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右軍編制演進(贈閱)

大清帝國最後的精銳王牌之師,中日甲午戰後,清廷在無能力、無財源、無兵備的情況下,決心建立一支新式軍隊。光緒廿五年二月廿日,清廷正式成立武衛軍,改聶士成武毅軍爲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爲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爲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爲武衛右軍,榮祿新募部隊爲武衛中軍。至1899年6月正式成軍。

武衛軍是19世紀末清廷直接掌握的拱衛京畿的武裝部隊。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爲首的頑固派在鎮壓戊戌變法以後,爲加強京師和近畿防務,威內御外,命軍機大臣榮祿爲統帥,編組北洋各軍爲武衛軍。至1899年6月正式成軍。聶士成部淮軍武毅軍爲前軍,仍駐蘆臺(今天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爲後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宋慶部毅軍爲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爲右軍,駐天津小站。另招募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今北京大興)。

1900年春,榮祿奏准將駐紮江蘇徐州等地的武衛先鋒左右軍各擴編爲10營,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爲20營,全軍擴充到8萬餘人。除袁世凱部右軍爲新建陸軍、聶士成部前軍接近新建陸軍外,其餘各軍均仍舊制,裝備則大多爲新式武器。在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旋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民國後納入北洋軍系統。右軍和右軍先鋒隊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未與八國聯軍作戰,保存了實力,成爲1905年改編新軍第5鎮的基礎。武衛軍僅兩年即瓦解,慈禧集中軍權、拱衛京畿的努力失敗。

武衛右軍編制完全依據當時(1890年代)德國最新步兵師編裝,包括總部、教育單位及步隊五營(滿編八營)、炮隊一營、馬隊一營、工程隊1/2營(滿編一營),共七千四百人。

武衛右軍滿編時合計官519、正副頭目及兵8409、長夫2541。

(一)總部

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

下設:營務處、洋務局、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轉運局、偵探局。

營務處:設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督隊稽查先鋒官、督練稽查、調隊旗號、調隊稽查、文案等等,合計官29、兵168、長夫100。

營務處第一任全軍參謀軍務營務是徐世昌。

洋務局:設德文學堂、步隊學堂、炮隊學堂、馬隊學堂、學兵營等單位。

糧餉局:官8、兵16、長夫20。

軍械局:官4、兵9、長夫15。

軍醫局:附設軍中醫院(西醫)。官3、兵2、長夫10。

偵探局:戰時編制。

(二)步隊

依據當時方塊師的架構,分左右兩翼(旅),每翼設兩分統(團),每分統轄步隊二營。第一任左翼部隊翼長爲薑桂題。

每營分四隊(連)、每隊三哨(排)、每哨六棚(班)。每營合計官60員、正

副頭目及兵1112員、長夫282員。

步兵基本裝備包括:冬夏制服各一套(黑色)、皮衣一件、軍帽、戰靴、雨衣雨帽、軍毯、揹包、水壺、圓鍬、繃帶、止痛藥、棉花。步兵配奧國Mannalicher8.5公釐步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每十人帆布帳篷一頂,每棚(班)另有油燈、大圓鍬、斧、鋸、鋤頭。

每哨(排)有雙筒望遠鏡、指南針。

每營另有小號、小鼓、羅、信號燈、電話等等。

(三)炮隊

炮隊設一分統(團),第一任統帶爲段祺瑞。

分統下轄炮隊兩營(實際只有一營),每營分成左隊、右隊與接應隊三隊,每隊三哨。每隊合計軍官46、正副頭目69、兵828,但是編制裝備有所不同。

炮隊左隊使用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7匹。每哨有9棚,三棚使用二炮──1棚用炮、1棚預備、1棚警戒。:

右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24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八炮,每炮配馬七匹。

接應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七匹。

以上合計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格魯森57速射炮42門。

(四)馬隊

馬隊編制二營,但實際上只有一營。每營分前後左右四隊、每隊三哨、每哨四棚。每營合計軍官26、正副頭目48、兵384、號兵12、護勇26,馬556匹。

單兵配軍*刀、奧國Mannalicher8.5公釐馬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第一任馬隊分統爲任永清。

(五)工程隊

包括:橋樑隊、地壘隊(築城)、雷電隊(地雷)、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合計官41、兵366、長夫114。

第一任管帶爲王士珍。

(六)輜重隊

編制爲三騾騾車168輛、車伕336、騾504匹,但是由於預算不足,一直只有半數。

輜重隊指揮爲張勳。

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軍編成後有兩次擴充,第一次是在江北編組武衛先鋒左右兩軍,第二次是在山東編組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右軍先鋒隊不像之前的武衛各軍,是全新的單位,沒有舊包袱,編裝制度較新,是清廷希望將武衛軍發展成爲正規國家中央軍的實驗單位。從太平天國之亂起,清朝的軍隊如湘軍、淮軍都是地方督撫的個人單位,中央的八旗、綠營早已腐朽,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中央只能看地方大員的臉色,督撫們願意出兵就算萬幸,像八國聯軍的時候,封疆大吏們根本搞聯省自治,中央跟外國宣戰,地方宣佈中立,根本就是國中之國,皇帝只能看大家臉色。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舊式軍隊的不可恃,開始了裁汰舊軍、編練西式新軍的

活動。其中,北洋的新建陸軍和南洋的自強軍在組織編制、幹部配備、武器裝備、操法訓練等方面開始模仿西洋,開了練新軍的先河。

1894年底,督辦軍務處委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新軍,到次年已經募足步、馬、炮、工共十營四千七百五十人,號定武軍,駐天津馬廠訓練。定武軍中的炮隊有正副兩營一千人,裝備火炮以克虜伯、格魯森炮爲主。這年年底,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紮津南小站訓練,並改稱新建陸軍。新建陸軍改革了營制,每營編制人數較定武軍有較大增加,共編有步、馬、炮、工共八營七千三百人,分左右兩翼。其中炮隊一營,列爲左翼,編爲左翼炮隊第三營,炮隊營的統帶官爲段祺瑞,營分三隊: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炮隊,每隊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隊領官商德全,裝備克虜伯七生半(過山輕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隊領官田中玉,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過山快炮二十四尊;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十八尊。全營官弁兵夫總數高達1651人,配馬474匹,炮六十尊42。從編制與炮位數上看,相當於西制一個炮兵團,隊相當於西制炮兵營。新建陸軍的火炮裝備主要是甲午戰爭時委託德員漢納根設法購入儲存於北洋,建軍後由袁世凱電稟督辦軍務處撥與。

1898年底,新建陸軍改編爲武衛右軍,內部組織基本不變,並於次年隨袁世凱開赴山東。1900年庚子事變時,因榮祿的武衛中軍無炮兵,袁世凱奉召將右軍接應炮隊與部分步兵組織爲步炮混合隊七百餘人,委張懷芝率領去北京拱衛武衛軍大營。在清廷向各國宣戰後,武衛後軍與神機營、虎神營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不下,調張懷芝的開花炮隊往擊。張懷芝得榮祿“橫豎只要宮裡聽得見炮聲就是了”的密諭,雖炮聲連連,而不傷使館毫髮,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戰後全部歸建。

1901年底,武衛右軍隨袁世凱離魯入直,駐紮京師南苑,成爲朝廷拱衛之軍。以後由於調撥變化,炮隊的裝備稍有改變,到改編北洋常備軍前夕,有格魯森五生七陸炮十二尊、格魯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虜伯八升七圍城快炮四尊、馬克沁八毫米二輕機快炮(即機關槍)八尊44。1905年春,在擴建北洋軍的運動中,武衛右軍被改編成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即以後的近畿陸軍第六鎮,炮隊營也相應地被改編爲炮隊第四標(即以後的炮六標),其中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分別改編爲炮四標第一、二、三營。

南洋的自強軍也是與新建陸軍同時編練的一支新式軍隊,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練成步馬炮工十三營共計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陸軍規模要小。其中炮隊兩營,每營四哨二百人,裝備炮六門,相當西制一個炮兵連。自強軍的兩營炮隊中,一營裝備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六尊,另一營裝備英國麥克爾遜七生半後膛鋼炮六尊。自強軍一直沒得到發展,以後轉歸北洋節制,1905年春與武衛右軍合編入北洋常備軍第四鎮。

(本章完)

第五百四十九節 晨曦行動在東線第一百三十二節 當代不韋張南江第二十一節 濟南商會初長成第二節 時間錯位難脫身第一百七十五節 戰場高唱英雄頌第五百三十一節 美國宣戰入盟軍第六十節 三峰殲敵第一陣第三百三十節 青島上空的戰鷹第四百三十一節 地獄入口東京都第五百四十一節 小亞細亞攻略忙第一百七十三節 穿插殲敵軍威武第五百二十七節 格魯吉亞狂想曲第一百三十七節 袁氏算盤精細打第四百九十三節 恐怖戰車進行曲第五百八十三節 二五抗洪寫壯志第五百四十七節 堡壘計劃的出爐第二百一十四節 四大巨頭會紐約第四百六十三節 驚天血案的波瀾第二百五十一節 保路終成導*火索第二百九十二節 戰爭陰雲籠遼東第二百二十二節 拜訪大使逢故知第二百七十九節 觀察入微雲階兄第三百三十九節 健兒藍天逞英豪第四百九十五節 國防體系之大成第一百三十五節 泰州起義烽火急第五百一十節 三韓內亂青瓦臺第五百四十四節 聯合艦隊入險地第八十五節 和談上演全武行第四百零五節 中日曼谷再和談第一百一十二節 前田出招欲驚蛇第三百三十二節 日軍後撤我軍上第四百六十三節 驚天血案的波瀾第四百六十五節 春和景明趕山會第九十節 佈局兩江通商道第二百二十八節 又是一筆大買賣第二百節 海上偶遇三原客第九十六節 滬上華洋第一案第五百八十三節 二五抗洪寫壯志第三十一節 小人毒辣施暗箭第三百九十八節 軍事改革要深化第三百七十三節 分贓大會亂紛紛第二百二十四節 中華雛鷹練鐵翼第四百零九節 炮兵集羣顯神威第三百一十節 妖孽橫行國喪日第二百六十七節 奪寶奇兵在行動第五十三節 試新炮剿匪蒙山第四百一十九節 平壤城頭旗變幻第一百二十四節 三鎮分兵不分家第四百零八節 和平轟炸啓戰幕第三百零七節 落日斜陽石頭城第九十五節 一不小心創紀錄第三百六十七節 共和十年之隱憂第九十八節 滿漢相制尋常事第五百四十一節 小亞細亞攻略忙第五百七十七節 五八二艦隊覆滅第五百七十五節 史詩一般的碰撞第三百一十八節 大選再出洋咕咕第二百節 海上偶遇三原客第四十四節 理殘局宸軒震怒第一百四十六節 秋操餘波仍盪漾第四百三十四節 以血還血吾信條第三百八十九節 國防艦隊掌門人武衛右軍編制演進(贈閱)第七十九節 庚子和談某摻和第四百五十七節 太初元年的落幕第二百九十九節 政府稅收與法酬第二百九十三節 日軍認慫熄烽火第九十節 佈局兩江通商道第二百一十九節 海上琴音遇明月第一百七十五節 戰場高唱英雄頌第九十八節 滿漢相制尋常事第二百九十節 關東諜影暗戰急第三百二十七節 初次提案論出兵第五百二十三節 英倫爭奪陷僵局第五百三十二節 春季反攻烏克蘭第一百五十四節 偷襲輜重凌海集第二百七十七節 商洛巨匪孟三春第二百六十六節 戰士榮譽須敬重第五百零一節 圍困華沙的日子第九節 靈藥救命又一村第三百八十節 浮生願平東海波第四百零九節 炮兵集羣顯神威第四百零一節 王道行動在展開第三百一十七節 以農爲本糧作綱第三百四十節 中國統治着天空第二節 時間錯位難脫身第五百八十七節 戰後掠影階層篇第四百五十節 國務會議總結中第一百五十九節 大阪師團鏖戰急第六十六節 回馬奪寶出奇兵第八十四節 談判桌上露鋒芒第四百八十七節 中印勘界馬拉松第一百一十九節 見駕前後奇葩事第五百九十六節 戰後掠影航天篇第三百零八節 臨終面談喬吳會第三百九十五節 判官團小試鋒芒第一百四十四節 兵種協同鎮北洋第四十二節 大觀園危在旦夕第一百二十一節 順氣順到銷金窟第一百七十五節 戰場高唱英雄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