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等了

隨着槍響,六個身穿重甲的蕃人軟軟倒在地上,抽搐幾下,便就再無動靜。

張岊吸了一口涼氣:“這火槍好生厲害,不下於強弩了。”一邊說着,一邊上前檢查傷勢。

這些人穿的並不是鐵甲,被一排火槍打得血肉模糊。張岊見了,暗自嘖舌。剛纔他估算了一下,火槍的裝填速度,發射準備,全方面優於弩手。更不要說,火藥只需熟練裝填,哪怕個小孩,訓練之後也能用得似模似樣。而硬弩要想拉開,弩手非精挑細選不可。到了戰時,再是壯漢,發幾箭就會脫力。

吩咐兵士把幾人擡走,扒了重甲掩埋。張岊回到杜中宵身邊,道:“知軍,這火槍能把穿重甲的人打得稀爛,威力尤勝於硬弩。最要緊的,使用火槍不費力氣,不似弩手難尋難練。火山軍兵馬兩千,也沒有多少弩手,若是裝備火槍,可就不一樣了。”

杜中宵連連稱是,心中感覺有些不妙。自己的打算是穩紮穩打,先在火山軍建好營田務,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再爭奪周邊的小蕃部,佔領關鍵要地。怎麼這個張岊比自己激進得多,看這個架勢,大有造些火槍火炮就要攻上去的意思。

又看了看四周,張岊對杜中宵道:“知軍,我們先回牧馬地,再從容計議。”

杜中宵道:“牧場諸多不便,離此不遠,便是營田務。都監受些累,不如我們今日趕去那裡,可以從容駐紮修整。與營田務一河之隔,便是府州安豐寨。此時營田務有渡口,都監渡河即可入府州。”

張岊點了點頭:“也好,先回營田務!”

回到牧場,張岊吩咐部衆,拔營前往營田務。杜中宵整理隨從,讓人帶了兩門火炮,一起同行。

前幾個月修路的時候,路兩旁均栽有榆樹。雪後天地一片白茫茫,不辨道路,衆人沿着榆樹形成的路標,向西而行。道路難走,大軍行得緩慢,直到傍晚,纔到了營田務衙門。

張岊命部衆在衙門外沿黃河駐紮,分派了部將各自約束屬下兵馬,與杜中宵一起到衙門內。

自建營田務,杜中宵的大部分時間便在這裡,錄事參軍潘振回軍城,處理日常政務。推官程文禮隨在杜中宵身邊,料理營田務的庶務。火山軍的官吏,基本分成了兩部分。

到官廳坐定,程文禮帶了一衆官吏前來參見。杜中宵道:“張都監遠來巡視,一路辛苦,今夜到寨外望江樓,爲他擺筵接風。這場大雪來得突然,有許多事情要做,諸位謹慎。”

衆人應諾,各自退去。對於火山軍來說,這個季節下雪並不意外,民間並沒出大亂子。

一衆官吏退去,杜中宵又對程文禮道:“天降暴雪,天氣一下冷了下來,推官當仔細準備,讓市面上石炭不缺。而且石炭有毒,不可在房內使用,務必曉諭軍民,小心此事。”

程文禮拱手應諾。民間圖方便,多是直接在室內燃燒煤炭取暖,不過中毒事件很少。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年代的房子,很難做到密封,一般民房四處漏風,一氧化碳中毒並不容易。

吩咐完了程文禮,杜中宵又對張岊道:“都監,軍隊在營田務駐紮,晚上免不了有兵士到市集去閒逛。爲免衝突,都監還是吩咐一番,約束一番出營的兵士。”

張岊點頭:“知軍安心,出來的都是我親信所部,自會嚴守軍令。”

各自處時了事務,見天色還早,杜中宵對張岊道:“請都監到花廳用茶。”

到了花廳,差役端了一盤炭火來,杜中宵和張岊圍坐烤着。又上了茶,端了一盤葡萄。

杜中宵道:“此地盛產葡萄,衙門存了一些在地窖裡,僥倖不壞,都監嘗一嘗。”

此地產的葡萄其實挺酸,不過這個季節是稀罕物,纔拿出來待客。杜中宵是吃不慣的,張岊卻不在意,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喝着茶,吃着葡萄,問起杜中宵這半年火山軍的變化。

杜中宵介紹了營田務怎麼建起來,現在如何,話鋒一轉,問張岊:“都監對火炮火槍如此急迫,難道是想要收復唐龍鎮?大雪一下,便就入冬,現在準備是否有些晚了?”

張岊道:“不晚。雖然下雪,黃河冰封卻還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儘夠我們準備了。”

杜中宵沉吟一會,才道:“唐龍鎮來家雖然本隸府州,現在卻已叛入黨項,我們去佔,党項人沒有坐視不管的道理。若是因此起了衝突,只怕朝廷——”

張岊笑道:“此事知軍不需擔心,既是我們的地方,守住了,哪個會說什麼?自唐龍鎮,到東邊的偏頭寨,本是我朝境土。因與黨項作戰,沿邊兵力不足,才一處一處廢棄了。唐龍鎮是府州屏藩,如若爲敵所有,豐州便就處敵兵鋒之下,難以再建。那不只是一處寨子,把守的是數百里境土。東邊的偏頭寨遮蔽岢嵐軍,當幷州道路,一旦廢棄,岢嵐軍便要駐重兵防敵來攻。”

杜中宵大致瞭解過這一帶的地形,對唐龍鎮和偏頭寨的地位有大致認識。理論上,黃河以東宋和契丹應該是以分水嶺劃界,但到底是哪條河,哪座山,則爭論不休。而黃河以西,溝壑縱橫,山間的幾條道路匯交於唐龍鎮,那裡是數百里內的交通中心。

從偏頭寨向東不遠,有一道山樑,一直向南延伸,最後進入代州,與雁門關相接,是天然防線。實際上,這就是後來明長城的走向。控制了偏頭寨,便就守住了契丹南下的道路,與雁門關相連,守住了關鍵的分水嶺,對鞏固大宋邊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線,就是後來明朝長城的外三關。

張岊在這一帶作戰多年,任沿邊都巡檢使後不知多少次巡邊,對那一帶的地形瞭然於胸,比杜中宵更加清楚這兩個地方的價值。宋朝不築長城,是以天然林木形和禁地形成的榆塞限制契丹大部隊,配合成體系的寨堡,守衛邊境。一座軍寨,往往能控制數十里甚至數百里的地盤。

杜中宵還是有些疑慮:“此事我們做得倉促,若是與黨項和契丹發生衝突,朝廷不會認爲我們是擅起邊釁吧?西北剛與黨項議和,若是打起來——”

張岊笑着搖頭:“知軍多慮了。自雁門關到偏頭寨,自立國起,便是本朝境土。太宗皇帝北伐,在這一帶不知發生多少戰事。楊延昭守雁門,便是沿這一帶佈防。契丹人不守條約,不斷南下蠶食,非止一日,朝中有識之士,誰不知其中害處?我們能夠守住,於法有據,契丹人又能說什麼?至於唐龍鎮,那明確是本朝境土,來家世守之地。知軍手中既有來守順的侄子,以他之名,別人更加說不出什麼。”

見杜中宵還有疑慮,張岊道:“今年年初,府州還有軍兵深入唐龍鎮以北,劫殺党項蕃部,朝廷也不過命其還回所掠而已。我們去守朝廷土地,豈會責罰?我是沿邊都巡檢使,此事我一力當之,知軍儘管提供軍兵糧草,支援我就是。朝廷若有責問,都在沿邊巡檢司衙門身上。”

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30章 兵臨城下第213章 演練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78章 重炮第89章 知州門客第28章 醉仙釀第37章 接待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30章 僥倖第44章 貴人?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4章 新的形勢第85章 四散而逃第165章 渡河第112章 撞鐵板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28章 夜談第212章 通車了第47章 隨你喜歡第11章 亂起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188章 妙計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69章 打出去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8章 賈逵出兵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53章 鬼谷口第80章 另起爐竈第3章 官制第160章 甲骨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67章 生意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27章 回城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70章 各有怨言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106章 慶功第140章 拒絕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6章 糟民第199章 打虎隊第67章 數路齊出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1章 投其所好第165章 渡河第69章 打出去第48章 君自爲之第219章 打獵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60章 全軍出擊第59章 要學好第68章 有好酒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38章 佈置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23章 多調人來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27章 冤家路窄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149章 伊州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58章 鐵監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99章 打虎隊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18章 審案第188章 大勝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266章 清洗第130章 商路第14章 隱情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9章 上元觀燈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76章 錢荒第151章 裝車如打仗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189章 被圍第123章 不要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