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羽書無路達深宮

第405章 羽書無路達深宮

邯鄲城距離鄴城的確切距離是五十七裡,而從鄴城出發的車騎將軍袁紹率領自己最精銳的部隊浩浩蕩蕩,當日便渡過釜水入駐到了兩城正中間的樑期城,並將這個距離適中的城池作爲自己的大本營,並準備翌日下午就到達最前線,也就是邯鄲城下親自督戰。

之所以如此急促, 不僅僅是因爲搶攻邯鄲是一開始就有的策略,更重要的一點是,袁紹來到鄴城,很快就發現魏郡這邊氣氛不對……原本對他很有好感的沮授一度閉門不見,本地士人也議論紛紛,而之前荀文若舉衆歸鄉的事情就更不用多說了。

而袁本初也很快就醒悟了, 他之前對韓馥的作爲還是引起了河北世族、大戶, 乃至於部分潁川人的強烈不滿!

不過, 袁車騎也是知錯能改的,他一方面趕緊親自前往沮授、劉惠這些冀州本地才俊的家中,當面重禮延請;另一方面,在最重要的人才、庫存、兵馬全都握到手中,其人立即採用了陳宮等人的建議,也就是即刻發動對邯鄲軍事攻擊。

這麼做的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本來就是要立即展開的。其次,軍事行動歷來是最嚴肅、也是最徹底的賭博,一旦開戰,甚至不需要一場軍事勝利,只需要軍事活動展開,那之前的些許內部矛盾就立即會被掩蓋,甚至被消弭。

換言之, 這次征伐雖然在計劃中,卻還是有些倉促的……最明顯的一個破綻就是政治宣傳力度不夠!

陳琳的文章是半日內倉促寫出來的, 而且兩三天了都還沒來得及版印出來,也不知道會不會發出後再行修改;然後袁車騎手握八萬之衆, 居然稀裡糊塗就只詐稱十萬……本來完全可以詐稱五十萬的;最後,雙方沿着黃河流域全線對壘,都已經開戰了才臨時制定全局的軍事、外交方略,這就顯得很粗糙了。

故此,這日晚間,樑期城內,袁紹也不得不見縫插針,與一衆幕僚、軍將對全局大略進行一次重新檢討,以防萬一。

“河間那裡如何,張俊乂領五千兵在鄚縣,頂得住的公孫瓚吧?”隨着一張冀州地圖被掛在了城中縣寺大堂的屏風之上,藉着滿堂燭火,稍微一端詳,袁紹便開口先問及了一事。“需不需要增兵?”

“張俊乂是妥當的,又是在自己鄉中作戰,五千兵也是精銳,屬下只是可惜如此將才不得不分出去單守一路,反而顯得浪費,何談增兵?”身爲總幕府之人,陳宮自然當仁不讓。

“本就是兌子,以張俊乂領五千兵對公孫伯圭的四千餘騎兵,還有身後的公孫範,已經足夠好了。”逢紀不以爲然。

片刻後,隨着城牆上的趙國軍士漸漸放下些許繩索,計算好了長度以後,一直握着刀把的審配忽然拔刀,直接將拖在城牆上的繩子一刀兩斷……然後其人理都不理城下慘叫之聲,便直接握刀下樓去了。

“我立即予你!”袁紹稍作思索也乾脆答道。“鉅鹿那邊的事情就交給子遠了。”

邯鄲城在前,青、兗、冀十九郡國在後,八萬大軍在手,袁本初豪情自起之餘,之前被公孫珣甩在身後的那種焦慮感也終於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不知道爲何,袁紹甚至有了一絲空虛的滿足感,好像自己已經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雖然無須擔憂對方來攻,但也不能放着不管。”許攸正色言道。“尤其是鉅鹿澤南面這七八個縣,不順勢取下來,豈不可笑?”

“子遠儘管說來。”袁本初不以爲意。

“非只如此。”雖然是當衆回報,陳宮卻也不免苦笑搖頭。“其人還在城西側專門建好了一個營寨,以作犄角援護之勢,此時正由關雲長領三千兵屯駐,營寨一半在城牆的遮蔽下,另一半周邊,卻乾脆有足足十重鹿角、障蔽!”

畢竟,曹孟德與他袁本初是發小不錯,可與公孫文琪也是至交!

“不用管陳留。”眼見着袁紹皺眉,陳宮也要請罪,已經躍躍欲試的許攸卻不以爲然起來。“孟德絕不會放任公孫文琪直入兗州的,更不會直接倒戈相向……”

“多謝……明公了。”許攸眉毛一挑,不免得意,卻居然難得換了稱呼。

“剛剛我也大概聽明白諸君的一些意思了。”藉着堂中明亮的燭火,袁紹重新在地圖上揮手而劃,略作總結。“我與公孫文琪雖然勢力犬牙交錯,一時難清,但大略而言,卻是在冀州這裡,自西南到東北這一條線上,千里對決……而現在,我們要做的便是穩住張楊,守住河間,然後集中大軍攻下邯鄲,是否?”

而隨着袁紹的點頭,沮授身後一名年輕士子也跟着立即出列。

話說,此時袁紹軍中,幕屬以陳宮爲首,兼有逢紀、辛評、辛毗、荀堪、郭圖、陳琳、是儀、郗慮、國淵、彭璆等人;獨立領兵之人,計有沮授、崔琰、文丑、于禁、鞠義、季雍、武安國、韓猛、高覽、李幹、李進、呂曠、呂翔、趙寵、程武、田銀、薛房……

“說的好!”袁紹聽到此言,也是當即拊掌而起。“仲治之言一語道破玄機!我與公孫文琪也是多年舊友,如何不知道論及兵事我要比他差一些?但其人兵馬雖強,所據之地卻多貧瘠,人口也比我少,偏偏又地形狹長,轉換不利。換言之,我挫一場,稍作退守,須臾便可捲土重來,而他若是敗一場,便會前後失力,難以動作,這個時候就會跟眼前一般,讓我們得以集中兵馬攻城略地了!”

怎麼說呢?

“正是。”審榮一時不解。

實際上,就在袁紹正式發兵的同時,這些人中很多人的家眷也都隨着袁紹的家眷一起搬到了鄴城。

“無論如何,此處已經有八萬之衆,圍攻一城,總是妥當的吧?”逢紀也是愈發蹙眉。

“換言之,這審正南早有被圍城的準備了,所以城中並不會擁擠,也不會缺糧?”袁紹微微蹙眉。

“袁公誠意十足,也非是用金銀來羞辱叔父大人。”審榮立即上前一步,將袁紹的條件細細講了一遍,復又懇切請求。“叔父大人……袁公知道你是個忠貞之人,連名節都爲你考慮到了,今日必敗之局,你便是不想留,何妨引兵北走,等候衛將軍回來呢?也省的有不忍言之事,更免了你我血親對陣!”

“所以說,你今日是來勸降的?”審配終於不耐了。“是還是不是?”

片刻之後,衆人更是在將臺上看的清楚,一名披甲高冠之人出現在了城門樓上,儼然就是成名十餘年的河北名士、衛將軍心腹之人,審配審正南了。

“哪裡來的八萬兵?分明只是五萬戰兵,三萬輔兵而已,五萬兵中還有一萬新降之兵……”陳公臺嗤之以鼻。

“大半月前,袁紹未至鄴城時,我曾寫信讓你和你父帶家人來邯鄲,爲何不來?”審配見到自己侄子,開口便問。“反而是如今纔來?”

“我知道了,你現在就上筐子!”審配扶着佩刀,乾脆指向了懸在城牆上的竹筐。

其實袁紹到現在還沉浸在那種奇怪的滿足感之中,所以自然忙不迭頷首。

畢竟,這個方案是絕對可行的,而這廝此去也算是公私兩便了,只要也確實能夠讓鉅鹿方向的董昭陷入麻煩,這又算什麼呢?

“誰都知道衛將軍與明公是勢均力敵!誰也都知道,無論有多少兵馬,因爲後勤的緣故,一次大戰也最多是投入十萬衆而已!至於剛剛公則之言,不過是想告訴諸位,咱們明公的地盤更集中一些,人口更多一些,所以兵馬後續補充要遠勝於衛將軍!而且,若是咱們搶在他彙集大軍至此之前打下邯鄲,勢均力敵一說,便可就此消弭了。”辛評正色與堂中衆人言道,隨後,其人復又轉向袁紹,揚聲以告。“明公,其實這就是咱們的勝機了……將來一旦雙方決戰,衛將軍的兩處根據之地相隔太遠,一旦兵馬損耗,想再聚集便顯得艱難,而我們卻沒必要畏懼衛將軍和其部的善戰,因爲我們耗的起,我們兵員的補充速度、補充潛力遠勝於他!”

當然,這裡面還有沮授、崔琰二人的位置問題,而這個分派看起來有些荒謬,卻又理所當然。

衆將一時訕訕,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坐視那個年輕士子,也就是審配的親侄子審榮往城下而去了。

邯鄲乃是古都,城牆高五丈,僅次於長安、洛陽的七丈儀制,而審配雖然留有餘地,放了一半才下刀,可兩三丈的高度一時摔下,審榮也當場摔斷了兩條腿!

而正如審正南之前所言那般,青天白日,倒也清楚,故此袁軍將臺之上,遠遠看到這一幕的人,自袁本初以下,數百將佐,俱皆沉默。

“是!”審榮趕緊再度俯身。

“邯鄲城格外前突,無須走鉅鹿便能團團包圍,而且鉅鹿郡正中有一個鉅鹿大澤,周圍水網縱橫,夏日間更是氾濫一時,天然阻礙大軍行進,倒也無須擔憂董昭董公仁還有身後兵馬從此處躥來斷我等後路。”沮授在旁趕緊補充道。

原因很簡單,袁紹和許攸在決心起兵割據之前,曾經細緻議論過以後的方略的,袁本初自己心知肚明,公孫珣先行在前,所以他想要迅速席捲地方就要獲得地方實力派的支持,而想要獲得地方支持,就只能‘待人以寬’!

所以,其部兵馬,大部分是地方實力派領着各地方的兵馬,隱隱有這麼幾分兵爲將有的姿態。

“回稟明公。”依舊是陳宮當仁不讓,出列正色相告。“城中計有趙國本地衛戍兵一萬,朝歌關羽北歸後,又有三千兵至此……至於城中百姓,應該有萬戶,三四萬左右。”

“明公!”沮授見狀也是直接出列。“對方準備雖然充足,但彼時他們又沒見到我們的軍威之盛,所以還是可以試一試的……反正今日也來不及攻城。”

“就是爲了嚇唬張楊。”見到郭圖被懟的不敢吭聲,辛評無奈出列。“我下以爲,不指望張稚叔就此與我們合作,但其人本就是牆頭草,威嚇一下,讓他不至於直接倒向衛將軍,以至於讓開道路,也是必須的。”

“此一時彼一時也!”許攸聞言愈發嗤笑。“本初今日是見孟德勢弱,方纔如此大方,若是將來其人勢起……你便是贏了,也最多是一邊流淚一邊下令傳首示衆吧?”

“能有什麼說法?”許子遠捻鬚冷笑一聲。“權之一字,甘之如飴,但凡嘗過的人又有幾個會真的放下?曹孟德也好、劉玄德也好,還有那孫文臺也罷,都是當世英雄,這種人固然有他們的能耐和品性,可既然如今事實上已經割據了地方,成爲了一方之主,那不管之前依附於誰,又與誰私交甚篤,就都沒了意思,就都只會想着自己能如何如何……對他們而言,這一次,恐怕巴不得本初你與文琪在河北大戰個七八年才決出勝負,然後他們趁機掃蕩中原,再回頭來一決雌雄呢!又怎麼會放任一方如此輕易掏了另外一家的後路呢?所以說,陳留那裡,只是照常佈置便可,真要是彼處勢弱,曹孟德一定會北出陳留,助本初你一臂之力的!而且反過來說,若是本初你有一日真的破邯鄲、出太行,準備入上黨,攻太原,反而一定要在兗州嚴加防備纔是!”

但不管如何了,回到眼前,此時此刻,午後陽光之下,袁本初頂着烈日登上了臨時堆砌夯實的將臺,環顧左右,真的戰將如雲、謀士如織,更有旗鼓羅列,鎧甲耀眼……

“那也得有命享用才行!”審榮勉力反駁道。“雖然有些歪打正着,可現在看來,不入城難道不是對的嗎?叔父大人,你之前可曾想過是十萬衆來圍你一人一城?城外沮公與、陳公臺、逢元圖、辛仲治、荀友若,這些人的才能不比叔父大人差,而領兵的勇悍之人更是數不勝數……”

“那便是袁本初和其人幕僚、將佐?”審配環顧四周,卻忽然遙遙指向了正對着城門樓,數百步遠的高臺。

“話雖如此,可號稱四十萬,卻未免貽笑大方。”又一人出聲駁斥,卻正是沮授。“在下在河北多年,也曾有幸讀過一些人手錄的衛將軍在昌平的教材,其人常說,兵馬糧草斬獲等軍務事關生死,務必實事求是,詐稱虛稱、詐報虛報,除了自矜自誇以外,於戰局徒勞無益……實際上,此番作戰,咱們是四萬精銳,一萬新兵,三萬輔兵,而衛將軍那裡,所謂關中、幽州兩軍,正是四萬戰兵,加上邯鄲這裡聚集的一萬多衛戍兵馬,正是五萬對五萬,勢均力敵。”言至此處,沮公與稍微一頓,還是繼續懇切言道。“便是秋收後憑着咱們後勤線短的優勢,能多聚攏幾萬兵,可衛將軍那裡卻多是騎兵,還是勢均力敵!”

衆人瞬間醒悟,許子遠這是要去賣官,可能還要順便撈一筆……但卻無人反對。

“那關雲長不是攜民北歸嗎?”袁紹一時奇怪。“如何城中只有三四萬百姓?”

“家業、家業!”審配不由扶刀作色。“天下間最不缺的就是你們這些目光短淺之人!今日扔下那些家業,我家君侯難道會愚鈍到無視嗎?將來只會十倍補償!你們怎麼就不懂?”

當然,之所以能夠聚攏這麼多人,主要還是袁紹的地盤非常緊湊,交通方便(這年頭的黃河因爲金堤穩固、水情平和的緣故,反而是一條天然的輸糧通道),所以其人不需要設置專門的留後,整個中樞班子都可以帶在身邊。

審榮心下無奈,他如何不知道,此行已經失敗?

至於沮授、崔琰,雖然是世族出身,以智計、學問聞名,但也同樣是地方代表人物,所以依舊讓他們以將領身份,各領兵馬——沮授加中郎將,領的是魏郡本地那一萬降卒中的一半,而崔琰也在自己族兄死後也加中郎將了,領的正是當日舊瀆戰後整編的清河新兵。

“請本初與我幾十張蓋了你車騎將軍大印的空白委任狀,再與我一曲騎兵做護衛,讓我到鉅鹿那邊走一遭,訪一訪當地豪強塢堡、大戶豪門……”

“青天白日,倒也清楚。”審配一聲感嘆。“最後問你一遍,既然入城,可願隨我守城?”

“子遠有什麼說法嗎?”袁紹不由心中微動。

“告訴你叔父,”袁紹看着此人,用盡量懇切的語氣重複了一遍路上他早上與此人說過的一番話。“我知道他審正南是個忠烈之人,也無意壞他名節,但此時我大軍雲集,抵抗只是徒增傷亡,而城破後亦將有不忍言之事;而若他能獻城,願意留,我這裡有他一箇中郎將的職務,兵馬依舊歸他所領;願意走,我也許他領全軍從容撤走,絕不擅自追擊……有違此誓,人神共誅!”

“城中局勢如何?”袁紹扶刀睥睨左右,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平復心情,然後才端坐在了將臺正中的太尉椅上,開口詢問起了正事。

要知道,別人不知道,袁本初其實是很清楚袁公路是個廢物的,所以當日用策的時候,他其實是有些心理準備的。

不過就在這時,逢紀卻又忽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說到各方萬全,兗州那裡如何說?若是邯鄲這裡輕鬆而下,衛將軍會不會乾脆棄邯鄲,轉而驅關中精銳直撲陳留?而且,曹孟德那邊又怎麼講?他現在不尷不尬,卡在豫北,難免心生怨氣吧?若是屆時非但不能替我們阻擋一二,反而倒戈相向,又該如何?”

審榮心下無奈之餘,倒不敢多留,只能俯首告退,然後乾脆鑽入筐內。

“……”袁紹一時沉默。

“袁本初準備用多少金銀來購我?”審配微微冷笑。

審配仰頭長嘆一聲,然後扶刀肅容搖頭:“我以前就知道你小子不成器,卻沒想到你這麼不成器!”

“輔兵也是兵!待這批輔兵與新兵參與了兩仗,前方戰兵有了缺損,便可就勢補上去了,民夫再做徵召就是……再說了,這個兵力是考慮到了秋收的,等秋後糧食入庫,完全可以再做大舉動員,咱們主公手握青、兗、冀十九郡國,俱是大郡,一郡一萬兵、一萬民夫總是有的!四十萬大軍須臾便可聚集!”郭圖也加入了討論。

“鉅鹿那裡如何說,要不要適當分兵?”未待袁紹謙辭一二,一直沒開口的許攸忽然插嘴詢問。

“非是此意,彼處只要對峙便可,而邯鄲這裡是一定要攻下的!”陳宮的理由倒也直接。

翌日下午,天氣正是燥熱之時,袁紹卻是真的不顧辛苦來到了邯鄲城下,然後披掛整齊,復又擂鼓聚將,準備親自都督分派戰事。

“明公未免太寬宏了!”袁紹剛剛說完,旁邊就有文丑、高覽、鞠義等人當衆提出了反對。

“主公英明神武!”郭圖搶先稱讚。

“在下只是說我們不缺後備兵馬,無須憂慮此事而已,至於四十萬之說,乃是要趁着秋後民夫輸糧,或許可以藉機詐稱,以威嚇天下……”郭圖情知自己之前在魏郡辦岔了事,哪裡敢跟陳宮直接硬着來?

“誰是天下?天下是誰?”陳宮在袁紹麾下也有半年多了,如何不知道郭圖是什麼人,所以懶得給這種人留臉。“衛將軍打了十幾年仗,我們後勤能支撐多少兵他不知道?而周圍此時能影響大局的小諸侯不過是河內張楊一人而已!”

這些人,前者還算是來源駁雜,有些和袁紹的依附之感,後者卻幾乎全是青、兗、冀三州的地方實力派,而他們可能能力有高下,但在另一個時空裡,有一個算一個,俱是史冊可尋之人,並非濫竽充數之輩。

但是廢物到如此境地,也是他萬萬沒想到的——連孫堅一個手下武夫都控制不住,弄的他本人岌岌可危不說,還連累到了自己身上!故此,此時此刻,袁紹也不知道該如何向曹操交代,但如果不交代的話,逢紀的提醒就需要主意了,因爲曹操這個原本作爲兗州屏障的人,說不定就會成爲大麻煩!

不過,拋開各領方面之任的張頜、許攸,這裡面也有特殊的缺失人物:

袁紹和陳宮聞言,俱皆皺眉。

相對應的,公孫方、公孫犢叔侄的缺席就顯得有些刻意爲之了……這倒不是說之前袁紹卸磨殺驢,恰恰相反,這二人當時都獲得了重用,全一躍而爲兩千石,公孫方成爲了濟北相,去濟北安頓去了;公孫犢成爲了中郎將,卻是去北海領着之前的黃巾俘虜主持屯田去了!

總而言之,官給的不小,賞賜也充足,也給了實職,卻遠遠離開了平原與河北。

“關鍵是邯鄲,我軍雖然兵衆,卻亦當如猛虎搏兔,用盡全力,此時分兵未免不妥……”陳宮還是堅決反對浪費兵力。

譬如程昱,其人雖然受了中郎將的職務,卻以年老多病爲由,只派出了自己長子程武與本地大豪強薛房一起領兵至此……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程仲德是真的五十多了,按照這年頭的看法是真的老朽,所以並無人有太多表示。不過,程昱依舊要在其家鄉負責把守蒼亭,這個地方是青州、兗州通往河北的著名通道,算是交通要點,兼有維護後勤的意思,所以並不算閒置。

“回稟叔父大人。”審榮恭敬行禮回覆道。“之前是因爲父親他們念着家業……”

燈火之下,袁紹與堂中諸人俱皆沉默,而隔了許久,其人方纔緩緩頷首:“子遠所言甚是,天下割據之勢已成,心中須有各爲其志、各爲其主,親舊相攻、兄弟對壘的覺悟纔對……不過,若是將來孟德他們願意拱手而降,我這裡總是有他一個去處的!”

“足下是在開玩笑嗎?”陳公臺氣急敗壞。“四十萬大軍尚未集合到河北,便要自己吃垮自己了,天下誰養的起?而且一地戰場,最多十萬兵已經是極限了,多了沒用!”

衆人各懷心事,聞言皆不再多說,而是紛紛拱手告辭。

“關雲長帶來的士卒,除了軍眷外,其餘俱被安置到了襄國縣以北了。”陳宮不慌不忙,繼續稟報。“據說,便是城中三四萬百姓,也將老弱送到了後方……留下的俱是能助力守城之人。”

而審配稍作打量,便也揮手示意,隨即一個筐子被從城門樓上懸了下來,審榮平安上的城去,並與自己親叔父當面交談。

“在下有一策,不用一兵一卒,便可盡取鉅鹿半郡。”許攸拱手得意言道。

“屬下以爲可以。”不用袁紹說話,也不用明顯是主導了這次勸降的沮授說話,陳宮就黑着臉將這些驕兵悍將給擋了回去。“真要是攻城,固然能下,卻要多少人命來填?!”

審榮低頭不語。

袁紹再度沉默,片刻後回過神來卻是拋下這個話題,兀自下了定論:“諸君今晚所言,頗得我心……既如此,便以柔對孟德、爲威凌張楊、河間以防、鉅鹿以亂,最後出全軍攻邯鄲……諸位今日就都回去安歇吧,除子遠外,咱們明日邯鄲城下相見!”

一衆幕僚倒是多認可這個說法,也都紛紛俯首稱是。

“傳令全軍,準備攻城!”又過了片刻,袁本初第一個有所反應,卻是直接拂袖而走,只留下諸多軍將面面相覷。

—————我是摔斷腿的分割線—————

“建安初,袁紹十萬衆圍邯鄲,審配守城,配侄榮自薦入城勸降,既懸筐上,紹等以爲將降,乃大會諸將臨將臺遙觀之。然榮未幾言,復爲配驅下,筐懸地三丈餘,配自拔刀斷索,榮墜而雙腿俱斷。紹大怒,自棄衆歸營中,復召諸心腹議,以配辱己甚,欲殺榮報之。辛評曰:‘以叔辱之,即殺其侄,若人面辱明公,何以復加?欲殺明公,復何以加?榮當賞不當罰也!’紹愈赧。”——《世說新語》.言語篇

PS:感謝103萌換家之王,和第104萌百回首!感激不盡!

更新不穩定,只能儘量7k謀求原諒,希望諸位能輕拍。

(本章完)

第132章 伺機第451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上)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139章 劫持(下)第526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續)附錄11:《舊燕書》孝莊文皇后本紀——sduyi第93章 過河第1章 楔子第323章 且行且思且得訊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92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419章 誠知匹夫勇(跪謝若冰大佬的白銀盟第349章 西北功名奮發冬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427章 上下是新月第529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第521章 正與此意同一塗(續)第516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133章 爭言第54章 見識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469章 及年歲之未晏兮第66章 插曲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第300章 滿酌陶碗俯首退完本總結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530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續)附錄10:公孫離和她的“家”——冬樹寒枝第126章 速殺第298章 星河掛戶夜長曉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355章 舟車何處不通津?第10章 家暴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314章 叛軍崩殂畏的盧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321章第293章 死生雖天命第450章 大江東去老諸侯第161章 秋獵(下)第230章 歃血第132章 伺機第54章 見識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347章 初冬登塞山第22章 借刀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483章 違天輒非凱第284章 一觴澆不平第102章 大事(下)第133章 爭言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31章 洛陽城外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第181章 日出東南隅第247章 公孫珣且戰且思第240章 赴前連赴後第507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上)第165章 霧氣第99章 小謀第135章 何從第202章 一意起高樓(下)(四合一還債)第453章 何敢自矜醫國手第99章 小謀第278章 鼙鼓病氣紛紛來第6章 夜襲第368章 王侯螻螘同丘墟(2合1還債)附錄3:漢燕演義標題集——燎原火第94章 放火第65章 臨陣(終)第78章 撤屯(終)第76章 撤屯(中)第440章 休問天下早晚清第113章 探問第115章 夜訪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298章 星河掛戶夜長曉第381章 長驅白馬向西殿第16章 存問風俗第385章 受壽永多夫何長?(二合一還賬)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265章 志氣方自得第271章 豐年好大雪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270章 草木黃落兮雁北飛(下)第478章 鄴下書味亦何偏第254章 洶洶人寰猶不定第90章 出塞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363章 臨河卻聞定國策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459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