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臺灣棄留

北京紫禁城,雖已是半夜時分,但熟悉萬歲爺的奴才們都知道,一般這個點皇上十有八九還沒歇着。最近朝廷裡事太多,連帶着萬歲爺也不得安生,聽說早朝的時候,有大臣差點爲那勞什子臺灣打起來,把個金鸞殿搞得烏煙瘴氣,鬧哄哄的,實在是不成樣,也不知道這班大臣們怎麼想的,爲了一個番外小島,隔三岔五的就掐架,你頂.我,我頂你的,至於嘛,不就是個破島嘛,又沒啥人住,棄了就棄了唄。你們不心疼萬歲爺,咱這當奴才的可心疼着呢!

也不知主子今晚又要熬到什麼時候?看了一眼依然燈火通明的南書房,當值的兩個小太監無奈的搖了搖頭,跺了跺凍得有些麻木的雙腳,繼續蜷着脖子縮在廊檐下。他們是當值的,皇上不歇着,他們就得在外候着,這天寒地凍的身邊又沒個暖爐,就這麼呆在外面可真是要命。遭了活罪,自然連帶着就把朝廷裡那幫大臣們給埋怨了一通:要不是你們事多,萬歲爺至於大半夜的還不歇着嗎!要是萬歲爺早早的歇着了,咱家能遭這個罪嗎!

南書房在乾清宮的斜對面,是當今皇上爲了方便網羅漢人中的讀書人侍奉左右,詢問國事,探究學問,以便顧問著作之選的地方。房內室寬三楹,設有御座一張及御桌一方。大清入關後,先後在內廷中設了兩個書房,前者即爲皇子們受師教讀的上書房,後者便是這南書房了,同時也是那些行走學士的辦事處,與前朝的內閣簽押房倒是有幾分相似。

此時的南書房內並沒有外臣,只有康熙皇帝一人在此,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正將之前批過的摺子放到一邊,見案前還有三份沒批閱的奏章,便順手拿起上面的一份摺子看了起來。摺子是工部尚書陳銑上的,裡面說的事讓康熙很惱火也很無奈。

太和殿因去年的地震塌坍了一角,當時康熙便下詔給工部,讓他們即刻修復。陳銑便派了工部侍郎徐倬去戶部要銀子,準備動工修復太和殿。哪知徐倬去了之後銀子沒要到,還遭到戶部尚書邱進的一番白眼,說戶部眼下是庫中無銀,工部想討皇帝的歡心就自個去找銀子,反正戶部是一毛不拔的。這可把陳銑氣壞了,什麼叫我工部想討皇帝的歡心?你戶部管着全天下的稅賦,怎麼可能沒這點修復銀子?!一氣之下就上了摺子,告邱進個抗旨不遵。

其實邱進說的是實話,戶部真沒銀子了,朝廷眼下要爲南方各省撥不少銀子以恢復這些省份在三藩之亂時所受的損失,還要撥給臺灣歸附軍民安家開支銀子,另外還要支付文武官員的俸祿,八旗軍民的餉銀,剩下的還要拔給那些受災的府縣,如此一來,再加上爲北征大軍準備的錢糧,你說這戶部的帳上還能有銀子嗎?!

銀子,銀子,一天到晚就知道銀子,沒有銀子當真就什麼事都辦不成嗎!康熙有些不痛快的將陳銑的摺子丟到一邊,拿起另一份看時,不禁一怔,原來竟是帝師陳庭敬的摺子。

陳廷敬原名陳敬,生於明崇禎十一年,山西陽城縣中道莊人。陳氏以詩書、耕讀傳家,家風淳樸,家教甚嚴,所以陳廷敬從小便受到良好教育。順治十五年,陳廷敬科舉中進士,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帝爲陽城人陳敬改爲陳廷敬。陳廷敬以其學識、人品成爲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設計扳倒敖拜後,親自任命陳庭敬巡撫山西,一則是對自己老師的恩寵,另一則用意卻是對地方督撫的換血考慮,不過不論康熙的初發點是什麼,無疑對陳庭敬恩寵與期望都是非常高的。

現在陳庭敬出任山西巡撫已經三年,康熙平日裡對其非常掛念,眼下見到老師的摺子,不由很是興奮,見字如見人,真是有久別重逢之感,急忙細看起陳庭節的奏子,就差一字一句讀了。看了幾行之後,康熙不禁微微點頭,似對老師的看法頗爲贊同。

陳廷敬上的摺子是有關最近朝野紛論的臺灣棄守問題,他的看法是棄地遷人,效順治初東南海禁,將臺灣讓與荷蘭夷人,“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他認爲荷蘭本無大志,即使臺灣重新爲荷蘭所有,也對大清無害,相反卻能收其心,縛其志,使其不生窺視東南之心,此爲永安長逸之道。

一口氣看完老師的摺子後,康熙有些累了,便閉目養神起來。實際上對於臺灣是守還是棄,他是有主張的,而他的主張也正如老師摺子裡所提的一樣——將臺灣丟給荷蘭人。

從八月鄭氏歸降之後,朝中的大臣們就對臺灣的棄留髮生了明顯的分歧,在福建,有些官員認爲留恐無益,而另一些官員則堅持棄之有害。而在京師,又有官員主張對臺灣實行棄地遷人,也有官員支持保臺,羣臣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上月福建總督姚啓聖曾上摺子明確提出:對臺灣不僅要守,而且絕不能拖延,遲之恐變。但這道摺子卻沒有讓康熙徹底定下主意,因爲他着實也猶豫此事,在他看來,臺灣的確是個化外之島,島上的除了前明餘孽就是些高山番子,化外之民實在是對大清沒有什麼好處。若是在臺灣設立府縣,不說官吏兵丁駐派繁瑣,就是這隔海來往也甚爲不便,十足的雞肋。

罷了,都議論這麼長時間了,也該有個定奪了,也許老師說得纔對吧。有些頭疼的搖了搖頭,康熙覺得有些倦了,擡眼看了一眼屋外,知道時辰不早了,想到明天還要早朝,便打算今兒就到這了。正欲喚來當值太監伺候,眼角卻瞥見最後一份奏摺的封皮上寫着“恭陳臺灣去留疏”幾個楷體大字,不由下意識便伸手拿那摺子來看。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題。爲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祈睿裁事: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裡,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餘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

正值大忙,骨頭今天下鄉幫忙收稻,累得半死不活,更新晚了和少了,請見諒。不過話說回來,進行一些勞動真的很好,幹完活骨頭渾身舒服。

第一百一十七章 兵臨城下(七)第三章 犯官子弟第一百五十六章 定遠作戰(三十)第四十四章 渡江第七十三章 奇襲北京(四)第五十五章 吃飽喝足上路第五章 綠營接收(二)第六十一章 滿洲人博物館(下)第六十六章 殺俘第九章 高士奇第九十八章 強徵擴軍(九)第二百五十四章 東進支隊的戰果第一百七十章 黃羊野人(上)第六十八章 兵行險招(上)第五章 車馬行的奇怪來客第九十章 水晶之夜(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南下劫糧(六)第一百零四章 征服之血(三)第二十三章 佐領都賴第二十四章 綠營把總第六十二章 康熙之死(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六)第九十七章 強徵擴軍(八)第二百三十四章 南下劫糧(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屠刀下的歸附第五十九章 明掘永陵(下)第八十七章 兔兒嶺之戰(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寧軍團(一)第二百零六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七)第十二章 狗肉(求紅票)第四十七章 奪取璦琿城(下)第二百零五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定遠作戰(十二)第二卷 三姓第一百七十二章 黃羊野人(下)第二十四章 盡屠 不封刀(中)第二十九章 不遵軍令者殺第五十一章 爲朝廷分憂第二百二十三章 總結與整編(上)第四十二章 解人之憂(下)第一百零三章 征服之血(二)第二十三章 北征誓師第四十八章 事到臨頭 明哲保身第十八章 她不能管,我能管嗎?第二十八章 清繳戰利品(求收藏)第四十七章 朕只要糧食第九十七章 強徵擴軍(八)第一百八十五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六)第七十四章 奇襲北京(五)第一百七十四章 巴克桑(二更)第四十四章 渡江第七十八章 奇襲北京(九)第五十章 滿洲宗室第三十八章 好一羣漢子第二十五章 清原保衛戰(三)第二十三章 北征誓師第十章 伙食(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疑惑第二十七章 軍魂第二十六章 清原保衛戰(四)第九章 營盤(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一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第二十五章 主子來了第十一章 招爲己用第二百四十四章 南下劫糧(十一)第六十五章 尼布楚銀礦(求收藏)第二章 披甲人爲奴第二十八章 愛錢如命的才子第六十五章 御駕親征(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馮家的婚約第三十九章 內務府第一百八十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一)第四十九章 應戰(求收藏)第四節 跳江逃跑第十一章 義不容辭第九十一章 水晶之夜(四)第二百四十章 南下劫糧(七)第九十九章 強徵擴軍(十)第一百五十二章 定遠作戰(二十六)第八十九章 水晶之夜(二)第七章 不堪一擊第二百零八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九)第一百二十三章 建設(一)第十六章 酷刑(下)第五十九章 人競相食 大勢已去(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臨城下(三)第十四章 法國人的燧發槍第二十九章 退讓第五十四章 宮外候着第六十二章 贖骨(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兵臨城下(七)第一百零九章 征服之血(八)第二十四章 馮小姐(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臨城下(三)第二十九章 刑犯第二十二章 知恥而後勇第五十八章 人競相食 大勢已去(中)第九十一章 水晶之夜(四)第七十章 拉人頭來有重賞第七章 滿人不降者,照此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