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

衆官員跪拜三呼萬歲,管彥雖然有着“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權,但是對於皇帝劉辯,管彥並沒有做的太過分,畢竟管彥的志氣昂揚是爲了給袁隗等人看的,而不是用來向皇帝表明自己的不臣之心的。

管彥先是向告罪:“啓稟陛下,臣厄疾纏身半年有餘,近日痊癒,卻行動尚有不便,朝會來遲,請陛下贖罪!”

“愛卿請起,汝乃朝中柱石,萬要注重身體啊!”劉辯心機本就較淺,相比董卓來講,管彥對他可是敬重有加;何況當年若不是管彥從陳留星夜趕回,自己早就被董卓趕下皇位,莫說苟延殘喘,能否保住性命還不知道。

袁隗等人對管彥一番言辭卻嗤之以鼻,厄疾纏身到沒看出來,幾個月不見,倒是胖了一圈。當然,爲了這事,袁隗不可能出面較什麼真,他知道,管彥今天上朝肯定有什麼事。

“皇上,臣有本啓奏!”管彥高舉笏板,朗聲說道。

果然!袁隗耳朵豎了起來。

“臣近聞幷州牧丁原因病身亡,念其戍邊多年,勞苦功高,臣以爲當以三公追贈,加以諡號,並厚葬以撫民心!”管彥說的言之灼灼,頗感人心。

劉辯點點頭,當初丁原也是跟董卓對峙過的,在劉辯心中,跟董卓幹過架的,肯定是忠臣。

“愛卿所言甚是,擬旨:追贈丁原爲太尉,諡號‘敬’,並賞丁府錢十萬,以三公之禮厚葬,由奉常卿撰寫祭文,以告天下!”

“臣代丁氏一族叩謝天恩!”管彥跪拜叩謝。劉辯微微擡手,示意管彥起身。

管彥未曾起來而是接着說道:“丁公雖亡,然幷州政事不可費……”

管彥還未說完,袁隗好像聞到點苗頭,忙說道:“然也,幷州地處苦寒,多與羌、氐等蠻夷周旋,需一人出身北地,熟知當地民情,方可妥善處置!”

袁隗搶先說話,就是怕管彥把幷州名正言順的納入囊中。

管彥緩緩起身,看着袁隗卻是一笑:“太傅所言在理!”

看見管彥一笑,袁隗心中卻是咯噔了一下。

“陛下,丁原有獨子丁躍,與臣同歲,忠厚豁達,頗有賢名,且協丁公理政數年,由其繼之,必可保幷州無憂!”

管彥說的條條在理,劉辯不禁頻頻點頭認同:“嗯,此言甚善,各位愛卿可有異議?”

管彥這提議合情合理,袁隗也不知道管彥這葫蘆種賣的什麼藥,而且前兩天得到消息,當初被管彥擊敗遁走太行山的黑山賊張燕又捲土重來頻頻騷擾幷州各縣,袁隗不想管彥得到幷州,自己也不想接觸到幷州這個爛攤子,目前看來,管彥這個提議還真是好的。

篤定想法,袁隗出列附議,袁隗沒有意見,一衆黨人自當隨之附議。

五日後,丁躍就任幷州牧,令幷州大將張揚入京上表謝恩。

入京當晚,張楊便秘訪驃騎將軍府,以會管彥。

張楊,字稚叔,乃是幷州雲中人,早年因勇武過人被幷州刺史張懿徵爲武猛從事,後來張懿爲胡人攻殺,丁原接任幷州刺史,令張楊爲幷州兵槽掾兼河內太守。張楊性仁和,卻無威刑,雖有武勇,確實一個文人的性子,而這正好彌補了丁原治軍理政的一些缺失,二人相得益彰,把幷州也算治理的兵強馬壯。

丁原死後,張楊感丁原恩德,奔走幷州各郡,以己威望,暫安各路兵馬,實乃忠義良才。十日前,管彥遣人往幷州秘見,言明願助丁躍承丁原之位,張楊爲幷州計,深以爲然,再加上張楊也知曉原來丁原與管彥的關係,當下便決定立誓相盟,以爲掎角。

幾年來,對於管彥張楊是隻聞其名,未見其人,張楊自認爲也算一放青年才俊,年輕人的好勝心不禁讓張楊對於與管彥的會面變得更加期待。

經過周倉的指引,張楊來到了管彥書房中等候。

何處接待客人,在這個時代是代表主人與客人關係的隱晦表現,客廳、偏廳、書房,地點不同,就是代表客人在主人心中的地位不同。越是私密的地方,越是代表着親近。

管彥的書房簡單至極,唯一能讓張楊感興趣的便是懸於牆壁上的一柄古劍。只見劍身古樸,綴以篆文二字,曰:太阿

原來這就是太阿神劍,張楊心中嘆道。同爲武將出身的張楊,自然對神兵利器有着極大興趣,看見了上古神兵在此,心中自然興奮異常,不禁想要取下細看,但轉念間便有縮回雙手,心中自責:管彥以禮相待,不避親疏示以名器,吾不可造次!

想到這,張楊又上前一步,細細地打量起太阿劍鞘上的精美紋路,心中暗歎:未見其刃,已知非常物也,當年皇甫嵩老將軍以此劍征戰十餘年,戰功累累;管彥又以此劍破光宗、誅韓遂、滅董卓,實乃功勳之劍也!

正當張楊心中萬分感慨之時,書房門輕輕推開了。

只見一男子月袍罩青衫,雲髻繞玄絲,正滿臉笑意地向自己走來。

“稚叔兄!”彷彿是多年的老友一般,來者拱手向張楊行禮:“稚叔兄久候,彥之過也!”

此人正是驃騎大將軍管彥!

張楊沒想到面前的這個俊秀男子,居然是權傾朝野的驃騎將軍管彥,而且如此和睦春風,禮待於人。

“不敢不敢,楊拜見東鄉候!”張楊忙行禮回拜,張楊稱管彥之爵,而未稱其職,已經是親近之舉。

管彥卻是一皺眉,扶着張楊雙臂佯怒道:“稚叔兄,你我非有隸屬,且此非朝堂也,你我彥早聞稚叔威名,今得所見,平生所幸也!哈哈哈,來來,坐下說!”

管彥攜着張楊,二人主客落座寒暄起來。

相談半夜,二人卻未曾商談一句朝政大事,在管彥的引導下,二人從治軍談到理政,再到各地民情、風俗習慣,甚至到了當代男子的穿着潮流,無言不歡。

只有到了張楊拜別時,這纔跟管彥說了最重要的一句:“將軍若有召,楊必從之!”管、張二人這纔不舍相別。

滿懷敬服之情的張楊回幷州後,逢人便說:與管文德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矣!

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四十六節:受命借兵第一百八十六節:洛陽有變第二百一十一節:呂布敬酒第一百八十四節:己吾典韋第三百零六節:國士待之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二百二十七節:長沙太守第一百六十八節:天下將亂第一百九十五節:禪位董卓第二百五十節:糜竺之託第一百八十六節:洛陽有變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一百八十一節:董卓來賀第二百四十六節:問計周瑜第一百一十五節:蔡府佳句第六十八節:月旦評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二百八十三節:子龍相歸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二百四十五節:鬼才郭嘉第二百六十五節:袁隗之計第十二節: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一百八十八節:休謀廢立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八十九節:營外遇事第九十一節:內訌第一百一十三節:女子何人?第一百八十五節:惡來隨行第二百零七節:大膽狂徒第一百四十六節:冀州王芬第二百五十四節:黨人離心第三百零七節:一斬一收第八十五節:錦袍小將第一百四十三節:蔡府佳人第七節:城門風波第二百一十節:天色將變第二百七十九節:三問趙雲第一百八十九節:復坐帝位第二百九十一節:共伐呂布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一百零六章:遭遇羌胡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一百二十一節:分封諸將第七十六節:雙雄之約第二十九節:出征第八十二節:北宮之盾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一百八十節:夫妻對拜第五十二節:墨靈玉第一百九十四節:密會呂布第二百三十四節:府中質問第九十八節:馬騰投韓遂第七十六節:雙雄之約第二百零七節:大膽狂徒第一百零九節:恭候多時!第一百三十六節:州牧重置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零四節:妻當擇妾第一百三十二節:人畜之別第二百三十二節:再謀冀州第四節:購糧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一百六十一節:登基大典第三百一十八節:九卿少府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三百零八節:漢帝相召第二百六十六節:黑色風雲第一百四十四節:蔡邕發怒第一百六十三節:冀州之主第三十三節:趙雲第一百二十九節:經筵開論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三百節: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九十九節:各懷鬼胎第一百九十四節:密會呂布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一百一十九節:虎賁三千第二百七十七節:袁紹突圍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二百八十五節:安中遇險第二百四十一節:論地方發展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二百六十三節:四大家將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三十八節:劉備出走第一百二十六節:猖狂賊子第五十九節:拜賢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十二節: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一百八十五節:惡來隨行第二白三十八節:曲有誤周郎顧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三百零二節:雙雄再聚第九十一節: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