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晉王(上)

自從鄧名返回成都後,有了川西水師爲後盾,明軍的航運變得更加繁忙,幾乎每天都有船隊經過重慶,把四川的食鹽運往下游。

現在重慶擁有的火器以火銃爲主,大炮有十餘門,可以用來防禦城牆,轟擊想靠近城門的敵人,也可以和嘉陵江的水師配合封鎖嘉陵江江面,不過對於長江就是徹底的無可奈何。很快李國英就把嘉陵江用鐵鎖給堵上了,儘管明軍繼續動員船隻護航,但就是減少護航戰艦數量,清軍水師也殺不出來了。

在李國英看來,清軍佔領重慶只有兩個作用,要不就是作爲進攻成都的前進基地,要不就是用來切斷成都和奉節的聯繫,現在兩個作用都起不到,重慶除了大量地消耗甘陝的物資其它什麼用也沒有——如果一定要勉強說有作用的話,那就是讓明軍無法在重慶建立一個哨所,無法把明軍的戰艦護航都省了。

因爲朝廷的堅持,李國英無法放棄重慶,所以他只能百般地琢磨如何給鄧名添堵,最後他在造拋石機和造炮之間選擇了造炮。

明軍水師佔據着絕對優勢,看上去陸軍好像也不弱,所以李國英的部將們認爲火炮不能很大,一定要能用馬拉了迅速地跑,如果明軍登陸,就把大炮搶救回城裡,免得送給了明軍,好歹大炮也都是銅鑄的。

不過能用幾匹馬拉了跑的炮雖然機動性高,但是重量有限,別說江對岸,就是江心也夠不到。既然李國英不肯去對岸進行軍事冒險或者說送死,那想騷擾、嚇唬明軍的船隻就需要更大的炮。

爲此李國英特地命令把幾個火器師傅從保寧調過來,一個月後,這幾個清軍火器專家到了重慶,聽了川陝總督的要求就直搖頭。他們說,想威脅明軍的船隻就需要射程能夠橫跨千米江面的大炮,而綠營之前從來沒造出過射程達到一里的大炮。就算是最有經驗的三順王部隊,造的重型大炮也都是用來轟城牆的,那種炮完全不必追求精度。即使號稱能鑄造強大火炮的三順王,炮擊城牆對守軍士氣的打擊也遠遠超過戰術意義,要是守軍的意志堅定,那三順王也只能長期圍困下去。

李國英無法容忍每天坐在重慶城裡無所事事,眼睜睜地數着長江裡又過去了多少明軍船隻,在川陝總督的威逼利誘下,鑄炮師傅只好答應制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大炮,他們估計想達到總督大人的要求,這門炮至少得比現在重七、八倍,一萬五千斤的大炮或許能滿足李國英的期望。

考慮到精度問題,僅有一門大炮沒有任何意義,至少要有十門,纔有機會蒙上明軍的船隻,否則明軍過路的時候打上幾發空炮,純粹是給對方致敬。不過這麼大的炮肯定無法靠馬匹拖回重慶,要是放在江邊,明軍登陸的話,那二十萬斤的銅就白白送人了。

在江邊給這種完全無法移動的大炮修築炮臺也不現實,爲了保護這種珍貴的武器勢必要修築堅固的、足以承受明軍大批步兵攻擊的永久堡壘。可就算明軍不來,長江水還是會來的,每年江水上漲的時候一直淹到重慶城牆邊,在外面修堡壘,大炮不送給明軍但是要送給龍王了。

想到這裡李國英都有些氣餒了,轉而重新研究建造超級投石器的可行性。不過橫跨江面的投石器製造起來難度一點不比大炮低,甚至還要高。

換做其他人,到此或許就放棄了,可李國英意志堅定,決心排除萬難也要給明軍制造麻煩,拍板決定在重慶城內鑄炮。這樣對射程的要求就又增加了幾百米,老師傅認爲如果不造個二萬斤的大炮,那是休想達到川陝總督的要求——現在已經無所謂外行、內行了,在這麼大的火炮問題上,李國英、幕僚、部將和這些造炮師傅統統都是外行。

經過一番研討,李國英決定先收集八千斤銅材,以現有火炮的規格按比例放大,製造一門樣炮出來。如果這門炮能夠打五百米,那就按比例再放大三倍,製造二萬四千斤的大炮封鎖江面,若是這門炮能打八百米,那就按比例放大兩倍,製造一萬六千斤的大炮——現在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只有經驗(還未必都是對的),李總督的看法得到了包括造炮師傅們的贊同,重慶清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鑄造樣炮的籌備工作。

……

永曆十五年五月初,昆明。

西營在南明的鼎盛時期,孫可望居中,東有李定國,北有劉文秀,再加上夔東的闖營和舊明軍派系,即使不算鄭成功、張煌言,也有大軍數十萬,其中甲兵超過十萬。雖然地盤較小,但南明也有兵力集中的優勢,一支不可輕侮的大軍再加上名將統帥,明軍在各條戰線上都能保持戰略進攻的優勢,讓清廷一再考慮割土求和。就是最爲強硬的洪承疇,也不敢輕易言戰,而是耗費巨資打造五千裡防線。當李定國、孫可望矛盾化解後,連洪承疇都灰心失望地辭官,並請求朝廷重新考慮和談一事。

但現在局勢已經完全不同,重返昆明後李定國勵精圖治,但直到現在也沒有治癒雲南的戰爭創傷,收復貴州、湖南、廣西的失土遙遙無期,四川敵意深重,裂痕不斷加深難以彌補。

孫可望治滇時期,在境內採用徹底的軍屯制度,產出也算可觀。可是此一時、彼一時,李定國首先不如孫可望那麼冷血殘忍,李定國內心視雲南百姓爲子民,這讓他難以執行孫可望嚴酷的軍屯制度;其次,以前西營的實力雄厚,足以威懾、鎮壓百姓的不滿,而昆明大火後李定國雖然收攏了馬寶等人的軍隊,昆明的實力仍只有五萬多人而已,其中甲兵不過兩萬左右,比西營全盛時差得太多了;最後,吳三桂就在貴州,如果繼續孫可望的制度,恐怕會有大量的百姓逃亡。

盤踞貴州的吳三桂,極大地威脅着昆明,儘管吳三桂把一批養不起的客軍遣送回鄉,但貴州的吳軍依然高達十萬人,是李定國實力的兩倍。吳軍的裝備、戰馬也要比明軍精良得多。只要吳三桂能夠獲得足夠的輜重再次發起攻擊,李定國依舊要面對艱苦的戰鬥——或許李定國可以守住昆明,但云南已經滿目瘡痍,如果戰火總是在雲南的土地上燃燒,明軍遲早會力竭倒下。

讓李定國慶幸的是,吳三桂空有強大的軍力,但始終無法發動侵略,鄭成功和鄧名連續兩年攻擊江南,讓清廷始終騰不出手來支援貴州的吳三桂。

“不知道明年江南那裡會不會再有新的戰事?”晉王看完今年的田畝報告,心裡騰起了這個念頭。雲南民生困苦,但明軍卻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毗鄰貴州邊境的將領們日復一日地要求更多的援軍、裝備和糧草,但昆明卻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兵力、糧草?爲了節省糧草,李定國把白文選、馬寶等精兵強將都留在昆明,只在邊境上保留最基本的監視兵力,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運輸損耗;至於裝備,新產出的裝備連昆明的西營精銳都無法保證,李定國和白文選的甲兵都不得不繼續使用老化的裝備,更不用說其他的昆明部隊,至於邊境上的警戒部隊,補充、修復的優先級顯然是最低的。

如果吳三桂從湖廣和江南獲得了足夠的物資,重新發起新一輪進攻的話,李定國估計邊境的警戒部隊會在短時間內崩潰,半個雲南都會捲入兵禍。而李定國只能寄希望於一次成功的、依託昆明的防守反擊,爭取殲滅吳三桂的兵力,用繳獲來彌補損失。可經過了磨盤山一戰,李定國懷疑吳三桂會變得更加圓滑,不給西營打一場殲滅戰的機會。一旦變成消耗戰,那昆明的失敗就是時間問題而已。

“如果今年鄭成功、鄧名中的哪一個再去一趟江南的話,明年吳三桂還是無法發動進攻。”李定國輕嘆一聲,他並不喜歡把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而且就是這樣依舊無法扭轉昆明的窘境。雲南現在需要的是輕賦稅,鼓勵逃難的百姓回鄉生產,但爲了維持軍力、保持基本的自衛能力,李定國明知自己應該做什麼卻無法去做。

“父王!”晉世子李嗣業闖了進來:“急事!”

顯然是急事,若是一般的事,再緊要也會是衛士來報告,而不會是負責昆明城防的李嗣業親自跑來。

“何事?”李定國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難道是吳三桂進攻了?

“趙天霸回來了!”李嗣業剛剛見到了錦衣衛趙千戶,立刻跑來向父親報告:“鄧提督正趕來昆明,已經快到了。”

鄧名先在建昌停了幾日,然後不顧衆人反對,繼續向雲南進發。現在東川府依舊沒有百姓,所以彼此提防的建昌和昆明都沒有在東川府邊境上駐留大軍。鄧名帶着趙天霸等人深入雲南後,才遇到了晉王的哨所,趙天霸立刻全速趕往昆明報信,和邊境哨所的信使一起抵達昆明。

李定國嚴肅地盯着兒子看了一會兒,猛地開口喝問:“趙千戶何在?”

“兒子已經把他帶來了,就在父王的門外。”

“傳!”

第31節 戰備第32節 血戰(上)第43節 續戰(上)第16節 家學第4節 一致(下)第54節 霸氣(下)第16節 示威第11節 事變第37節 重慶第45節 隊友(下)第52節 登陸(下)第25節 棄軍第6節 勇士第3節 信號(下)第14節 彈盡(下)第40節 打賭第40節 泥潭(上)第45節 顏面第60節 爭奪(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2節 調整(上)第22節 反正第36節 施琅第2節 VIP第32節 才能(上)第48節 專利(上)第60節 人心(下)第32節 奉節第28節 盟軍(上)第4節 生變第7節 演變(上)第42節 送行第39節 良機第37節 干涉(上)第7節 演變(下)第17節 挖坑第26節 判斷(下)第59節 魔鬼(下)第10節 決議(上)第28節 城前(下)第55節 壓力(上)第55節 報紙(上)第54節 霸氣(下)第41節 爭奪(上)第23節 臨陣第55節 敵意第42節 說客第31節 血戰(下)第36節 備戰第18節 詔書(上)第28節 借刀第30節 三投第42節 反擊第13節 勇氣(上)第52節 縱火第5節 重整(下)第26節 反覆第56節 突擊第34節 問候(下)第1節 轉運第33節 孤注(上)第45節 突破(下)第37節 刺客第27節 飲血第21節 煙霧(上)第34節 糊塗(下)第46節 合營第10節 追逐第32節 爭奪(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3節 輕取第26節 兄弟(下)第14節 應對第4節 暗示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5節 合作第36節 修路第40節 登陸第28節 算計(上)第63節 黃雀(下)第39節 衝突(上)第34節 晉王(上)第57節 信件第27節 飲血第15節 雙贏第8節 信用第41節 失控(下)第44節 先行第57節 夜戰(上)第9節 送神(下)第5節 重整(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2節 調整(上)第31節 名將第14節 亂戰(下)第65節 援助(下)第50節 動向(上)第5節 重整(上)第21節 煙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