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邊疆治理

第235章 邊疆治理

要說水平,畢力格倒是堪稱人才。

“畢力格此人聰明才智是有,現在主動靠向我大明,也是個識時務的,但他主理漠南……”朱瞻埈對於這個即將成爲自己大舅哥的人評價並不低,但卻也不認爲他適合主理漠南:“此人爲翁吉剌部首領,若是主理漠南,必然會偏向自己的部落,到時候翁吉剌部強盛起來,與我大明採取的草原均勢政策不符。

所以朝廷應當另選賢臣主理漠南,畢力格可爲副手,令其輔佐主官,這樣即給了他好處,卻又能避免翁吉剌部做大,算是一舉多得了。”

見朱瞻埈並不偏向畢力格,朱棣也就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之後問道:“那你覺得朝廷裡現在誰適合主理漠南?六部尚書就不考慮了,朝廷現在還離不開他們。”

如果朝廷捨得,自然六部尚書這一級別的官員主理漠南是綽綽有餘的,但很顯然朱棣不可能把自己的六部尚書扔一個到漠南來,即便漠南對於大明來說十分的重要。

“如果不派高官的話,爺爺你覺得東宮太子洗馬楊溥如何?之前我募兵編練青玉衛的時候,我爹派他給我幫過一陣子忙,此人才幹不錯,用來督撫地方是綽綽有餘的。”朱瞻埈向朱棣推薦了楊溥的同時,卻也在腹誹明朝對邊疆的奇葩政策。

這其實也是大明一直以來的習慣,朝廷對待邊疆地區雖然重視,但又沒那麼重視;而打下來的邊疆地區雖然重要,但對於朝廷來說卻又不是那麼重要。

聽起來像是廢話,但卻能夠很好的解釋爲什麼到了宣德年間,大明會把三宣六慰全都放棄了的原因。

因爲在儒家士大夫和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看來,國家的核心領土還是中原,到了宋明兩朝時期纔要加上一個江南財稅之地。

這也就是大明統治最核心的南七北六十三省,到了朱棣定都北京之後,便是大明朝一直所說的兩京十三省。

除開這兩京十三省之外,剩下的對於大明來說,都不能算是核心領土。

這一點也可以從大明設立的行政機構上看得出來,在南北十三省,朝廷設立的是承宣布政使司,而在其他地方設立的就是宣撫司和宣慰司了。

其中宣撫司更偏向民政,主要是撫慰地方、宣示朝廷政令,而宣慰司則更偏向軍事一些。

二者主要都設立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是明代治理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常來說,由各地土司世襲擔任宣撫司主官,而朝廷設立的宣慰司則主要負責軍事威懾。

不過這也不是一定的,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不同,任職的官員或者管理的職能,亦或者設立的究竟是宣慰司還是宣撫司都不是固定的。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對於朝廷來說,這些宣慰司或者宣撫司地方,基本上都是化外之民,不是中原漢家子弟。

於是在政策上也就更偏向於打壓,明代有名的奢香夫人的故事,就是源自於明朝地方官員對少數民族的壓迫。

其中奢香夫人已經算是比較偏向明廷的了,當初朱元璋對她的稱讚都是“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其去世之時朱元璋還特別派了使節弔唁。

但即便如此,奢香夫人當初還是遭受了去衣受杖這樣的羞辱,就是當時明朝地方官員想要逼反當地彝族。 所以在宣德年間,朝廷開始從軍事擴張轉爲收縮防禦的時候交趾布政司和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被放棄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畢竟,那些地方在朝廷看來不是塞外苦寒之地,就是蠻夷煙瘴之地,朝廷每年要花費大量的錢糧去治理和控制,那些蠻夷還三天兩頭的造反,這種地方朝廷不要了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從宣德時期的那些文官角度來說,這卻是沒什麼大毛病,畢竟永樂一朝,大明的疆域已經廣袤到了一個誇張的地步,最北邊已經到了北冰洋,南邊則到了今天的東南亞,這是真字面意思上的萬里之遙。

治理如此廣闊的疆域,又沒有現代化的通訊手段,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可以說已經降低到了一個難以接受的程度。

於是放棄對這些偏遠邊疆的直接管控,也就成爲了一種情理之中。

畢竟這些地方對於大明來說,不能說是雞肋吧,卻確實是食之無味。

朝廷每年投入巨量的財政支出,維持着龐大的軍費開支,卻並不能獲得實際收益,幾乎全都是在虧損。

這對於永樂時期豐沛的財政收入來說還承受得住,但到了宣德時期朝廷財政收入減少,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和財政支出就有些承受不住了。

而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除了儘可能的改革大明財政,讓朝廷有更多的錢來維持這種鉅額開支之外,就只能是儘可能的減少朝廷在這些地方的開銷了。

對於北方,朱瞻埈想到的辦法是恢復塞王戍邊的制度,讓這些藩王去抵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

這種洪武時期制定的軍事防禦策略可以說是行之有效的,至少在洪武年間確實有效的抑制了北方的邊患,還進一步開拓了北方長城以外的邊疆領土。

而伴隨着北征成功擊潰了蒙古部落的軍事力量,朝廷在漠南和漠北都設立了行政管理機構,進一步控制蒙古草原,北方的問題已經算是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之後隨着榷場的設立,從經濟上進一步掌控蒙古各部,瓦解他們的軍事力量,北方就不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了。

至於南方,交趾這個地方確實不好處理,甚至於到了後世這裡也是全世界最亂的幾個地方之一,各種當地土著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相當的麻煩。

不過好在現在還是封建王朝時代,不用講什麼人權,真有人喜歡鬧事,那就用刀把子說話吧。

雖說用武力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至少武力能夠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朱瞻埈並不是喜歡採取這種手段來處理問題的人,但如果文治走不通,那也就只能走武治的路線了。

(本章完)

第223章 招降第54章 修運河第69章 人道封神384.第381章 玄門兩宗第264章 神道之說第140章 眼界不夠開闊第195章 千古第一漢奸世家第286章 藍琪兒尋夫第296章 收服阿青第304章 洞天之寶第152章 “世宗大王”第49章 奉旨練兵第140章 眼界不夠開闊第241章第134章 小琉球國第65章 人道氣運第100章 挑選法寶379.第376章 煊赫之威349.第346章 朱瞻埈抵達第276章 親迎禮第181章 最窮藩王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27章 倭國金山第104章 福氣與天衣第43章 朱瞻基想練兵第297章 飛回大明365.第362章 收穫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第43章 朱瞻基想練兵第198章 瓦剌南下319.第316章 偷師學藝349.第346章 朱瞻埈抵達第263章第87章 朱瞻基的質疑375.第372章第133章 海上強軍第224章 靈丹與靈石第228章第294章 朱瞻埈到來第301章 繼續閉關第235章 邊疆治理第96章 準備“化龍”368.第365章 改天換地第243章 刺殺第278章 返程之議第170章 年輕武士第44章 女反賊孫若微371.第368章 小兵衛第137章 聽濤水閣350.第347章 肉身供佛第92章 親叔侄第246章 時代變了第197章 孔家之亂第247章 謠言第106章 紀綱的野心第164章 倭人集結第146章 海上345.第342章 怎麼花錢第79章 金甲門神第205章 飲馬河畔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218章 夜話商稅第187章 坤載復魂第141章 再入詔獄第267章 收攏人心第38章 丹藥出爐第106章 紀綱的野心第212章 策馬揚鞭第3章 洞天葫蘆第212章 策馬揚鞭第270章 龍女第191章 通縮與通脹第162章 福岡城下347.第344章 斬神第117章 敕封鄭王第158章 登陸濟州島第80章 朱棣的心思第15章 袖裡乾坤369.第366章 斬斷倭國龍脈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308章 青袍小吏第3章 洞天葫蘆360.第357章 金丹九轉369.第366章 斬斷倭國龍脈第229章 蒙古搏克第5章 五十年的朱果第88章 定身術第203章 出征第17章 說服太子妃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第154章 世子李褆第238章 順天府第50章 永樂大典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22章 皇帝召見第18章 秦淮聽曲第61章 朝廷的信譽第303章 真龍出關