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立儲

太子之死是國喪,京城一年之內不得舉行喜慶www..lā

東平郡王和趙三小姐定了親事,成親之期定在了來年春日。

自定了這樁親事後,東平郡王便順利成章地跟在齊王出入宮中上朝聽政……沒錯,元佑帝怒氣消了之後,又重新召齊王魏王等人上朝了。

經過此事之後,齊王說話行事謹慎了許多。魏王韓王明裡暗裡的挑釁,他竟然都忍了下來。

魏王韓王也不敢太過分。元佑帝雖然一直在福寧殿裡養病,耳目卻遍佈宮中內外。兄弟三個已經吃足了苦頭,不敢輕易再起紛爭。

堂兄弟幾個又如往日一般同進同出,不同的是,昔日的齊王世子,換成了東平郡王。

東平郡王和兄長高傲冷漠的脾氣不同,頗爲謙遜有禮,處處謙讓。

韓王世子在背地裡點評:僞君子!年紀不大,心眼挺多!

魏王世子暗中想道:不愧是三皇伯親自調教長大的!

太孫心中如何做想,衆人不得而知。

只是,太孫頗有長兄氣度風範,對東平郡王格外照拂。彷彿和齊王世子的恩怨從未發生過一般,毫無芥蒂。

齊王暗暗冷笑:這個蕭詡,果然深不可測不容小覷!

魏王韓王:這般不好招惹,還是等一等再看一看吧!

元佑帝心想:不愧是朕親自教導出來的長孫。只這份寬厚的氣度,便已勝過衆人。

……

衆官員也開始蠢蠢欲動。

太子過世已近半年,元佑帝心裡的傷疤也該癒合了。國不可一日無儲君,也到了該奏請立儲君的時候。

請立儲君,當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先在低等官員中造勢,然後由科道言官和御史上奏摺,最後,再由六部堂官或閣老級的重臣奏請立儲君。

趙閣老上奏摺,也是順理成章。

趙閣老爲官多年,行事老道,並不冒進。在奏摺中,只說國有儲君民心安定,並未提及儲君人選。有幾個言官跳出來要請立齊王爲儲君,也被趙閣老訓斥了回去。

立儲這等國之大事,理當由皇上做決定。豈容別人多嘴多舌。皇上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精明睿智,自會爲大秦選擇最合適的儲君云云。

拍馬屁拍得渾然天成。能坐穩內閣數年,趙閣老果然非常人可比。

這份奏摺,被送到元佑帝面前。

元佑帝仔細地看了一遍,卻什麼也未說,將奏摺留中不發。

很快,禮部尚書羅恆之也上了奏摺請立儲君。

羅尚書並未像趙閣老這般遮遮掩掩,而是在奏摺中言明,太子雖然逝世,卻有嫡長子。太孫聰慧機敏,寬厚溫和,有儲君之風範。理當爲儲君最合適的人選。

吏部崔侍郎緊接着也上了奏摺,附議羅尚書之言,奏請天子立太孫爲儲。

元佑帝看了奏摺之後,依舊留中未發。

有了這個開端之後,朝堂頓時熱鬧起來。元佑帝沒上朝,但是每日重要的奏摺都要過目。於是,請立儲君的奏摺如雪片般飛至聖前。

請立齊王的,理由也很充分。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當年楚王病逝,便立庶出的二皇子爲儲君。如今太子病故,理當由齊王來做儲君。

比起年輕的太孫,齊王精明能幹,文才武略,無一不出衆。齊王藩地也被治理得繁榮富庶,足可見齊王有做儲君的才幹。

請立太孫的,聲勢更盛。

幾乎朝中大半官員,都爲太孫上了奏摺。

期間,也有請立魏王和韓王的。只是人數不多,很快被淹沒。最終,這一場立儲之爭,還是落到了齊王和太孫的頭上。

很快,便有言辭刻薄的言官發聲了。

太孫自少體弱,當年重病一場,靠着沖喜才救回了一條性命。誰知日後太孫壽元如何?大秦需要的是身體康健的儲君!從這一點來說,還是立齊王更合適。

這個言官年輕氣盛,說話十分尖銳。

言官本就是大秦官員中最特殊的一羣人,他們官職不高,卻有彈劾重臣之權。就是天子有錯,言官也可以上奏摺,直言無忌。大秦自建朝以來,便有“不殺言官”的規矩。言官們也成了朝堂中最不好招惹的人。

元佑帝在福寧殿裡聽聞這等刻薄的話,當時便龍顏大怒,立刻下旨,將這個大放厥詞的言官革職,攆出朝堂。

元佑帝一發怒,言官們的言辭也謹慎圓滑了許多。

天子雖然不會殺言官,革職罷黜卻無影響。爲了逞一時口快丟了烏紗帽,實在不值得。

……

朝堂中紛紛擾擾,宮中也頗不平靜。

竇淑妃明知韓王被立儲的可能性極小,還是不肯就此放棄。時常進福寧殿,在元佑帝面前誇讚韓王。

孫賢妃不甘示弱,每次伴駕,少不得要回憶太子生前往昔舊事,哭訴一番,再提起太孫。其意不言自明。

王皇后的手段比她們兩人高明多了。暗中指使執掌宮務的雲昭容,在元佑帝面前諫言,自己卻未出聲。

元佑帝毫不留情地怒斥衆嬪妃:“立儲是國之大事,豈容而等婦人多嘴饒舌。誰再敢幹涉朝政,朕決不輕饒。”

元佑帝一動怒,宮中再無嬪妃敢出言。

就在此時,朝中又有變故。

兵部元主事,上奏摺彈劾兵部侍郎顧海濫用職權,在兵部各處安插人手,結黨營私,暗中掌控兵部,野心勃勃,其心可誅。

奏摺上言辭激烈,不僅列舉出了顧海的種種不當行徑,還詳細地列出了顧海的在兵部各司的“黨羽”名單。一長列的名單裡,甚至有各地駐軍的將領。

這份彈劾奏摺,傅閣老也未能壓下,被趙閣老親自遞至聖前。

元佑帝看了奏摺,十分震怒。

按朝中慣例,被人彈劾,需立刻上奏摺自白。

顧海洋洋灑灑地寫了數千字奏摺辯駁,然後自請停職回府。

齊王再上奏摺:“顧侍郎此事必須嚴查,還顧侍郎一個清白。兒臣奏請父皇,將此事交給太孫。由太孫親自查明事實。”

元佑帝準了奏摺,下旨給太孫。半個月之內,查明此事箇中原委。

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長第六百一十五章 離京第二百零九章 登門 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出血 二之妻弟 一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僞裝 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謹行 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傷心 四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軟禁第三百六十四章 好轉第一百八十二章 求醫 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舊情 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婚事 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賭約 一第一千零一章 戰報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相聚 二第九百零七章 歡聚之相遇 四第三百一十一章 虛僞第八十章 探望 一第一千章 預感第一千一百章 求死 二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葬第九百八十二章 歸寧 三第四百三十章 母女 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婚 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示好第二百七十四章 上元 二第七章 練武第九百零五章 勸說第四百八十一章 離京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虛張之講學 一第八百零三章 狠心 一第三百四十二章 聘禮 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傷心 一第六百三十八章 抓週 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求婚 二之閔達 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缺憾 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荒唐 一第九百一十四章 疼愛第七百五十四章 猝死 一第八百八十四章 割肉 二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藩王 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醒來第六百四十章 事起 二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情誼 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鬧劇之相悅 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口信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膠着第九百八十一章 歸寧 二之閔達 二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香消第六十五章 離心 一第九百五十一章 伴讀 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羞臊第五百五十四章 婚配 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百日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相見第一千零八章 請旨 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駕臨 二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斬殺第八百二十四章 守喪 二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微恙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殞命 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新婚 二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離京第三百九十七章 處置 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早產 三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樂陽 一第五百五十四章 婚配 一第六百六十章 順遂第八百七十五章 恢復第一百五十七章 痛苦 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落水 二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洶洶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分憂 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聖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嫌隙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約束 一第七百七十章 病倒第七百二十章 歸京 一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藩王 二第三十一章 嫉恨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秘密第九十三章 誤會 二第九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相聚 二第八百零七章 賜婚第八百七十章 反應 三第五百六十三章 驚喜 二第八百九十八章 情調第六百二十章 婆媳 一第六百二十四章 婚事 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別第三百五十三章 夫妻 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盤算第五百四十五章 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