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謀事(中)

蒲州城。

這座在史記上稱爲天下之中的城池,東臨中條山,西南爲黃河環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鸛雀樓、普救寺、萬固寺等名聖古蹟位於城中,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地靈之處自有人傑出,三國年間曾出武聖關羽,如今則出了楊博、王崇古前後兩司馬,更有次輔張鳳盤。

雖然張四維目下在內閣權柄不重,但是對於地方而言,只要是閣老,就是陸地神仙般的存在。何況張家即便不算張四維,亦是本地極有權勢的豪門。張四維之父張允齡叔父張遐齡都是當世有名的大鹽商,靠着食鹽生意爲家裡積累下幾世消耗不盡的財富,且與王、馬、楊等巨姓互通婚娶,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

一張龐大且牢固的蛛網,籠罩秦晉兩省,宣府乃至整個九邊也都在輻射範圍之內。作爲織網人之一,蒲州張氏在山西的實力和影響,並不遜色於藩王宗室,就連同處一城的襄垣郡王府對於張家亦是禮敬有加。按本地人的說法,張家若是打一個噴嚏,風陵渡口的黃河水都要咆哮上好幾天。

不管是太行山無法無天的強盜,縱橫塞上的馬賊還是中條山中的綠林好漢,對於蒲州張家也是敬畏有加,不敢有絲毫冒犯。逢年過節還要送一份厚禮上門以示孝敬。

表面上看來,張氏以經營鹽業起家,實際上如今山西的各項商業經營都少不了張家的影響。乃至整個九邊防線的軍糧供應,也都有張家的影響。山西以及宣大防線的糧食市場始終受張家影響,不管糧商來自何方,只要糧食到了山西,價格要受張家的控制。

如果是有來頭的商賈,張家自然會派人上門攀交情拉關係以足夠合適的價格收購那些米糧。經營者不會吃虧,市場價格也不會被影響,爲了做生意犯不上傷交情,大家以和爲貴。

如果是沒有來頭且拒絕合作的商賈,不管邊軍還是綠林好漢,都有可能找上門來讓這個敢於對抗張家權威的妄人從世界上消失。在這種靠近前線的邊地,人命也沒有腹裡地區那麼值錢,鬧不起風浪。

雖然張四維曾經以寒門貧生自居,編造了一個神人授金的故事亂灌雞湯,但是被當世心學大家顏山農給罵成了臭頭,徒增笑柄。在山西地面,張四維的這種謊言雖然沒人敢於當面揭穿,但是也沒人會相信。只看張家位於城東十里孟盟橋那氣派恢弘可與王府並稱一時瑜亮的大宅,就沒人相信這是個窮苦人家。

晉商多尚節儉,有了錢要麼鑄成銀球“沒奈何”,要麼就用來購買田地。蒲州有地利,土地肥沃,這裡的田宅更是衆人爭搶目標。如今山西的土地構成分爲幾部分,除去軍屯之外,主要都是宗室田地,另外一部分就是這些大商賈所有。這裡面又涉及到田骨田皮的拆分,導致土地確權的工作異常艱難,確立一塊田地的歸屬變得格外艱難。

就以蒲州張家的田地而論,具體的數字沒人搞得清楚。只知道從風陵渡口騎着快馬跑上一天,你可能依舊還在張家的田地裡。就連襄垣王府的皇田,也有很大一部分田皮在張家手中代持。張家的富貴就像是蒲州的城牆,任狂風暴雨也難損分毫。

每到換季的時候,天氣總有些變化,如今的蒲州城內,一場風暴也正在漸漸醞釀之中。蒲州原來的知州去歲進京述職便沒再回來,一位年不滿三十的年輕知州走馬上任,接掌了大印。

鐵打衙門流水官,這本來是正常事,但是這位父母官上任之後並沒有遵循官場規則向張家求護官符,反倒是把矛頭對準了這頭龐然大物,公然要求推行江陵新法,對於土地進行清丈,重新編立黃冊。

山西人對於江陵新法聽說過卻從沒見過。張家的管事早就私下裡告訴了大家,鞭子法是對南方的,山西萬萬行不得,否則大家就都要餓死。所以張家老太爺在前面頂着,不讓鞭子抽到蒲州鄉親頭上,拼了性命也要給大家留口飯吃。

爲了這件功德,張家的佃戶每年還多交了一分租子表示對張老太爺的感激,又捐錢重修關帝廟,求伏魔大帝保佑張老太爺長命百歲身體康健,多保佑蒲州鄉親幾年。

蒲州的居民都很清楚,在蒲州推行什麼法,朝廷說了沒用,只有張、楊、王等幾大名門世家點頭,法才能推行下去。這位新來的知州不問過老太爺的意思,就先要推行鞭子法已是大逆不道,還敢清丈田地這簡直就是不想活了。誰不知道,蒲州的田地要麼姓朱,要麼姓張、楊、王不管姓哪個姓,都不是一個小小知州能查得起的。

百姓們只是觀望,衙門裡的胥吏也不肯動,張家派了管家到衙門裡向知州講道理,介紹蒲州的情形。可是這位新來的知州似乎不大聽得懂山西話,這些行爲並沒起到作用。見胥吏指使不動,名爲黃尓立的知州一時急躁居然自己帶了僕人去檢地,終於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鄉下人本就粗魯何況邊地的百姓,民風也就比腹裡剽悍,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後生居然冒犯官威,打傷了黃知州的伴當,據說連知州頭上流了血,事情便有些大。後來又有人聽說,知州帶來的內眷居然失蹤了,這更是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蒲州可是關帝家鄉,又是幾位大佬的桑梓民風最是淳樸,幾時出過擄掠婦人的事?縱然有些無知女子哭哭啼啼地被拉進張府或是襄垣王府,那也是前世積的福分,去裡面享福的,衙門內眷丟失的事可是少見。

茶館酒肆,田間地頭,推車的貨郎,衣服破爛滿面灰塵的江湖客以及肉袒深耕的農人,三五成**投接耳地議論着發生的一切。一些流言開始在城內散播,據說那位內眷與黃尓立身邊的一個長隨早有私情,否則怎麼會兩人一起失蹤?定是女子水性楊花,僕人忘恩負義,與衝突的事沒什麼關係。至於打傷黃尓立的那幾個後生,都已經到衙門裡自首。

蒲州的爺們,若是沒有這點豪氣,又怎麼配做關帝的鄉親?按他們自己說,根本就沒見過知州如何認識?只當成是來地裡偷東西的,沒放狗去咬就已經是宅心仁厚了。

本地人素重豪傑,幾個後生既然敢作敢當就是好漢子不能受委屈,人在班房裡每天好酒好肉供應着,張老太爺據說私下裡也感慨了一句不知者不爲怪,估計沒幾天人就可以放出來了。

比起張家這頭龐然大物,黃尓立實在太渺小了。即便他是在京師某個學堂讀過書,據說出京前江陵相公還當面跟他講過話,比起張家依舊還是不夠看。

鳳盤相公可是與江陵相公同榜得中的好友,論起關係怎麼也是鳳盤相公更親近一些。這位黃知州據說並無什麼奧援,在京師坐冷板凳坐了好幾年,如果不是入京師學堂讀書,連知州都補不上。這樣一個人對上張家,只怕老太爺隨手丟個夾片上去,就能打落他的烏紗。

這樣的人物敢碰張老太爺,結局早就是註定的,他也該有所準備。據說這位黃知州傷勢不輕,幾天不能下地,後又成天唸叨着私奔的內眷連公事都不大料理,按照百姓們看來,多半過不了多久,就該滾蛋。

惟一的變數,在於朝廷派來的巡按老爺,白麪包公範青天。這位帶着尚方寶劍而來的巡按,給了百姓無限的遐想空間。有關范進的故事在山西也有傳播,在故事中這位白麪包公乃是上天文曲星轉世包待制轉世投胎海青天門下弟子,曾得海青天三卷兵書,善斷陰陽有神鬼莫測之能,如今帶着尚方寶劍前來可以先斬後奏,乃是一切惡霸劣紳的剋星……

總之被無限神話的范進成了部分百姓心裡的一個熱切而又不能宣諸於口的希望,甚至於官府也不例外。每當太陽下山,黑夜籠罩蒲州之時,知州衙門的後宅內,披頭散髮面容憔悴的知州黃尓立,就會對着一副美人圖低聲呢喃,“雪梅……你等我,只要公子一到,就能把你救出來,讓我們團聚……等我!”

作爲這場風波的另一極,張家對於外界的傳聞採取不理會不反應的態度,大風大浪經過不知多少,這點小場面已經不算什麼。不管多重的怨念,也衝不透張家那高大堅固的院牆。這場衝突對於黃尓立而言,失去的是事業與家庭,對於張家而言,卻只是一場年輕人之間的胡鬧。

張家書房內,張府老太爺張允齡含笑看着對面的年輕書生,輕輕捻動鬍鬚。他生有異像,年紀雖大但是須發中無半點斑白,雙眸如電,一望可知是極爲精明幹練的人物,說話中氣十足,語重音沉。

“邊地不同腹裡,一旦北虜破了邊牆就要大打出手,到時候朝廷就要就地徵發民壯上陣。是以在這片地方,人不能太和氣,沒了血性的男人上不了陣,到時候就會誤了大事。蒲州終究是關帝家鄉,百姓尚武性情暴烈,一時舉止失當也是難免的事。不過不管怎麼說,也是傷了官,事情不能就這麼算了,就算衙門裡輕判,里長族老也不會輕饒了他們,不好好教訓一番,簡直是要反天!倒是知州那位內眷的事不好辦,小王爺年輕,做事不知深淺,居然跑到衙門裡劫人,還傷了人命。這件事老夫知道時木已成舟,現在倒是不好了結了。”

在老人對面的男子年紀不到三十歲,儀表堂堂氣度不凡,一身書生打扮但是舉止間隱然有幾分貴氣。聽着老人的話,書生也一笑,

“所謂內眷,也不過是行院裡的女子,黃尓立據說未發跡時曾得她資助才得功名,後來從行院中接出爲妾,總歸不是良家女子又不是正室。如今米已成炊,何況這總歸是件醜事,鬧大了對誰面上都不好。小王爺那邊是因爲黃尓立做事荒唐動了肝火,做事有些偏激,老人家找時間規勸幾句,設法善後就是了。至於黃尓立堂堂一丈夫,又是朝廷命官,爲了個行院女子茶飯不思不理庶務,便有些不分輕重了。學生既爲山西巡按,有查糾地方之責,不能看着他這麼胡鬧。已經寫好奏章送入京師,請吏部重新派員來接印,也給知州衙門下了命令,由州佐暫時護印,至於黃尓立還是讓他先清醒一下再說吧。”

張允齡嘆了口氣,“你們兩人年紀差不太多,黃尓立的科分輩分還在你之前,可是論起行事來,比汝培就差太多了。吃一塹長一智,希望他這次能夠吸取教訓,將來做事穩重些纔好。身爲方面做事如此毛躁,實在不是百姓之福。”

在張允齡對面的,正是新任的山西巡按御史李植。他與范進是同榜進士且同爲二甲,自然也是張四維的門生。與范進不同,李植原籍大同,後改籍揚州,但是骨子裡還是拿自己當山西人,與張四維有大同鄉的關係又是師生,因此關係格外親近,算是張四維門下干將。

張四維行事內斂而周全,既然保舉了范進做宣大巡按,也自然要做後備。從理論上看,宣大屬於戰區,宣大巡按的事權未必能干涉到山西,但是在行政區劃上,山西與大同又處於一個大戰區體系之內,他如果想朝山西伸手也不爲過。何況還有張舜卿這張牌在,真想伸手沒人攔的住。安排自己的門人李植做山西巡按,就是他安排好的一手後招,以李植牽制范進,避免范進真的在自己的桑梓搞出事端。

如今巡按事權漸重,幾與巡撫可以分庭抗禮,黃尓立在朝中沒有奧援,如果沒有在京師新建書院讀書的經歷連知州都未必當得上,以李植的地位和權柄指名嚴參自無不中之理。因此這一老一少談笑之間,實際已經將一位知州的紗帽打落在地。

正在此時,忽然幾聲女子淒厲的尖叫透過窗紙傳了進來,張允齡看看李植,見後者如同老佛入定全無反應,搖頭道,“老夫這些年一心向佛疏於管家,下面的人便怠惰起來,做事越來越不用心,貴人在此,怎可如此吵鬧?回頭看我怎麼收拾他們。”

正說話間,房門被人敲響,隨即張家三少張四教笑着推門而入,“真不曾想到,王誠那窮酸家中竟有這麼個水靈娘子,若不是親眼得見卻不曾信。只是這女子太沒教養,又踢又抓,還咬傷了一個下人,費了好大力氣才弄住她,方纔那一嗓子沒嚇到汝培吧?”

李植連忙道:“三叔多慮了,小侄雖然是文官,膽量還是有些的,不至於被個村姑的叫聲嚇到。”

張允齡對於三子很是偏愛,朝他一揮手道:“也是個管家的人了,怎麼行事還如此毛躁,真是越大越不長進。什麼叫窮酸?那是個讀書人,侮辱斯文,文昌帝君可不會答應。快些下去吧,別讓汝培笑話你個長輩。那女子是有名的蒲阪一枝花,模樣怎會不俊?當初便是顆可口青梅,如今自然是顆熟果。你們好生安頓着她不要多管,她的禮數由爲父來教。”

第二百一十四章 祥瑞第一百八十二章 惡吏第五百八十九章 談判第四百六十六章 江陵到來(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遍身女衣者第二百一十九章 君臣(上)第八十四章 立國之謀第四百三十五章 楊家危機(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逃亡第三百三十八章 改弦更張第二章 同居長幹裡第一百九十六章 女兒心(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困境(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鄭洛的下馬威第四百四十九章 名利雙收(上)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五的考驗(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馮保之託第三十八章 功名(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條件第五百五十七章 考題第五百九十五章 動盪之夜第四十九章 採購軍糧(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十面埋伏(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二百五十六章 賀禮(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辛愛第四十七章 折銀代役第一百三十五章 海珊第四百八十四章 馬湘蘭的心魔第五百六十三章 暗刺第一章 萬般皆下品第四百九十七章 新貴第八章 人命關天第一百三十章 衣冠遍羊城第五百八十三章 以身爲餌(上)第七十一章 天使與魔鬼第二百九十五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豪雨(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夜戰第六十四章 畫影圖形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索(上)第二百零四章 救星(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舊情難忘第八十七章 根由第八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鬧崇文(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一百九十三章 武狀元(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鐵娘子(上)第四百三十四章 上元縣的考成法第四百六十章 節婦清官(中)第二百七十八章 衡文(下)第五百四十章 落子(上)第一百四十章 神仙睜眼第二百八十二章 六部觀政(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爲奴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轅北轍第九十五章 良辰美景入畫來第十七章 打蛇隨棍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手段 (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遇刺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穴(下)第三百零一章 合縱(下)第四十九章 採購軍糧(下)第三十六章 寫狀第一百五十九章 十面埋伏(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誅心(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範氏新政(下)第九十三章 暗影第一百六十六章 我是一個粉刷匠第十六章 特殊考題第五十三章 不第而歸第三百二十一章 跬步之積第二百九十三章 擒兇第三百六十三章 條件第一百二十六章 貴客第三百四十六章 既做師孃又做鬼(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我愛這夜色茫茫第二百九十八章 聯合錦衣第五百六十五章 辛愛第十九章 依稀往夢似曾見(上)第五百八十八章 烽火(下)第七十三章 考覈第一百六十九章 誅心(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衡文(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衡文(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路向北第一百六十二章 絕殺第一百二十五章 絞索(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遇刺第二百九十八章 聯合錦衣第一百八十六章 郎心如鐵(上)第五百二十六章 死士(下)第七十七章 戶籍第二百六十七章 相府相召第一百九十二章 威風八面張千金第四百四十章 心服第三百六十八章 榮升第八十一章 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