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4k二合一
對於錦衣衛指揮使這個職位,朱瞻埈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好感。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受後世影響,覺得錦衣衛除了迫害忠良之外什麼都不會。
要知道後世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的時候,最後依舊爲大明和崇禎死戰的就有錦衣衛。
而且作爲天子親軍,他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皇帝授意的,朱瞻埈自然不可能對一把握在皇家手中的刀有什麼意見。
但錦衣衛指揮使這個職位就很難讓朱瞻埈有什麼好感了,無他坐上這個職位的人大多沒有什麼好下場。
除了皇家在用完之後的兔死狗烹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歷代錦衣衛指揮使中總有那麼幾個拎不清自己是誰的傢伙。
永樂的紀綱就是一個典型。
區區皇家的一條狗,結果卻想要造朱棣的反自己當皇帝,這說出去怕是要笑掉所有人的大牙。
尤其是這個所謂的野心家居然還在朱棣面前玩了一出指鹿爲馬,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和趙高一樣隻手遮天了,卻也不想想趙高面對的是誰,他面對的又是誰。
所以,對於紀綱的示好和拉攏,朱瞻埈只當他是在放屁。
不過面子上多少還是要過得去的,所以朱瞻埈也只是客套而委婉的拒絕了紀綱,並沒有擺出一張冷臉來。
紀綱見狀,也只能訕訕而去,沒能再多說些什麼。
只不過他心裡怎麼想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而在打發了走了紀綱之後,朱瞻埈心裡也在思考着要不要把紀綱這個錦衣衛頭子給換掉。
之所以這麼想,當然是因爲紀綱這個錦衣衛指揮使的野心大的離譜,私下裡也做了太多的惡事,弄死他可以說是皆大歡喜了。
而且紀綱這個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得罪了他的人必然會被他惦記上報復,比如說現在還關在詔獄的解縉就是其中之一。
朱瞻埈雖然不怕紀綱對自己有什麼記恨,但被這麼一個奸險小人惦記上了,也終歸是一件令人噁心的事情。
畢竟這種人他壞不了你的事,但一定能噁心你。
朱瞻埈可不希望有這麼個攪屎棍一樣的玩意,天天變着法子想着怎麼噁心自己。
尤其是要除掉紀綱,這罪證都是現成的,永樂五年,徐皇后病故,朱棣下詔全國選美,各地送來的美人到達京師後,紀綱挑出絕色美人藏於自己家中私納。
紀綱查抄到已故吳王的冠服後,私自隱藏在家中,有時還穿在身上,命令左右飲酒祝賀,高呼萬歲,沒有一個人敢告發。
紀綱家中私養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製造了數以萬計的刀槍、盔甲和弓箭。
這些東西只要去查抄紀綱的家就能夠搜得到,光憑這些罪證別說是砍頭了,紀綱九族都得跟着一起埋土裡。
不過這事倒是不用特別着急去辦,畢竟眼下還需要紀綱這把刀去把這次幕後散播謠言攪動風雨的傢伙都砍了,真要除掉他也要等事情結束之後纔好動手。
只是對於這次的事情,朱瞻埈也在心裡遲疑,自己要不要也建立起來一套情報機構來收集情報,不然的話像這次的事情,還需要商人給自己傳遞情報就未免顯得太遲鈍了一些。
雖說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但很多時候也容易耽誤事。
原本朱瞻埈對這件事是一直有想法的,在他剛穿越之初,也曾想過像那些穿越者前輩一樣,搞搞餐飲娛樂行業,一方面賺錢,一方面通過這些高檔娛樂場所來收集情報。
但是當年的朱瞻埈還只是一個孩子,又跟着朱棣在打靖難之役,是手上沒有錢、身上沒有閒,身邊更沒有值得信任的人手,所以這事也就一直沒成。
後來他一睡八年,二穿修仙界苦修幾百年,腦子裡已經徹底沒有了這些世俗的想法,有的只是一劍破萬法、渡劫成真仙。
然而如今重回大明,再度當起了天潢貴胄皇親國戚,還成了權傾一方的實權藩王,一些早已淡忘於腦海之中的想法或許也可以重新提上日程。
“你身邊那個小宮女,她或許可以幫伱。”感受到朱瞻埈內心的想法,龍女的聲音再次響起:“我雖然不太懂宮廷爭鬥和治國的事情,但戰場勝負、用間爲先,你確實需要有人幫你做打探敵情、收集信息的事情。
以前我領兵打仗的時候,也一樣會放出哨探打探情報,做到知己知彼謀而後動,這些還是你教我的,怎麼現在到你自己,反而倒是忽略了這一點?”
當年龍族招婿的時候,朱瞻埈爲了獲得龍女芳心,也曾向她談論過兵法,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當中的一些計謀他也和龍女說過,因此龍女對此還算是印象深刻。
“談不上忽略,只是我之前覺得沒有必要。”朱瞻埈搖了搖頭,並沒有覺得是自己忽略了:“行軍打仗自有軍中配備的哨探,無需我過多的操心。
至於平常?我對於情報的收集並無太大需要,畢竟對於你我而言,卜算之道並不難。”
“卜算之道當然不難,但你也不能什麼事都靠卜算不是?”龍女對朱瞻埈勸說了一句,雖說對修行者來說,卜算自己的運勢或者會遭遇的事情是一種很慣常的行爲,但卜算不是萬能的。
或者說卜算所算到的,只是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如果認爲卜算的結果就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那是肯定要出大問題的。
而且卜算還有一個非常不方便的地方在於,你不算那你就不知道,卜算所能得到的結果,只是你想卜算出來的東西,而不能提醒你和你卜算的目標不相干的事情。
能夠感應到危險或者有什麼事情和自己相關,那叫心血來潮。
所以在修仙界,各大門派或者勢力,都是會建立起來一套自己的收集信息的體系,或者找專門的情報販子購買消息,甚至就連報紙這種東西,在修仙界也不是沒有類似的東西存在。
因此,在龍女勸說之後,朱瞻埈想了想還是略有遲疑的問道:“善祥能勝任麼?她是宮裡的宮女出身,伺候人我知道她沒問題,但這搞情報……她性子恬靜,怕是不適合吧?” 也難怪朱瞻埈有此猶豫,胡善祥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是個不善與人爭鬥的性子。
這方世界雖然不知道爲什麼她的出身變動的十分離譜,但對她的性格影響卻並不大,一直跟在朱瞻埈身邊的胡善祥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存在感。
不過雖然如此,胡善祥卻把朱瞻埈伺候的很好,無論是他的衣食住行,還是其他生活所需,胡善祥都能夠做到讓朱瞻埈感受不到有人刻意在伺候,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的把事情做好。
“你該不會是習慣了小宮女的伺候,捨不得吧?”龍女再次感受到朱瞻埈的心情和想法,調笑了一句之後才繼續說道:“這小宮女性子恬淡,確實如你所說可能不適合與人爭鬥,但她做事潤物無聲,這在收集情報方面卻也是一種優勢。
而且我覺得你不讓她試一試,又如何知道她不能勝任呢?說不得這個小宮女意外的合適呢?”
對於胡善祥,或許是同爲女性的關係,龍女看得出來她除了會伺候人之外,做事情也滴水不漏,或許她不適合與人爭鬥,但收集信息、情報,本身也不是一件要和人爭鬥的事情。
在龍女的勸說下,朱瞻埈決定給胡善祥一個機會,讓她試一試。
畢竟這是自己身邊一直跟着的人,在忠誠和值得信任這方面毫無問題,唯一讓朱瞻埈猶豫的,也就是她是否能夠勝任而已。
但朱瞻埈身邊一時半會也還真沒有能夠勝任這件事的人,所以胡善祥反倒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那回頭我和她說說吧。”朱瞻埈如是做出了決定。
——————————————————
另一邊,從曲阜發出的朝廷正式公文總算抵達了南京,讓朝廷知道了在曲阜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之前他們收到的消息是受人篡改的謠言。
這讓朝廷上下都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怒,甚至包括朝堂上一些原本支持孔家、反對朱瞻埈的官員。
這些官員支持孔家倒不是因爲他們是儒生,要捧孔家的臭腳云云,而是他們認爲衍聖公作爲聖人後裔,是朝廷尊重儒家教化、安定天下人心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他們看來,有孔家也就意味着朝廷尊崇儒術,天下的讀書人的心就能一直向着朝廷。
要是朝廷廢除了衍聖公,那無疑也就意味着朝廷對儒學不再尊崇,這可是真的能動搖整個國家的根基的。
也正是因爲如此,他們在知道了所謂的“朱瞻埈欺壓孔家,攛掇皇上廢除衍聖公”的消息之後,纔會十分憤怒和上躥下跳的積極阻止這件事情。
他們算是真正的一心爲國了,雖然受限於時代和眼界,但這份忠於大明的心是不容玷污的。
也正因爲如此,當他們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以及之前傳遞回來的消息是假消息之後,這些忠於大明的朝臣們頓時出離了憤怒,不僅奏請太子朱高熾抓捕幕後黑手、查抄他們的家,更直言此等禍國殃民之輩應當千刀萬剮、誅滅九族。
朱高熾也對這些幕後散播謠言的人十分痛恨,因此這位一直以來都是以好好先生的面貌示人的太子爺也終於硬氣了一回,舉起了屠刀準備將幕後黑手都給砍了。
對於朱高熾來說,你罵他沒啥大問題,反正太子爺很早以前就被人當成面瓜,誰來都能欺負兩下,罵他幾句、說他幾句,那都不算事。
但這次有人卻將髒水潑到了他兒子身上,還是那種意圖讓他身敗名裂,永世不得翻身的髒水,這可就把這位好說話的太子爺得罪的死死的。
對於太子來說,他其實是個很寬容大度的人,做事做人也一直以來都是寬以待人。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觸碰的逆鱗,而朱瞻埈對於朱高熾來說,無疑就是那個逆鱗。
加上皇帝讓錦衣衛三天之內刮出幕後散播謠言之人,正好和朱高熾想做的事情一致,所以這位監國太子這次也難得的大方了一回,不僅讓錦衣衛行動了起來,就連南京城周圍的駐軍也被調動起來。
雖說沒有封閉四門全城大索,卻也挨家挨戶近乎把南京城搜了個底朝天。
這一搜不要緊,還真給搜出來一些很要命的東西。
朝中有人結黨營私都不算什麼,這些幕後之人策劃的不僅要通過這件事讓朱瞻埈身敗名裂,同時也要藉此事讓朝廷明白儒家的地位不可動搖,想要進一步進逼,讓大明回到宋朝時那種士大夫與皇帝共天下的樣子。
參與此事的自然是儒家一脈,只不過他們並不是朝廷裡的大臣,很多人甚至一直都不承認自己是大明的臣子。
其中一部分是當年張士誠和陳友諒身邊的江南文人,而另一部分則是建文餘孽。
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在江南富戶的支持下才能起兵抗元,所以他們兩個身邊也投靠了大量的江南文人作爲謀臣。
比如寫三國和水滸的羅貫中和施耐庵,這兩位當年就投靠過張士誠。
只是張士誠實在是不堪輔佐,因此不少江南文人在之後都放棄了他,轉而投靠了當時更有前途的朱元璋。
奈何老朱是個閻王性子,這些江南文人和他們背後的江南富商在老朱手上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雖說浙東四先生在大明都還算得到了重用,但另一些人可就沒有那麼好的命了。
老朱是個什麼性子,從他後面給大明官員定的俸祿就能夠看出來,那種滿口空談,毫無半點真才實學的文人能在他這討得了好?
所以自然而然的,江南文人之中一直有這麼一批人並不承認大明,也一直在密謀着和朝廷作對。
只不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些人終究是成不了什麼大氣的,大明建立都已經幾十年了,當年那批人都死完了,他們也沒見真的搞成什麼事來。
這次的謠言倒算是做出了一點成績,但卻也同樣把他們自己和與他們勾連的朝中大臣全都給牽扯了出來,變成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大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