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在故鄉悠閒度假的時光,一直持續到三月下旬。
三月二十四日,駐紮在德林鎮的亞爾夫海姆兵團司令部收到消息,查爾斯·蓋茨將軍即將傷愈歸來,重新掌管兵團的指揮權。
蓋茨將軍養傷期間,代理司令官一職的喬治·瓦薩上校,將於指揮權交接過後返回殖民地首府萊頓港述職,另有任用。
這個消息彷彿投進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在兵團中激起圈圈漣漪。
人們明面上不敢亂說,私下裡卻都在討論,蓋茨將軍回來以後,亞爾夫海姆兵團將會迎來怎樣的命運?
在瓦薩上校領導下,亞爾夫海姆兵團雖然負多勝少,但是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歷經多次慘敗也沒有被打垮。
特別是駐守德林鎮這一個月來,部隊從人員到裝備再到訓練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兩週前還曾擊敗敵軍,贏得德林鎮保衛戰的勝利。
眼下亞爾夫海姆兵團的戰鬥力,正處於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好的狀態,各級官兵都在摩拳擦掌,渴望追隨瓦薩上校痛擊敵軍,將侵略者趕出黃銅山口,結果突然傳來這樣一則調令,臨陣換將是什麼節奏?
喬安也覺得殖民地當局的這種做法不太明智,蓋茨將軍重新出山,未免有“竊取勝利果實”的嫌疑。
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蓋茨將軍作爲亞爾夫海姆殖民地的最高軍事長官,來到前線接管指揮權,履行自己的使命,無可指摘。
況且兵團最初的司令官就是蓋茨將軍,在他的親自指揮下,亞爾夫海姆兵團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與朱蒙維爾將軍的對抗不落下風,要不是蓋茨將軍在戰鬥中意外受傷,也輪不到喬治·瓦薩接管指揮權。
無論看資歷還是戰績,蓋茨將軍前來接替瓦薩上校主持南方防務,都不能說是一個糟糕的決策。
至於這次調動背後是否包含私心,是否牽扯到高層的權力鬥爭,喬安不瞭解內情,也不好妄下結論。
瓦薩上校對於自己的職務調動,倒是顯得很平靜。私下裡告訴喬安,他已經收到諾福克總督的來信,將會賦閒在家休養一段時間,接下來有可能被派往米德加德執行公務。
瓦薩上校沒有明說執行什麼公務,不過喬安猜得出來,多半與北方殖民地面臨的戰爭威脅有關。
喬安不是亞爾夫海姆兵團正式的服役人員,這次返鄉參戰純屬志願幫忙,如今德林鎮的危機已經解除,他又不想在蓋茨將軍手下當差,便決定跟隨瓦薩上校一同離職。
瓦薩上校非但不反對喬安的離職決定,還很高興的邀請他陪自己一起回家休假。
“喬安,你離開萊頓港這一年來,瑪莎很想念你,時常唸叨起你,瑞貝卡雖然嘴上不肯承認,其實我們都看得出來,沒有人比她更記掛你,難得你有機會返鄉探親,不如順道陪我回一趟白屋莊園,給瑪莎和瑞貝卡一個驚喜。”
瓦薩上校不提瑞貝卡還好,一提瑞貝卡,喬安頓時感到無地自容。
回想當初與瑞貝卡分手的那一幕,少女眼中的淚水與心碎的神態,喬安實在鼓不起勇氣再次踏入白屋莊園,就以學業繁忙爲藉口,謝絕瓦薩上校的邀請,於三月的最後一天告辭康蒂、傑米、格雷、羅傑和迪克等故鄉親友,帶着露比離開德林鎮,返回米德嘉德城。
……
到家以後,喬安先去導師那裡銷假。
莫里亞蒂教授看到自己的學生平安歸來,明顯鬆了口氣,拿起桌上的報紙向喬安打聽:
“亞爾夫海姆兵團,是不是真的在德林鎮打了一場大勝仗,還俘虜了敵方一名高級軍官。”
喬安接過導師遞來的《米德加德論壇報》看了看,發現這篇報道還是比較符合事實的,就以新聞報道爲基礎,嚮導師講述了一下南方戰事的進展,其中包括很多前線記者無從得知的細節和最新消息,比如亞爾夫海姆兵團昨天剛剛更換司令官,由蓋茨將軍取代了瓦薩上校。
“前線臨陣換將,可不是什麼好兆頭,背後肯定涉及到亞爾夫海姆當局的權力鬥爭。”
莫里亞蒂教授點上菸斗,深深吸了一口,卻沒有就這個話題繼續深談,若有所思地說:
“南方戰事看來還要再持續一段時間,接下來就要看咱們米德加德與北方約頓海姆的衝突了。”
無論報上的政論文章,還是喬安個人的見聞,都傾向於認爲斐真王國與海藍王國已經結盟,企圖聯手瓜分亞珊帝國在新大陸的殖民地。
朱蒙維爾將軍在南方發動戰爭,斐真人樂見其成。
朱蒙維爾兵團越是在亞爾夫海姆攻城掠地,就越能激發帝國當局的焦慮,促使帝國當局被迫由本土派兵遠渡重洋,援救亞爾夫海姆殖民地——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產區。
事實上,斐真人的期望也的確實現了。年初帝國當局因不滿瓦薩上校連戰連敗的拙劣表現,委派布萊德將軍由本土出發,率領一支部隊前往亞爾夫海姆增援,接管指揮權。
事後回頭來看,這一調動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驕傲自負的布萊德將軍,根本不瞭解新大陸的現實情況,到了前線就一意孤行,與殖民地政府的關係搞得很僵,還公開發表歧視阿薩族原住民的言論,深深激怒了原本打算出兵援助亞爾夫海姆兵團的亞爾岡京人,最終落得個自取滅亡的悲慘下場,還幾乎將亞爾夫海姆的精銳之師葬送殆盡。
瓦薩上校率領殘兵敗將退守德林鎮的那段時間,是南方戰事最危急的階段,同時也是斐真人在北方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
然而不知是因爲斐真當局的決策流程太過繁瑣遲鈍,還是因爲國內的在野黨強烈反對,斐真軍方並沒有把握住這一絕佳時機向米德加德進軍,上至尼克爾斯爵士和拉瓦爾爵士,下至米德加德殖民地的普通居民,這一個多月來擔驚受怕,結果卻是虛驚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