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提舉常平

看着十三郎身穿鐵甲,帶着五十騎,在不遠處往來馳騁,蘇舜元道:“身披鐵甲,馬帶具裝,似此強兵,如果有數千騎,放在北地也是無人能敵。”

杜中宵笑道:“提刑,京西路來的營田廂軍十數萬。我精挑細選,堪披鐵甲者不足千人,可謂是千中選一。這些人中,能夠披上鐵甲之後在馬上舞刀槍者,又只得一半。人難選,馬更難選。營田務可算是個大衙門了,我不惜本錢,連自己騎的馬都給他們了,也不過五十餘匹。要想有數千騎,除非是從禁軍中挑選,天下所有的好馬全集中起來纔可以。”

蘇舜元道:“廂軍本就是禁軍揀剩下來的,如果從禁軍中選,又自不同。”

杜中宵道:“等這些人操練得純熟,鐵甲改得靈活易用,年底我便獻上朝廷去,依法制造。禁軍中如果選得出人來,朝廷有一支鐵甲軍也是不錯。只是不知有沒有那麼多馬。”

蘇舜元搖了搖頭:“如此好馬,只怕禁軍中也是不多。”

鐵甲騎兵,看起來威風無比,但成本實在太高。成本高也沒什麼,大宋花得起錢,但能達到要求的人和馬卻太少了。人還好說,禁軍的精銳都是精挑細選的,身材高大。而且從立國起,朝廷便就有意讓禁軍中的精銳士卒與身體長大的婦人婚配,他們的後代大多從軍。上四軍和諸班直,都人高馬大,能穿鐵甲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馬實沒辦法。宋朝的馬本就少,優良馬種更少,又缺少從西域輸入良種的條件,能夠馱得起這種鐵甲的馬實在不多。天下好馬全部湊起來,能不能有數千騎都不好說。

這個年代的優良兵員,身材與後世不同。後世更強調敏捷性,不但是要求身高,還要求靈活。肌肉發達,腰肢有力,腹部不能有贅肉。這個年代不一樣,要求的是肩寬背厚,力氣一定要大,靈活性要求不同,很多猛將其實是有肚子的,所謂將軍肚是也。

十三郎是天賦異稟,身高比普通人高出一兩個頭,身體雄壯,力大無窮。真說起靈活性,其實他比不上陶十七,全靠着身高手長,打架時不讓人近身。

這是最好的兵員,戰場上一站,像一堵牆一樣。穿上鐵甲站在那裡不動,一般人拿着兵器也奈何不了他。真有這麼幾千個人,全部身穿鐵甲,在戰場上可以像山一樣壓過去。

當然打仗不是鬥獸,有了這樣的鐵甲騎兵也不一定穩贏,勝敗跟很多因素有關。簡單地比兵員比兵器就能定勝負,早就把党項推平了,幽雲十六州早就收回來了。

演示完畢,十三郎下馬,帶着手下兵士過來見禮。

杜中宵道:“你們縣到一邊歇息,讓馬吃一會草,飲些水。我與蘇提刑說話。”

十三郎叉手唱諾,帶着手下的人卸了馬鞍,牽到旁邊草地去了。

蘇舜元道:“運判現在大多時間練兵,想來營田務諸事完備,不用過多操心。只是依朝廷之意,還是要補入幾位官員。舍弟到營田務勾當,不知定下來了沒有?”

杜中宵道:“已經定下來了。只是提刑同在京西,因爲避嫌,一直沒有上任。”

蘇舜元嘆了口氣:“自進奏院一案,舍弟受了無數苦楚。此次好不容易起復,切莫要耽誤了。過些日子我會到河東路任提刑,運判再催一催。舍弟已到京城待闕,只要我一走,便就當無阻礙了。”

杜中宵點頭答應。未中進士的時候,杜中宵受過蘇舜欽恩惠,他後來落難,幫他是應有之義。營田務現在龐大無比,只有杜中宵和一個崔主事當然不行。朝廷定了一個主管公事,接替蘇頌,卻一直沒有合適人選,空在那裡。新設了一個低一些的勾當公事,杜中宵舉薦蘇舜欽。本已定下來,只是礙於他的兄長蘇舜元任京西路提點刑獄,因爲避嫌,一直拖在那裡。

爲了不耽誤弟弟前程,蘇舜元主動請調,前些日子有旨調往河東路,京西提刑由張士安接任。只是張士安拖拖拉拉,現在還沒有上任,蘇舜元走不了,甚是焦急。

杜中宵當過河東路的經略判官,蘇舜元此次來,一是問河東路的情況,再一個是託杜中宵照顧一下蘇舜欽。幾年前的進奏院案,對蘇舜欽打擊極大,這幾年表面縱情山水,內心裡卻一直放不下,身子也大不如從前。人剛過四十,就已滿頭白髮。到杜中宵手下,心情開朗,身子纔會慢慢好起來。

接替蘇頌的人選一直定不下來,跟現在營田務的膨脹有關,這個主管公事算是什麼資序。蘇頌擔任此職的時候,是相當於通判,現在肯定不行了。杜中宵這個轉運判官,資序高了說相當於一路提刑,低了則相當於知州。他手下的主管公事,依慣例最高是通判,通常是知縣資序。營田務管着十餘萬戶,讓個知縣資序的人來管具體事務,怎麼都說不過去。此事一直糾結。

朝廷裡有一種意見,讓杜中宵由轉運判官改任提點刑獄,同時兼制置營田。如此一來,可以把主管公事的資序提上去。不過營田一直由轉運司負責,這麼做與常例不符,最終被否決。

杜中宵對此心知肚明,也想解決辦法。自己年不滿三十,中進士不足十年,最關鍵的是沒有在朝中任職的資歷,升官遇到了天花板。營田務的事務放不開,現在的風氣,就是做得好了久任,不能夠頻繁換人,把事情耽誤了。判官升任轉運使資歷不足,差得實在太遠了。做提刑,又不能管營田務。想來想去想起記憶中的一個官職,提舉常平。這應該是後來設置的官職,很可能是在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時間,杜中宵記不清楚。這官職顧名思義,跟經濟密切相關,正符合現杜中宵的身份。

前些日子,杜中宵正式上奏,要求設置提舉常平司,掌管一路經濟事務。朝廷還沒有迴應。

宋朝路一級的官員,不管是轉運使還是提刑,他們的本職是什麼,都帶着監察百官的職權,都稱爲監司。這個監察權,是路級官員管理地方州官縣官的關鍵。沒有監察權,地方官員根本不會理你。

之所以要依靠監察權,是因爲路級官員與州縣官員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係,只有事權,而沒有至關重要的人事權。州縣官員做得好與壞,稱職不稱職,升遷與貶謫,是由中央朝廷決定的。路和後世的省是不一樣的,省是州縣的上級,可以向直接下命令。路不是上級,只是事務衙門,不能直接向州縣下命令。

提舉常平,主管經濟事務,同樣要依靠監察權。雖然杜中宵對監察百官的權力不感冒,但沒有這個權力,就管不了州縣,至於其他事務,與轉運使司如何分割,那就看朝廷意思了。杜中宵不想分割轉運司的權力,特別是地方的錢糧稅賦,常平司不插手。甚至是禁榷貨物,也不想管理。而專注於營田務,和各地的普通工商業。還是以鐵監爲中心,建立起一個遍及全路的商業網絡。

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12章 打就大打第90章 十三郎第97章 大刀闊斧第81章 新知州第74章 壓力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36章 納稅人第24章 晴天霹靂第7章 審案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88章 大勝第39章 前線第111章 首告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1章 面君第49章 免死第63章 陰錯陽差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84章 議降第99章 破靈州第101章 慶功宴第68章 稀罕物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1章 攤派差役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81章 出鐵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49章 草棉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54章 同病相憐第126章 前路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61章 心驚肉跳第37章 僵局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87章 先利其器第137章 馬車第170章 圍城第62章 追查第168章 安撫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11章 石州第207章 慶賀第88章 入幽州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58章 糧草到了第64章 聖心難測第55章 上下相制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86章 刺刀戰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38章 兵臨渡口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62章 佈置第233章 大國遊戲第55章 玩具第90章 十三郎第111章 鐵甲第61章 心驚肉跳第46章 初戰告捷第86章 塵埃落定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70章 商場開業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6章 偶遇第96章 好土第209章 編制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112章 慶功第118章 普通人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204章 走私第55章 傳頌天下第29章 夜戰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3章 同年重逢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41章 阻力重重第89章 賺錢第一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95章 經銷商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211章 分岐第94章 樞密副使第153章 鬼谷口第112章 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