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

天底下真正瞭解寧忠源的人沒幾個,在這武昌城內,恐怕除了崔萬採以外,真正最爲了解寧忠源的,便只有程遠芝這個老狐狸了。

程遠芝在寧忠源起兵之後,沒有急於跟寧家劃清界限,這其中固然有大家都是一條繩子上螞蚱的緣故,也是程遠芝對寧忠源的瞭解所致,他可是知道寧忠源的爲人秉性,說好聽點叫殺伐決斷,說難聽了那就是翻臉不認人。

這樣的人是能夠成大事的,後來的發展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孤軍佔武昌,還是打下數省底盤,都體現了寧忠源這種光棍氣質,甚至在傅爾丹行冒死一搏時,寧忠源都能面無懼色,帶着僅剩的殘軍去迎擊。

如今寧家氣候已經徹底成了,三家說起來是同生死共進退,可是程遠芝很清楚程家的能耐和位置,若是沒有寧家在前面擋着,大傢伙早就已經被千刀萬剮了,因此跟寧家爭鋒的想法是從來都沒有的,最大的期望無非就是在寧家的船上待得更久一些,坐得更穩一些。

程遠芝望着這些子侄輩們,微微點點頭,他心裡還是比較瞭解這些子侄輩的,雖然一個個沒什麼大的出息,可畢竟膽子還沒大到那個地步,相比起鄭家來說要強多了。

程望微微擡起頭來,看了一眼程遠芝,小心翼翼道:“父親,這件事裡面是不是有鄭家的手筆.......”

說起來這程望也不是純粹的飯桶,他通過自家老夫這通脾氣裡,卻是聞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沒有程家的參與,那麼鄭家想必或多或少是有些擦不乾淨了。

程遠芝冷哼了一聲,“少操心那些事情,這件事還沒完呢.....你們這段時日都給老夫待在宅子裡,不許隨意出門!”

程望感覺自家老父心情不佳,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帶着下面跪着的程家子弟,磕了個頭便出去了。

等到衆人都出去了,程遠芝臉上浮現出了一絲憂慮,家大業大,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特別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維持下去實在不容易。

............

楚王府書房內,燭火通明,寧忠源、寧忠景和崔萬採正分列而坐,三人的表情都帶着幾分凝重的味道。

“楚王,影子那邊已經得到了結果......林自言之死,應該有些蹊蹺,或許是背後的人出手的.....鄭家應該沒有牽涉太深。”

崔萬採細細斟酌道,他知道自己眼下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會決定無數人的生死,因此不得不小心幾分。

寧忠源眼睛微眯,冷笑道:“他們現在想轉換門庭,怕是已經晚了。眼下就算是投清廷又如何?身家財產還不是被盤剝得分文不剩,就這樣還討不得好去......說他們是豬腦子,實在是不爲過。”

“呵呵,病急亂投醫罷了,只是眼下即將草創一國,是不是控制下範圍?若是牽連到了太多人,難免會引起人心惶惶。”寧忠景低聲道。

“唔......”寧忠源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反而岔開了話頭,他幾乎是用一種解脫的語氣幽幽道:“我已經想好了,將來登基讓渝兒來吧.....我的身體沒辦法支撐太久,若是將來再鬧一出變故,恐怕於復漢軍有害無利。”

在座二人默然,他們自然明白寧忠源的意思,眼下復漢軍內不能經受太大的波動,至少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需要維護一個核心和一個權威,這樣纔不會出現分裂的危險,而寧忠景的身體很明顯已經無法支撐住這個重任。

若是尋常少年,寧忠景和崔萬採自然是不放心的,可是寧渝又豈能與尋常人視之?雖說年紀還算小,可是卻如同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一般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在軍內的威望甚至比寧忠源還要高一些,因此直接繼位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當然,寧忠源在說完這句話之後,也不由得嘆了口氣,真有登上帝位的機會,哪怕只是當一天的皇帝,誰又願意輕易放過呢?只能說在此時寧忠源的心裡,他是真的將寧家和復漢軍的利益,看得比他個人利益還要重要了。

“既然如此.....那我等就不能再手下留情了。”出乎意料的是,寧忠景在得知了寧忠源的想法後,臉上浮現出一絲狠辣,他的一切所作所爲同樣是爲了家族,既然是寧渝上位,那麼矛盾恐怕就不是能緩和下來的了......

既然再無退路,那就殺出一條路來,別人死總比自己死要強一些......

崔萬採同樣點了點頭,“只有先將內部清掃一遍,將來交給渝兒纔不會讓他爲難,這個利害關係就由我們這些老頭子來承擔吧。”

寧忠源微微一笑,政事堂這邊只要統一了思想,下面就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了,至於軍中更是不用擔心,在經過了之前的軍事改革後,目前復漢軍內的主力位置都是寧家人和寧家嫡系來擔任的,別說其他的中小家族,就連程家和鄭家都插不進去。

等到雛鷹營和講武堂培養的軍官成長起來後,到時候整個復漢軍都會大換血一次,徹底取代那些老派軍官,可能到時候軍內依然會形成雛鷹派或者是講武堂派,但畢竟都在寧家的掌控之中了,也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了。

“罵名我來承擔好了,反正也沒幾年好活的了。這個時候,只要能保障渝兒正常接替,哪怕犧牲再多,我也認了。”

此話一出,寧忠景和崔萬採不由得心裡一動,看來這一場腥風血雨,馬上就要來了。

寧渝在之後的兩天時間裡,開始不斷接見下面的一些臣僚,從政事堂到樞密院,再到監察院都要刷個臉熟,畢竟他常年在外,還有很多人確實沒有見過,這對於寧渝來說並不利,無論是什麼人,還是要做到心裡有數。

“大都督,屬下吏科主事郭修到。”

新任的吏科主事郭修一路急急忙忙趕了過來,眼下復漢軍馬上要草創一國,很多規章制度還沒有徹底定下來,因此政事堂的一些主事官員都已經忙到跳腳。

政事堂前任吏科主事被派到了新開闢的浙江,去做了浙江的布政使,而新任的吏科主事郭修,並非名門出身,實際上他也是出身於寒門,但是勝在思維敏捷爲人正直,早年間也跟着寧忠源做事,頗受看重,因此在這個關鍵時候便領了此職。

“郭修,眼下諸省官員安排可曾妥當,是否已經全面鋪開?還有後備的人才選拔是否已經開始?對於這一次的科舉中舉人才是否做好了相應的培養計劃?”

寧渝的每一個問題都問得很慢,足夠保證郭修聽得一清二楚,可是這對於很多官員來說,這種問話方式,同樣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壓力,特別是很多隻知道讀死書的官員,更是無法做到這樣的臨場隨機應變。

只是郭修卻顯得十分從容不迫,儘管他十分清楚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身份,可是也沒有半點的緊張之色,直接開口道:“啓稟大都督,目前鄂、湘、贛、皖、浙五省官員已經全部就位,深入到各府、縣以及鎮一級,目前地方上總體來說還算比較安定,因此這些官員的就任還算順利。”

“後備的人才選拔也已經展開,相關的人才將會從基層官吏當中進行選拔,然後還有利用到復漢軍的政務大學和軍內的退役人才,以保證後續人才的充足。至於科舉人才,目前各部觀政到明年開春基本結束,到時候會針對下一步繼續安排。”

郭修回答得不慌不忙,這讓寧渝也感覺到幾分滿意。只是對於郭修提到了地方安定問題,寧渝頭也是清楚的,早在一個月前的時候,江南地方上的一些縣便出現過動亂,大多都是在當地士紳的鼓動下,出現了反抗復漢軍的情況,當然在復漢軍的刺刀下,這些所謂的動亂也只是旋起旋滅罷了。

在目前的地方政權的制度上面,寧渝並沒有做太大的調整,畢竟一國制度根基也不可能輕改,到時候若是改的不倫不類反倒是徒惹人笑話,因此目前復漢軍的地方政權制度依然沿用過去的制度,可以說是保持原狀。

在寧渝的設想當中,每佔領一個地方一定要好好消化當地,可以說到目前爲止復漢軍在這一點上做的遠遠還不夠,畢竟復漢軍崛起太快,像湖北和湖南二省畢竟是有根基在的,再加上聯合了大量的士紳,因此吞下去倒也沒有特別費力。

可是對於江西、安徽以及浙江三省,畢竟是新納之地,還沒辦法徹底進行消化,因此寧渝的要求也就沒那麼高,最主要的是打擊忠於滿清的地方勢力和團練勢力,特別是地方士紳的私人武裝,更是寧渝打擊的重點。

像之前江南地方上的動亂,便是這些地方勢力不甘心的緣故,因此寧渝也算是吸取了教訓,在復漢軍全面佔據浙江後,並沒有一步直接佔據福建,而是開始針對已有的底盤進行鞏固。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給出許多好處,也要亮一亮復漢軍的大棒。

所幸的是南方諸省原本對清廷的忠誠度就不夠,大傢伙心裡也知道江南只是清廷手裡的會下金蛋的雞,遲早有一天會被徹底宰殺,因此這裡並沒有多少官員士紳對滿清殉節。大傢伙也頗爲知情知趣,在復漢軍來了以後還是比較配合的。

“地方綏靖一事,其首要責任便在於選官,因此吏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選拔原則,記住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現在人才難得,只要不是那等害民殘民的官員,復漢軍還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則。”

寧渝說的這番話,其實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爲自從復漢軍興起之後,一些人便有些昏了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開始講什麼德才兼備,這才寧渝看來簡直就是個大笑話。

因爲在這種體制下選拔出的人才,可能德行是有了,但是才能估計就兩眼一抓瞎了,然而在寧渝看來,一個啥也不懂的好人,最多也只是一個擁有良好做人品質的廢物,並不能勝任地方上的複雜工作,因此更加強調才能,才能寧渝想要表達的重點。

“屬下明白,懲前毖後,方爲用人正道。”

等到郭修退去之後,寧渝也開始考慮到了將來的政務問題,目前的復漢軍嚴格來說跟清廷地方區別不大,制度基本相似,而人才選拔渠道變化也不是很大,這樣得到的結果頂多是一個清廉度更高的地方政府,但是對於清廷存在的固有積弊改善上卻沒有絲毫的好處。

實際上在如今的大清,地方積弊之深重是相當可怖的,這種積弊往往會造成官府和百姓的撕裂,特別是在針對於縣級以下的統治上,更是反映得淋漓盡致,從宋明以來的士紳共治局面,並沒有得到一個根本上的改善,長期以往就會造成中央權威的流失。

特別是前明之亡,在這方面是吃了很大的虧,政令不出縣城的局面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明,這就造成了很嚴重的一點,那就是中央對地方的把控變得越來越弱,能夠從地方上挖掘的財源也就變得越來越少,以致於大明中央的可用財稅變得非常低。

清廷雖然在這方面是吸取了大明的教訓,他們針對地方上的財稅是做了改革,使得中央財稅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這一點是比大明強上一些的,但問題是也只是強上一些,原因就在於受到了生產力的限制,並不能做到徹底掌控地方基層,地方依然是需要士紳來實現共治。

寧渝心裡明白,自己如果想要徹底掌控地方,除了抑制地方士紳的權力之外,更重要的一點,便是將目前的官員體系再擴大十倍,將底層官員直接深入到鄉鎮體系當中,可是想要做到這一點,所需要擴大的財稅基礎可就不止十倍了。

說到底。生產力和錢沒到位的時候,寧渝擔心再多也是空的,因此現階段要做的頭等事,還是要多撈錢,只有錢到位了,這事情也就好辦了。

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八十章 勸降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八十章 勸降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