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

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西婭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爲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紹,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 出後伯父成爲子。幼爲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能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廬六年。禮畢, 徙居洛陽。

紹有姿貌威容, 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𫐌柴轂,填接街陌,時人呼爲“天下楷模”。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爲奔走之友,不應辟命。內官皆惡紹。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中平二年,【太祖以司馬直事, 立誓不賄西園一錢, 固辭歸鄉,衆皆慨然相安慰。袁紹在側,亦壯之, 及歸,於道中哂之。左右心腹詰問,紹曰:“此避禍養望事也,吾久爲之,故其人亦有大志也。天下紛亂,將與吾爭雄者,得非此輩乎?”】

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爲佐軍校尉。中平六年,靈帝崩,太后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宦官,太后不從。紹勸何進徵董卓等衆軍,以脅太后,語已見《何進傳》。進納其言。

是年五月二十五,中常侍張讓、趙忠等矯太后命,召進入議,刺之於嘉德殿,並引虎賁軍衛南宮,宮中大亂。紹聞之,即拔劍而起,曰:“此正誅宦之時也!”乃聚袁術、吳匡、王匡部,抽戈竦劍,奮擊兇醜。次日克南宮,董旻、田疇俱引兵相從,洛中大亂,十常侍不能敵,倉皇挾帝與陳留王入北宮。又次日,紹衆克北宮,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十常侍復北竄,道逢董卓部,卓乃盡誅十常侍,奉帝還洛。

是月二十八日,卓並何苗、丁原部,聚衆八千,議欲廢立,謂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紹曰:“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宣於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衆議未安。”卓擲杯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爲之,誰敢不從!”紹欲再駁,忽見呂布、華雄橫刀趨前,遂默。又數日,紹懸節於上東門,單騎奔河內。時侍中周珌、城門校尉伍瓊爲卓所信待,瓊等陰爲紹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爲然,乃遣授紹渤海太守。

七月,太祖以幽州起兵討董,傳檄天下,號召義士盟於常山。紹聞而忿,遂用許攸策,置鈦祖訊於不顧,自表車騎將軍,合曹操、橋瑁、張邈,僞作三公書信,號令關東諸侯伐卓,與盟者計有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奮武將軍曹操、上黨太守張楊,衆各數萬。是冬,關東聯軍會於酸棗,臧洪歃血執盟,遙尊紹爲盟主,議分兵三路,紹自領河北軍襲三津,術將南陽軍北上伐洛,中原諸侯合兵越滎陽、成皋,叩虎牢關。卓聞之,乃與呂布、胡軫兵兩萬,使守三津,以御紹軍。

是年臘月二十日,胡軫引兵五千劫五社津,賈詡時任小平津都尉,謂呂布曰:“將軍欲建功立業,此正其時也。使栩自領三千軍出孟津,王匡色厲膽薄,必引大軍往救,致小平津空虛。今大河冰已固,以麻布裹馬蹄可渡,將軍自將五千騎,渡河破小平津不爲難事。紹與匡貌爲盟友,實懷不軌,救必不力,將軍可再吞其小股援兵。若有餘力,當更賈勇向前,襲紹大營,奇功可成也。”呂布喜而拜。次夜果克小平津,紹使顏良援匡,爲布所斬。布遂引五千騎臨紹大寨,時紹使大軍襲五社津,大營空虛,爲布所焚,郭圖急諫紹入營暫避,紹憤然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豈能入營而望活邪?”乃立定不避。布大喜,先斬淳于瓊,復引弓射紹,然以布力大而弓弱,其弦竟斷,紹遂得活。及紹大軍見營寨火光而返,布乃引軍歸。紹泣涕難止,曰:“此吾之罪也!非吾之重人心而輕戰事,何至於有今日之敗邪?”

越明年,卓遷都長安,棄守三津,紹遂將兵與中原諸侯合於酸棗,督虎牢之戰。【卓遣大將華雄臨虎牢,耀武揚威,連戰連勝,衆莫能抗。獨劉備不以兵弱,自請爲先鋒擊之。其部張飛望見雄氅蓋,策馬刺雄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卓諸將莫能當者,震懾三軍,入夜,備以虎牢喪主將,當無所備,復親引千衆渡船跳於關後,先破成皋,再取虎牢。】卓聞虎牢之敗,乃誅紹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師者,盡滅之。紹大慟,泣涕累日,至於病痾。

沮授時督冀州糧草,謁紹於病中,謂之曰:“袁公之病,首在董卓,次在衛將軍,又次在關東諸侯。董賊滔亂天常,賊害忠德,然其部善戰,累挫我軍,長安殊難驟取;而衛將軍戰於河東,爲天下先者,公又恥居其後;欲並關東諸侯以自強,復思義或不當爲此事,是以疑慮難決。”紹赤足曳衣而起,捉授手曰:“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世受漢恩,敢不志竭力命,興復漢室邪?然如君所言,今實有力所難爲之處,若欲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振臂一呼,諸侯景從。可知天下事在德望而不在兵馬,卓、珣雖有項王之勇,亦不可久也。使公能據關東、定製度、安民心、禮賢士,以此爭鋒,號令天下,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紹喜難自勝,再拜者三。

【醜既歸,知降人復還,不得用也。時兩軍分野於邯鄲、樑期之間,將決戰,遂不歸陣,自請致師。太祖發騎司馬趙雲應之,雲勇略三軍,數十合,挑於馬下,將斬,醜雙腿俱廢,乃單臂自刎於陣前。三軍肅容,雲以彼之剛烈,不取首而歸謝於陣前。紹亦移其屍於車,時血涌不止,浸染入衣。及事定,紹大敗歸城,左右更衣,至於小衣,猶見血漬,紹恍然悟,曰:“此文將軍血,勿去。”言罷,淚落如雨。】

及太祖入弘農,紹復猶疑。許攸進而說之曰:“衛將軍大勢將成,今公欲取關東,當從速而不當從緩,緩則恐人心生變,後難圖也。”紹乃用攸策,即棄洛陽,退而取青、兗爲根基,以窺冀州,又語攸曰:“爲戰可從速,爲政則當從寬。【今天下英雄,唯公孫與吾爾,餘者雖董卓一時強暴,亦年長而失德,皆不足慮也。故珣以嚴,吾以寬;珣以武,吾以文;珣以進,吾以退;每與珣相反,事乃可成耳】”,攸亦以爲然。紹遂以敗軍罪囚張邈、張超,併吞其部;表公孫瓚渤海太守,約以共取青州;表曹操豫州刺史,使御孫堅;又遣鮑信、橋瑁、劉岱討泰山黃巾,賊衆東竄,禍亂青州,紹以戰不利故誅瑁、罷岱,蕩平青兗,其勢大振,威震河朔,州郡莫不蜂起響應,名士豪傑亦多附紹。是冬,紹部將劉勳、臧洪思叛,事未成而泄,誅之。

是年,紹自將兗州軍五萬,渡蒼亭,出清河,與瓚會獵於平原。韓馥見人情歸紹,忌其得衆,恐將圖己,遂用劉惠、耿武、閔純計,陰謀與瓚共擊紹於界橋,紹後發而先至,大破馥軍,馥乃避位。春夏之交,瓚提五千騎夜襲紹營,破崔鍾部,事在《諸公孫傳》。紹面色不稍變,親持長劍而前,三軍感其奮勇,俱效死戰,瓚遂退走。及其返,平原已易幟,公孫方、公孫犢叱瓚於城上,曰:“平原苦君久矣!今袁車騎至,吾等若久旱而逢甘霖者,必簞食壺漿以迎,君其速去!”瓚憤恨,乃北走依公孫範,紹遂盡取平原、渤海。

清河一役既克,太祖以戰事再無反覆之機,乃令呂範、審配、婁圭、韓當共決河北軍務,自引義從北巡春耕。於是關羽引萬騎北上大河,公孫範將幽州軍出渤海,公孫瓚戰於河間,成三面之圍。紹一路敗走,東至蓼城,見東海浮舟數百,皆鈦祖部也,悟己不得生,乃坐蓼城之上,望日薄東海之色,時幕府羣臣唯餘許攸在側,紹顧而曰:“子遠試看,此大河入海之處也。河水東行,雖征程多艱,亦不改其志,人生志氣亦當如斯觀。然河終得歸海,而人生苦短,多有壯志難酬者,此所憾者。”攸曰:“憾乎?怨乎?”紹曰:“吾之志若大河舊瀆,雖遭他道所奪,不能爲入海之流。然春堤水漲之時,或亦復有流水漫溢。人生至此,不能成志,固有所憾,而斯復何怨哉?”攸曰:“即不怨衛將軍,寧能不怨棄公而去者耶?”紹笑曰:“吾雖末路,猶有何伯求、陳公臺、逢元圖爲我赴節;有文將軍、淳于將軍、顏將軍爲我盡忠;更有子遠在側,值此山窮水盡之時而不棄,雖無可喜,亦無可怨也。”言未盡而氣不繼,垂首而逝,攸大慟。四月,沮授聞紹身死,乃託紹長子譚於其弟宗,自盡於車騎將軍府中,鄴城乃降。

翌日,太祖與紹各將十萬衆,列陣以對。王朗時爲天子使者,奉命止戈,乃請於陣前行視師之禮,紹諾之,乃與太祖會於陣前,曰:“昔孟津一別,今已數載矣。不意昨日割瓶對飲之舊友,今爲竊國之賊,良可哀也。”太祖笑曰:“本初兄於洛中,焚南宮,失玉璽,又縱董賊入朝,致天下禍亂。竊國者,珣乎?本初兄乎?且夫事已至此,非兵戈不能止,口舌何爲?”紹亦笑,乃割瓶贈酒於鈦祖,曰:“誠如君言。今無他語,唯有一問,昔孟津一別時,天子尚在,時局未亂,而君已勃勃然有凌天下之意,何至於此邪?”太祖大笑而飲,又令左右釋文丑歸,曰:“無他,吾不直諸君久矣!”紹作色曰:“天下人亦不直君久矣!吾一載而聚衆百萬,天下之意可知也。”乃拂袖而退。

陳宮時爲車騎將軍總幕府,說紹曰:“衛將軍驅賊殘民,不德者莫爲此甚。然賊心不一,多有意不屬衛將軍者,明公當撫其部,授以官爵;至於怙頑不悛者,則可驅之入太行,使亂趙國、常山、上黨、太原。”紹喜曰:“此吾心也。”旬月乃平南太行,黑山賊、紫山賊北走,阻太祖於井徑。紹又慮己素昔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衆,而每患其難用,乃屯於樑期,整頓兵馬,養精蓄銳,以期再戰。

太祖以鄴堅城難克,乃發兵兩翼,關羽將三萬軍取朝歌,審配引一萬軍徵廣宗,包抄魏郡,於是相持一時。是年臘月,紹用郭圖之言,東向而攻廣宗,聚軍八萬,然以其軍心不定,頓挫城下十餘日。越明年,太祖亦將大軍至。兩軍戰於清河。紹部將呂翔守大寨,不能敵,其衆乃四散東竄,太祖部騎兵以爭功故,皆急逐之,唯餘步卒五千衆守營。時紹自將五萬軍,偃旗息鼓,潛伏於側,見騎兵一時盡去,河畔強弱易勢,立起攻太祖餘部,鈦祖陷於重圍。高順領步卒以西羌伏盾之術相抗,其部知鈦祖危急,皆奮死力,紹軍凡三擊,竟不能破。適張遼、徐榮引騎兵返救,紹部遂潰。

八月,張飛以報太祖恩故,單騎北走。時許攸持紹印,以官位購鉅鹿諸族,郡南九縣十一城易幟從袁,郡守董昭不能制,九月飛至,引郡兵千衆,克復十城,攸乃倉皇而返。

紹聞攸歸,夤夜倒履相迎,攸以飛既破己部,竟不進逼,反自斷浮橋,其必欲返救邯鄲故也,乃諫紹速趨邯鄲。紹納其言。翌日,李進先發,果遇張飛部,大破之。又數日,紹聚衆三十萬,重臨邯鄲,兩軍激戰數日,而邯鄲終不可下。時太祖已破太行山賊,急趨將至,紹知邯鄲事難速爲,乃引大軍返樑期,使文丑將八千騎斷後。【文丑者,紹大將也。時太祖十萬兵猝至,醜奮力相戰,終不得脫,乃逆行向北,強攻太祖中軍,殺傷甚重,唯百餘騎困於中軍前。太祖喜其武勇謀略,然知不可屈其志,嘆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遂相約許歸袁氏,醜方棄兵受縛。】

樑期一戰既畢,紹檢點三軍,十去五六,陳宮自驅車赴太祖軍而死,沮授子鵠亦死於陣中,其餘死者降者不可勝計。紹視其軍不堪與鈦祖野戰,乃多立城寨,步步爲營,堅守不出。後,曲義據鄴城而叛,紹使李進、程武擊義,克之,復以沮授爲大都督,令守鄴。

七月,紹以張郃守河間,使高幹說張楊,遣許攸亂鉅鹿,復自提十萬軍趨邯鄲,天下震動。鈦祖以審配、關羽守邯鄲,又陰遣黑山賊衆踵紹後。【紹方圍邯鄲數日,爲關羽所破,又逢淫雨,方與諸將共會,論及退兵,忽聞黑山賊於毒以長安命乘雨覆鄴城,殺太守慄成。賊十餘部,衆數萬人,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涕泣,獨紹容貌不變,端坐自若也,其口指劃令,留後、先發俱全,左右遂安。】賊有苦蝤、陶升者,素敬紹名,聞紹將返,乃將部衆閉府門,具車重,載衛紹家眷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捍衛,反奔邯鄲,道逢文丑、曲義部,復引其入城,鄴城乃定。

【建安元年春,後將軍袁術攻荊州刺史劉表;車騎將軍袁紹攻渤海太守公孫瓚,又表周昂爲九江太守,塞豫州刺史劉備路。瓚,太祖兄也;備,太祖弟也。表、瓚、備皆上疏言二袁罪,太祖爲政,乃斥二袁爲賊,罷其官署,明告天下,遂烽煙四起,天下復蕩。】

建安八年中,太祖受禪於洛,以燕覆漢,並饗衆遊魂於北邙,曰:“孤有今日,當謝孤之敵手袁本初,謝孤之舊友曹孟德,謝孤之義弟劉玄德”,如此種種,乃三呼“魂兮請饗”,於是禮成。已而夏風驟起,青山浮碧,北陵南都一時俱寂,唯有大河奔流如帶,滔滔然,泊泊然,越北邙而東逝,萬瀆歸一,逐浪入海。或曰,古今成敗,天下分合,不亦若此乎?

論曰:太祖譽袁本初爲敵手,何也?紹以豪俠得衆,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爲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堪爲一時之雄也。決一戰之勝負,定天下之命數,太祖平生大敵,舍紹其誰邪?此其一也。其人爲政青兗,寬雅有度,御世族以寬德,待豪強以優容,遂得衆死力,而太祖以世族、豪強爲天下禍首,故深相牴牾。曹、劉爲政,俱師太祖之故智,是以曹、劉爲朋友兄弟,而紹則敵也。此其二也。

彩蛋世說新語·仇隙篇

許攸、郭圖、辛評嘗共侍袁紹,紹與鈦祖戰不利,郭、辛恐懼,乃各將其軍而降,攸以其負紹恩,心深怨之。及太祖入濟南,宴諸降人名士於歷水陂,共議天下法度。攸亦與會,抗聲曰:“變法不當以言語,而當以刀兵。今將軍欲立新法,必先斬小人,免有黃鐘譭棄之虞”。太祖問曰:“則子遠以爲小人爲誰?”攸對曰:“小人者,奸佞賣主之郭圖,貪財賣軍之許攸,大奸似忠之辛評,此三人爾!”太祖嘆息,乃斬許攸,逐郭、辛於陰山。退而語呂範雲:“子遠今日之行,乃欲以性命作餌,爲袁本初復仇之故也。君臣之間,情深若此耶?”

*【】內爲蛋靈帝原文

*部分文字版權屬於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三國志董二袁劉列傳

*舊燕書世家第一里寫了很多袁逢、袁術的內容,目測是要包括袁氏全家的,而新燕書世家第一現有的片段都是寫袁紹,不知道蛋靈帝本意要不要包括袁術。以全文情節來看,私以爲把袁家全放一個傳似乎不太合適,而且後漢書的袁氏兄弟也是分兩傳的,所以只補完了本初兄的故事,公路留給忿狷篇。

(本章完)

請來領獎!第76章 撤屯(中)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第268章 草木黃落兮雁北飛(上)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426章 思故才知心第470章 時亦猶其未央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222章 擲首而還(7.7k)第164章 亮旗(還債了)第267章 秋風起兮白雲飛第24章 緱氏山下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66章 插曲第195章 不聞新人來(上)第46章 幘巾第3章 請戰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附錄3:漢燕演義標題集——燎原火第235章 輕兵取雙城第539章 故人送客長江道第83章 拿下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228章 左右爲難第212章 萬衆皆北走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458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第250章 羣英會玄德做歌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514章 終剛強兮不可凌第488章 握手相別去(續)第384章 西宮東闕何所罪?第182章 陌上正相思(鹹魚大佬的白銀盟!)第283章 不如持一觴第97章 處置(中)第218章 歲在甲子第196章 不聞新人來(中)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60章 出奇第139章 劫持(下)第172章 直入第143章 不取第450章 大江東去老諸侯第271章 豐年好大雪第212章 萬衆皆北走第338章 丈夫功業本相依第332章 豈欲萬全報天子第449章 玉壺寒冰不受污第216章 郭公之願第243章 億錢予一錢第524章 劍閣崢嶸而崔嵬第387章 貴賤不相逾第254章 洶洶人寰猶不定第508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中)第208章 喜怒形於色(下)第510章 天時懟兮威靈怒第346章 單于在山西(下)(新年快樂!)第83章 拿下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335章 直指邊城虎翼飛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495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67章 大人(上)第83章 拿下第279章 舊俗疲庸主第525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第341章 關東起羣雄(下)第515章 誰道天涯知己少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522章 但見悲鳥號古木第382章 定跨赤龍越長塬第6章 夜襲第487章 握手相別去第168章 天命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244章 曹孟德暑日懷霜雪第502章 虎嘯喧爭如竊語(續)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357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上)第276章 門前立故友(下)第433章 一鼓難做氣第462章 吾疑漢室曾漏網第360章 虎狼從中也立身第204章 誰問道左人(2合1)第513章 誠既勇兮又以武第443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第40章 七月來信(5.2k)第272章 豪傑如土士如鐵(上)第193章 只見舊人哭(上)第5章 假傳軍令第112章 洶洶第47章 軟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