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知識是財富

站在隋堤的大柳樹下,杜中宵看着汴河上絡繹不絕的船隻,不由心神激盪。如果說以前他只是在這個時代的大潮中隨波逐流的話,現在開始,他要樹起一片帆,引導着船隊奔向大海。

想起剛纔陳勤聽了吳阿大的解釋,從一臉驚訝,到後面欣然接受,杜中宵就想笑。爲什麼選擇陳勤來做這件事?因爲直覺。現在杜中宵知道,自己的直覺沒有錯,這就是個非常合適的人。

中下等戶的正稅負擔不重,他們的負擔集中在各種各樣的抑配和雜捐上,而這些稅種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非法的。此事人人皆知,年年有人講,只是無法取消罷了。杜中宵一任永城知縣,如果能解決了中上等戶的重役負擔,再取消掉抑配雜捐,就功莫大焉,可以說是這個年代最好的知縣了。

沿着隋堤漫步回縣城,看着陽光下的大地,一片勃勃生機,杜中宵也覺得自己幹勁十足。

回到縣衙,料理了一會公務,杜中宵便就回到後衙,換上便服。讓隨從準備一盞茶,杜中宵到了花園裡,準備看一會閒書。時代的隔閡,還是要靠着不斷學習來消除。

陽光xhy區裡的花開得正豔,蝴蝶在花叢中起舞,空氣中瀰漫着陣陣花香。遠處的假山下,小青和晶晶並排坐在一起,不知低聲說着什麼,笑語靨靨。

或許這纔是自己該過的生活,一切平靜而美好。做個小縣官弄得疲憊不堪,實在沒有必要。

正在這時,陶十七拿了一本冊子,急匆匆地趕來花園,對杜中宵行禮:“官人,你命人買的這本書已經買回來了。這書買來着實不易,還是南京的客商帶回來的。”

杜中宵接到手裡,見正是自己一個月前命人蒐集的《耒耜經》,出了一口氣。這個年代,找本書也這麼難,哪怕《耒耜經》這種農學名著,搜遍永城縣竟然找不到。此書成於晚唐,詩人陸龜蒙所撰,詳細講解了那個時代犁的結構。

陸龜蒙這個人很有意思,是晚唐著名詩人,卻親自耕作,寫了很多農學著作,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這本《耒耜經》。書中詳細描寫了曲轅犁結構,所有部件都有專門的名字。《耒耜經》問世,其後一千年間中國犁的結構再也沒有大的變動,一直到牛耕被機械所代替。

杜中宵前世見過犁,這個時代再見,發現形制與前世基本一樣,便就動了標準化的念頭。問起來才知道陸龜蒙寫過這樣一本書,實際上犁已經被他標準化了。此書成書已經兩三百年,朝廷多次刊印,流佈天下,做犁這種農具當然要以此爲本。

隨手翻了一下,杜中宵問陶十七:“書既然買了回來,你看了沒有?”

陶十七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看是看過了,裡面許多字不識,還專門找先生問了。只是這書裡的犁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卻還是雲裡霧裡,想不真切。”

杜中宵笑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看不明白,何不到田裡去,看看現在用的犁到底是個什麼子。看着犁,對照着書本,才能認識清楚。”

陶十七搖了搖頭:“我到田裡看過,可找了幾種犁,都跟書裡說的有些差別,也不知誰是誰非。”

雖然此書已流傳二百餘年,朝廷也曾經推廣過,但並沒有一統天下。很多小地方,還是使用着古老的農具,大多數地方的犁細節幾乎都與書中不同。甚至同一個地方,不同工匠做出來的犁也不盡相同。在特別偏僻的地方,如廣南川峽的一些地區,還在使用千年前的“兩牛擡槓”也不少。

杜中宵輕拍着書道:“正是因爲犁的各種制式太過蕪雜,我們纔要參照這書,定出一個統一的制式出來。有了統一的制式,不只是製作方便,農戶修起來也方便,使用也方便。你可以找個學問好的,詳細給你講一講這書裡到底說的是什麼,照書裡說的制一具犁出來。再到田間,找幾個老農,各種犁都比較一下,哪種既輕巧又好用,便把形制確定下來。十七,你有巧心思,又喜歡做這些事,要開動腦筋。”

陶十七答應一聲,重要接了書到手裡。

杜中宵道:“這書如此珍貴,又不好買,你當重錄一冊,原書讓衙門裡收起來。這是學習態度,好多日子你都翻着原書看,這樣不好。書要多讀,也要多寫,才能學得快,記得牢。”

陶十七答應一聲,有些不好意思,接了書行個禮跑開了。

看着陶十七跑開的身影,杜中宵想了一會心事。前世上學,不管是歷史還是政治課,一再講的一句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與其適應的上層建築。漫長的中國歷史,經過了茫茫多的朝代,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特點,同一朝代也在不斷地發展。簡單地用古代兩個字,是概括不了如此漫長的歷史時光的。那麼每個朝代,其經濟基礎是什麼?

站起身來,踱了一會步,杜中宵搖了搖頭。一句封建社會的經濟關係是概括不了的,封建社會的農業還有許多種呢,大莊園、小自耕農都是封建經濟,字義上說封建經濟指的就是大莊園。

這個年代大莊園經濟不能說沒有,最少不佔主流。從五代時起,中國社會便就向着解除封建制的人身依附關係發展,進入宋朝之後更是穩步向前。用前世清新脫俗的說法,是代表了人性的光輝,是人身的解放。前世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皇帝廢除奴婢等賤民制度被高度讚揚,實際上雍正時代人身的解放連宋太宗時候都比不上,更不要說比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了。

這個時代農村是真正以小自耕農爲主,城市以小業主爲主,與課本上講的典型生產關係全部都對不上,包括歷史書中的中國古代。按照前世的階級分析,農村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和僱農,恰與此時朝廷的五等戶和客戶大致對應。不過此時不是以生產資料區分階級成分,而是用家庭資產。五等戶,或者說各階級在社會中的比例,各級衙門皆有賬籍,明擺在那裡。以永城縣來說,一二等戶可以算作地主,佔比不過一成多而已。五等戶可以看作貧農約佔五成,客戶看作僱農約佔三成,加起來佔了八成。剩下的三四等戶爲富農,僅佔很小的比例。地主佔的比例如此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大地主。

宋朝不抑兼併,導致鄉村有大量無地的僱農,但稅賦和差役制度,又造成大地主不多,而以中小地主爲主。封建社會晚期,典型小自耕農代表的富農和中農,在這個年代卻佔比不大。對這個現象杜中宵琢磨了很久,最終大致得出了個結論,那就是在農業生產資料中,這個時代,土地的比重與後來的明清兩朝相比,要小的多。或者說,土地在這個時代的農業生資料中並不佔絕對優勢的比重,地多並一定就富。

推薦一本朋友的書:寫明朝萬曆末年錦衣衛的,以薩爾滸之戰爲開端,憑手中繡春刀一步步走向強大!一把繡春刀,斬滅世間一切魑魅魍魎,有喜歡錦衣衛的請多多支持《錦衣霸明》。

第70章 商場開業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128章 夜談第151章 進城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20章 燒成白地第70章 試炮第62章 新奇第117章 大主顧第13章 抓人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45章 乾寧軍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13章 關鍵證人第6章 偶遇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16章 佈置第167章 本是練兵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108章 賞功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50章 困難第29章 波及部族第73章 舊人第263章 初勝第141章 北進第149章 農事第9章 培根固本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5章 召試中書第70章 試炮第9章 初戰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50章 糧草第21章 員外請客第136章 學校第113章 虧了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17章 大主顧第90章 自去收埋第78章 重炮第67章 生意第241章 保值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66章 力求全殲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6章 佈置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19章 牙人爲主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62章 援軍第6章 兩軍對壘第22章 釀酒證明第176章 錢荒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52章 分岐第84章 窮途末路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96章 好土第28章 醉仙釀第95章 特區第17章 需要改革第35章 這是掛麪第62章 看看火車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85章 大比武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85章 內亂第226章 霹靂車第68章 審明紀律第91章 菜地第68章 審明紀律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5章 朝爭第167章 本是練兵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146章 圍城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49章 明哲保身第44章 新與舊第55章 玩具第104章 和氣生財第30章 兵臨城下第93章 死路一條第88章 和爲貴第76章 偏頭寨第80章 新婚第74章 鍊鋼第122章 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