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

寧渝在小沙彌的帶領下,走到廟裡的大殿中,擡頭便看到了一座巨大的佛像,正對着寧渝拈花含笑。

圓慧方丈從佛像後走了出來,手中捏着三炷香,點燃插在了巨大的香爐裡,青煙裊繞,倒使得佛像的微笑越發玄妙。

寧渝不明白這老和尚搞什麼鬼,也不去管他,只是靜靜的站在那裡。

圓慧輕嘆一口氣,望着寧渝道:“小施主,你可知道貧僧爲何將你引到這裡?”

寧渝故作不解,道:“不是大師要與小子論禪麼?只是小子年幼德薄,論禪倒是不必,靜心聽大師教誨便罷了。”

圓慧微笑道:“小施主不必謙虛,貧僧引施主前來,既是論禪,也是求援。”

寧渝笑道:“大師莫要戲弄小子,若說論禪也就罷了,可這求援讓小子更是聽不懂了。若是大師有何爲難之處,爲何不尋我祖母?”

圓慧搖了搖頭,道:“前些日子貧僧爲小施主祈福之時,突入禪定,天花亂墜,佛音繚繞,深知小公子來歷不凡,將來必成大事。如此此事向小公子相托,卻是最爲合適。”

寧渝聽到此話,心中卻是一突,這和尚似乎有些門道,難道他知道些什麼?只是面上不動聲色,道:“大師爲小子祈福,小子本當報之,還請大師明言,小子若是能辦到的自當竭盡全力。”

圓慧面色沉寂,原本油頭大耳的臉龐卻顯出幾分神聖,道:“前年山下大水,淹死百姓千餘人,毀田無數,而後去年洪澇稍解,又遇冰雹,雪上加霜,這附近州府百姓十停已去了三停。”

寧渝的腦海裡瞬間想起了圓慧所說的這些事情,那些原本似乎離他很遙遠,只是粗淺的記得一些。如今聽來,卻能感受到圓慧話語中的沉重。

圓慧不待寧渝開口,又道:“去年冬天,山下許多百姓活不下去,將家中幼子賣給了府縣中的大富人家,只是這女童好賣,男童則剩下許多,無奈之下,這些人家便將男童送至我寺廟中,再加上一些無父無母的孤兒,上上下下合計二百餘人,大多都是十一二三歲的模樣。如今寺廟田產無以爲繼,這些孩童敝寺再難以負擔。”

寧渝雖然年幼,可是心裡也明白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年紀較大的男童已經可以送去當小廝,或者去青樓做龜奴,年齡小一點的或許還會被人領養,以致於這剩下的都是不上不下的,又正是胃口最大的時候,正所謂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這些孩童尋常人家哪裡養得活?

至於送給官府撫養?圓慧和寧渝都沒有提及這一節,畢竟現在全天下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孩童,各地官府不僅無力撫養,更是無心撫養。

見到寧渝臉上微微有些沉重,圓慧便長唸佛號道:“阿彌陀佛,此番爲小公子祈福,貧僧已深感時日無多,原本當無牽無掛,就此歸去。只是心中這樁事放不下,因此特來叨擾小公子,希望小公子伸出援手。”

寧渝前世也並非什麼良善之輩,一顆心腸早已練得如同鐵石,只是此時心中卻有些猶豫,救下這二百多童子倒也無妨,只是家人會如何看他?世人會如何看他?

要知道在這世道,善良絕非什麼好品質。老夫人等婦孺之輩可以灑出些許糧谷銀錢,也是藉着寧渝身子痊癒之名,一來表現寧家的良善,二來也是了結這段緣法,意思就是到此爲止。

若是寧渝接下這二百多童子的生計,可不是一擔兩擔糧谷能解決的,雖然對於寧家來說不過九牛一毛,可是這無緣無故的拋出去,就是菩薩也不過如此了,放在家族裡恐怕會爲人非議。

君不見後世富豪做慈善也會尋些由頭,得些名利,這也是因爲毫無來由的慈善根本走不通。更何況在這個年代,若是處理不好,就成了寧家邀買人心,圖謀不軌。

想到這一節,寧渝就有些猶豫,正待婉言相拒,不料這圓慧和尚不知道從何處掏出一個黑色木箱,將其打開後,裡面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摞摞文書,正是那些童子的身契。

圓慧嘆道:“小公子,如今這二百多孩童是死是活,全憑公子做主,若是公子大發慈悲,便將這身契拿去,給他們一口飯吃就成。”

寧渝深深望了圓慧一眼,道:“大師今日可是好生給小子講了一番禪,若是小子鐵石心腸,豈非對不住大師一番良苦用心?不過身契倒不必着急,小子還需親眼見過那些孩童之後,再做打算。”

圓慧笑道:“小公子,論禪不論心,這些孩童將來無論是何緣法,都是他們自己的命,公子無需多慮。”

既有此事,寧渝倒也不急着下山,他爲人謹慎,即便是答應了安置圓慧所說的二百餘孩童,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情,至少還需要親自見一見這些孩童,纔好考慮作何打算。

不過在寧渝觀察完之前,他沒有將此事稟告給老夫人的意思,畢竟寧渝前世也是三十餘歲,人情世故倒也知曉一二,給領導彙報工作時,將問題拋給領導之前,自己首先需要拿出解決方案,無論方案可行與否,這樣領導就只需做是與否的選擇,而無需大傷腦筋,自然也就會給領導留下穩重可靠的印象。

雖然在如今的寧家,老夫人是寧渝的親祖母,將寧渝視作心肝寶貝,可那畢竟是血脈親情的聯繫,在單獨看待寧渝時,依然是將寧渝當成了孩子,這對寧渝後面行事頗爲不利。

有了這番考慮,寧渝便託言於老夫人和寧夫人,感念佛祖大慈大悲,決心在寺廟裡給老夫人祈福三日,三日後再行下山。

老夫人聽聞孫子孝心,自然十分欣慰,原本打算也在山上陪同寧渝,只是考慮到自身與寧夫人並一衆婢女都是婦孺之輩,留在山上怕是引來流言,於是便留下管家周福和兩名護衛先在山上照顧寧渝。

圓慧明白寧渝心中所想,在老夫人下山之後,便領着寧渝向寺廟山後走去,還有兩名僧人擔着四大桶米粥一同前往,管家周福和護衛不放心小公子獨自一人,便一起跟了上來,圓慧也不以爲意,衆人便一起向山後行去。

行至途中,圓慧怕寧渝誤會,便一邊走一邊解釋道:“那二百餘孩童放在寺裡恐擾了菩薩清淨,於是貧僧便自作主張,將他們安置在山後草屋,每日裡會總送些粥米,總不能教人餓死。”

寧渝輕聲道:“若非大師菩薩心腸,這二百餘孩童遲早成爲路倒,被那野狗吃了去,如今有草屋寄身,每日裡還有粥米度日,已是難爲了大師。”

圓慧行了佛理,輕聲念道:“阿彌陀佛,小公子果是明理之人。”

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十八章 收徒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四十章 出鞘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