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滑跑,昂頭起飛,持續爬升,花了三分多鐘進入巡航狀態。
相比二三十年後,這樣的速度算是很快的了。未來的航班日益增多,起飛爬升經常要繞個幾圈避開降落航班的航線,沒個十分八分鐘,空姐都不出來服務的。
張衛偉鬆了口氣,說,“頭兒,不知道怎麼的,爬升的時候,我總感覺**酸酸的,有點心悸。”
“沒有踏實感,這個正常。”李路說。
別說坐飛機,就算是打飛機,李路都是滾瓜爛熟不知道多少回了,因此什麼感覺都沒有。唯一的感覺就是,這個年代的客機,那舒適度是真心差。
“頭兒,葉斌通那邊怎麼辦?”張衛偉憂心忡忡地問道。
姚太航帶着他花了一個多星期走遍了整個上海,幾乎把y10項目組的主要技術專家都見了一遍,儘管願意到陸港去的不多,但張衛偉是越來越瞭解情況的。他知道葉斌通的重要性,甚至感覺有點像建國前我黨從廣東往東北轉移知名科學家藝術家的那件事情。
葉斌通最終還是沒能和李路一起回陸港,儘管葉斌通答應了過去兩三個月,如果李路能建起他理想中的實驗室,他就留下,反之則離開。但是,李路和葉斌通見面第二天,葉斌通就接到了命令,到南京去協助完成一個項目。
這一下不但不知道葉斌通什麼時候能到陸港,李路最擔心的是這中間會出什麼其他變故。
李路說,“順其自然吧,該做的我們已經做了。”
“那,那實驗室還搞不搞?”張衛偉問道。
“當然要搞,不管有沒有葉斌通,雷達通訊實驗室我們早晚要搞,這兩件事情不衝突。”李路道。
張衛偉嘆息着說,“我實在想不明白,這麼好的條件,葉斌通爲什麼就不乾脆一點呢?”
李路頓時笑了,問道,“如果讓你去別的地方,條件比陸港的好,比我這裡的好,你去不去?”
“當然不去。”張衛偉根本沒有考慮,回答道。
李路笑着緊接着問,“爲什麼?”
“爲什麼……”張衛偉卻是愣住了,因爲他也不知道爲什麼,他思索着說,“這個……怎麼說,就像當兵一樣,那肯定是不想退伍回家的。”
李路道,“沒錯,葉斌通一樣。”
張衛偉若有所思,慢慢明白,這裡面不是待遇條件的原因。
待遇條件一直以來都不是重要條件,對於軍工人來說,現在如此,幾十年後一樣如此。李路非常的清楚,姚太航這樣的航發領域的頂級專家願意到陸港去,加入一傢俬營小工廠,是因爲李路搶救了那些資料,是因爲李路願意並且有能力提供繼續研究的基礎。自始自終,姚太航都沒有問過個人的待遇。
包括其他所有願意放棄體編制前往陸港的科研人員,他們的目的同樣如此。因爲他們內心裡,是想爲國家的航空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想讓自己製造的飛機能夠翱翔天空而不再處處看人臉色受制於人。
這叫骨氣,軍工人的骨氣,中華兒女的骨氣!
葉斌通的猶豫,不正是因爲這樣的骨氣嗎!他想要爲國防科研貢獻力量,而不是爲某個企業家謀利,這不是正是他即便吃着爛菜葉子也照樣沒有絲毫委屈的原因所在嗎?
李路身邊的這些人,包括張衛偉在內,他們所經歷的變化實在巨大。短短一年的時間,從爲了一塊兩塊錢加班補貼爭搶加班值班,到看到數百萬現鈔都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他們受到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一種思維,那就是所有人首先看重的,那就是個人的待遇。這樣的觀點沒有錯,起碼得吃飽飯,老婆孩子得生活。之前去洛陽挖一拖的工人,李路用的不就是這樣的手段嗎?
只是,哪怕是張衛偉,都需要時間沉澱和思考,洛陽之行和上海之行,情況完全的不一樣。
姚太航這樣的頂級專家,再怎麼着也不會餓着,如同馬金濤,他的工資比當光明廠公安保衛處副處長的李路都要高。
真正有家國理想的一代人,後人常常難以理解,但在那個時代,卻是普遍的現象。我們常常能夠在紀錄片裡看到許多相似的鏡頭——乾瘦的科研人員們圍着簡陋的實驗設備討論。再看看二十一世紀的鏡頭,但凡出現在鏡頭前面發言的,除了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年邁的老人,一個個都肥頭大耳的,肚子比懷胎七八月的都要大。
可以想象這一代科研人員的生活狀態。
姚太航等十幾位骨幹科研專家已經與前一天乘坐聯航的航班飛抵了陸港,另有三十多骨幹技術人員更早的乘坐火車抵達了陸港。這裡面大部分是直接或者間接參與了y10項目的技術人員。
李路的上海之行的最大收穫不是與浦江區達成了投資協議打響了進軍魔都的第一炮,而是這一批寶貴的專業人才。他們就是讓y10項目得以延續下去的唯一班底。
全部加起來不足五十人的技術團隊,距離撐起y10項目全速運轉的規模,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按照姚太航的估算,同水平的技術人員,至少還需要一百人,並且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才能夠讓y10項目恢復到正常運轉狀態。
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李路更加清楚狀況。未來的y10項目將由紅星廠獨立撐起運轉,而以前的y10項目,則是背後有國家的支撐。區別在於,以前的y10項目背後有不計其數的研究機構、工廠提供支撐,行政命令下去,所有能夠用上的資源都會傾斜過來。
比如一顆螺絲,在以前,一個行政命令下去,好幾個工廠不計成本進行製造一直到拿出合格產品,然後在最短時間內送到項目組。而現在,紅星廠要到處求爺爺告奶奶地求着人家去製造,甚至都未必能順利拿到產品。
紅星廠,僅僅是一個掛着能造豪車卻只能造手扶拖拉機的機械廠而已。
這裡面的差距,不是一兩百人的研發團隊或者幾千萬研發經費能夠解決的。
然而,李路非常的有信心,只要努力去做,就會有實現的那一天,不去做,時光不能倒流,一旦失去了,那麼將需要用至少兩代人作爲代價,纔有希望夯實最初的基礎。
甚至在他心裡,最壞的打算是,哪怕y10項目最終失敗,至少能達到保留下珍貴火種的目的。
人定勝天,永不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