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

呂家跑路了,曹頫也死了,帶去的團練也是死傷慘重,可以說在自家家門口吃了一場大大的慘敗。

當楊宗仁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直接吐出了一大口鮮血,就這麼暈死了過去。原本緊繃的身體狀,如今就像是斷了弦一般,處於徹底的絕望境地。

浙江巡撫李馥更是如同吃了蒼蠅一般噁心,他既惱怒於孫文成那個低調行事的建議,又對楊宗仁派去的團練戰鬥力感到噁心,光天化日之下,八九十個人竟然被不到十個人給打得投了降,整個戰鬥過程連一刻鐘都沒有。

恥辱,大大的恥辱。

可是在發泄完怒火之後,李馥又面臨了一個艱難的境地,那就是怎麼給雍正寫摺子了。不過好在他聽說楊宗仁吐血,心裡便已經想好的背鍋的人選了。

他在給雍正的密摺當中,將楊宗仁的罪過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呂家的逃亡,跟楊宗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是楊宗仁辦事顢頇不力,導致最後呂家成功逃走。

當然,李馥心裡明白,這個摺子光是他自己上還不夠,還需要找個有分量的人來一起上摺子,可是眼下的浙江,真正有分量的人也就是他跟孫文成兩個了。

孫文成知道了他的意思之後,當下也不以爲意,反正他是已經投靠了復漢軍,能夠給楊宗仁落井下石,也算得上是立下功勞了,畢竟把楊宗仁徹底給整趴下,這團練之策也就順理成章夭折了,到時候就算是大都督也得記着這份功勞。

二人臭味相投之下,連夜便各自寫好了密摺,讓人乘着船繞開了復漢軍佔據的區域,便向着京城而去。只是可憐那楊宗仁,卻被蒙在了鼓裡,整個人也是快有進氣沒出氣了。

又過了好幾日,復漢軍第一師的軍隊已經前出到了嘉興府,雖然與杭州府只有一線之隔,可是復漢軍又停了下來,絲毫沒有一口氣打到杭州的打算,這讓李馥不由得鬆了一口氣,整個浙江的氣氛都顯得有幾分怪異,就連局外人都有幾分風雨欲來的感覺。

........

“皇上,奴才以爲,呂家實乃包藏禍心,陰私已久,如今眼看着隱藏不下去了,這才選擇了冒險逃亡......可是天下漢人的心,天下士子的心,是在皇上這一邊啊!”

張廷玉跪在地上,整個人都有些不好了,他實在是沒有想到,在眼下雍正一統朝綱的時候,江南又冒出了這麼大的一口黑鍋,牢牢蓋在了漢人士子的頭上。

江南儒宗呂家舉族叛逃,江蘇按察使楊宗仁處置不力,這兩樁事一同抵達了雍正的案頭,若是隻有其中任意一樁也就罷了,可是兩樁放在一起,這裡面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很快,摺子便如同雨點一般,被呈遞到了雍正的桌子上,基本上都是滿族王公親貴大臣上的摺子,裡面的意思很簡單:“漢人不足信,漢人不足憑。”

說到底,從大清入關以來的那條裂縫,經過了康熙一朝的變亂,如今終於發展成爲了當下朝廷最大的隱患,那就是滿漢失和,人心離散。

雍正臉上沒有任何的表情,他望着跪在地上的張廷玉,心裡卻是掀起了萬丈怒火,這幫子狗奴才除了給他添麻煩以外,便再也沒有了其他的作用,就連眼下的這個張廷玉,用心亦是如此可惡!

“什麼叫天下漢人和天下士子的心都在皇上這邊?那造反的楚逆,造反的朱一貴,逃亡的呂家,難道就不是漢人,就不是漢人士子了?”

張廷玉這麼說哪裡是在請求雍正多諒解,實際上是在隱隱告訴雍正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了漢人的朝廷,也就不再是朝廷了,籠絡不了漢人,如何能治理整個天下?

所以在這樣的事實面前,雍正只能選擇忍,否則真把漢臣都給丟進了大牢,大清的天下也就徹底沒了。

寧渝原本被迫無奈派人去營救呂家的行爲,卻在陰差陽錯的時候,變成了一支刺向雍正的刀,他除了用身體去擋住以外,就再也沒有了別的辦法了。

可是,這不代表雍正要一直隱忍下去,他已經想好了反制之策,那就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的八旗新軍。以八旗來反制漢人,是雍正自以爲得意的一步好棋。

你們不是說漢人不可信嗎?那好,朕直接把你們都變成旗人,讓你們再也沒有了藉口,也再也沒有了退路。除了跟着大清往死幹,便沒有其他任何的出路可言。

全天下現在誰不知道?這漢人但凡是入了旗,在復漢軍那裡便是徹底沒了回頭路,將來打起仗來,除了戰死就只能去挖礦,所以入旗成爲了清廷綁定漢人的一種手段,而八旗新軍就成爲了一步絕佳的好棋。

“朕以爲,漢人可信與不可信,實在是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得讓天下人看到,滿漢一家,絕非妄言。以八旗新軍爲根基,重塑滿蒙漢三族一體,方爲正道。”

雍正所言其實不過是老調重彈罷了,當初大清入關之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作爲統治民族的滿族人丁稀少,如果只靠寥寥幾萬滿洲男丁來統治版圖遼闊、數以億計的漢族和其他民族,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

特別是當時的滿洲與中原比起來,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相對更加落後,因此是很容易被本土漢族文化給同化的。這個時候的多爾袞面臨着兩個選擇,第一個就是效仿大元,拒絕跟漢族文化進行同流,其結果自然便是退出中原。第二個就是選擇同化,可是這一點是多爾袞所無法接受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也就建立了兩個基本政策,第一個就是“滿洲根本”,以維護滿洲貴族特權爲根本,像軍國大事由八旗王公大臣組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審議,漢人禁止參與,還有大學士品級,滿洲爲一品,而漢人爲五品,這都是滿洲根本的體現。

因此,爲了安撫漢人,多爾袞也就提出了第二個政策,“滿漢一家”,也就是在官制方面滿漢並用,以及提倡滿漢通婚。可實際上這一個政策更多的是落在了紙面上,並沒有得到實際的踐行。

就好比在康熙年間,當時的內閣和六部一共十三個中央機構中,有品級和無品級額缺兩千零八十二個,大部分爲滿洲和內務府包衣佔有,而漢軍和漢人的額缺只有三百二十十五個,而康熙還有規定,那就是滿人只任六品以上官職,以保證滿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張廷玉和其他的漢臣對這一套都很熟悉,他知道雍正重提滿漢一家的用意,無非就是利用八旗新軍將這些漢人徹底綁在自家的戰車上面,讓他們再也不能首鼠兩端。

可是想到了這裡,張廷玉卻有些皺眉,復漢軍在南方攻城略地,大清就在京城搞八旗新軍,這其實還是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大清對漢人是不信任的,是有防備心的,可是這樣建出來的八旗新軍,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

“皇上,八旗是我大清之根基,若是以滿蒙漢人充爲新軍,自然也是絕妙之策。只是奴才以爲,漢人佔據之比例,或許當慎重一些。”

張廷玉說的這一番話,自然有他的用意來裡面。那就是現在得先說清楚,漢人人數不能太多,否則將來要是出了什麼問題,比如說投降這一類的,可別又怪到漢人不忠心上面來。可實際真在戰場上,八旗投降也不見得比綠營慢。

雍正展顏一笑,“這等不過是小事,關鍵卻是在於這八旗新軍之設,所需錢糧亦需漢人支持,以完滿漢一家之理。”

張廷玉瞬間明白了,雍正在這等着呢,什麼是滿漢一家?說白了,這好處漢人不一定能拿多少,面子上過得去就行,可是這裡子上,就需要大大出血了,否則能叫一家嗎?

“奴才以爲,這錢糧之事,亦是根基,不能兒戲......”說白了,張廷玉是在拿雍正的話,將雍正的想法給堵回去了。既然八旗是根基,那出錢也不能全由漢人來出。

雍正感覺自己碰了一顆軟釘子,當下便有些惱怒,也就沒了談興,自個回了東暖閣嗑藥去了。只是這八旗新軍的事,也就黑不提白不提的開始辦起來了。

十月底的京城,郊外迎來了一股怪風,那風一路橫行,肆意妄爲,卻是吹斷了景陵上許多茂密的樹木,以致於守陵的大臣們紛紛上書請罪,畢竟那陵可是康熙剛剛住進去不久,如今發生了這般怪異之事,自然會引起一些人的猜想。

雍正接到了消息後也十分憤怒,藉着這個由頭卻是狠狠發落了一批人,連同十四貝勒允禵也吃了掛落,畢竟他是奉旨在景陵讀書,因此眼下也就難辭其咎,被雍正直接給派人圈起來了,算是徹底取消了原先的那點優待。

在京城一處書院當中,當朝大學士徐元夢穿了一身的便服,頭上戴着一個帽子,圍着一隻銅爐小火鍋,手裡還拿着一本摺子,一邊大快朵頤一邊讀着這本摺子,看了許久才嘆了一口氣。

“張衡臣啊張衡臣,你可真是給老夫添了一樁大大的麻煩事!”

坐在許願門對面的赫然便是當朝的戶部尚書張廷玉,他臉上帶着幾分苦笑,嘆氣道:“善長兄,眼下朝廷裡風雲詭譎,小弟實在是不敢袖手,否則遲早有一天,這禍事就會到小弟頭上了。只有善長兄身份特殊,或許還能轉圜一二。”

徐元夢聽上去像是一個漢人,實際上他是不折不扣的滿人大儒,原本姓舒穆祿氏,跟雍正的關係非同一般。只是眼下張廷玉卻是有些走投無路,也只能選擇找徐元夢來相助了。

“眼下局勢你清楚,八旗新軍早已經在進行了,皇上的用意你還不清楚嗎?更別說皇上心志如鐵,如何是我能勸動的?”

張廷玉有些沉默,嘆息道:“眼下皇上的意思是要辦八旗新軍,可是這八旗新軍的一應糧餉卻是要漢人士紳來出,以此全滿漢一家之道,這是將天下漢人英雄視爲無物啊!”

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十二章 問責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十章 出鞘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