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東方劇變

《飛刀史評雜論》書友羣:66517937(1羣)53649265(2羣)68995168(3羣)83724298(聊天羣)

爲了您更方便的閱讀飛刀史評雜論最新章節,請記住我們的地址: 手機請登錄:

戰國中前期,齊威王勵志圖強,納賢用能,加強軍備,培養了田忌、匡章等一批優秀將領,於前353年和前341年,出兵救趙之圍、解韓之困,發動了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重創魏武卒,同時推行“尊王攘夷,弱化三晉”的策略,至威王末年,齊國成爲諸侯國中最爲強盛的國家,國力軍力均強於西方剛剛興起的秦國,形成了“齊秦東西對峙,三晉南北縱橫”的戰國格局。可惜威王的繼任者宣王和閔王自恃國力強大,並沒有延續威王的軍政策略,給了秦國趕超的機會。特別是齊閔王,爲人殘暴不仁,好大喜功,迷信武力,極力對外擴張,曾與秦昭王爭奪帝號,攻入秦國函谷關內,秦國只得割地求和;幫助昔日敵國趙國攻滅中山,中分其地;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殺楚將唐昧;乘燕國內亂,大敗燕軍,幾乎滅亡燕國;多次征討宋國,最終將其併入齊國版圖。齊國奉行的單邊主義策略也激起了衆怒,發誓爲父報仇的燕昭王見時機成熟,接受上將軍樂毅的建議聯合趙、楚、韓、魏、秦五國,在前284年對齊國發動了規模宏大的合縱進攻。齊閔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之西。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精銳大敗齊軍,閔王率殘部逃回都城臨淄。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路兵馬後,對戰局做出了合理的判斷,認爲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故親率燕軍直搗臨淄。齊閔王見臨淄孤城難守,遂率少數臣僚逃往莒城,後爲楚將淖齒所殺。樂毅則連續進攻,分路突擊,陷城奪地,在攻入齊都臨淄後,盡收齊國珍寶、財物、祭器運回燕國。燕昭王大爲欣喜,將昌國城封給樂毅,號昌國君。

從古至今,很多人對於齊國的敗亡十分惋惜,認爲其是戰國時期最有可能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國家。那麼強大的齊國爲什麼會因爲濟西一戰而土崩瓦解呢?齊國的覆滅如果僅僅被認爲是軍事原因造成的,那就顯得有些幼稚了!飛刀認爲其原因是多層次的,涉及戰略、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首先,齊國缺少長遠的戰略目標和基本國策,對國家也沒有一個合適的定位,就連“尊王攘夷,弱化三晉”也是飛刀根據威王的生平事蹟概括的,這就造成了國家朝令夕改,各代君王間很難形成合力。其二,齊國外交乏力,一般說來,外交手段是軍事手段的有效補充,緩解正面戰場的壓力,適當的保存實力纔可以做到連續作戰,而宣王、閔王過分迷信武力,奉行單邊主義策略,很少藉助外交手段爭取與國,造成國力巨耗,軍隊消耗過大,戰鬥力下降。其三,肆意擴張、缺乏重點,齊國五戰勝五國,翻閱春秋戰國史冊,這種驕人戰績可以說除了秦國無人能及。匡章確實是一代名將,其能力和戰績絕對可以和秦國的白起相匹敵。然而,由於缺乏正確的戰略指導,致使千百萬將士的鮮血換來的只是六國的仇視,沒有爲國家帶來任何好處。如今雖說是“細節決定成敗”,但真正決定成敗的卻是戰略無疑!其四,內部鬥爭慘烈,齊國君權遠遠不如秦國強大,相國田文(孟嘗君)獨攬朝政,對君權造成巨大威脅,後來雖被閔王所驅逐,漂流他鄉,但其嫉恨齊王,到達魏國後積極斡旋列國,配合樂毅促成了六國合縱攻齊的局面。其五,外有死敵,燕國上下痛恨齊國當年的滅國行爲,燕昭王廣攬賢士,力圖以雪國恥。春秋時,伍子胥一心爲父報仇,尚且能使楚國國破人亡,何況舉國之燕,而齊國聽信燕國間人蘇秦的蠱惑之言,四處樹敵,對燕國竟然未加防備。其六,君主性格缺陷,閔王殘暴貪婪,好大喜功,在滅宋之後,竟背棄與秦、趙的盟約,獨吞宋國,從而激起了秦、趙兩強的極大不滿。這後三點正是齊國覆滅的直接原因。

反觀西方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立“耕戰”爲國策,以統一華夏爲目標,六世不渝,即使君主的更迭,也不會放慢其前進的腳步。對於戰爭,秦人發動的很多,然而基本都是爲了開拓疆域、發展農耕,極少出現閔王這樣的泄私憤、滿私慾的做法。在戰爭的同時,秦人也非常重視外交謀略的使用,時而利用“連橫”策略,拉攏與國,蠶食天下;時而又利用“合縱”策略,融入三晉,對抗齊楚。即使出現六國合縱攻秦的情況,也往往採取守勢,借時間與利益分化瓦解對手,直至始皇帝橫掃**,都從未出現過齊國這樣單憑一己之力尋釁天下的事情。與齊人相比,秦人的確少了幾分衝動與盲目,多了幾分老練與靈活。齊國的覆滅可謂是戰國時期的最大變局,也是上天賜給秦人的禮物,結束了近六十年的秦齊對峙,大大降低了其兼併六國的難度,戰國時代由此步入晚期。

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八 呂氏春秋策算法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四 謀形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四 謀形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二 春秋首霸演繹法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六 絕世雙雄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六 商君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兗州危機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 荀子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 廟算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七 取捨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 吳子第二 秦頌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五 莊子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取勢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三 國志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九六 韜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九 齊魏爭雄第一 序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八 楚雄漢上第八 定撫關中第五 獨霸西戎第七 襦葛之戰解空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一 孫臏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鉅鹿疑雲第一 序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序第十四 周敦頤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七 詩經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八 墨子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三 秦國興起第一 序言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 略第三 謀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說服力第九 項羽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