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敲骨吸髓

第990章 敲骨吸髓

科威爾一行人雖然在學術水平上得到了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高層的認可,但招聘工作依舊很不順利,時間轉眼來到三天後。

安卡:“科威爾先生,託木斯克雖然只是一座遠東城市,但是毫無疑問,能在託木斯克入學的人毫無疑問都是精英,俄國沒有普及義務教育,而且他們的政府之前還退出了相關政策,幾乎斷絕了下層民衆的上升通道。”

“在我和同僚的交流中,也獲悉了這個情況,沙俄的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而且其中還存在大量貓膩,就拿俄國的大部分小學教育來說,其中五年制的小學佔比不足百分之五,大多僅爲三年制,教育內容的質量恐怕連我們東非都比不上。”

百分之二十這個數據的水分有多大,不言而喻,依照沙俄的人口,那就是至少兩千多萬人接受過教育,如果真是如此,沙俄也不至於在很多領域被東非超過了。

“沙俄之前有百分之五十的學校沒有自己的教育場所,而是採取租房或者由宗教提供的場合的方式展開教育工作,神學是沙俄學校必不可少的項目,這也擠佔了大量教育資源。”

任何國家,都逃不開宗教問題,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東非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東非的神學教育只有大學才能接觸到,招收的人也不多,還要服從國家安排和接受國家考覈,與當前俄國相比,東非完全就是一個世俗國家。

“而且歐洲部分國土的教育情況拉高了俄國整體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說遠東地區在相關數據上更虛。”

科威爾點點頭說道:“我們在來俄國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對於這個結果,我絲毫不感覺意外。”

安卡:“不過也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俄國在中學和大學教育上,絲毫不比歐洲學校差,就拿託木斯克本地中學和大學來說,能夠入學的基本上是託木斯克或者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階層或者富人羣體,我們在託木斯克大學只找到了七名應該算普通家庭的學子,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農民家庭出生,剩下幾人是家道中落的貴族鄉紳,或者跌落的富裕家庭。”

安卡所說的農民家庭按照蘇聯的標準應該屬於富農,或者自耕農之類的,肯定不是農奴。

一所大學個位數的“下層”受教育人羣,這在東非是不可想象的,雖然東非教育水平因爲經費問題一坨爛泥,但是很多平民階層也有機會進入大學,並且佔據東非大學生數量的多數。

科威爾:“話雖如此,但是不得不承認,隨着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的教育事業還是有進步的,在上個世紀中葉,沙俄受教育人數恐怕達不到百分之一,即便百分之二十摻雜了不少水分,也比幾十年前要好的多,我們東非也有不少亞歷山大二世時代的移民,基本沒有幾個識字的。”

安卡:“聊勝於無,目前透露想法到東非發展的在校應屆生學生只有三個,水平倒是還行,不過放在東非也不算稀缺人才。”

之前說了,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成立於1896年,而今年剛好是第一批大學生畢業。

“很多俄國大學生根本不愁就業機會,畢竟他們的家庭並不會受到經濟危機的太大沖擊,即便是之前所說七個家庭狀況並不算太好的人,其中四個也不認爲到東非發展對他們更有利,剩下的三人也只是有想法,但並不確定。”安卡有些沮喪的說道。

科威爾無奈道:“這個好理解,如果東非是歐美國家,恐怕他們都已經開始搬行李了,而東非顯然對他們吸引力沒有那麼大,如果不是我們親自到託木斯克來,他們的恐怕連東非都不會考慮。”

“這也就是我們本次工作的意義,爲歐美學生到東非就業牽線搭橋,不要灰心,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這三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我們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便利,而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只是本地一所大學,悲觀點估計得話,也就意味着我們至少能在當地招到至少五六個人。”

“試想一下,託木斯克只不過是沙俄經濟不算髮達的遠東城市,在沙俄比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有實力的學校並不算少,每所學校我們都能找到幾個,那堆積起來就是至少是幾十個,再加上沙俄工業領域的人才,那就是上百人,這樣一看,這趟行程也算比較務實了。”

科威爾的安慰確實起到了作用,本次託木斯克只是他們的在西伯利亞的第一站而已,而科威爾小組也不過是本次來沙俄招人的一個小分支。

在託木斯克做不出成績,不代表西伯利亞地區,更不代表發達的歐洲地區做不到。

在自我安慰和激勵了一番後,工作小組的成員又開始到託木斯克的其他學校或者工廠挖人。

而正如科威爾所說,整個託木斯克潛力還是不錯的,在1900年結束之前,科威爾小組爲託木斯克共計十三人提供了前往東非的便利,其中包括理工類,醫學類的學生,主要來自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西伯利亞國立醫科大學(也在託木斯克)。

除了學生羣體,因爲經濟危機失業的託木斯克技術類人才不算少,也是本次科威爾一行人的主要收穫。

而在託木斯克的工作結束後,科威爾一行人的腳步並沒有停歇,下一站是新西伯利亞,不過相對於當前託木斯克這個西伯利亞的學術中心而言,新西伯利亞市興起沒幾年時間,完全因爲西伯利亞鐵路建設纔開始有所發展。

所以在這裡工作小組停留時間很短,他們接下來的一站,也是俄羅斯重要城市,葉卡捷琳娜堡市。

在1990年結束前,東非政府從俄國烏拉爾山脈以東,總共招攬了不到三十名各個類型的人才,算是暫時榨乾了當地可利用的人才。

這對於本就落後且教育不發達的俄國西伯利亞地區而言,簡直就是雪上加霜,不過即便沒有東非介入,這些人大概率也會在未來離開西伯利亞,到俄國西部的歐洲部分或者其他歐美國家就業,甚至沒有東非干預,這些人中的一些,未來會成爲推翻俄國統治的主要力量之一。

而西伯利亞地區東非就招到了將近三十人,俄國更發達的歐洲部分,成績自然會更好看,僅在1900年,通過東非人才引入計劃,移民東非的俄國人就高達二百二十四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因爲失業問題無法維持生活的技術類人才。

而東非對俄國的敲骨吸髓纔剛剛開始,在沙俄經濟危機期間,東非的工作都將繼續,也就是說在未來兩年裡,還將有更多的俄國高素質人才流入東非,俗話說,只要鋤頭揮的好,沒有挖不倒的牆角。

而俄國經濟危機下,東非的人才引入計劃只是開胃小菜,其他歐美國家纔是真正的宴席。

毫無疑問,這些人才都將爲東非一五計劃期間的建設添磚加瓦,爲完善東非的工業體系和其他領域做出相對應的貢獻。

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37章 戰爭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740章 古戰法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369章 送別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981章 捷徑第545章 孤兒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431章 居所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525章 血清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102章 備戰第547章 登陸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483章 新民族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903章 萊茵宮第160章 革新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735章 廓爾喀第327章 南下第847章 畜牧業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600章 嘗試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531章 兵城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726章 深入第161章 檢閱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475章 出手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19章 農忙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382章 渡河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981章 捷徑第97章 日常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299章 預判第793章 籠中鳥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898章 太特市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973章 籌備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206章 “收破爛”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斐迪南大公第276章 “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