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故人屬下

看着西天的斜陽,杜中宵騎在馬上,只覺得腦子嗡嗡直響。這一趟走下來,只覺得各個村子處處都是漏洞,沒一件事情做的合自己心意。每看一處,杜中宵都能發現許多隱患,一次又一次調低心中期望。

原以爲有了永城營田的經驗,自己做起來會得心應手。結果這幾十天下來,覺得事事不順,還全部都是自己以前沒有碰到過的。

永城招募的是老農,怎麼種田根本不要杜中宵操心,自己只要查漏補缺就好。那裡人口多,諸事從容,一點一點擴大,做起從容不迫。到了這裡,一切都要從頭做起,就連扶犁開荒,來墾田的人中也沒有幾個人會。扶犁是個技術活,看起來容易,實際沒人指導,不練上幾天,是上不了手的。

至於其他種田的一應雜事,都需要從頭教起。這些拉縴的廂軍,論起對農事的熟悉,還遠遠不如杜中宵。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時候下種,不知道怎麼耕耘,後期管理更是無從談起。

想起這些,杜中宵就覺得頭大。從附近請有經驗的老農來教,問題是唐州本就是人口稀少,有多少老農可請?農民又在乎自家農活,只能靠衙門幫忙,半是攤派地請人來。

萬事開頭難,杜中宵現在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從到唐州以來,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他本是個要求嚴格的人,做事一絲不苟,經過了這些日子,習慣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明知道屬下做的事情很多毛病,只能裝看不見。如若不然,一件事情也做不成。

到了這個時候,杜中宵才覺得,自己攬下這個差事過於魯莽了。差事可以幹,但不能如此緊急,時間應該從容些。他完全可以拖一些日子,空過這一季,無非是由轉運司多發幾個月的錢糧而已。一心想着快些做出成績來,趕得太急,弄得自己現在特別尷尬。

回到衙門,與崔主簿商量了些雜事,杜中宵只覺得身心俱疲。正要回去休息,崔主簿突然道:“運判,我們衙門新來一位主事,過兩日就到了。”

杜中宵看了一眼崔主簿手中的公文,隨口道:“來的是哪位?什麼日子到這裡?”

崔主事道:“是原來知永城縣的蘇頌,因那裡有營田務,派來幫運判,限三月前到。”

杜中宵一聽,忙道:“拿來我看!此人我熟悉,是個能做事的。”

拿了公文在手裡,杜中宵看了,才知道蘇頌一任永城知縣做滿,升爲大理評事,來做營田務衙門的主管公事。這不是自己要求,可能是蘇頌自己射的缺。

以往營田,多是由轉運使副兼制置營田事,知州、通判、知縣具體負責,很少專門設衙門。此次是裁撤的拉縴廂軍過多,專設一衙門,規模有些不清楚。最開始杜中宵初來,僅設一主簿,後來發現實在忙不過來,杜中宵請又專設一主管公事,資序與知縣、通判相當。

對於蘇頌來說,與其換一個地方做知縣,還不如到杜中宵手下。兩人同年,又互相熟識,公務相對從容。而且營田務這種衙門,事務相對單一,不似地方諸事紛雜。再者他精於巧思,這幾年在永城縣,在杜中宵設的一些場務上面有新的想法,也想跟杜中宵交流。

此時兩人官位已經相差很遠,杜中宵已經是中級官員,天下比他地位高的,包括文武官員不過一兩千人而人。蘇頌還是最基層小官,仕途剛剛起步。

不過兩人資序相差不多,杜中宵只是多了一任知軍,走快一兩步。

官、職、差遣是三個系統。官是地位,代表了俸祿和待遇。職是前途,也有一些優待。差遣則是實任的職事,具體從事的工作。官以酬功,官高代表你做的事情多,立下的功勞多,俸祿優厚地位高。職代表着官員的前途,你在官場上的哪個車道。帶館職說明是在官場上的快車道,比普通官員升得快,更容易得到好差遣。當然館職還分幾個小系統,快車道中還有高速道,比如有的館職是要試製誥的,就是詞臣的備選,杜中宵還到不了那條高速道上。

差遣與官、職不同,有自己的升遷系統。因爲磨勘制,形成了固定的資序,官員要依序而升。名次一般的進士,如果沒有大的機緣,選人三任十年,才能升到京官。兩任知縣升通判,兩任通判升知州,又是十餘年。兩任提刑或者同資序的官位,才升到轉運使。至此,人生已過大半。如果稍有蹉跎,六七十歲才升到轉運使,那大半一生就如此了。升到轉運使後,才能進入中樞,資序不那麼重要了。

差遣系統中有個例外,便是臺諫詞臣。一旦做了諫官,便就可以不依這固定的資序升遷,而從御史詞臣的道路,做知制誥、翰林學士,迅速進入中樞。沿着這條道路的,有的甚至沒有做過知州知縣這種地方親民官,數年之間而至顯位,比如錢明逸。前幾年纔有明確詔旨,必須要有一任親民官。

所以皇帝看中了哪個人,欲要快速提拔,一般都是先放到諫院,而後知制誥。知制誥官位不高,但一旦做上,升官就打破了常規限制,數年之間可到宰輔。

杜中宵是知道自己做不了臺諫詞臣的官,明知道那條高速道,卻沒有好車技敢上去,只好辛辛苦苦做地方官。這幾年連立大功,朝堂也有重臣賞識,也不過放出來做個運判,還要帶個權字,便是資序不夠。

來唐州之前,皇帝和宰相都有讓杜中宵以文武的意思,杜中宵也曾心動過,便是因爲那也是繞過資序的一條道路。除了管軍大將這種武臣極任,軍中相對資序不那麼看重,有功升官要快得多。

說到底,立了功勞,朝廷酬獎的是官職,而不是差遣。官再升得快,也只能一步一步向上爬。

便如現在,杜中宵的官階比蘇頌已經高了十幾階,但只多不足兩任的資序。蘇頌做通判帶權字,杜中宵做知州一樣要帶個權字,兩人剛好是上下級。

放下公文,杜中宵對崔主簿道:“這位蘇頌是我同年,做事極有章法,若他到來,我們便就輕鬆得多了。現在衙門草創,諸事紛雜,實在是缺做事的官員。”

主簿是衙門中小官,地位相當於縣令或者錄事參軍,還是選人,與杜中宵相距甚遠,也比蘇頌的主管公事低得多,是具體的做事人員。現在的營田務衙門,只有杜中宵一個主官,崔主簿一個基層小官,缺中層官員。如果擬議中的裁撤縴夫陸續到來,還要添加更多的官員。如若不然,就只能從地方借人了。

地方官中的通判、知縣,由於屬於朝廷的外派官員,經常被轉運使委任到本路的其他州縣,做臨時工作。不過前一段時間,張方平在陝西路的時候,發現不少知縣被派到外地,很長時間不回本縣視事,最近朝廷查得嚴,杜中宵想用轉運司的名義借人都做不到。

本來杜中宵可以借唐州的官員,偏偏現在唐州通判空缺,無人可用,所以才如此狼狽。知州是杜中宵用不動的,別說是轉運判官,轉運使也不可以委派知州做其他的事。

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40章 盡殲來敵第80章 新婚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11章 心煩氣躁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75章 進擊第39章 古礦洞第2章 入宮第12章 意外之喜第92章 不買別動第92章 舊人去向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84章 窮途末路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59章 要學好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71章 主戰第252章 初戰第35章 怎麼切換?第135章 事發第50章 好酒第11章 亂起第24章 抓人第93章 恩威並施第40章 模範村莊第63章 文臣論兵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32章 世交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84章 窮途末路第163章 夜議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11章 亂起第49章 因地制宜第132章 離別第235章 突破口第117章 大主顧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83章 晴天霹靂第74章 鍊鋼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96章 好土第10章 攻守易勢第260章 內亂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46章 圍城第3章 破城第64章 不嚇你們第97章 公事私事第81章 故人來第78章 重炮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10章 馬大官人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137章 馬車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64章 不嚇你們第42章 故交第80章 左右逢源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80章 柳暗花明第67章 我來了第53章 重新編組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9章 牙人爲主第268章 備戰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63章 夜議第129章 產業規劃第57章 怎麼軍改?第76章 人心惶惶第76章 無冕之王第124章 衝突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21章 逃出生天第35章 古之龍泉第132章 不服打過第65章 佔地賠償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42章 疑惑第56章 心生去意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30章 兵臨城下第150章 爲什麼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38章 查糧第89章 賺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