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臣有野望,君芒初現

第27章 臣有野望,君芒初現

朝陽初升,整個廣場被染上一層淡金。

朱祐樘坐在御榻是風雨不侵,手裡拿着今日各部早朝奏事的副本,看到禮部左侍郎倪嶽出列便知道此人要說什麼了。

倪嶽身材魁梧,表情冷峻嚴肅,給人一種忠臣良相的模樣。

其實大明官場存在着“以貌取人”的陋習,且不論你個人才能如何,往往都是面相越好越容易得到提拔,故而不太可能出現“宰相劉羅鍋”。

倪嶽現在正值壯年,毅然是大明官場的未來領袖之一,預先咳嗽一聲,從班末行至御前,然後跪奏道:“臣禮部左侍郎倪嶽與禮部同僚共奏:陛下初登大寶,大赦行恩於天下,即位恩賜可與京師朝堂一心。今請賜於在京文武羣臣及軍民人等:公、候、駙馬、伯,人賜銀二十兩;文官一品、二品,銀十五兩;三品,銀十兩;四品,銀八兩……軍官一品、二品,銀六兩;三品,銀四兩;四品、五品,銀三兩;六品至九品,銀二兩;雜職、紀錄幼軍,銀一兩……”

雖然君臣早已經知道奏疏的內容,但該有的流程卻是一點都不馬虎,何況明朝早朝的本質是“千官聽政”。

參加早朝的官員不僅不能發出聲音,而且不能吐痰,上茅房更是別想了。爲了避免失儀,朝臣通常都不會吃早餐前來,而是嘴裡含着一片人蔘。

除了到御前奏事的官員,絕大多數的官員只需要帶着耳朵過來即可,甚至一些離得遠且聽力差的官員其實就是過來湊個熱鬧。

明朝早朝的意義是“聽政”,而非“議政”,所以當舒服的陽光從東邊曬過來的時候,很多底層官員都不願意聽倪嶽唸經,已經開始開小差了。

大明王朝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並不少,而今的官方貨幣雖然仍是大明寶鈔,但大明寶鈔早已經是名存實亡,民間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金銀,甚至銅錢都已經被碎銀所取代。

“請陛下效太宗之舉,準行即位恩,以開創中興之局也!”禮部尚書周洪謨當即率領禮部所有官員附和道。

咦?

衆官員這才後知後覺地望向朱祐樘,敢情剛剛的敕諭早已經埋下了伏筆,如今打着祖宗之法的話茬直接冠冕堂皇地否決了金銀行賞。

咦?

李敏對寶鈔的情況是瞭如指掌,正想要申明濫發寶鈔的危害,結果發現竟然不是這麼一回事,在看到樑芳嚴厲的目光後,便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樑芳對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便拿出一份聖旨宣讀道:“今朕初登大寶,頒賜在京文武羣臣及軍民人等:公、候、駙馬、伯,人賜引鹽三引;在職文臣武將,賜鹽引二引;幼官及鰥寡老疾、監生、醫士、在京吏典、知印、承差、坊廂里老及民匠、廚子、樂工,賜鹽引一引;另特賜,天下在冊竈戶一引!恩引不受三千引所限,可轉賣鹽商,亦可官價轉售皇店,欽此!”

“請陛下收回成命!”戶部的一衆官員紛紛以李敏馬首是瞻,當即便進行附和道。

“朕惟君國莫大於奉天,守成莫重於法祖。太祖在世,興寶鈔而禁金銀,故而今日金銀行賞乃有違祖法!”朱祐樘面對在場所有官員希冀的目光,便是淡淡地指出其中的弊病道。

在場的官員聽到竟然是要動用國帑三十萬兩賜即位恩,而且還是遂爲永制,不由得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

只是朱祐樘打算好好整治好這個國家,自然不能如此草率承認金銀的地位,甚至將來還要推出新的官方紙鈔。

徐溥震驚地望向門樓中央的弟子,卻是萬萬沒有想到朱祐樘會用這個理由便直接否決自己蓄謀已久的舉措。

既然你都不爲大家着想,那麼大家又憑什麼擁護於你呢?

既然無法否決即位恩這項提案,那麼朱祐樘亦不打算被文官集團牽着鼻子走,而是決定借用這個機會整治鹽政。

成化朝的萬安、劉珝和劉吉爲何被稱爲“紙糊三閣老”,正是這三個人簡直就是尸位素餐,面對廠衛的傾軋竟然毫無作爲,壓根沒有替文官集團“謀利”。

“陛下,寶鈔今早已經氾濫,二百貫都值不得一兩,還請收回成命!”戶部尚書李敏望了一眼不遠處的徐溥,當即站出來反對道。

倪嶽照着奏疏讀了一大串後,便向朱祐樘請旨道:“請陛下效太宗之舉,準行即位恩,以開創中興之局也!”

都說現在鹽政是由鹽引濫發所引起的,而今便讓所有京官都拿着鹽引,且看他們手中的鹽引是一文不值還是遭人哄搶?

“陛下,今鹽引已經氾濫成災,以致鹽法不暢,現鹽商不肯再往邊倉運糧,請陛下收回成命!”戶部尚書李敏得知朱祐樘要以鹽引行賞,便再次站了出來請願道。

“李尚書,朕可沒說要以寶鈔行賞!”朱祐樘看到戶部尚書這麼快便跳出來公然反對,心裡有幾分不喜地道。

歲月靜好,那個老貨竟如此嘮叨。

倪嶽似乎是沒有想到朱祐樘關心錢的事,便含糊地給出一個數額道:“臣粗略所計,所耗不會超過三十萬兩!”

“倪愛卿,可有統計,禮部這個方案費銀幾何?”朱祐樘望向奏事完畢的倪嶽,便淡淡地詢問道。

他知道想要成爲真正的文官領袖,僅是地位和聲望其實還是遠遠不夠,還需要擁有一定的“政績”。

身穿二品官服的徐溥大概是聽得最認真的一個高級官員,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

朱祐樘面對着衆官員疑惑的目光,便扭頭望了一眼旁邊的樑芳。

只要朱祐樘採納他們昨天的票擬意見,那麼即位恩便會頒行。

當然,他們心裡是希望朱祐樘同意招待禮部的即位恩方案,畢竟哪怕八九品不入流的官員都能拿到四兩銀子,而四畝銀子都能夠買上一畝上等好田了。

萬安和劉吉則是暗暗震驚,若是這兩件事情不是巧合的話,那麼這位新君的心思着實是太過深沉,比先帝恐怕都是有過之而猶無不及。

現在成化帝治下的國帑充盈,但銀子恐怕還得精打細算,如此沒有節制花銷定然持續不了多年便捉襟見肘了。

其實他們兩人亦是後知後覺,若是能夠想到即位恩替文官集團謀利,他們兩人必定加分不少。只是最先反應過來的是徐溥,而陛下都不會輕鬆讓滿朝文武空歡喜,他們兩位閣臣更不可能阻止即位恩。

萬安和劉吉作爲閣臣能夠在雲臺之上,此時看到倪嶽和禮部官員一起請願,不由得好奇地望向朱祐樘。

萬安和劉吉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又是若有所思地望了一眼下面的徐溥,便是選擇了隔岸觀火。

“鹽引一事,乃先帝之所遺願!先帝臨終有言,非其濫賞,乃地方官商勾結竊取鹽利!今朕既已親政,當敬先帝遺願,此事無須再議!今當選派能臣前往淮北總理鹽政,諸位愛卿以爲王越如何?”朱祐樘當即搬出成化帝否決這些反對的聲音,然後直接拋出自己的計劃道。

縱觀滿朝上下,只有被成化帝謫居安陸的王越最爲合適。

王越跟太監交好而自絕於文官集團,身上早已經泛上軍人剛直的脾氣。一旦重新啓用王越,那麼他很大可能會替自己切中鹽政的要害,將那幫官商勾引的蛆清進行清理。

(本章完)

第470章 預言成真,帝國動盪519.第517章 弘治迎來了同等地位的對手第147章 帝指棉花,一樹千獲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507.第505章 貫徹思想:神君上民下夷第17章 外朝內廷,忠奸難辯第34章 考場多汗,良材兩棵第392章 看到勝利曙光的襄城侯第120章 揚州夢第234章 兵伐謀(求訂閱求月票)第280章 荒政三策,民聲訴天第114章 養心莫善於寡慾?第455章 帝之手段,瘋犬歸窩第431章 災降華夏,帝解疑團第319章 皇帝面臨無可奈何二事511.第509章 比明軍更可怕的存在!第18章 帝有謀略,潤物無聲第257章 曲十八拍,春雪元宵第4章 一帝落百官肥?第566章 弘治皇帝的最大追求第475章 弘治要畫一條線第464章 冤呈天子,官官相護?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第121章 縮繩隱田第11章 新舊之交,明暗之間。第199章 取勝的鑰匙第477章 弘治六年的全新藍圖第294章 相思之苦,早朝遇雷第169章 王聖人又逃婚了?(求月票)第346章 新相爲橋,百官挾君第102章 萬民送行,王越再詩第437章 步步爲營,內賊難防第372章 秘旨一道,瞬息萬變第126章 箭來493.第491章 向西五百里第49章 六宮粉黛多姿色第5章 漩渦外的太子府第473章 狐狸露尾,奸黨在網第455章 帝之手段,瘋犬歸窩第106章 北元新勢,帝斬侯貪第8章 國喪和新君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494.第492章 邁向四萬萬人的超級王朝第370章 兵部雙傑,侯陷絕境第419章 皇帝這是要轟炸江南吧?(求月票)502.第500章 萬國的使臣迎來了反哺時刻第432章 江南奪寶,帝爲小兒第417章 弘治五年新春快樂!第100章 文臣真容,王越殺王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第153章 五國來使,帝寵朝鮮第244章 年關前的最後一炸第429章 一場失敗仿越計劃第340章 王越出擊,官滑如油第196章 大明不許這麼牛逼的人存在(求訂閱第40章 美人迎歸,君問何人第115章 天意弄人第174章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第438章 江南反噬,軍動九州第10章 廢儲舊事,暗藏玄機第379章 雄才大略,謊話連篇493.第491章 向西五百里第474章 世界,咱們一分爲二吧!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15章 鹽法蟲害,天子揮棍第335章 首輔已老,國債有阻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2章 何以治國第219章 清丈有成,揚威大明486.第484章 美洲冒險篇的真相一窺第307章 初雪第553章 君子不畏宵小第389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第175章 夷狄奉中國(月票加更)第380章 步步爲謀,佈局天下第342章 弘治四年,風起元旦第240章 軍功封爵第三文臣第430章 官不似官,甘做帝刀第431章 災降華夏,帝解疑團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85章 利刃出鞘,一斬五連第151章 榜眼有污,廷和生恨第332章 聖人有劫,命懸一線第236章 弘治元年最後一釣第48章 西苑初駕,有監二十第472章 尿如飛瀑,滿朝皆震(求月票)第454章 天子降臨,官念烏紗。第205章 帝言誅族,破綻突現第317章 大明第一瘋子第470章 預言成真,帝國動盪第477章 弘治六年的全新藍圖第298章 君臣同心,以民爲貴第552章 神秘青年男子的身份第87章 庫房大開,官清似水?(求首訂)第300章 欲速不達,謀世君臣第436章 女子有符,滅門有即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342章 弘治四年,風起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