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以舞降神者謂之巫;征服,並不一定

這天池,絕不尋常。

恐怕真君神殿對其的記載,也並不詳盡。

巫。

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上古人族之中,能以舞降神之人,被稱爲巫。

而這其中之神,並非是天庭的“神靈”,而是泛指充斥於三界之中的天地靈氣,比如他們能夠功過巫術操控五行之力、風雨雷電.等等。

還有一些巫,也可以通過巫術借用其祖先的力量,只是這樣的巫,相對於那些超控天地之力的巫,是有着一定的上限的封禁的,因爲他借來的力量,通常是不可能超越他們血脈先祖之力量的。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這也算是一種人族力量的傳承。

只是同血脈之力的傳承,大相徑庭。

就好比長白山的天池巫女,她身爲冬神玄冥的後裔,她之所以能夠成爲巫,便是因爲她能夠藉助到先祖冬神玄冥的力量但因爲冬神玄冥在玄都城之中抗擊域外天魔而犧牲隕落,故而她能夠藉助到的力量,便日益衰弱,直至完全消退。

但這並不代表天池女巫就失去了作爲巫的力量,玄冥爲人族冬神,北方之神,屬水正,故而這位天池巫女是能夠藉助先祖玄冥的力量,同三界之中的水行之力結契,而後通過自身的巫術來超控。

只是這樣取巧的法子,比起那些依憑自身勾連天地之力的巫,自然是要差了很多的。

玄冥便是依憑自身操縱天地之力的大巫,之所以爲冬神,便是因爲她對於天地之力的感悟,已經不簡簡單單是操縱那麼簡單了,應當算是一種掌控了寒冰之力的境界。

除卻玄冥之外,如共工、祝融,便是分別掌控水火之力的巫,故而被稱爲是水神與火神。

上古人族祈雨,基本也都是拜請族中的巫者開壇。

但擁有修行“巫術”天賦的人族,實在是少之又少故而巫一般都只是存在於中大型的部落之中,一些小部落,便只能是向龍王以及水神進香祈福了。

上古人族,敢砸那些不靈驗的龍王廟,其底氣也是來源於“巫”。

但其實,能夠支撐起一部降雨的巫,即便是放眼整個人族之中,那也是鳳毛麟角.而且在當年那個時候,巫與人王之間,其實並不能和平相處。

雙方是有一些明爭暗鬥的尤其是在軒轅黃帝與九黎蚩尤爭奪人王之位時,雙方的矛盾上升到了頂點。 Wωω●Tтkǎ n●co

人與巫,之所以會產生矛盾。

是因爲人王發現,巫會不斷的與自身掌握的天地之力同化。從巫化作神,雖然只是從人格轉變成爲了神格,但這正是被天地之力同化的起始隨着對天地之力的感悟加深,這些“巫神”便會逐漸喪失自我意識,徹底同天地之力化爲一體,成爲天地之力的養分。

但巫神們自己當然不會這樣認爲,他們會認爲是人王們忌憚他們的力量,害怕他們奪走人王對人族的統治權。

當然實際上巫神們確實也有這樣的想法,就好比水神共工.在他真正能夠掌控水的力量之後,便認爲還是自己來當人王,統領人族稱霸三界更加合適。

這也是爲什麼,身爲水德之帝的顓頊,作爲水正來輔佐他的巫神是冬神玄冥,而不是水神共工。

共工在三界也絕非是個安分的,同火神祝融大戰、同顓頊帝爭奪帝位、阻撓大禹治水等等.但他身爲炎帝的后羿也並沒有墮了人族的名頭。

在玄都城初建時候,他與祝融兩個,纔是玄都城的定海神針.死在他們兩個手中的魔主,多達數十位,也正是因爲有他們的庇護,才能讓玄都城順利建成,並且讓玄都城中那些後來者,逐漸成長起來。

而在封神大劫之前的一場大戰之中,共工與祝融施展同歸於盡之法,傷及本源,幾乎隕落.還是玄都大法師及時出手,以師尊太清老子的太極圖,強行護住二人的真靈不散,送反三界之中修養。

若是尋常的三界生靈在混沌之中受如此重傷,那幾乎是不可能活下來的,而他們這些巫神則是因爲同三界之中的天地之力宛若一體,這纔有了一線生機。

但也不是所有的巫神都能夠把握住,玄冥、句芒以及蓐收這三位當年的人王輔臣,便先後在混沌之中犧牲隕落。

人王們能夠意識到的事情,玄都大法師自然也能看的到,正逢玄都城建立,玄都大法師便在禹王飛昇火雲洞之後,將那些巫神與大巫們,全都帶上了玄都城,抵抗域外天魔。

當然,也少不了人族那些血脈之力修行到巔峰的戰士們本來就是一脈同出,雖然雙方之間會有一些理念上的紛爭,但如今一致對外的情況下,家裡面那些微不足道的矛盾,自然不提也罷。

雙方配合默契,很快就在混沌之中站位了腳跟。

至今玄都城之中還有“共工”與“祝融”等巫神的旗幟在,便是因爲他們這些巫神雖然傷亡不小,但他們的後輩部族,還是源源不斷的進入到了玄都城之中,繼承了先祖之志,誓死抗擊域外天魔的入侵。

也就是祝融氏與共工氏,本就炎帝部落之下的兩大部族,再加上他們兩個在三界之中十分活躍,故而人丁興旺,否則不可能爭奪人王之位。

似玄冥、句芒等部落,早早便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消亡。

但實際上,他們作爲人族始祖,其實後世的人族之中,也流淌着他們的血液,只不過統稱爲炎黃畢竟這些巫神,本身也是傳承自炎黃。

八戒跟着師父西行,那也算是見多識廣了。

但確確實實沒有同“巫”打過交道,而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爲“巫”在人族之中早已沒落,即便是在如今的大唐,也絕不多見。

但他們基本上都分佈在南部長江流域,以及川蜀山區、湘西等地,並且隨着時代的發展,都擁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此外,草原之上的薩滿教,也是來源於“巫”。

遊牧民族之所以屢屢侵犯中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還是在延續上古時代“巫神”與“人王”之間的爭鬥,雙方互有勝負。長白山之中,當然也有屬於他們的薩滿文化。

八戒來長白山的時間並不算長,但也聽說過這樣一個傳聞,據說長白山各部落的“英雄”以及大薩滿們隕落之後,他們的靈魂不會去地府轉世投胎,因爲長白山纔是大薩滿和部落英雄們死後靈魂迴歸之所。

這些部族一向視長白山爲他們的聖山,神聖不可侵犯。

可現在看來,恐怕這些大薩滿以及部落英雄們的靈魂,就是被這位長白山的天池巫女攝去了。

如今的長白山薩滿教,其實並不發達,更算不上興旺,即便是各部落之中有一些巫師的存在,但八戒看過之後,便知道他們多半是徒有其表,並沒有什麼真材實料。

很多“巫師”都是隻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更多是部落的首領,用來維護自身對部落的統治。

但也有一些因爲人道大興,而逐漸覺醒了真正屬於“巫”的力量的薩滿,但畢竟也纔剛剛扶蘇,力量還十分弱小,比之已經發展了十多年的“人族血脈之力”,還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部落首領,其實也刻意控制着“巫師”的發展,最起碼要讓他們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

一旦巫師的力量超過自己,那麼對於部落首領來說,可不見得是好事.畢竟平日,部落首領可沒少借用薩滿的名義行事。

故而.即便是部落首領知道究竟是怎麼一會兒事,但帳下那些日常受到蠱惑的部族,在薩滿與部落首領之間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那可就真說不清楚了。

這也是大唐目前並沒有打算對類似地帶過多幹預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域、宗教、信仰.同中原之間,還是有着不小的文化差異的。

這樣的現象,即便是在中原也不少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可不是簡單嘴上說說而已。

想要真正完成一場大融合,絕非短時間之內可以實現,但始皇帝已經給出了答案——“書同文,車同軌”。後世的皇帝,只要能夠切實的貫徹落實下去,遲早有一天能夠實現。

李世民在各地興辦儒學,無非就是爲了這一點。

由內向外,以點帶面,一步步擴散八戒之所以這個時間來長白山,其實也是從沙師弟那裡得知,朝廷下一步的施政方向,就是經略草原與開發東北。

以達成與北洲與東洲,並不僅僅只是領土之上的接壤,雙方要有更深一步的交流。

征服,並不一定要付諸武力。

讓北洲“野蠻不開化”的妖魔體會到人族文化先進與文明,以及讓東洲那些在宗門控制下的人族,真正體會到作爲人族的自豪如此一來,或許看似複雜沒有頭緒的問題,將來都會迎刃而解。

就好比如今的西洲一樣,在那裡的國家已經開始接受儒學了,即便是有一些頑固守舊派,態度依舊強硬但時代的洪流已經滾滾而來,並非他們這微薄之力能夠抵擋的。

況且連靈山的如來佛祖,對於儒學“入侵”之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面的信徒在對抗儒學入侵的時候,又怎麼會有底氣?

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十六峰的環抱簇擁之中,背倚長白主峰白頭峰,南北長約十里,東西寬約七裡。

八戒此刻就站在天池邊兒上,眼見天池湖水深幽清澈,羣峰環抱的池面倒映着五彩斑斕的景象,蔚爲壯觀。這十六座山峰的影子,盡在天池之中,連通頂上的藍天,可謂是山水相連,水天一色。

八戒以神識覆蓋整個天池,卻只見出水口,未曾見入水口,可這天池之水,卻自古流淌至今,從未斷絕,也算的上是一處神妙所在。

其實這天池,並非是凡間之物。

其原本是天上金星的一面寶鏡,因爲在一次蟠桃會時,王母娘娘的兩個女兒想要在容貌上吩咐個高低,故而太白金星取出此鏡,言說:只要用它照一照,鏡子便會給出答案。

兩姐妹照過鏡子之後,鏡子說妹妹更好看,這便惹怒了姐姐,姐姐一怒之下,將鏡子扔下了凡間,落在長白山

又恰逢長白山中有一個噴火吐煙的妖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王母娘娘便讓姐姐轉世下凡,降服妖魔。

姐姐轉世成爲人族一個叫做杜鵑花的姑娘,在她長大之後,撿到了曾經被她丟下凡間的寶鏡,並且以此寶鏡擊敗了妖魔,寶鏡便化作了長白山天池。

而杜鵑花姑娘,則是降妖傷了本源,從此長眠於長白山之中,其神魂便在人間輪迴轉世。

姐姐轉世成了杜鵑花姑娘,妹妹便是封神大戰之中的龍吉公主,當年說是被貶下凡間,其實是她本身也不想待在那種氛圍的天庭之中,條條框框的約束,讓她感覺有些喘不上氣來。

故而在隨後的一次蟠桃會中,龍吉公主故意向父皇與母后姐姐的事情,以此觸怒了他們,被判了一個失禮之罪,逐出天庭,貶下了凡間。

只是這些事情,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六耳獼猴也不清楚,真君神殿的資料上,也並沒有記載。

除了幾位當事人之外,恐怕如今的三界之中,也就只有諦聽與白澤,有可能知道這件事情了.可即便是他們知道,也絕不會到處去宣揚。

弘陽子的神魂,此刻就在天池之上盤旋、徘徊。八戒依舊維持着隱身術,靜候其變。

過不多久,天池湖面之上,掀起了許些漣漪。

八戒下意識屏住呼吸,定睛觀瞧,卻見一怪,自天池之中緩緩冒出頭來,其身通體玄黑,頭大如盆,方頂有角,長項多須.看似是龍,其實更像是一條潛蛟。

畢竟小白龍就是血脈純正的四海真龍,八戒在這方面,還是能認得清楚的。

而且六耳獼猴發來的資料之上也有記載,言說天池巫女在天池之中豢養了諸多異獸,這條黑色的潛蛟,便是其中之一。

第540章 好一個三界凡僧;諸聖已經漸漸習以第417章 請務必帶上我;再哭,豬爺爺就吃了第771章 這是太清聖人的高明之處;很顯然,第568章 誰說神仙世界就不興人情世故了;您第413章 想想自己根在哪裡;佛光普照,普渡第37章 我道是誰呢,原來是弼馬溫啊!第606章 只會認爲是理所應當;甚至他還會借第506章 御弟是一位性情極其溫和的高僧;流第639章 從三個方面入手;有人不樂意享受這第367章 他決定吃獨食;演的可真像啊第182章 五百僧衆,竟沒有一個無辜之人第305章 此等佛門敗類,何須跟他言語糾纏?第211章 何方來的妖道,在此窺探?第783章 此寶與吾有緣;出家人早斷了紅塵因第273章 果真不出真君所料第195章 我主人是觀音菩薩!第447章 小僧是來勸架的;想來此事也就是走第614章 你應該感到慶幸;且在此稍等我片刻第551章 太清聖人:沒錯,都是我的算計;嗯第385章 畢竟是外來的和尚;走過一十四遍寒第397章 落荒而逃;只有一條路第141章 弼馬溫,你休得猖狂第517章 二郎神繼承了闡教的傳統藝能;有一第753章 他缺少一個三藏聖佛這樣的結拜兄弟第601章 白素貞:難道是他?連哪吒與李天王第586章 不必,就寫李二;災難始終慢我一步第730章 還在搞事的也就兩個人;師兄怎麼也第32章 法海:得想個法子將它們一網打盡第333章 娘娘倒像是個即將御駕親征的國君第494章 佛門大興,已成定數;養成之後,或第563章 李世民不爭一時之意氣;紫微化身就第3章 大師有降龍伏虎之力第592章 天庭這不是故意爲難人麼?這一回就第279章 牛魔王受挫,孫大聖吃瓜第787章 兩極反轉;小僧同樣與大護法神交已第122章 氣運轉嫁的左道之術第505章 御弟觀之,如何?那就讓太子一同前第237章 寡人在行宮外的小湖涼亭等你第793章 前輩,弟子求一碗孟婆湯;還請聖佛第626章 腰間仗劍斬凡夫;洛陽綠竹巷第290章 你若成佛,佛也入魔第665章 趕盡殺絕,不留後患;陰司的放任第151章 大聖:這妖道難道只是爲了好好治理第40章 大王饒命第588章 楊家之顯赫,恐爲三界之首;“天子第155章 這齋朕吃得,你爲何吃不得?第3章 大師有降龍伏虎之力第256章 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第114章 若朕以此法試羣臣...第531章 你究竟在想什麼?!有些手段可以不第110章 誰來救他?!第319章 不知是有幸還是可悲,苟存至今第720章 會念頭不通達;小人報仇從早到晚(第544章 一身反骨唐三藏;他們李家,倒是人第656章 老豬風評被害;小弟去去就來第113章 佛焰焚心第170章 表弟,你往哪裡去?第246章 如來佛祖:不,你們不一樣第596章 第一次感受到妖族如此熱情;這一躲第393章 且走且珍惜;金平府之太平盛世第225章 叫爾等視之,此乃逆天之鑑也!第202章 你怎麼也下凡來了?第45章 菩薩:險些壞了大事!第347章 貧僧唐三藏,特來拜山第609章 有一個重返金鰲島的機會;我就算是第663章 吃虧的事情不能一直幹;好硬的頭第320章 本爲一體,不分彼此第753章 他缺少一個三藏聖佛這樣的結拜兄弟第445章 貧僧管教起來也頗爲吃力;此乃誅心第559章 我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臣第504章 你日後似乎還有一場水災;這個熱鬧第693章 人類無法共情螻蟻;“內臣們”還想第219章 這金兜山的妖王,恐害人無數第369章 魔界使者;她才七歲第237章 寡人在行宮外的小湖涼亭等你第145章 “我想瞧瞧你的下場。”第761章 只要三藏在靈山;這靈山,當真就這第445章 貧僧管教起來也頗爲吃力;此乃誅心第86章 是誰錯了?(爲700首訂加一更)第485章 若是無女子傾心那纔是怪事;我可以第570章 依着本心便是順應天道;老師以爲學第207章 守小節,還是行大義?第173章 大王,你是個好人第678章 家中不留房,回來了當客人麼?臣妾第672章 俺也一樣;只有敢想,才能敢做第694章 天庭的威嚴;娘娘救命第219章 這金兜山的妖王,恐害人無數第415章 你在說什麼胡話?三藏法師應該是什第486章 又是一個可憐人兒;看樣子你的心裡第231章 莫要大放情懷與休要失了端莊第249章 那孽障的事發了第752章 吾劍不利乎?請菩薩出面,阻止大唐第710章 良禽擇木而棲;三界之中能騙過貧僧第773章 好像引出來一個了不得的東西;師尊第546章 還是生了一些波折;不可不知魔第684章 “區別”對待;施主爲何行如此大禮第767章 他們兩個是故意的;靈寶上的劣勢第517章 二郎神繼承了闡教的傳統藝能;有一第510章 “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