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

二月的天氣微微有些轉暖,康熙大軍在駐紮孔城之後,卻一直都沒有什麼動靜,除了派了兩萬綠營駐紮在魯共山,便沒有其他的動靜。這下不光是復漢軍搞不清康熙心裡在想些什麼,連同清軍內部很多人,也不懂康熙的想法。

實際上在進軍孔城之前,康熙便派了多羅平郡王訥爾蘇,率領八旗驍騎營精銳馬軍,合計一萬五千餘人,沿着陶衝驛和黃家鋪一帶隱秘前行,由於跟桐城距離四十多裡地,再加上主力大軍的遮蔽,因此瞞過了復漢軍軍情處的眼睛。

多羅平郡王訥爾蘇是正兒八經的宗室王爺,原來是禮親王代善的那一枝,在宗室裡面也算得上是地位尊崇,再加上早年一直在西北用兵,還佐理過撫遠大將軍軍務,因此深得康熙的信任,便將目前手中最精銳的這支滿蒙禁衛驍騎營,交給了訥爾蘇。

說起來訥爾蘇也不算是光靠祖輩餘蔭的八旗子弟,畢竟禮親王代善後輩子弟衆多,光是親王就有好幾個,像什麼椿泰、崇安、巴爾圖等人都先後被封爲親王,可是能夠得到康熙賞識的,卻僅僅只有一個訥爾蘇,這其中的原因便是訥爾蘇是實實在在吃了苦頭的。

訥爾蘇今年也不過三十歲出頭,可是在西北已經吃了好多年的沙子,一個十歲就襲多羅平郡王的年輕人,平日裡的生活自然也是錦衣玉食,可是說去西北就去西北了,跟着十四阿哥在黃沙漫天的天氣裡,到處東奔西跑。

後來康熙跟策妄阿拉布坦達成協議後,訥爾蘇也被馬不停蹄地召到了湖廣前線,當然康熙給他的位子也很誘人,那就是執掌整個八旗驍騎營,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

目前的清廷軍隊,主要便分爲八旗和綠營,可是在八旗當中也分爲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和驍騎營,這其中自然有高下之分,其中驍騎營可謂是最爲精銳的軍隊,它原本就是由馬甲組成,從滿、蒙旗中每佐領中選拔二十人,漢旗中每佐領中選拔四十二人,滿、蒙、漢馬甲合計約二萬八千多人。

當然這兩萬八千多人並不是全部都在一塊,而是由滿、蒙、漢八旗各自爲營,由八旗都統分別統領,因此有時候能看到驍騎營漢軍正黃旗、驍騎營蒙古鑲黃旗這種說法,便是由此而來。

此外,驍騎營也並非都在京師禁衛軍旗下,而是一分爲二,其中大頭部分便是在京師駐防,也是訥爾蘇目前所率領的這一萬五千馬甲,還有近萬馬甲分散在各地駐防,由滿、蒙、漢軍混合編組,八旗都統分別統領。

正因爲如此,眼下訥爾蘇統帥的這一支馬軍,其實也成爲了康熙心中的關鍵底牌,想要發揮好這一張牌的作用,自然不能簡簡單單打出去。因此康熙在進孔城之前,便預先讓訥爾蘇帶着這一萬五千馬軍,運動到了桐城後,再加上魯共山,已經形成了一個半包圍的局勢。

“大人,前方已經是黃家鋪了,我軍哨探放出去了十五里,沿途所有人都已經滅口,若是有楚逆的探子來,我等也能知曉。”

一名八旗將軍身穿着黃色的棉胄,上面鑲嵌着白銅色的甲釘,邊上還有一層紅色的鑲邊,頭上戴着一頂高聳呈寶塔狀的頂盔,還安裝着長長的盔槍,這一身的打扮一看就是鑲黃旗的,而此人正是滿洲鑲黃旗驍騎營的都統傅山。

說起來也很奇妙,自從復漢軍起兵之後,寧渝愈發感覺到了鐵甲的好處,可是清軍卻始終不曾裝備鐵甲,依然是穿着一身的棉甲,可是這種棉甲在應對傳統的戰爭時還有些作用,可是在復漢軍面前,卻容易在肉搏戰中吃大虧。

而清軍在應對周邊其他敵人時,主要則是以火器取勝,可是在復漢軍的火器面前,卻是全方位落後,這也造成了如今的慘烈局面,那就是火器打不過,近戰肉搏也打不過,以致於連戰連敗。

訥爾蘇揮揮手,示意大軍前行,隨後上萬的騎兵沿着道路一路往黃家鋪而去,浩浩蕩蕩顯得氣勢萬分。在驍騎營的八旗兵眼裡,所謂的復漢軍只不過都是一羣沒有馬的流民,若是在北方的平原上,怕是一衝擊潰,如今到了這安徽地帶,水網雖然不如江南密佈,可是也難以讓馬蹄動起來。

“此地距離桐城不過四十里,且一路都是平原,只要魯共山有異動,我軍便可以從此地直抵魯共山腳下,將復漢軍徹底擊潰。”

訥爾蘇畢竟也只有三十出頭,儘管在西北的經驗也很豐富,可是畢竟沒有跟復漢軍打過正面交道,心裡卻是不由得對復漢軍多了幾分輕視。

不過這也實在很正常,在西北縱橫的那幾年,早已經讓訥爾蘇明白了這天下什麼纔是值得依仗的,絕不是火器,而是馬甲,只要有一萬馬甲,他就敢正面衝擊三萬步軍,這不是自大,而是這個時代戰爭的規則。

現如今有了一萬五千人的馬甲,訥爾蘇心裡的那些傲氣也算是徹底釋放出來,他望着北面低矮的桐城,心裡卻已經在想着,如何活捉楚逆大都督寧渝了,若真的能立下此功,他腦袋上的郡王頭銜似乎也能換成親王了。

就在快到抵達黃家鋪時,一名騎兵從後而至,他身上汗津津的,臉上微微有些發紅,一看便是跑了不少路。

“啓稟王爺,奴才哈兒佔有緊急軍務稟報!”

“何事?”

“啓稟王爺,楚逆的探子距離黃家鋪不到十里,大約有二十人左右,只是馬兒不行,跑得慢,比不上奴才的,因此奴才便抓緊時間來稟報。”

衆人聽到這個消息,原本輕鬆的神情瞬間變得有些嚴肅,這件事並不太好處理。

二十人看似只是一個小隊,隨便派出半個牛錄也就夠解決了,只是訥爾蘇明白,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探子的死活,而是黃家鋪方向的動靜,若是復漢軍的探子們回不去,那復漢軍再傻也會明白這個方向的問題,到時候肯定會有所防備。

訥爾蘇咬了咬牙,“讓前面的探子先頂着,若是楚逆探子繼續往黃家鋪方向前進五里,則殺之,若是不曾,便注意不要打草驚蛇。”

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十章 尋礦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章 年關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