,生機萌發,一夜間抽枝、發芽、開花……
北風颯颯,院內遍地金黃,更有香氣瀰漫,讓人心神欲醉。
古峰嘴角微微帶笑,滿園景色入眼,微微沉吟,一種油然的衝動涌上心頭,悠悠而念。
“
春夏秋冬四季輪,老槐蟄伏綠不存。
忽有一意乘風起,豈讓梅君獨爲尊。
黃花滿樹如星辰,幽香縷縷侵心魂。
莫道人間無顏色,寒枝更勝萬木春!”
……
詩歌朗朗,聲雖不大,但清晰入耳,仿若一縷清風壓過了雜音,清晰地傳遍了每個人的耳朵。
通篇毫無半點艱澀,文字簡樸,連七八歲的小孩也能聽懂。
但詩中之意並不半點粗鄙,更有一股莫名的意氣於其中,讓人不知不覺間心生敬重,不敢再大聲喧譁。
不知不覺間,外面沸騰聲漸漸平息。
但濃濃的好奇心還是讓他們眼神交流,小聲議論。
“裡面有人!”
“那書生沒死,還在念詩呢!”
“這不是凶宅嗎?難道是假的!”
“怎麼可能是假的!之前都死了五個人了!”
“那這是怎麼回事?”
“只有這個可能,就是這書生已經將兇物給除了!”
“這怎麼可能?”
“冬天槐樹都能開花,還有什麼不可能的!”
“這倒也是!”
……
雖然不敢大聲喧譁,但那竊竊私語的聲音卻不絕於耳,透着濃濃的好奇心。
更有一個個腦袋探出頭來,不時向院裡望來,探頭探腦,當看到古峰時,立刻驚嚇地退了回去,但很快又有其他腦袋小心翼翼伸了出來。
古峰見狀暗暗好笑,但同時心中也直犯嘀咕。
冬日槐樹花開,這等異象還是太駭人了!
一點也低調不起來,引來這麼多窺視。
再這麼下去,就要耽誤自己讀書了!
大明文風鼎盛,有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是頭等大事,若無功名在身,簡直寸步難行。
童試在即,正是一心閉門讀書的時候,實在無心去管其他雜事了。
現在院外人聲鼎沸,自己這麼一出去,非要炸鍋不可。
還是老老實實宅着吧!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如此,不如讀書……
古峰重回屋中端坐,拿起四書五經朗朗而讀了起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四書五經的內容早已盡在心中,但隨着一遍一遍默讀,聖人微言大義如同高山之流水,在心頭回響,一種微妙的明悟升起,雖然只是淡淡,但卻如空谷來風,久久迴盪不散。
識海中一棵文膽淬亮,迸射出莫名的光華。
他念誦之聲朗朗,漸漸升起一種無形的意味,在虛空震盪。
從四面八方而來,不知來處,卻迴盪在人心田中,帶着特殊的韻律和節奏、
大禮、大樂、大雅……卻以最平淡微妙的方式展現出來。
不知不覺中,所有的喧譁全部平息。
院外衆人噤聲,不敢再升起半分冒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