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杯具與小杯具

“杯、具!先生,你的字也太……”正在沉思的王沉明無意中擡起了頭,發現林楓白白的紙扇子兩面,分別寫着“杯”和“具”。看慣了李煜驚才絕豔的字體,第一感覺就是,林楓的字極度猥瑣,極其醜陋。這兩個字還真是林楓自己穿越後拿毛筆寫的,可以說是第一次寫毛筆字,當然很難看。

畢竟是年少輕狂時,平日裡,李煜也是衆人仰止的對象,今日卻似處處被壓一頭,雖爲林楓的才幹學識所折服,但心裡畢竟不會那麼容易順心順氣。

“啪”地一聲,他將手中的摺扇打開,緩慢地搖着,將上面的“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一行字不動聲色地展露出來。這俊逸灑脫、風格獨樹的詩句和書法,豈是一個鄉野村夫的不倫不類、莫名其妙的“杯”、“具”所能比擬的?

李煜書法始學柳公權,其後認真揣摩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王羲之、衛鑠等人的書法精義,納於筆下,形成了筆勢瘦硬、風神遒勁的獨有特色。《皇宋書錄》曾錄說:“江南後主書雜說數千言,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針釘,似非筆力所爲……若以書觀,後主可不謂之倔強丈夫哉!”

泥菩薩也有幾分火氣呢,縱觀李煜,他自然也有自己的脾氣和性情,要不然,也不會在四十二歲生日當晚安排身邊人整夜徹唱“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首千古名詞,被趙光義憤而用牽機藥毒殺啦。

似有意無意,李煜輕描淡寫地問道:“我看先生摺扇上書‘杯’‘具’必有深意,可否見告?”

林楓差點笑出聲來,“杯具”兩個字,其實正好對應李煜的兩句詩。

古之文人,喜歡拿一把紙扇在手裡,見面後作揖敬讓。那個紙扇散開來,就像半個月亮;一搖動,就有滿懷的清風。李煜詩興大發時,作出這樣兩句詩,將其奉爲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在原史上,李煜被俘後參與宋朝宮廷聚會,趙匡胤就讓他說說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李煜脫口而出這兩句。趙匡胤武將出身,自然不會認真體會個中真味,再加上有譏諷之意,哈哈大笑着評說道,滿懷的風能有多少風?劈頭蓋臉地給李煜來了一個下不來臺。隨後,過了幾天,趙匡胤自己也覺得有些過火了,就把李煜又叫到宮中宴飲,並當衆誇其“好一個翰林學士”。其實,還不如不誇呢,畢竟原來是一國一君,現在成了一個四品的翰林學士,這級別掉得也太大了一些,這不是杯具是什麼?

這就是李煜個人的人生大杯具啊!

“請問兩位公子,你們對現在的天下局勢怎麼看?”林楓並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

天下大勢?李煜還真的不瞭解。自出生以來,他在安逸驕奢的生活中長大,對於自己喜愛的音樂、書畫、佛教,祖父和父親向來是大力支持,李煜也是充分發揮了“富三代”的特點,從來不怎麼過問所謂國家大事,有英明神武的父親和一幫大臣們在呢,什麼時候輪得自己操心呢?

見主子不語,王沉明覺得臉上掛不住啦,掰着指頭數起來:“我知道,我們唐的北面有北漢、契丹,南邊有吳越、南漢,西邊有楚、蜀,都與我國有貿易往來呢。”

“沉明兄見識不錯,不過有些太過籠統,不知能否聽在下仔細說來?”林楓好整以暇地說道。

“先生請講。”李煜肅然說道。今天的林楓給了他太多的震撼,他有些迫不急待地想聽聽他有什麼奇想和妙論。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前朝大唐衰落以來,兵災已達五十年之久,百姓深受其害,人心期盼一統。關鍵問題是由誰來一統?

自古以來,天下混亂之末,總會有一方勢力雄起並一統天下。暴秦從西北發家,一統六合,結束春秋戰國之亂;漢高祖劉邦從中原發家,打敗了來自南方的項羽,開啓大漢之盛世;三國時魏國從北而來,滅掉了南方的吳、蜀,再次天下一統;唐高祖、唐太宗雄起於三晉,橫掃八荒,建立大唐盛世……一言概之,自古以來,以北統南者衆,以南統北者鮮有矣。原因可以總結很多,但總離不開北方國家國力和武力的強盛。”

林楓一邊講,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出一副五代十國後期的形勢圖,將南唐及周邊的國家一一劃出,指着南唐問道:“兩位公子,看看我們周邊的國家,你們有什麼感覺?”

“我們唐的疆域也不小啊!”王沉明迷迷糊糊地說道。

“我們被團團包圍住了!”李煜悚然而驚。

“對。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們唐朝面積的確不小,但在我的眼裡,它就像一個大鍋,西邊的蜀太遠暫且不說,只提與我們相鄰的北方的漢,西方的楚國,南方的南漢,東邊的吳越,就像是支撐起我們南唐這口大鍋四個支架。

現在,北方紛紛擾擾,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誰能確保不會有梟雄出世,飲馬長江,揮鞭南下?那時,漢或者其後的政權就極有可能是架火燒鍋的那個人,而我們南唐的每一個人,就極有可能是在大鍋被火慢燉而熟的青蛙。而現在,這些青蛙都還在水中暢遊而不自知。”林楓有些悲傷地說道。

“不可能!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混亂近二百年之久呢?”王沉明根本不相信統一會很快到來,急於擺脫那種不安的感覺,大聲爭論道,“如今,我唐兵強馬壯,我皇英明神武,戰無不勝,四年前還滅掉了閩國呢,我唐文風鼎盛,從江北來投靠的人一撥接一撥,說不定是我們統一天下呢!”

林楓微笑不語。

王沉明更急了,有些惱怒地問道:“你不是北方人嗎?如果你認爲北方一定會統一南方,那你爲什麼還來投靠我們,投靠北方的政權不是更有把握,看來,你也只是胡講一通而已!”

林楓揮動手中的樹枝,在漢的北面畫了更大的一份疆域,重重地寫下契丹二字,然後重重地點在漢與契丹的交界處,侃侃而論:“自從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以來,漢族的北方天然屏障已失。北方漢族即使向南統一天下,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它的軟肋一直在北方蠻虜的馬蹄鋒銳威脅之下,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

縱觀中國歷史,其實是一部南北爭鬥史,南是指我們農耕民族,北則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蠻虜。由於雙方文化、地理、政治、經濟、特徵、心理等方面的差異,雙方必然就是針尖對麥芒的爭鬥。北者善攻,南者善守,但守必然處於戰略劣勢,自春秋以來的長城就是守弱於攻的最好明證,五胡亂華的混亂年代就是南面守不住後的真實寫照。”

原史上,趙匡胤一統中國以後,在契丹手下連吃敗仗。宋與契丹訂下了澶淵之盟,長期對峙在白溝一帶。大宋在契丹、西夏、金、女真等羣狼的圍攻下,國力損耗,鮮血漸漸放盡,步步退向南方,直至被趕到海中,與蒙古崖山一戰後,徹底滅國,將歷史再次送入胡人亂華、文明退步的窠臼。

“葡萄美酒夜光杯,何其華貴,一旦失去可依託的桌子,或者沒有一隻手握着,摔在地上,立刻就碎了,這何嘗不是杯(悲)劇(具)啊。”林楓輕嘆道。

這正是南唐國家的大杯具啊。

第一百一十四章 都是棋子(一)第六十一章 最重要的是信心第二十一章 大生意(三)第八十五章 第一次約會第五十三章 環城賽第六十三章 妖,太他媽的妖了第十四章 橫掃一切的利器第七十章 凌厲夜襲第五十四章 搶錢搶美人(一)第二十一章 請借牛角號一用第十七章 變革難第四十六章 出使之月第九十五章 真假只有一線之差第九十二章 噩夢之初(二)第三十一章 刺殺日第四十四章 當大將軍並不難!第四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九十九章 最不可靠的道德第九十九章 奇葩與怪才齊飛第十八章 別亦難第六十一章 圈套第三十一章 結拜第三十三章 朽木不可雕也(二)第一百章 轉輪打火槍第四十三章 貴族精神第四十八章 刺殺(一)第五十八章 天下客商大會(五)第三十二章 打鐵坊的演進第十二章 玄武門之變第七十九章 真實意圖第二十一章 大生意(三)第八十章 血色三月(一)第三十二章 酒酣處(二)第十五章 大招聘(一)第八十九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十九)第一百零八章 城市的良心第七十三章 反伏擊第八十二章 舌戰(一)第五十八章 謝謝兄弟們!第四十章 格鬥與合擊第八十四章 不對等談判第一百章 禁軍比武(二)第七十七章 爲自己活着第八十六章 猝不及防第五十七章 想不想跟溪州一樣?第八十四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十四)第五十四章 大唐科學院構想(一)第三十九章 聰明的和尚第三十三章 酒酣處(三)第四十九章 打老虎第七十章 凌厲夜襲第四十六章 不快樂的慶功宴(二)第一百零一章 老虎與牛犢(三)第九十二章 各懷心思第三十八章 林紅式挑戰第九十五章 小咼口之戰第五十七章 風光一小把第二十七章 給你們上一課第七章 這就是傳說中的跨馬遊街?第六章 血盟之誓(二)第一百零二章 桂州大戰(一)第十四章 一朝爲兄弟第六十一章 奪橋第五十四章 政治作業第八章 求同存異第六十三章 陌刀陣第九十二章 掄才大典(二)第四十二章 方與圓第一百零五章 十月圍城第九十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二十)第七十七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七)第二章 海戰論第二十三章 悟第八十九章 馬拉松式攻城第九十九章 禁軍比武(一)第九十五章 神人處處有(一)第七十四章 終極防線(二)第五十五章 黃府密談第六十章 就怕想不到!第七十八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八)第四十一章 我要辭官第六十七章 你們要當好眼睛第七十三章 難啃的骨頭第七十八章 擊敵之弱第六十章 局勢突變第十九章 大生意(一)第八十三章 歌舞三境界第九十七章 官二代對戰(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屍山血海(二)第九十八章 兵圍福州第六十七章 第三課(三)第三十二章 打鐵坊的演進第九十七章 敢一戰否?第七十七章 賓客盈門第二十四章 到壽州去(二)第三十二章 十大罪狀(一)第五章 血盟之誓(一)第六十六章 別想混水摸魚第七十二章 只誅首惡第二章 一朝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