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西域二三事(三)

惡漢

()

傕郭翻臉了!

薰俷不由得冷笑了起來……

演義裡,李傕郭被人挑撥,最終反目成仇。一個是綁架皇帝,一個是囚禁大臣,把個漢室僅存的最後一絲臉面,給撕扯的乾乾淨淨,由此而拉開了三國爭霸的序幕。

已經記不清楚那個挑撥的人是誰,只是隱隱約約記得,和賈詡有關。

不過現在,賈詡是在戍縣,自然不太可能出手。那麼,這個挑撥的人,又會是誰?

這個念頭在董俷的腦海中一閃即逝。

他知道,曹操即將迎奉漢帝,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下了他統一北方的最後一塊基石。

但這些事情和董俷還相距甚遠,至少目前他是無力,也無心插手。

賈詡在信中說:“李郭反目,定會讓自興平元年開始,四年來始終處於夾縫中的馬騰得以喘息之機。同時長安對涼州所施加的壓力,也將不復存在。馬騰不會進攻三輔……畢竟三輔之地,李郭雖然反目,可遇到外敵時,絕對會握手言和。二人之間的矛盾和仇恨還不夠深,不夠大……馬騰只要不是傻子,絕不會去激怒李郭。”

字裡行間的意思是說:馬騰將會對河西四郡用兵。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難分析出的結果。漢中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不取漢中,不奪三輔,那麼就剩下河西四郡。馬騰是武威人,有着非常濃重的故土情結。他想要統一涼州地話。就必須要奪回武威。馬騰在武威還是有人望的,所以絕對不會放棄。

薰俷細目微閉,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然後對那信使說道:“軍師還有什麼交代嗎?”

“軍師只說,請主公儘早做出決斷。”

“那好,你告訴軍師,就說西域進退,只在軍師的籌謀之中,無需問我。漢安軍各部人馬。皆有軍師調配。我過些日子再回去。在此之前。都護府由他做主就行。”

“喏!”

信使急匆匆的離去。

可是在一旁的馬嶠卻忍不住開口道:“大都督如此決斷,是否輕率了些?”

馬嶠自去年末被調至池,輔助黃劭屯田,展現出了極爲出衆的才能。在這一點上,黃劭曾多次寫信給都護府,讚揚馬嶠的才能。只是馬嶠心裡面,還沒有承認董俷主公的身份。是什麼原因。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不過做起事來,倒是盡心盡力。

黃劭病倒地這些日子,也多虧了馬嶠,池各項事務纔算得以有序地進行。

薰俷笑了笑,“信一個人,就不要去懷疑。我相信,軍師一定可以把事情安排妥當。”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也許這位大都督所要說地。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可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坐在薰俷的位子上,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

不過,能被信任的感覺。一定非常好!

馬嶠內心中,也不由得暗自羨慕起了賈詡。想必那賈詡聽到這話,一定很開心吧。

猶豫了片刻,馬嶠突然說:“大都督,聽聞大都督所設鄉學縣學,不問出身皆可就學?”

“正是如此!”

“卑下在來西域的路上,曾經和廣元討論過這個問題。而後又在池親眼見到,心中卻有一疑問。這鄉學和縣學所教授的,完全不同。如果有品學兼優者,於鄉學完成學業之後,想要繼續求學,不知道又該如何來解決呢?您知道,有的學子家境優渥,卻不足以繼續求學。有的學子學業出衆,卻因一些原因,無法求學……”

馬嶠突然提出地這麼一個問題,讓董俷不禁愣住了。

畢竟,這鄉學縣學才興辦了不到兩年,馬嶠所說的這個問題,董俷還沒有遇到過。

遠謀,絕非董俷所擅長!

他最多是遇事解決事,走一步,能看到第二步就算不錯。

鄉學三年,縣學三年……

可是這之間的確是存在着巨大的鴻溝,如何將兩學連接,甚至說是三學連接起來?

所謂的第三學,就是由蔡、羊續、劉洪等人所興辦的太學。

馬嶠的這個問題非常好!

一下子把董俷給難住了。

“伯良所說,的確是非常重要地事情。恩,恩,恩……不如這樣吧,我們考試。”

馬嶠只是想試探一下,卻不想董俷還真地給出了一個答案。

“考試?”

有道是,一脈通,脈脈通!

隨着‘考試’這兩個字從董俷的口中吐出來,思緒突然間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了。

上一世的記憶中,不是有考試這個說法嗎?

鄉學、縣學……仔細想想,就好像是小學中學地概念一樣。

當然,這個時代的小學中學,不可能像後世教授的那種課程。但諸子百家之類的,也可以劃分出等級。根據不同的程度,來設定教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隨心所欲。

恩,恩!

這個考試,就是連接鄉學和縣學,乃至太學的關鍵。

如果能夠將三學完美的連接在一起,一條自古從未有過的教育體系,不就成形了?

薰俷當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他的構思。

一條接着一條,從教材的設定,到如何學以致用……等等等等,聽得馬嶠是目瞪口呆。

這種種的奇思妙想,卻是聞所未聞啊!

聽得馬嶠忍不住連連點頭,待董俷說完的時候,門口卻傳來了一陣掌聲。

掌聲並不是很大,擡頭看去,卻見黃劭在黃氏的攙扶下,從門外走進了大廳內。

“主公高明。主公實在是高明啊!”

的黃劭,自然知道普通人求學地艱辛。董俷的這一於爲天下求學的士子,打開了一條通路。當然,想要實施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材,先生……

包括如何將三學連接,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

可這世上。就是這個樣子。當你有了思路。有了概念,有了方向,一切都不算難。

黃劭跪下,濁淚橫流,“劭爲天下學子,謝主公的恩典!”

而馬嶠也聽出了端倪。

如果三學真的能如董俷的設想所設立,那麼原本壟斷學識地學閥世家們。將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威脅眼前這個面目醜陋,心思卻極爲細膩地虎狼之將。

也許,三學教授不出蔡羊續那樣地大家。

可這已經足夠了……相比之下,三學出來的人,恐怕是更有針對性,更加的專業化。

馬嶠一直沒有下定的決心,這時候也無法再猶豫了!

只三學建立起來,董家的最後一個障礙。也將徹底的被掃清。

如果現在還不投靠董俷的話。等將來三學興起,再投靠恐怕就無法謀取什麼利益。

當下隨着黃劭跪下來。

“主公此舉,大利天下。雖不是聖人,卻勝似聖人。學生願追隨主公,效犬馬之勞。”

薰俷有點懵了!

怎麼這話說地好好的,就突然認主公了呢?

不過,內心裡還是很高興。

等黃劭病好了,一定要接他回漢安休養。可是池是屯田重地,也需要有才能的人來接手。黃劭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費沃,一個是馬嶠。可是先前馬嶠一直不肯表態,薰俷也不好說什麼。而費沃雖有大才,可畢竟是一個人,如何分身兩顧?

深吸一口氣,董俷笑着扶起了馬嶠和黃劭。

“曾次,有伯良在,你應該能安心的隨我回漢安了!”

黃劭的臉上,浮現出一抹病態的紅潤,連連點頭,輕聲道:“我放心了,放心了!”

馬嶠說:“不過主公,三學之事,還需仔細籌謀。廣元在這方面頗有研究,何不讓他也參與其中。至於教材,可請伯先生和興祖先生出面。主公不要告訴他們這三學合併的事情……只需說明大概,請他們編就是。這是能名留青史的好事情,相信伯先生和興祖先生,都不會拒絕。而且,兩位先生出面,可振三學聲名。”

薰俷想了想,馬嶠說地很有道理,當下點頭答應。

而馬嶠又說:“嶠還有一件私事……嶠地家眷,如今尚在襄陽。那些田產倒不重要,可膝下有五子,卻不能不讓嶠心中牽掛。不知主公可否派人,前往襄陽一趟?”

薰俷笑道:“這有何難?我會馬上吩咐林鄉亭侯處理此事。”

說完了,董俷又讓馬嶠黃劭坐下,隨口似的詢問道:“伯良,你年紀和我相差不多,居然有五個孩子了?多大了?”

馬嶠放下了一件心事,也變得開朗許多。

聞聽董俷詢問,當下回答道:“倒是讓主公笑話了……嶠長子名良,年方九歲;次子名靜,三子名季,四子名通,卻是一胎三子,相差不過一個時辰,都才七歲。幼子名謖,卻是個鬼機靈,年方六歲……”

薰俷原本也只是隨口一問,並沒有放在心上。

長子名良,那就是叫馬良嘍……這個名字好像有些耳熟,但卻想不起來這出處。

居然是個三胞胎,馬季……哈,聽上去好像後世的相聲大師;馬靜、馬通?很陌生。

幼子名禝!

馬禝?

薰俷地眼睛頓時瞪大了!

慢着慢着,馬良、馬禝……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竟是馬氏五常?”

要說起來,董俷已經見過了許多名人,早已經麻木了。可這不經意中,居然發現眼前這人居然也是名人之老爹。還是有點忍不住,說出了六個字,又立刻閉上嘴巴。

可這六個字,卻讓馬嶠嚇了一跳。

爲什麼呢?

這古人啊,雖然有弱冠方有字的習俗。可很多時候,還是把這字按照族譜早早定下。

按照馬氏的族譜,馬嶠兒子的表字當中,當有‘常’這一子。

又按照傳統的伯、仲、叔、季、幼,所以早早的就訂下了五個兒子的表字。一俟成人,就會賜予。

這表字,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

比如董卓兄弟三人,也是按照這規律而行。董擢叫伯穎,董卓要仲潁,薰旻叫叔穎。

這並沒有什麼奇怪,可董俷怎麼知道,我兒子的表字裡,有‘常’字?

馬嶠張大了嘴巴,半天說不出話來。

薰俷也算是在這年代生活了許久,說漏了嘴之後,立刻就意識到了。有心解釋一番,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索性也就不解釋了,目光向黃劭看去,期盼他來解圍。

也算是跟隨董俷久了!

黃劭自然能領會董俷的意思,忙岔開了話題,“主公,小兒去了漢安的話,不要讓他馬上進太學。依我之見,還是讓他先進鄉學。將來能否有出息,看他自己的本事。”

這一句話,卻說的馬嶠心生慚愧。

他原本是想要讓孩子直接進太學,可看看人家老黃,再看看自己……

這話題一轉開,也就忘記了剛纔的事情。三人在書房中又說了很久,把這三學,漸漸的勾勒出了一個輪廓。董俷輕呼了一口氣,不管怎麼說,算是了了一樁心事。?-?有速度,更安全!?-

第464章 溫侯(二)第41章 反目成仇(1)第12章 心思(2)第270章 董卓籌謀未來(一)第413章 殺虎第216章 昭寧大事記(三)第35章 破羌之難第101章 義真之死第144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二)第34章 巨魔兒第167章 雒陽名士皆瞽目第98章 殺牛角(一)第338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六)第212章 廖化怎能做先鋒(一)第120章 河東一霸第70章 諸葛一家第48章 緣深緣淺第217章 昭寧大事記(完)第245章 國運昌盛第355章 孫劉聯盟第347章 破長安第170章 辨王子(三)第43章 父子一諾(1)第129章 公子大才少有人及第162章 韓與馬(四)第151章 鐵馬金戈入夢來第119章 初見孟德第47章 鄙夫之怒第190章 奉旨募兵第325章 遼西起風雲第197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二)第8章 大姐(1)第175章 驚州來人第31章 再見,姐姐第407章 大軍天降第472章 關中總動員(一)第40章 董卓喪女第369章 長安之亂(一)第395章 十年(五)第17章 求官(2)第392章 十年(二)第40章 董卓喪女第479章 文若不文弱第364章 彈汗山(二)第461章 宮孫乎?第424章 錦帆賊(二)第218章 孺子心歹毒(一)第289章 南山桃花源(一)第353章 鳳雛第一謀第401章 關中橋頭堡(一)第197章 漢帝崩,大亂將起(二)第500章 大結局第304章 開始吧第213章 廖化怎能做先鋒(二)第200章 堪大用者有幾人第279章 雒陽烽火紀(三)第385章 建安二年的雪(一)第109章 奉孝出馬第452章 張任露崢嶸(一)第419章 煮酒(一)第443章 賈詡一謀蜀中第363章 彈汗山(一)第334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二)第185章 雍水畔,董俷戰三英(二)第38章 中原無戰事(一)第416章 空城第330章 西域二三事(完)第318章 大決戰(一)第405章 水淹七軍(二)第225章 誰逼迫誰?第174章 故人重逢第117章 回河東(二)第19章 綠漪心思(2)第278章 雒陽烽火紀(二)第289章 南山桃花源(一)第351章 建安初年那些事兒第195章 江東二虎臣第347章 破長安第234章 一個小人物第240章 雒陽一夜(一)第146章 月旦評第70章 諸葛一家第307章 沙沙有心事(二)第26章 宴無好宴(2)第397章 十年(七)第479章 文若不文弱第424章 錦帆賊(二)第500章 大結局第56章 李儒之謀第293章 先秦大匠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第78章 少年行第113章 文臺受辱第220章 孺子心歹毒(三)第124章 敕勒歌第135章 俸祿三百石(二)第201章 泰山賊(一)第152章 蔡邕歸來第487章 長安(六)第334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