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拜謁馮刺史

此番臨時換防,刺史府連夜派書,足見軍情緊急。

爲了能在天黑前抵達泉州城,郭恪決定這次折衝府走水路。

好在姚度主持的木蘭溪碼頭已經竣工,從此地順風而下,自三江口入海,順着海岸而行,先往東再往南,最後往西一繞,泉州灣刺桐港便歷歷在目了。

來往泉州港做生意的船隻,大多是在四五月份隨着西南風而至,又在冬至前後憑藉東北風而去。

所以,此時的刺桐港內,停泊的大大小小貨運帆船數以千計,把整個港口擠得滿滿當當的,水路極爲狹窄。

多虧了折衝府所乘乃是官船,才能在港口官員的引領下優先入港,否則就要等上個一兩天了。

按照大唐律令,重兵未得上命不得入城,違者視爲叛逆。折衝府一路急行軍來到泉州城外,四百府兵就地駐紮。

郭恪則帶着崔耕一起,引着一隊人馬,從南門入城,前往刺史府面見馮樸。

此時還是初更天,宵禁的時刻未到,街上游人甚多,手執着各式各樣的燈籠照明。

這些燈籠或圓或方,上噴彩繪,甚至做成各種鳥獸的模樣,令人目不暇接,歎爲觀止。

靠近街邊的買賣鋪戶,乃至普通民居,也都在自己房子的入口處和庭院中點了燈,照得四下裡甚爲明亮。

處處皆燈光,彷彿整個城市都在閃爍。

又有陣陣絲竹管絃,乃至妙齡少女的歌聲隱隱傳來,溫暖親切,如夢似幻。

這是崔耕大夢初醒後第一次重返泉州城,望着熟悉的燈火,瞥過自己住過的那座青磚紅瓦的小院,再想想自己爲追尋公孫大家所做的荒唐事,不由得心中五味雜陳,暗暗唏噓不已。

郭恪卻興致甚高,讚歎道:“人說泉州城可稱光明之城,真是一點都不過分。此地着實是個好地方啊!”

郭恪能在崔耕面前表現出如此真性情的一面,殊爲難得,崔耕也是第一次見到,不由得微微一愣,問道:“郭都尉來自天子腳下帝都長安,是見過大世面的。難道說此地比長安還要繁華?”

郭恪微微搖頭道:“不一樣,不一樣。論繁華當屬長安爲最,但這泉州城卻別有一番味道,本都尉很喜歡。”

“別有一番味道?什麼味道?”

“呃……具體的,本官也說不上來。”郭恪仰頭思索,“嘖”了一下,道:“可以這麼說吧,長安城多了幾分貴氣,而泉州城則多了幾分人氣。”

崔耕抿嘴一樂,促狹道:“怪不得大人一到這裡就改了那副鐵皮臉高冷範兒呢,原來是沾染到了這裡的人氣。”

郭恪能卸下面具,崔耕自然也是本性流露。這是兩人第一次如此的走心。

不過此話一出,郭恪又開始裝逼上了,眉頭微皺道:“什麼意思?鐵皮臉高冷範兒?崔長史這是戲弄本都尉嗎?”

“呃……”崔耕見勢不妙,趕緊轉移話題道:“郭都尉,你可知這泉州城除了被稱爲光明之城,還被稱做刺桐之城?”

“當然。”郭恪隨手一指,道:“你看這街邊種的不就是刺桐嗎?可惜現在是秋天,若是春夏之交,刺桐樹梢簇簇鮮花,不讓烈火欺壓木槿,燦若紅霞。若能在暑天賞紅花,纔是一樁美事哩。”

呀嗬,知道的還挺多!

崔耕又道:“都尉大人聽沒聽說過,用刺桐可以算卦。”

這回還真讓郭恪來興趣了,訝異地哦了一聲,連問怎麼回事,怎麼個說頭。

不怪郭恪不知道這個說法,因爲在如今的大唐年間,的確還沒有“刺桐預豐年”的傳說,但在崔耕的那場荒唐大夢中卻有。

崔耕眼珠一轉,道:“每年的初春時節,人們會仔細觀察刺桐的長勢。若是先發芽後開花,那就說明今年是個豐年,皆大歡喜。若是先開花後發芽,那就說明是個災年,得準備救災了。所以,刺桐又被稱爲瑞桐,泉州父老過日子全靠它。”

郭恪頓覺有趣,笑道:“還有這事兒?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那要是天下各地遍植刺桐,官府及時調度餘糧,那我大唐豈不是年年豐收,天下無災了嗎?呃…我們到了!”

說話間,二人已經到了刺史府門前。

拍門遞送名刺這種事兒,自然是由崔耕上前交涉。

不消一會兒,有一個門人便把大門開了半扇,恭恭敬敬地道:“我家大人有請郭都尉和崔長史,兩位大人請隨小的來。”

從大門直入刺史府。

按說以郭恪和崔耕的職司,拜見刺史只能走角門。崔耕明白,這次能得到如此禮遇,又是沾了郭恪這個官二代的光了。

很快便入了府。

刺史府,議事堂。

有一精神矍鑠,頭髮花白的緋袍老者居中而坐,看來這位就是刺史馮樸了。整個泉州地界兒,也只有他纔有資格穿上這身淺緋色的官袍。

在他下首位坐着的人,看年紀不超過三十歲,相貌周正,雙目有神,身着一身淺綠色官袍,正是錄事參軍沈拓。

崔耕見狀,不由得暗自奇怪。

按照官場規矩,坐在刺史下首不應該是長史宋廉嗎?沈拓不過是一個七品官,論品秩連郭恪都不如,他安敢坐上屬於長史的位置?

再者說,最近也沒接到錄事參軍沈拓升遷長史一職的宣文啊。

正在猶疑之際,沈拓已經站起身來,給兩人引薦起馮樸來。

郭恪和崔耕趕緊鄭重地行了一個軍禮,道:“卑職郭恪(崔耕)見過馮刺史!”

馮樸微笑着點了點頭,道:“郭都尉乃是將門虎子,崔長史也是年少有爲,都是我大唐棟樑之材啊,老夫一見甚是歡喜。都快起來吧,坐!”

“謝大人!”

待二人坐穩,馮樸使了個眼色,沈拓輕咳一聲,開口道:“武司馬奉命去了長安,今天,就由本官向郭都尉交接駐紮泉州港諸事。首先,是駐紮場地……”

郭恪似乎沒察覺到絲毫異狀,凝神細聽軍令,不住頷首。而崔耕的心裡,此時則早已經翻起了驚濤駭浪。

府衙的司馬竟然姓武?而遠在長安,馬上就要身登大位的那位也姓武,不會這巧吧?莫不是長安那位的家族後輩子弟?

還有更詭異的是,沈拓話裡話外,都沒有提到長史宋廉的去向,實在是令人好生費解!

歷來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刺史府,就相當於一個具體而微的小朝廷,按說府兵換防這麼大的事兒,刺史府所有的官員均應到場。由刺史做堂,長史宣佈交換防事宜,而司馬和錄事參軍等官員則應肅穆旁聽。

怎麼這麼大事兒,宋廉都不露面?難道說,若是跟那位武司馬一樣,離開泉州去哪兒公幹,沈拓應該會提上一嘴。可偏偏這廝從頭到尾,隻字未提,這不合規矩啊!

一念至此,他不由暗忖,宋廉好歹也是堂堂一州長史,說除名就除名,說消失就消失,莫非也跟長安城那場即將到來的政變,有着一絲一縷的關係?

一朝天子一朝臣!

忽地,崔耕心中冒出這幾個字兒來。

第428章 伏虎林射獵第592章 被迫做臥底第473章 今朝收佳徒第628章 公主與石碾第439章 終於爲神使第681章 灞橋談判中第1566章 宜宣好眼光第667章 齊等崔二郎第1142章 冀王和蠻王第1659章 香氣引辟邪第969章 且待上元夜第301章 分道揚鑣去第682章 再做他人嫁第619章 坑殺宋金剛第1051章 彌勒下凡塵第1802章 光庭有悍妻第730章 吐蕃使者來第894章 揪出幕後者第644章 舊案不簡單第1734章 奈良建大佛第431章 忽然追兵至第810章 婚宴要殺人第1847章 覆滅回紇帳第921章 崔耕打啞謎第027章 堂中論商道第854章 成王李千里第990章 兌子誰吃虧第991章 二郎鴻鵠志第794章 有心算無心第1148章 取得開門紅第1628章 機密何其多第457章 小小激將計第1292章 掃貨很瘋狂第1199章 急需夏夢草第1071章 李顯的囑託第557章 可憐墮風塵第698章 神藥的秘密第009章 崔耕的大招第1072章 韋后自作孽第1624章 張家有好女第1498章 惡魔終現蹤第1271章 一下倆情敵第361章 雙雙備囚車第1285章 波斯終鬆口第1119章 雟州有冤案第784章 小人張昌有第891章 天下第一郎第1005章 安東有法寶第1583章 阿奼跪牀頭第1623章 受邀往張府第1833章 處置魚朝恩第1356章 壓制閣羅鳳第881章 朝局微變動第432章 三寸不爛舌第961章 主使另有人第1796章 猛將舊情人第608章 崔耕又升官第253章 信手拈故智第1475章 原是神通將第617章 囧迫臨淄王第1288章 臨行三準備第1855章 收編室韋國第1320章 大壽拼賀禮第1026章 好人沒好報第1447章 給貓戴鈴鐺第1850章 重返定州城第545章 影響甚深遠第753章 合同爲一家第1788章 倒黴三金鏢第1124章 紅背竹竿草第674章 崔耕巧揭牌第322章 光烈有主張第205章 一筆寫倆崔第474章 終須選邊站第355章 郭恪有消息第947章 畫蛇又添足第185章 再見曹月嬋第1472章 真文換假文第1740章 守軍翻十倍第972章 公主也碰瓷第424章 山窮似無路第405章 迷案有隱情第1736章 二臣意見一第094章 上司太裝逼第659章 新羅好狂妄第1536章 兩封書信來第1393章 再往契丹行第1582章 降威給越王第833章 朝局大變樣第1797章 被人當槍使第902章 無心獻眼鏡第049章 董彥的支招第594章 崔光得聖眷第061章 宋溫心裡苦第324章 遊刃頗有餘第1847章 覆滅回紇帳第216章 且把閒棋下第1540章 黑叟與美女第280章 端午龍舟賽第318章 吉頊再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