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烽火戲諸侯

西周【1】末年,周幽王【2】最爲寵愛的妃子名叫褒姒,傳說其美豔絕倫,是不世出的美女,雖身得專寵,卻從未開顏一笑。幽王爲博得美人歡心,聽信了虢石父【3】的亂言,在與褒姒駕往驪山之際,夜舉烽火召集四方諸侯。畿內諸侯以爲鎬京有刀兵之亂,迅速領兵點將,馳往救援。待到諸侯們趕到驪山腳下,見幽王與褒姒飲酒作樂,方纔明白其實並無戎兵入寇,而是周王在戲弄大家。諸侯們面面相覷,心懷怨氣,攜怒卷旗而回。褒姒見衆諸侯忙去忙回,徒費辛勞,不覺間撫掌大笑。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幽王在失信諸侯之後,因立儲之爭,太子之舅申侯引來西戎兵馬,圍困鎬京。由於幽王欺諸侯在先,此刻再舉烽火,諸侯們都以爲幽王又在欺騙大家,不願再次被人耍弄,所以不是沒有派兵援救,就是佯作準備拖延時間,致使幽王孤力難支,身死戎兵之手,爲後世所恥笑。而西戎通過此次入寇關中,對西周王畿之地的地形與軍事實力有了較爲深入的瞭解,故而,此後時常驅兵騷擾關中,周天子闇弱,無力應對,子民流離失所,周室王業至此衰微,幽王的繼任者平王【4】只得遷都洛邑,以求一夕之安,中國也由文、武二王開創的西周盛世,進入了東周列國的春秋亂世。

烽火是我國古代邊防重要的軍事通信手段,軍隊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信息,烽火的燃起表示國家出現戰事,軍情危機。據史料記載,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爲分封制,即周天子把王族、功臣等貴族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成爲一方諸侯。該制度的核心就是周天子授民授土給諸侯,並由天子依照統一的法令進行統治。平時諸侯定期朝奉天子,入貢稱臣,如遇戰事,天子燃起烽火,諸侯則出兵勤王,共同禦敵。因而,烽火是與兵符同等重要而神聖的國之重器,起到守國護民的作用,怎麼可以被君主當作兒戲,用於玩笑呢?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此處的“信”即“信用”的意思。《說文解字》【5】解釋爲:“信,誠也;誠,信也”,二者互訓,本意相通。孔子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看來,“信”被作爲一種君子所應具有的基本品質,是立身修德的根本,建功立業的基石。同時,我國古代的政治家大都將“信”作爲稱雄亂世的權術手段,開創盛世的政治基礎。《左傳【6】•文公四年》中講:“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左氏在此已將“信”的作用提升到了關係國家興亡、社稷興衰的重要地位,認爲國家若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無法立國,君主若得不到臣民的信任終不能君臨天下。“小信成則大信立,明主基於信”,故而君主必須從小事做起,由小及大,樹立信用,取信於民,方可令行禁止以圖大治,成爲真正的王者。桓公【7】守曹沫之約,齊終九合天下;商君【8】起徙木之信,秦始獨領羣雄。古今聖主言出必行,徙木小信尚不能失,匹夫之約且不可違,更怎能以烽火而戲天下呢!如此看來,幽王身死戎亂,遂亡西周也是情理之中。

——————————

【1】西周,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前1046年~前771年),由周武王姬發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和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後因內亂與外族入侵,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邑,爲了便於區分,故史學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爲西周。

【2】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宮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周幽王征伐褒國,褒國首領進獻美女褒姒以求自保。幽王寵愛褒姒,爲其廢后黜太子,更有甚者,爲取悅美人,竟上演“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失信於諸侯。之後,太子之舅申侯聯合犬戎舉兵伐周,將其殺死於驪山之下,西周自此滅亡。

【3】虢石父(?~約前771年),又稱虢公鼓,西周人,周幽王時爲上卿。爲人善諛好利,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國人皆怨。據稱石父曾勸幽王登驪山烽火臺,夜舉烽火以戲諸侯,導致西周的滅亡,其本人也被犬戎所殺。

【4】周平王(?~前720年),姓姬,名宜臼,東周第一位國君,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後。申後是申侯之女兒。宜臼原本是幽王太子。後來褒姒入宮,相當得寵,並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廢掉正室與太子母子二人——即申後與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和她的兒子伯服爲王后和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後的父親申侯相當憤怒,趁著幽王以烽火戲諸侯使衆人不再信任他的時候,聯合繒國與西方的犬戎攻擊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敵軍殺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衆諸侯擁立廢太子宜臼於申即位。由於鎬京在戰後已殘破不堪,宜臼爲避犬戎,在前770年遷都雒邑,歷史學家稱之爲東周。宜臼在位51年去世,諡號平王。太子泄父早逝,平王之孫姬林繼位,是爲桓王。

【5】《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證字源的字書,簡稱《說文》。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

【6】《左傳》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爲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爲藍本,以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7】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並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春秋初年,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侵擾,桓公因勢利導,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就了自己定霸中原的偉業,受到周天子的賞賜。桓公晚年昏庸,特別是在管仲死後,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但縱觀其一生,仍不失爲一代英主。

【8】商鞅(前395 - 前338年),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法家學說代表人物。衛國人,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封於商地,後人稱之爲商鞅。執秦政十九年,推行新法,施行郡縣制,獎勵軍功爵,秦國大治,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國庫充盈,爲秦國的崛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題外話:2009年7月29日,新浪網【文化漫談】將本文加爲精華,飛刀在此感謝論壇和各位管理員前輩的推薦與指導!

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一 序第六 發機第十九六 韜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三 荀子第四 謀形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八 呂氏春秋解空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共叔謀逆第四 老子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 廟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九 孫子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 廟算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策算法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言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二 後記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五 莊子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六 發機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前言第五 帝國反擊第九 孫子第二 帝國斜陽第一 孔子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二 史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 管仲相齊思維的新起點第十 公孫敗亡第八 商鞅變法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六 金剛經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三三 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