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風雨欲來

都亭驛裡,姚景行聽歐陽修說完,不由張大了眼睛:“我們未見宋帝,就這樣回去,如何說?自澶州之盟,兩國約爲兄弟之邦,還沒有出過這種事情!”

歐陽修正色道:“學士,自兩位到了京城之後,兩國的關係就不好。今年貴國不但沒有派使節來賀正旦,連本國的使節也拒絕入境。已經如此,兩位何必再見聖上。就此回去,雖然有些尷尬,總比矛盾更大來得好。因北朝慢待,朝廷許多官員已經對兩位不滿了。”

姚景行看看歐陽修,又看看一邊的耶律乙辛,道:“我們兩位這些日子一直在都亭驛裡,不知外面情況如何。不過,不上殿面君,就直接回國,這——我們兩人回去如何交待?”

歐陽修道:“兩國現在如此,與兩位無關。你們收拾一番,等候明日便就上路吧。朝廷特意撥出一列火車,從那裡到雄州出境。聖意已決,兩位就此別過。”

說完,與張茂實一起,向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告辭,出了都亭驛。

送走兩人,姚景行和耶律乙辛回到住處,道:“大王,現在怎麼辦?使節來京城,不能上殿,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如此回去,怎麼交待?”

耶律乙辛沉吟道:“宋人如此做,必有原因。莫不是本朝因爲雄州戰事,要與宋朝開戰了?”

姚景行搖頭:“現在是正月,眼看就是春天了,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開戰?要點集兵馬,也要等秋後,秋高馬肥的時候。再者說,我們也沒有得到消息啊。”

耶律乙辛不語,一時間也想不明白什麼原因。此次到宋朝來,本是交涉雄州一戰,卻不想談得並不順利。宋朝要契丹爲無故越境認錯,並保證以後不會發生。契丹則是要宋朝爲殲滅自家兵馬認錯,堅持認爲並沒有越過宋境。兩家根本談不到一起去,越談越僵。

只是姚景行和耶律乙辛怎麼也沒有想到,宋朝會不讓他們上殿,不見宋帝,直接返回。這樣做就是翻臉了嗎,難道要開戰?國內有風聲,自己應該得到纔是。

百思不得其解,姚景行道:“沒有辦法,我們只有回去了。被關在都亭驛裡,只能見那兩個宋朝官員,我們在這裡也沒有用處。最近幾年,宋朝佔了西域,滅了党項,軍力已經非以前可比,自然態度就不一樣了。此次軟了,以後必然更加難與宋人打交道。”

耶律乙辛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此次遂了宋人的意,以後就難說話了。不見便不見,就當是來開封府閒走一遭。等到了秋後,聖上點集兵馬,那裡再看南人怎麼說!”

姚景行搖了搖頭,沒有說話。最近五六年,按宋朝對外戰爭的戰果看,契丹點集兵馬,宋朝就會害怕?可是難說得很。曾經不可一世的党項,說滅就滅了,宋朝可未必再怕契丹。

杜中宵出了官廳,到了院裡,看着天邊的太陽一片嫣紅。過了一會,對身邊的李璋道:“契丹的使節,應該已經坐上北去的火車了吧?就此把他們送回去,必然惹出事來。”

李璋道:“應該走了。我特意安排了人,一路陪伴,把他們送到白溝驛。”

杜中宵點了點頭:“自立國以來,契丹使節到開封府,應該第一次不得上殿。此次回去,與契丹的關係是好不起來了。你覺得,契丹會怎麼做?”

李璋道:“這半年以來,契丹國主一直駐於中京,沒有到別處去。幾個月時間,把原來隨在太后身邊的將領,全部調換。據前方來的消息,重元作亂引起的皇族和後族矛盾已經化解,很多後族王公當上了契丹的大臣。依此看來,等到契丹使節回去,兩國必然生亂。”

杜中宵聽了,轉過身道:“不到一年時間,契丹國主就信得過後族了?”

李璋道:“重元作亂時,其實就沒有多少後族王公追隨他。不過是太后支持,不說話罷了。現在重元被殺,太后病歿,自然一切煙消雲散。契丹不能沒有後族支持,只是換人罷了。”

杜中宵點了點頭:“是啊,契丹兩大族,缺一不可。皇族沒有了後族的支持,契丹便就要亂成一鍋粥了。如此說來,契丹現在內亂已定,只怕不會嚥下雄州這口氣。”

李璋道:“剛剛得到的消息,契丹已新任命了耶律仁先爲南京留守,這一年只怕不會太平。”

“原來是他——”杜中宵點了點頭。在河曲路時,自己擊斃了契丹國主耶律宗真,當時斷後的就是耶律仁先。耶律重元與耶律洪基爭立,國內不穩,耶律仁先主動撤出河曲路,讓給了杜中宵。重元和洪基爭立這幾年,耶律仁先一直帶大軍駐上京道,監視中京道的太后。正是他的作爲,保證了契丹本部沒有參與爭立的戰事,保持了契丹國力。不過沒有參與戰事,耶律仁先也就失去功勞,到幽州任留守,名義上可以算是小小懲罰。另一方面,也是對宋朝防禦。

想了想,杜中宵道:“耶律仁先任南京留守,契丹有沒有在幽州增兵?”

李璋道:“只是從平州調去數千人,其餘沒有兵馬調動。不過,契丹國主在中京,大大增加了行宮兵力。治下的契丹各部,都新抽調了丁壯前去。”

杜中宵聽了,思索了一會。契丹這麼做的目的說不好,不好猜測。經過了內亂,契丹各部的思想必然混亂,耶律洪基抽人補入行宮兵馬,可以算是安內。但是行宮兵馬增強,也可能是準備戰事。對於宋朝來說,最大的敵人,一直是契丹的草原軍隊,並不是燕雲十六州。

想了一會,杜中宵道:“契丹人怎麼想,我們無法預料。你派人仔細監視,一有動靜,及時報告朝廷就是。最要緊的,還是增加我們的兵力。朝廷定了,到了今年三月,會再有十萬軍隊整訓完比。一支編爲宣威軍,一支編爲奉節軍,都派到河北路去。”

李璋聽了,遲疑了一會,才道:“太尉,河北路整訓過後的已經有十五萬人,兵馬不少。再編好的軍隊,何不留在京城?如此內外相制,才能保得天下太平。”

杜中宵笑着搖了搖頭:“今時不同往日,內外相制也不是從前樣子。聖上已經定了,直接拱衛京城的禁軍,用原來上四軍的軍號。捧日、天武、龍衛、神衛,四軍以二十萬爲額,駐於京城周圍。現在河北路情況緊急,當然先把軍隊派到那裡去。”

現在整訓完成的,是狄青所帶的滅党項軍隊。大量的中下層軍官被替換,士卒基本保留,所以整訓較快。真正難整訓的硬骨頭,都在後面的四支上四軍裡,難處在後頭。

第42章 吃個痛快第31章 党項戰略第153章 外戚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71章 壓路機第126章 細作第40章 壟斷經營第62章 心累第161章 兩輸戶第38章 向東第248章 北上第64章 不嚇你們第57章 荒唐手段第103章 不湊巧第18章 無路可走第130章 交接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81章 開店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90章 自去收埋第258章 出首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28章 奪權第53章 技術狂人第72章 不等了第133章 送來的軍功第38章 試槍第125章 遊街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12章 撞鐵板第97章 各取所需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7章 破城第56章 依山而陣第200章 捕虎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39章 雜談第37章 接待第94章 武都第233章 大國遊戲第92章 舊人去向第235章 突破口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232章 回頭路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80章 各有前程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82章 契丹要害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10章 三岔口第44章 背後勢力第59章 順手牽羊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58章 鐵監第77章 禍福自招第19章 走訪民間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23章 物是人非第89章 知州門客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54章 降不降?第174章 打探第65章 提前反攻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39章 壟斷漲價第43章 兄弟之爭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54章 投奔第83章 千里投奔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第26章 合作第50章 好酒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13章 虧了第25章 此何人哉第158章 人贓俱獲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45章 葉縣改革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144章 異人第35章 這是掛麪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63章 欠債還錢第27章 再留無益第92章 杖責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38章 試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