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項任務

看着一兩百匹馬沿着南下大道,迎面而來,徐徐前行,杜中宵忙帶人避在道旁。

直到馬羣過去,才道:“以前常聽說河東路產良馬,今日見了,才知不是虛言。這樣的馬羣,在中原哪裡見過?這一兩百匹,作戰馬皆中格,豈是內地駑馬可比!”

陶十七縮了縮脖子道:“這裡已是極北,天氣寒冷,馬性喜涼,自然出好馬。”

杜中宵聽了大笑:“這裡哪裡算得上極北,沿這裡北上,不知還有幾千里路呢!胡地縱橫萬里,幷州離着邊境還有數百里,也敢說極北!”

說完,擡頭北望,只見山谷夾峙間,汾河之旁,一座雄城立在那裡,極是壯觀。太平興國年間平定北漢,毀太原故城,移來這裡。早就聽說新城遠不能與舊城相比,新城已是如此,舊城該當如何?心中感慨,太宗還是小家子氣,既然已經統一,何必毀了那幾千年歷史的老城。

催馬前行,不多時便就到了幷州城外。守門軍士驗過文書,見是本州籤判來了,一個小軍官急忙跑前跑後,親自帶着杜中宵一行人到驛館落腳。

在驛館裡諸般收拾妥當,杜中宵道:“天時不早,今日已經來不及拜會州里官員。十七,你隨我到子城去,遞個名貼給知州相公,告知他我已經到了。”

陶十七應了,隨着杜中宵出了驛館,一路向子城而去。

看着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裝束與中原有些不同,多戴范陽笠,緊身打扮,帶些胡風。陶十七覺得稀奇,看個不停。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農牧分界線附近,販羊販馬的客人極多。

子城是幷州內城,絕大部分的官衙都在這裡。杜中宵問了人,徑直到子城北門,走不多遠就是州衙的後門。這裡行人稀少,只有三三兩兩巡邏的兵士。

上前向守門的士卒遞了名帖,杜中宵道:“我是本州新任籤判,今日剛到。你進去向知州相公通稟一聲,看有何吩咐。”

那兵士仔細看了名帖,不敢多問,徑自進去了。

看着天邊升起的一輪圓月,感到秋風起來,陶十七緊了緊衣領,對杜中宵道:“胡地冷得早,這纔剛進八月,晚上已是凍得不行。官人,明天可得加衣裳了。”

杜中宵道:“這哪裡算得上胡地,上古之時,這裡正是漢人腹地。十七,以後不要說這種胡話。”

陶十七不服:“這裡已臨近邊境,又如此之冷,只聽說胡人住在這種地方。若上古之時我們漢人住在這種地方,那要穿多少衣服?”

杜中宵搖了搖頭,也懶得理陶十七。他前世學來的知識,這裡可是漢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要是這裡都算胡地,那中原還剩下什麼。不過現在契丹和党項對河東路兩面夾逼,這裡已是邊地倒是沒錯。

不多時,就見守門兵士出來,後面跟了一個吏人。

那吏人出了門,看見杜中宵眼睛一亮,急忙上前拱手行禮:“小的祝三省,是州衙貼司,正在官廳當差。相公正在後衙歇息,籤判隨我前去拜見。”

杜中宵點了點頭,讓祝三省前面帶路。

州里的衙前人吏等皆歸使院管轄,籤判負責他們的差使、獎罰和保明出職等事,是這些人的頂頭上司。杜中宵一來幷州,便被祝三省撞上,格外殷勤。

進了州衙,繞過天王堂,到了夏竦住處,祝三省引着杜中宵進了花廳。

夏竦坐在花廳裡,腳邊放了個炭爐,燒得通紅,等在那裡。杜中宵上前,見禮畢,夏竦吩咐落座。

看杜中宵一副風塵僕僕的樣子,夏竦道:“籤判遠來辛苦。”

杜中宵連道不敢,拱手道:“卑職今日下午纔到州城,一在驛館落腳,便就來見相公。”

夏竦點了點頭,口中道:“這幾日正是州試,諸事繁忙,你且在驛館歇息兩天。等州試的事情一切料理妥當,我再爲你設筵,接風洗塵。”

夏竦一說,杜中宵纔想起來,下年又是大比之年,現在正是州試的時候。對於地方來說,州試是一件大事,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在這個時候接待自己,必須選好時間,才能確保所有官員在場。籤判是州里最核心的官員之一,可不是剛中進士時任的小推官可比,按理說應該所有官員都在的。

問過了杜中宵路上的情況,夏竦道:“幷州是大州,河東路之首,非其他地方可比。趁着這幾天無事,你在州城裡多看一看,將來如何做事,心中有數。等到蒞職,我這裡的打算,你主管的,一是州境保伍鄉兵,二是措置營田,三是境內兩監。州里南面永利監產鹽,每年收錢不少,不可小視。只是自從與黨項罷兵之後,多與不法之徒運那裡的青鹽入境,以致永利監的鹽賣不出去。鹽場裡的鹽大量積壓,州里收不到錢,總要想辦法。大通監產鐵,兼有石炭,鐵課極多。不過近些年來那裡的鐵賣不出去,又有不法之徒私鑄鐵錢,亂子不少。把這兩監理得順了,州里的事情就好做。”

杜中宵拱手稱是。河東路是鐵錢、銅錢並行的地區,偏偏這裡產鐵,私自盜鑄的根本管不過來。錢法一變再變,混亂異常。更有契丹在北邊偷偷鑄鐵錢,換大宋境內的銅錢出去。以至幷州坐擁河東路最大的冶鐵之地,得不到好處,反而亂子不少。

講過了幷州的大致情形,夏竦又道:“幷州比不得中原,這裡地近胡地,駐軍衆多,第一要務就是養兵。幷州有汾河流過,土地肥沃,而且曠地不少,若是措置得力,營田得利甚廣。你在亳州時提舉營田務甚是得法,如果能在幷州做成幾處,方是大功。有營田務的糧養兵,幷州的政務便少大半。”

杜中宵拱手:“謹遵相公吩咐。卑職來時,一路看過來,汾河兩岸閒田不少,又有水澆灌,確實是營田的好地方。只是河東比不得中原,人口稀少,只擔心難以招募人力。”

夏竦笑了笑:“籤判想得錯了,這一帶招募人力最是容易。自晚唐以來,河東路多被戰火,地方殘破,百姓多避難山中。雖然本朝平滅北漢已經數十年,山中百姓還是不少。只要你措置得力,可以從山中招募人手,又有何難?只是切記,不得招募胡人。”

杜中宵拱手稱是。這個時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不管是跟契丹還是党項,宋朝都跟他們訂有契約,不收留對方百姓。現在戰事剛剛完全平定,這種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

第26章 文還是武?第105章 寶貨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65章 生事第85章 會計天才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141章 傳言第101章 要熱鬧第104章 和氣生財第216章 三策第134章 表功第198章 定調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40章 不進則退第59章 地方矛盾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257章 偶遇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76章 偏頭寨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49章 免死第30章 京西營田第202章 動物園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102章 投降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81章 出鐵第32章 火炮對決第64章 寶地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13章 破飛狐第1章 驚天大案第113章 迎接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71章 錯位第56章 人多糧少第32章 不許看第65章 天賜良機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07章 商機第96章 新米第85章 會計天才第53章 推而廣之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155章 機宜司第3章 破城第28章 當要大變第67章 數路齊出第37章 不同看法第112章 撞鐵板第23章 割韭菜第85章 會計天才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23章 割韭菜第44章 閒情第60章 全軍出擊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2章 入宮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9章 鑄門炮吧第54章 贊助者第72章 進攻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106章 慶功第234章 狄青南下第8章 擦邊球第95章 絕路第38章 如何治理?第42章 疑惑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26章 圍堵第1章 蒸汽車船第143章 拉攏第118章 賽馬第4章 新的形勢第62章 看看火車第90章 十三郎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69章 打出去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99章 朝政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73章 生財之道第3章 比不得第130章 交接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105章 寶貨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43章 戰前聚議第119章 小火慢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