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袁家仲氏

東漢末年,面對來勢洶洶的“黃巾之亂”,東漢中央政權下放軍政權力至州郡地方,固然使得黃巾軍的勢力無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王朝的覆亡,但是卻留下了“地方輕視中央、擴張割據勢力”的隱患。“十常侍之亂”與“董卓之亂”使得皇權淪喪、威信盡失,在中央,董卓及其部屬獨斷專權,肆意廢立,中央政府形同虛設;在地方,伴隨着君權的衰弱,各地方勢力擺脫了中央的控制而獨立發展並不斷做大,出現了衆多的外鎮勢力,直接威脅東漢的中央政權。除了我們先前提到的袁紹、曹操和公孫瓚三大諸侯以外,在中國的南方還有一路人馬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袁術集團。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即袁術的曾祖父袁安官拜司徒,袁安的二兒子袁敞官拜司空,袁安的大兒子袁京只做到蜀郡太守,而袁京的兒子,也就是袁安的孫子袁湯卻官至太尉,並且袁湯的三子袁逢、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古往今來,像袁氏這樣的名門望族簡直是鳳毛麟角。袁術與袁紹雖同屬袁氏後裔,但袁術是正宗,而袁紹則是庶出,因此,二人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袁術早期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仗着家族“四世三公”的聲望和當時在朝中擔任司空的父親袁逢,袁術年輕時便舉孝廉爲郎,史書上說他“歷職內外”,在很多職位上都有所歷練,隨後又擔任過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等重要職務。董卓專權時期,爲了拉攏袁術,還特意任命他爲後將軍。此時,袁術的頭腦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紹一樣,藉機逃出洛陽,並迅速組織各大割據勢力聯合*董卓。事實證明,袁術還是很具有號召力的,迅速形成了自己的隊伍,包括人稱“江東猛虎”的長沙太守孫堅也被其招致麾下。

孫堅英勇善戰,其軍事才能在討董聯盟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連董卓也要懼其三分。孫堅自長沙起兵北上,未曾與董卓交戰,就先後斬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不但幫助袁術穩穩當當地佔據了荊州最靠北的南陽郡,而且幾乎將身後整個荊州都劃入其勢力範圍。根據《後漢書》記載,南陽有三十七城,五十萬戶,總計超過二百四十萬的人口,不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十分發達,堪稱東漢第一大郡;南陽郡旁邊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擁有四十萬戶,二百一十萬人口,是當時規模僅次於南陽的第二大郡。袁術自己佔據着南陽,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鄉里所在,毫無疑義地成爲袁術強有力的後盾支撐。

就在袁術以孫堅爲前部北上後不久,新任荊州刺史劉表上表天子,讓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而袁術也趁機上表,讓孫堅做豫州刺史。孫堅也確實不負衆望,在其他諸侯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逼走董卓,一路殺進洛陽。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袁術與袁紹一對同門兄弟就展開了較量。原因在於:袁紹對董卓恨之入骨,故不準備承認由董卓冊立的漢獻帝,準備另外擁立一位皇帝(幽州牧劉虞);而袁術隨着自己地盤的擴大,狼子野心逐漸暴露出來,開始做起了皇帝夢,由此拒絕了與袁紹合作。“各懷鬼胎、利益各異”使得原本就關係一般的兩兄弟漸漸勢如水火了。

袁術堅持讓孫堅做了豫州刺史,但袁紹對這個任命卻不承認,而且還另外任命了一個叫周喁的人來做豫州刺史。一山不容二虎,衝突是避免不了的,論打仗,周喁當然不是孫堅的對手,屢戰屢敗,最後只得逃跑。同時,袁術又趁機把自身勢力範圍擴充到了揚州一帶,並先後佔領了揚州、豫州、司隸和荊州一部,儼然成爲南方的霸主。袁氏兄弟間的這一番較量,袁術算是大獲全勝。

畢竟袁紹手下高手雲集,在他們的建議下,袁紹展開了一系列針對袁術的外交行動,包括與曹操結盟、拉攏劉表等手段,牽制對手,孤立袁術。此時,袁術自身的種種缺陷以及一些潛在的危機開始逐漸顯現。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袁術擺出了一副羣雄領袖的架勢,到處製造各種事端,四處樹敵,不但和兗州的曹操集團公然對抗,而且同近鄰的荊州劉表集團翻了臉。“樹敵過多過快”是袁術生平的一大敗筆。

時有民謠雲“代漢者當塗高”,袁術認爲當塗者,公路也。從孫堅之子孫策手裡得到玉璽後,袁術的野心膨脹到了頂點,故於建安二年(197年)於壽春稱天子,名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致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衆離心,接連爲呂布、曹操所破,只得逃往汝南,苟延殘喘。後來,迫於外界的聲討,袁術在汝南郡也無法立足,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又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逃至壽春後,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於如此嗎?”,遂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真是“又是可笑、又是可悲”呀!

或許也正是因爲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袁術纔會暗生不臣之心。後漢羣雄割據,袁氏二兄弟一南一北,成爲各路諸侯之中實力最強者,若二人聯手,憑藉手中的實力與家族的名望,莫說是復興漢室,就算是另起爐竈、統一華夏,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然而,最後卻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不得不讓人深思。

男人總歸是有野心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在那個“漢室凌遲、羣雄並起”的時代,作爲一方梟雄,夢想自己“統一中華、君臨天下”也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袁紹、曹操、劉備乃至孫權都曾想過,但迫於漢室在百姓中的威望,誰也不願意首先觸動這個大忌,成爲天下的公敵。袁術的悲劇,根本原因在於其個人的兩大人格缺陷——貪婪與好大喜功。袁術的“貪婪”造成了其在與諸侯們的交往中“唯利是圖、缺乏信用”,到處樹敵、喪失盟友,在對待百姓的問題中“橫徵暴斂、魚肉生靈”,最終導致民怨鼎沸,無法立足。“好大喜功”的本性致使其在獲得傳國玉璽後,在缺乏實力基礎和軍事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稱帝,犯天下之大不韙,成爲各路諸侯的公敵,也爲各路諸侯提供了征伐自己、兼併自己地盤的最佳藉口。

在政治這種多元博弈中,首先佔居高點的人往往並不一定能笑到最後,相反落馬率極高,究其原因就在於你的對手不僅僅集中在明處,也不只侷限於一個或幾個利益集團,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將高位者擊倒,自己取而代之。袁術就是沒有看清楚“槍打出頭鳥”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公然稱帝,給那些早就有心廢漢自立的人充當了馬前卒,自己卻跌得粉身碎骨,着實的可悲。《道德經》不但是道家哲學觀點的集成,而且也是君人南面之術的真實寫照。其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觀點,可以理解爲:在政治鬥爭中,要善於摧折自身的鋒芒之形而使之平和,消解自身盛壯之勢而使之柔弱,柔和自身的光芒而使之不炫耀,卑下自身的地位而使之協同萬民之願。這一“和光同塵”的道家理論,本來是用來描摹大道的無所特顯,無所特賤,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後逐漸被引入政治學範疇,被古今政治家所看重,並奉之爲珪臬。誠然,在對手明確的戰場上,先發制人絕對是指揮家的首選,然而對於“剩者爲王”的權利競爭,作爲優秀的政治家斷不可過早地暴露自身的實力與志向,特別是在形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更應善於隱蔽自己,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方可在日後的激烈鬥爭中,集中力量,後發制人,取得成功。袁術的衝動和野心最終害了自己,而與其相對的梟雄劉備則深明此道,投東奔西,一忍再忍,最終憑藉着自身過人的忍耐力贏得了發展的機遇,三分天下,成爲一代雄主。

筆至此處,飛刀又想起了《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一節中曹操的那句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爲物,可比世之英雄。”英雄固然要有很高的才能和魄力,同時也需要等待時機,這就需要去忍耐。忍得住,時機一到,乘勢而起,建功立業、名垂千古,就是英雄;忍不住,一步走差,就可能身敗名裂,身死人手而爲後世所笑。

第七 士人之望第七 韓非子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四 謀形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策算法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四 謀形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一 孫臏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 沙丘變亂第二十三 略第七 韓非子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三 國志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 後記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五 易經第一 序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一 序言第八 定撫關中第一 序言第三 謀攻第五 羣雄逐鹿第一 序言第三 沙丘變亂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五 易經第一 序言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墨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三 略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 共叔謀逆第四 謀形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四 周敦頤第七 取捨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 吳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一 序言演繹法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 平定河北思維的新起點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九 孫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 後記第十五 心戰井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