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老子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爲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此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大量對於矛盾關係的研究,肯定了矛盾對立體中對立雙方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如,認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如,認爲世間事物均爲“有”與“無”的統一體,“有無相生”,而“無”爲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然而,老子在政治學和方法論上最爲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其提出了“無爲而治”的主張。在西漢初年,該主張被奉爲漢王朝的根本治國方略,極大地緩解了百姓生活的壓力,促進了戰爭創傷的癒合,對當時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司馬談在《六家指要》中講道:“道家無爲,又曰無不爲。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爲物先,不爲物後,故能爲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爲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其實質是:強調君主治理國家時應該遵照“道”的特性,即拋棄已有的成見和桎梏,着力於發現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時代潮流,體現民衆意願。可見,“無爲”並不是“不作爲”,而是因時因勢而爲,不是以“無爲”爲目的,而是依據“道”的特性,以“無爲”爲手段,達到“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效果。隨後出現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念,提出了著名的“盜機”理論。所謂“盜”,即悄然利用的意思,因不爲人知、難於察覺,故稱爲“盜”;所謂“機”,是指時機、機宜,指天道運化之初萌,人事變動的徵兆,皆因隱蔽難察,故謂之“機”。形象地講,“機”就是“太極圖”中陽極轉陰、陰極轉陽的兩個拐點,“盜機”就是要憑藉決策者過人的洞察和預判能力,在事物的萌芽階段(萌是即將出現,芽是小而未覺),運用智能,抓住時機,在常人不知不覺之中,佔據有利的位置,藉助陰陽更始的力量,乘勢而上,攫取利益於將來,達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這也爲老子的“無爲”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使其實現成爲了可能。

第六 商君第一 序第九 項羽分封第八 墨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吳子第十七 詩經第二 孟子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演繹法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九六 韜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六 北戎之戰前言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九六 韜第五 羣雄逐鹿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大澤狂飆第五 羣雄逐鹿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八 商鞅變法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 漢中對策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七 取捨第四三 平晉亂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 崤之戰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謀攻第七 韓非子第一 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八 後記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取捨第三 秦國興起第五 取勢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八 後記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五 易經第七 士人之望第六 商君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一 孔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三 國志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一 序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七 鉅鹿疑雲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沙丘變亂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九 齊魏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