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制硝

傅瑞看着兩個人力各挑着一擔鹽到了近前,指揮着他們倒在一旁。又按着杜中宵的吩咐,把土鹽倒近一個大鍋裡,化爲鹽水。直倒了十幾擔,鹽水飽和,才又把鹽水舀進旁邊的空鍋裡。

杜中宵看倒得差不多滿了,吩咐陶十七帶人在鍋下面點燃了煤炭。

一二十個鹽監的庫子、斗子等人無精打采地站在一邊,看着杜中宵指揮着人忙碌,面無表情,神情木然。最近一兩年鹽監不景氣,他們的生活艱難,對什麼事都失去了興趣。

這個過程極爲漫長,杜中宵見火燒得旺了,便出了棚子,到官廳裡去與馮原幾人說話。不管是精製鹽還是熬硝,現在都是技術機密,不能被外人看見。這個產業做得大了,有許多用處,鹽還是小事,各種副產物硝和鹼,將來會有大用處,一旦傳入契丹,便有隱患。

幷州北面與契丹的榷場在雁門寨,由於契丹禁止市馬,羊是契丹最大宗的出口物資。除了每年以萬計的活羊,還有大量的羊皮,以及少量的其他動物毛皮。

馮原對雁門寨一帶非常熟悉,向杜中宵講着那裡的地理人情,以及自己經商的一些趣事。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命人上了酒兩,自己重又回到了煮鹽的地方。

讓熬鹽的人試了試煮沸的鹽水,發覺底部已經有鹽的結晶,杜中宵吩咐人把沸騰的鹽水舀出來,倒到旁邊用木架架起來的布上,讓過濾後的鹽水淋入下面的鍋中。

精製鹽,過程無非是蒸發、過濾、結晶。不過布驟雖然簡單,具體操作卻有許多講究,越是精細得到的鹽越是精良。如果沒有後面的過濾、結晶,直接在鍋裡把水煮幹,得到的便是鹽場裡的土鹽,質量低劣,含有過多的雜質,不堪食用。比如現在過濾到鍋裡的鹽水,依然可以再重製一遍,待三五遍後,纔會得到雪花細鹽。

不過今天杜中宵志不在精鹽,而是土鹽裡的硝,便就省去了這個步驟。

待到把煮沸的鹽水全部過濾完了,杜中宵吩咐人取了過濾用的佈下來。只見上面厚厚的一層,色白如泥,數量不少。

傅瑞見了,忙道:“這布被堵住了,不堪用,快快換新布來!”

杜中宵笑道:“知監想的差了,我們要的便是布上的白泥。你們隨我來,卻把白泥用水洗幾次,再蒸煮出來,如雪花一般,便是我們要的硝了。”

傅瑞好奇,走上前看了又看,口中道:“這便是硝麼?不知道是什麼硝?”

杜中宵道:“這是芒硝。凡用滷土製鹽,第一次製出土鹽來時,收的是鹼和硝,不過那時的硝多是火硝。土鹽化爲鹽水,再次熬煮,出來的便是芒硝了。這是芒硝和火硝物性不同,出產不一。”

以前在永城的時候,爲了制火硝,杜中宵研究過鹽鹼土的化學性質,對這不陌生。在用鹽土製鹽的過程中,最開始的步驟出來的是鹼碳酸鈉,和一部分火硝硝酸鉀。對他們進行精製,可以分離兩者,這個年代的技術已很成熟。最後對鹽進行精製,出來的就是芒硝硫酸鈉。各地鹽鹼土的成分不同,得到這三種副產物的比例也有差別。幷州這裡,副產物最多的就是芒硝和火硝,鹼與亳州相比又少一些。

其實歷史上河東這一帶土鹽生產一直沒有斷絕,隨着火藥技術的發展,火硝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以至於歷史上的抗日戰爭時期,鹽成了火硝的副產品,當時產量非常巨大。杜中宵並不知道這段歷史,不過他已經認識到了河東路土鹽的價值,不在鹽本身,而在於其副產品。特別是河東路還產硫磺,生產火藥的條件比亳州好多了,甚至此時宋對契丹的禁榷名單上,都有火硝和硫磺。

傅瑞覺得好奇,帶着幾個人力,出去對收集來的芒硝進行精製。此時成分已經比較單一,經過幾次過濾與結晶,便就得到了合用的產物。只是色白微帶黃色,與雪花相去甚遠。

杜中宵看過,用個布包包了,拿了來到官廳。

把布包打開來,讓馮原幾人看了裡面的芒硝,杜中宵道:“如何?這便是從土鹽中製出來的,用來鞣皮最好。此物沿邊禁榷,契丹那邊並不多見。當然最重要的是那裡缺少匠人,又熟制皮革,還是要靠我們漢人才行。你們不管販來多少皮毛,我這裡都可以招收匠人,鞣製完成。”

馮原接布包在手,與其他兩人傳看,還捻了一點在口裡嚐了,連連點頭:“果然是芒硝。”

杜中宵微笑不語,芒硝跟許多類似的化合物都微澀發鹹,哪裡能夠嚐出來?

見杜中宵不大功夫便就製出了許多,馮原心中大定,口中道:“官人這裡既能制硝,便可廣招熟手匠人,把這生意做起來。其實河東一帶,不只是城裡,就是鄉下也有制皮好手,匠人並不稀缺。難的是有人建場置業,把這生意做大。”

杜中宵道:“此事不難。只要會這手藝的人多,就是攤派差役,我也會把找到足夠人手。缺的是你們販來足夠皮毛,待熟制好了,再賣到外地去。”

馮原笑道:“熟制了的皮子,不只是可賣往中原,還可賣往北地。官人不知道,那些契丹的遊牧人家,爲防嚴寒,穿的都是生皮製的皮襖,既硬不舒服,又易損壞。有了熟皮,誰會去穿生皮?”

用硝鞣製皮子其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手藝,不過這個年代,掌握的人還是有限。特別是中原地區沒有穿皮草的習慣,技術發展緩慢。而塞外地區,匠人稀少,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

見到了實物,馮原再不懷疑,對杜中宵道:“既然制硝不難,那我船上的皮毛,便就在本地全部鞣製成熟皮。待我們用過了飯,與官人一起去找熟手工匠,看看好不好做。”

杜中宵自無異議。河東地廣人稀,不說養羊的人家多,就是山間的獵戶也爲數不少,能夠鞣製皮子的人不缺。生皮鞣熟不過幾天時間,並不如何麻煩。

正在杜中宵與馮原三人說得熱烈的時候,傅瑞帶了一包鹽進來,對杜中宵道:“籤判快看,我們精製過的鹽潔白如雪,不比南邊的解鹽差了。似這種品相,在城裡也不難賣。場裡的鹽若是全精製一遍,不定能夠賣出去呢。以前土鹽難賣,還是品質太過低劣,價錢又高。”

杜中宵看了看精製後的細鹽,點了點頭。其實河東這裡的土鹽存在是有其道理的,雖然是從土裡刮淋製成,精製後雜質卻不多。在鹽的成本運輸佔大頭的時候,價格是有競爭力的。

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68章 審明紀律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62章 分兵而進第59章 要學好第112章 撞鐵板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97章 各取所需第8章 制硝第26章 文還是武?第43章 舊人相見第20章 官哪第136章 學校第143章 包車第66章 酬功第23章 意興闌珊第76章 天生神將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49章 草棉第48章 高朋滿座第13章 破飛狐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110章 俗文化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47章 隨你喜歡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193章 會員制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177章 分岐第70章 商場開業第6章 再回相州第240章 錢與物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154章 投奔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47章 隨你喜歡第65章 胸有成竹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152章 恰逢其時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207章 慶賀第125章 遊街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125章 遊街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40章 模範村莊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49章 免死第241章 保值第155章 販魚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3章 殺良冒功第104章 賞識第56章 身邊人第59章 巧遇第51章 大敗第258章 出首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15章 初具規模第126章 行會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9章 酒糟蒸酒第26章 圍堵第5章 舊人第23章 全力應戰第90章 十三郎第6章 御史之論第29章 去不去?第94章 誰不缺油?第70章 喜憂參半第35章 工廠的不一樣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39章 順化渡第140章 反常第204章 走私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207章 不奉旨第154章 降不降?第167章 猴戲第3章 比不得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2章 城狐社鼠第86章 地方龍蛇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13章 抓人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241章 保值第9章 初戰第105章 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