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

“基桑市相關產業也可以提前考慮了,整個黑森省主要還是圍繞橡膠和採礦業爲中心,而基桑市還兼具棉花種植業和初級紡織業。”

其實基桑市附近能種植的作物有很多,這裡年降水量達到一千七百毫米,處在雨林的邊緣地帶,水熱條件都十分優異,要不然省會也不會選在這裡。

不過恩斯特選擇省會,那肯定有前世的經驗作爲參考,基桑市前世做過剛果金的臨時首都,人口六十八萬,整個轄區人口超過一百六十萬,加上居於整個非洲大陸的中心,所以被稱爲“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大城市。”

這從側面說明了前世基桑加尼對外交流並不順暢,主要反映在交通問題上,不過基桑加尼能發展成爲六十多萬人口的城市,而且是在貧困的剛果金,那說明底子還是厚,因爲做過臨時首都的原因,基桑加尼有很多大學和機構。

東非統治下的基桑市自然還沒有前世那麼輝煌,但是交通上比前世基桑市要好的多,這得益於東非在黑森省大力修建公路後的結果。

東非對基礎設施的迷戀程度,不是前世非洲國家可以相比的,現在黑森省正在實行的路面硬化工程,基桑市就是獲益者。

巴米爾:“整個黑森省,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和我們以往規劃的鐵路線路有很大不同,沿線工程難度大幅度提升,所以要儘可能使用黑森省內資源,這樣可以大量節省時間和工程量。”

東非已經修建了不少鐵路,但是這些鐵路大多是在高原區域修建,而東非的高原地區,先不說高原氣候涼爽溫和,就是施工難度也不是太大,東非的高原除了海拔高,照樣是一馬平川,而且因爲稀樹草原的原因,反而更適合開拓,所以黑森省鐵路對巴米爾來說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

“這件事要和黑森省政府打招呼,等我們的圖紙交給他們後,讓他們根據鐵路走勢規劃一下采石場和伐木場,水泥廠也可以擴建一下,基桑市的水泥廠也有三家,現在黑森省正在大規模提高水泥產能,聽說是搞路面硬化工程,這就爲鐵路修建提供了便利。”克里斯蒂安分析道。

巴米爾:“嗯,還有鋼鐵問題,剛好現在馬塔貝萊省的鋼鐵產能是比較充足的,這裡距離姆貝亞市也不遠,通過中央鐵路,先把鋼材運到盧本巴希,然後就地加工,就可以沿着線路向北鋪設軌道了。”

水泥的問題,黑森省還能自己解決,鋼鐵就必須依賴外省支援了,因爲東非鐵礦分佈侷限性很大,這倒不是說黑森省沒有鐵礦,而是黑森省鐵礦數量少,規模小,開發利用價值不高,未來技術進步了或許可以考慮。

克里斯蒂安:“原料的問題反而不用擔心,真正要解決的是鐵路施工的問題,這次鐵路要經過雨林區域,那傷亡量恐怕是個天文數字,尤其是應對瘧疾等疾病,所以奎寧應該提前準備充足,還有防蚊物品也應該大量採購。”

前世有人研究過,遠東帝國南方傳說中的瘴氣,實際上就是瘧疾,這是南方開發遇到的最大問題,瘧疾主要通過蚊蟲傳播。

而人類的活動能有效壓制蚊蟲蛇蟻的生存空間,這一點在城市顯得尤爲明顯,而東非其實和遠東南方一樣,在已經開發出來的區域,早就已經和世界上其他區域沒有太大差別。

不過像黑森省這種地方,還是要穩妥一點,所以要做的相關準備工作也更多。

至於這次黑森鐵路可能面對的傷亡情況,恩斯特心裡是有預期的,前世比較知名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就是用人命修建出來的,死亡人數不下於二十五萬,用時僅十五月就完成了計劃六年的工程,平均每公里就有600多人付出生命。

這個泰緬鐵路工程就是日本人人乾的,所以一點也不例外,倖存者羅伊·阿姆斯特朗回憶這段經歷時是這樣說的:我不知該怎麼修鐵路,但從來沒想過用一個籃子和一把鏟子。有的時候一天只能休息2小時,而隨着工作量的加大,戰俘和勞工的死亡率也在不斷提升,分配到每個人頭上的工作量又不斷增加,有人曾經連續工作了133天。

每天只能吃上一頓標準量的米飯,裡面還有蛆和蠕蟲。偶爾日軍會牽來一頭水牛,把最好的肉切給日本軍官和衛兵,剩下的骨頭渣子無法滿足數千張嘴的需要,他們會看心情放點肉在湯裡。爲了吃飽他們想盡辦法,如果有條倒黴的大蟒跑進戰俘營,那它註定就逃不掉了。

東非絕對不會像日本這麼病喪命狂,至少東非的奴隸伙食比遠東一些國家情況都好,搭配上是比較合理的。

同時東非對奴隸實行軍事化管理,像衛生條件就比修建泰緬鐵路的工人和戰俘標準要高。

因爲有句話叫做害人終害己,奴隸不注重衛生問題,如果感染疾病,那就很有可能波及到東非的管理人員,進而威脅到國家防疫工作。

巴米爾:“蒸汽抽水機應該多準備一些,那燃料問題也要解決,整個黑森省尤其是北方,沼澤不少,積水比較嚴重,除了工具上的提升,工程也要多考慮排水性,尤其是排水渠,涵洞,材料承受力。”

克里斯蒂安:“這就又涉及到一些特殊路段,肯定要多考慮大雨或者洪水引發的泥石流和滑坡問題,所以護路設施也要考慮,而有些路段肯定要提前排除風險,所以炸藥也要多申請一些。”

現在東非雖然依然大量使用奴隸,但是奴隸使用也是要承擔風險的,而且東非遲早要變成正常國家,那相關的奴隸制度最後肯定也要被淘汰,而取代奴隸的辦法那就是大力提升東非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

目前東非的火藥產能已經提升上來,這得益於東非的國防工業發展,所以在火藥使用上也大方起來,十年前東非還需要大量進口,現在完全可以自己生產。

同樣的,東非現在也能生產蒸汽機,東非第一臺國產蒸汽機,還是1870年從德國引入全套技術後生產而來。

現在還是蒸汽機的時代,而蒸汽式抽水機在東非被大量生產,許多礦山和灌溉工程都有使用,當然,更進一步的內燃機式抽水泵也有使用,但是現在還在普及階段。

除此外還有許多工具,也實現了國產化,在東非過剩鋼鐵產能的加持下,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這些都爲這次黑森省鐵路修建提供了條件,不過目前鐵路還是擺脫不了對人的消耗,恩斯特認爲把傷亡數字控制在五萬以內是一個合理區間。

第364章 燃燒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483章 新民族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680章 緩衝區第474章 討論第47章 聯姻事宜第426章 回歐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387章 初交手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356章 鐵路第34章 動員第136章 道路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560章 記者會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65章 電燈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29章 艱苦行軍第168章 餐具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404章 暴富第108章 歷史課第694章 訛詐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424章 奔逃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74章 “整肅”運動第536章 間諜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330章 跑路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487章 太特城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701章 城市化第3章 在柏林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89章 佔領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28章 “圈地運動”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488章 情報戰第39章 利薩海戰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472章 備戰第595章 鼓動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633章 “故”人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300章 掠奪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315章 清倉第379章 黃金葉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515章 狗咬狗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594章 矛盾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531章 兵城第6章 戰爭臨近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