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二五計劃期間,東非全國工業產值增長了百分之一百八十七,而一五計劃只增長了百分之一百零三,成績明顯高於一五計劃,如此高的增長脫和二五計劃期間汽車,電力等優勢產業全面爆發息息相關。
尤其是汽車,拖拉機等產業,對東非工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並且成爲東非工業出口的拳頭產品。
過去東非雖然也是汽車,拖拉機等機械的強國,但是當時生產和出口規模不大,而進入二五計劃期間,因爲美國和歐洲相關產業發展,東非開始加大汽車和拖拉機等大型機械出口規模。
此時美國汽車生產企業的成本已經壓縮到每輛一千美元以下,像福特,通用等諸多車企都發展較快,美國汽車產業已經初具規模。
所以爲了應對這些新興勢力的競爭,東非加大了對國際市場的傾銷力度,給國際汽車市場送來了一場“溫暖”。
而光是汽車產業對東非二五計劃期間全國工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汽車屬於高附加值工業品,極大提高了東非總體工業產值,同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如軸承,發動機,橡膠,鋼鐵,合金,石油,化工等等。
前世汽車產業是日本的第一大產業,汽車產業在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比約百分之十,在其製造業中的佔比則高達百分之四十,而同爲製造業強國的德國,汽車產業佔製造業比重超過百分之五十,佔到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約百分之九。
從前世汽車產業對日本和德國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汽車產業對經濟和工業的強大帶動能力,而目前東非作爲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汽車產業對本國經濟的帶動效益十分顯著。
這一點在二五計劃期間東非本國工業品出口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九十年代東非電力裝備和產品出口已經十分優異,但是美國和德國等國家尚且有競爭力,而兩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非汽車產業則完全對兩國形成了碾壓優勢。
實事求是的說汽車產業就是東非二五計劃期間,工業增速顯著高於一五計劃的主要原因,當然,其他方面東非發展也不差。
尤其是民用工業品生產,東非較之前有了顯著提升,在二五計劃期間,輕工業生產已經成爲東非工業增長的新增長點,雖然出口成績不盡人意,但是滿足了本國市場的大部分需求。
“截止到1909年末,我國工業規模是1900年的近三倍,全國新註冊大中小企業一萬三千多家,二五計劃期間,輕工業增加效果顯著,重工業繼續保持高速發展,農業穩定進步。”
光是兩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非企業數量就超過了整個19世紀東非建設企業數量之和,增加了一倍還多,雖然東非因爲歷史原因,只有幾十年時間,在整個19世紀中後期纔在世界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
而二五計劃期間,東非重工業發展依舊保持在第一位,鋼鐵,電力,鐵路,能源,採礦等重工業類型發展貢獻巨大,化工和汽車產業發展尤爲突出。
而輕工業相對於一五計劃期間,得到更多重視,但是和其他工業國差距依舊顯著,原因依舊是技術,市場,生產效率等。
農業主打一個穩定發展,在二五計劃期間,東非農產品出口增量並不算大,國際價格持續低迷,不過因爲技術和機械化提升,以及東非本國市場保駕護航,勉強實現了農業產值正增長。
不過東非政府對農業投入也比較高,所以農業創收沒有達到東非政府的心理預期。
不過這也在東非政府的預料之中,早在東非決定大力發展工業之前,東非政府就明白靠發展農業是沒有“前途”的。
尤其是進入20世紀之後,東非本國人口大規模增長,放在全世界範圍來說,東非都已經不再是那種未得到有效開發的國家。
過去幾十年時間,東非工程量甚至比整個南美洲上百年加起來都要多,如今整個撒哈拉以南地區,東非憑藉一己之力都能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比較工農業數據。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東非經濟增速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隊,年經濟增速超過美國和德國,維持在百分之十上下。”
從1890年開始,東非經濟一直維持在高位,其次就是美國,然後是德國,當然,美國和德國增速雖然不及東非,但是經濟基數大,所以經濟增量要大於東非。
進入1900年後,歐美國家頻繁發生經濟危機,進一步使得東非工業增速在列強國家中鶴立雞羣,尤其是去年美國經濟和工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衰退,不過美國很快就調整過來。
德國經濟也受到一定負面影響,不過德國通過對軍工業投資,暫時延緩了頹勢,不過這也讓德國在軍事擴張道路上更進一步。
東非,美國,德國的工業在過去二十年裡是發展最快的,其他國家只會更差,不過三國都面臨着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市場,想要更進一步除了自身因素以外,市場是最主要限制。
英,法等國的工業水平顯然和其所佔據的國際市場是不匹配的,這也是新興工業國家和傳統工業國家之間的矛盾。
當然,法國和德國的矛盾最爲突出,不僅僅是市場因素,至少對於法國來說,想要歐洲大陸上更進一步,就只能擊敗德國這個強敵。
除開那些殖民大國,東非,美國和德國的國際市場份額是相當不穩定的,雖然三國工業領域發展已經超過其他國家,但是市場不是光靠本國工業品質量或者成本上的優勢就能打開的。
就比如過去英國和遠東帝國的貿易,遠東帝國雖然工業發展相對落後,但是光靠強大的傳統手工業依舊能在國際貿易中力壓英國,實際上,被英國殖民前的印度也是如此,遠東帝國和印度是工業時代來臨前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中心。
而當時英國等新興國家最終戰勝這種傳統豪強,靠的還是武力來解決問題。
從英,法等國的發展路徑來看,東非,美國和德國,想打破現在的國際體系,從而爭奪國際市場,最終還是要通過戰爭來解決。
只不過東非和美國一樣,選擇餘地比德國要大的多,所以顛覆世界舊秩序的主力還是要靠德國來進行。
像東非和美國這種大體量的國家,可調動的資源多,並且迴旋餘地大,可以和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英國或者法國周旋,而德國則沒有這種條件,德國本土面積小,工業發展資源稀缺,人口承載壓力大。
所以德國選擇戰爭路線或許還能賭一賭,如果選擇和平競爭方式,德國的勝算反而最小,因爲德國手裡的牌最少。
當然,假設德國選擇後者,也未必完全沒有優勢,如今德國工業已經發展起來,加上人口上的優勢,對歐洲各國進行經濟上的滲透的話,德國國力還有很大上升空間,但終究是有限的,畢竟英,法,奧,俄都是大國,其他國家實力也不算弱,所以這條路相當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