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乾寧軍

杜中宵看了朝廷來的公文,隨手交給富弼,道:“還沒有與契丹正式開戰,朝廷已經開始說沒有錢了。沒有錢怎麼打仗?數十萬大軍聚於前線,每日裡的吃喝,都要不少錢。”

富弼看過,道:“不能怪中書報怨,這一仗着實是花錢不少。打到現在,花了近兩億貫。依然看等到打完,還需要一億多貫。初立國時,太祖建封樁庫,說是積攢錢財,用來收復燕雲。只不過封樁庫數十年,也攢不了這麼多錢。數億貫,足以買下契丹了。”

杜中宵笑道:“契丹太窮,只怕值不了這麼多錢。其實啊,不必怕花錢多。錢到哪裡去了?還不是被本國百姓賺走。藉着造槍造炮造彈,幾處鐵監這幾年吹氣一樣地大了起來。等到戰事結束,他們改造各種農具,各種各樣的機器,錢又不會白白虧了。再者說,這兩億多貫,又不全是戰事花掉,很大部分都是整訓禁軍花掉的。真正戰爭花的錢,其實並沒有多少。”

說完,杜中宵想了想,道:“中書言,朝廷實在沒錢了。一是想從儲蓄所借錢,再一個,就是印些債券來賣。我估摸着,這幾年鐵監擴大,借了儲蓄所不少錢,再借他們也難。不如就印債券,天下間的有錢人都來買,總比存在儲蓄所利息更高一些。等到戰後,幾年還上就是。”

富弼嘆了口氣:“世間最怕的事就是借債,連本帶息,到時不知要還多少。太尉,這一仗着實是花不少錢,若是不能把契丹軍隊留下,只怕朝廷會有閒話。”

杜中宵點頭:“是啊,不是爲了把契丹軍隊全留下來,而只是打敗的話,此仗不會拖這麼久。我們調這麼多軍隊,堅壁清野數百里,花這麼大力氣,總要有個結果才行。契丹主力已經過浮陽水,逼近了滄州。他們從國內運糧,要走數百里路,並沒有那麼容易。臨出發前,契丹又籤十萬軍,幽州的民力基本已經被抽調一空。打仗我們花錢,難道契丹不花錢麼?”

富弼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契丹此次不只是借貸的問題,幽州周圍已經是竭澤而漁,許多地方連種子都搜掉了。如果打不贏,契丹下年都不知道該怎麼過。

杜中宵站起身來,走到門口,看着昏暗的天空,一時有些出神。宋朝的國力遠超過契丹,以前軍事處於劣勢,很大原因是無法有效動員。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雙方國力更是天上地下,整訓之後的動員能力也上來了,與契丹已經不是同一水平的國家。

此戰拖了這麼久,是拜契丹龐大的國土所賜。如果只是擊敗契丹,不能全殲其軍隊,宋軍哪怕收復了燕雲,還是會面臨無窮無盡的麻煩。

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是河套之外的另一個農牧混合地。而且地方廣大,山川河流衆多,開發得也比較完善。不佔領那裡,幽州就不要想平安。這次戰事中不能殲滅契丹大軍,讓他們退回去,仗只怕還要打上幾十年。中原王朝要想平安,不佔領這些農牧混合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有了鐵路,只要仗打完了,從幽州修一兩條鐵路過去,遊牧民族就沒了鬧騰的本錢。從契丹大軍聚於幽州,到現在近兩個月了,宋軍一直隱忍不發,爲的就是要全殲這支軍隊。

契丹有沒有一千萬人口?杜中宵估計,大致就是這個數字了。此一戰契丹動員八十萬人,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失敗,可能幾十年都無法恢復過來。那個時候,就只能任宋朝宰割了。

孟學究帶着所部,一路急行,終於到了乾寧軍城池外。此時已經有數支軍隊到達,都分別在城外紮營,分而四周。軍都指揮使馬懷德未到,樞密院不許知州再管軍事,一時間處於羣龍無主的境地。

知州張畢南迎出城來,馬上對孟學究道:“團主,馬太尉有公文來,到的各部分駐城外。你團須駐南邊木門鎮。那裡的百姓都已接進城裡,鎮上民房可供大軍駐紮。”

孟學究拱手謝過,問道:“到今天爲止,有沒有契丹大軍前來攻城?”

張畢南道:“乾寧軍正在黃河岸邊,河面雖結冰,可以過大軍,卻不利作戰。契丹人在河對岸有軍營,約八千多人,不過沒有進攻。”

孟學究點頭,謝過了張畢南,吩咐大軍去木門鎮。

張畢南道:“聽聞團主今日到來,城中擺下了酒筵,爲團主接風。此時乾寧軍已有五團到達,一起飲杯酒,你們也好熟識。如若不然,契丹大軍突然渡河來攻,到時互不認識不是好事。”

孟學究想了想,當下答應下來。命令部下,在副都指揮使帶領下,先到木門鎮去。今夜暫且安歇在鎮裡,等明日自己過去了,再仔細布置。臨別仔細囑咐,這是在前線,一定要廣派偵騎出去。

乾寧軍是軍城,城池不大,本來人口不多。這些日子,周邊百姓都接進城裡,突然熱鬧非凡。

孟學究隨着張畢南理了城門,看裡面熙熙攘攘,街上百姓川流不息。不由說道:“契丹大軍已經離此不遠,城裡怎麼這麼繁華?難道軍民百姓,不怕契丹人攻過來?”

張畢南道:“這城裡三千多守軍,一百多門炮,城牆修過幾次,哪是那麼容易攻破的?而且河間府就在身後,那裡二十萬大軍,哪裡有人會怕?再者說了,州里一大半百姓都到了城裡,若不熱鬧一點,只怕就要出事。團主,這些百姓多是鄉下人,很多人一輩子沒進過城,不好管的。”

孟學究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麼。乾寧軍是個小地方,只有乾寧一縣,約四千戶人口。軍中除了乾寧城外,還有北邊的釣臺鎮有城,收容全州百姓。這裡正處黃河下游,水患較多,本就沒有多少人口。境內的百姓,平時大多都是住在寨子裡,丁壯多爲弓箭手。

進了官衙,張畢南帶着孟學究進了後衙,爲他引見已經到了五位團主,張幹、畢德影、楊途、周正海和吳城。這五人都是多年禁軍將領,在河間府學過,整訓後成爲團主。雖然與孟學究爲熟,卻都知道他的名字。軍校中每考第一,訓練從來不敗,是河間府軍校的傳奇。

衆人見禮,五人都很親熱,各自落座了。

上了酒菜來,張畢南道:“乾寧是小地方,這些日子又收容百姓,着實艱難。沒有什麼好酒好肉招待諸位,萬莫要見怪!”

楊途年紀最大,拱手道:“知州客氣了。我們奉命到此與敵對戰,叨擾知州,怎敢亂想!”

說了幾句客套話,張畢南道:“後日馬太尉就到了,那時這裡一切,都要聽太尉所令。這兩日,但願契丹不要來攻,諸位住着就好。若有難處,可以跟我說,我會盡量派人安排。不過,軍中的糧草自有計置官,朝命不許滋擾地方。莫怪!”

說完,舉起酒杯:“難得相聚一堂,且飲一杯!”

衆人飲了酒,盡情吃肉。張畢南雖然說的客氣,今日酒菜還是很豐盛的。這幾個月的時間,這些交通不算偏遠的地方,糧草一向充足,倒不愁吃喝。

飲了幾杯酒,話便就轉到了戰事上。張畢南是武將出身,對軍事並不陌生。

畢德影道:“聽聞契丹大軍已經到了滄州城下,開始攻城了。好在滄州城多次整修,現在修得堅固無比。城頭的火炮又多,契丹人徒勞無功。”

吳城道:“先前契丹五萬大軍攻長城口,攻了行多日子,城池毫髮無傷。可見契丹人不善攻城,想攻城滄州,只怕難之又難。而且,在契丹人到之前的日子,朝廷向滄州補了許多糧草物資。縱然被圍上半年,想來滄州還是固若金湯。”

衆人一起點頭。顯然對契丹的戰事,都相當有信心,並不懼怕。

周正海對孟學究道:“學究在軍校的時候,考的一向最好。依你看來,此次戰事會如何?”

孟學究想了想道:“依我看來,契丹不善進攻城池,他們此次大軍南來,也未必是要攻下城池。更可能的,是吸引我們大軍來援,雙方在城外野戰。所以乾寧軍這裡,可能會派大軍來。我們現在到的這五軍,除了楊團主率軍駐守城中守城,其餘四團只怕很快就要與契丹作戰了。”

衆人吃一驚。

周正海道:“若是如此,朝廷怎麼不派那幾軍來?便如劉太尉,曾帶軍滅党項,軍功無數。其餘幾位太尉,也都是經過大戰的,如何不來?”

孟學究道:“我們這些將領,哪裡會知道帥司在想什麼?他們必然是有更重要的事,不能前來。反正來乾寧軍的軍隊,估計會與契丹激戰,應該不會差了。”

雖然其餘人看起來對將要到來的與契丹戰事並不重視,孟學究可不敢怠慢。他看得清楚,契丹人攻城能力確實不行。還大軍南下,只怕就是想與宋軍來援的軍隊野戰了。自己這些人,正是契丹要進攻的目標。若是不做好準備,到時可不知發生什麼。

(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見諒。)

第125章 規劃第22章 實驗第104章 海商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111章 首告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26章 圍點打援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圍堵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103章 不湊巧第143章 拉攏第27章 再留無益第11章 党項收人第211章 分岐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2章 託付第85章 四散而逃第34章 親臨前線第15章 難得良機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18章 普通人第71章 壓路機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180章 奇人第48章 慶功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56章 買書第89章 內亂第44章 奇兵第224章 回鄉第104章 和氣生財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3章 首告有賞第82章 日暮途窮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98章 無事生非第41章 新奇吃法第80章 各有前程第128章 剛剛好第98章 鋼如泥土第202章 離去第9章 初戰第22章 釀酒證明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68章 別出心裁第137章 馬車第148章 人選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4章 三項任務第59章 兩軍會師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46章 初戰告捷第87章 大同來使第43章 示之以恩第213章 新與舊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57章 喜事第68章 別出心裁第112章 撞鐵板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72章 進攻第106章 自來火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1章 亂起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80章 左右逢源第98章 只取朔州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87章 先利其器第48章 君自爲之第39章 兩難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66章 反殺第48章 雙刃劍第161章 兩輸戶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260章 內亂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43章 兄弟之爭第143章 亂起第37章 貪得無厭第65章 佔地賠償第93章 三碗不倒第41章 差強人意第78章 重炮第111章 鐵甲第92章 舊人去向第55章 內附第119章 臨別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